「人在太初也與神同在」
從1833年1月底到4月,約瑟·斯密和其他15到20個人在俄亥俄州嘉德蘭的紐奧·惠尼商店上了先知學校。他們在聚會中唱歌,祈禱,探討從世俗到神聖性質的各種主題,還運用了許多屬靈恩賜。其中一次,在2月27日舉行的聚會中,也是賜予智慧語的同一天,大衛·裴坦受聖靈感動,以一種未知的語言唱了一首聖詩。在場有個人,可能是西德尼·雷格登,為其他人傳譯了裴坦弟兄所唱的聖詩。這首聖詩講的是在約瑟·斯密修訂的創世記中有關以諾的異象。1
先知學校大部分的弟兄對以諾的異象應該都很熟悉。大約寫於早兩年,後來刊登在1832年8月的晨昏之星(Evening and Morning Star,教會早期的報紙)的這個異象,為人類歷史提供了寬廣的視野——從裴坦弟兄這首聖詩的詞句來看,以諾看到「已經發生過的事,還有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情形」。2這個異象也是最先讓教會成員窺見前生概況的機會之一。3主告訴這位古代先知:「我造了這世界,和在肉身之前的人。」(摩西書6:51)這首聖詩在先知學校教室裡傳譯了以後,與啟示內容相互輝映:「他看到先祖亞當被造的時候,看到他在一粒沙在天平上掂量以前就存在於永恆之中。」4
約瑟·斯密對聖經所作的修訂,包括以諾的異象在內,包含了對前生、對人與神的關係的深奧概念。不過,只是暗示,並未詳述。我們在這首經過傳譯的聖詩中,能感受到早期成員在沉思其暗示意義時的興奮之情。不過,我們只能猜想這些暗示在約瑟·斯密和其他學員心中可能種下的問題。
5月6日,先知學校放春假的幾個星期後,約瑟·斯密接獲一則啟示,對前生作了更細節的說明。現在,我們可以在教義和聖約第93篇中看到這則啟示,它和傳統基督教對人類本質的教義截然不同,讓我們對前生的過去、未來的潛能和我們與神的關係打開了嶄新的視野。
從第五世紀以來,正統基督教在創造主和祂創造物之間劃下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5基督徒開始相信人類是從虛無中被造出來的。他們不認為神把既存的物質重新作了設計,而認為祂是全然不同且距離遙遠的神,神秘又不可知。聖經對神與我們之間親子關係的描述多半被理解為一種比喻,而不是實質關係。對於其他的說法,基督教學者多認為要不是褻瀆地貶低了神,就是危險地抬高了人。
5月6日得到的啟示是大膽且新穎的,但也是古老且熟悉的。就像約瑟‧斯密獲得的眾多啟示一樣,它重現了失喪已久且顯然為聖經人物熟知的真理(在此例中為施洗約翰)。啟示宣告,誠如基督「在太初與父同在」,「人在太初也與神同在」。它駁斥了長久以來認為創造是無中生有的說法:「智能或真理之光,不是創造或製造出來的,確實也是不可能的。」6
啟示中還提到有關神與人在本質上的其他真理。它也把真理定義為「對事物的現在、過去與未來的知識」,呼應了摩爾門經的教導和大衛·裴坦所唱聖詩的內容。賜予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這些見解,「好讓你們了解並知道如何崇拜,並知道該崇拜什麼。」7啟示中還特別談到神的過去及人潛在的榮耀未來。約瑟得知,耶穌基督已經進步到像祂的父那樣。祂「起初沒有獲得完全」,但是「繼續從恩典到恩典」,直到獲得祂父的完全。同樣地,人也有神性的潛能。遵守神誡命的男人和女人「獲得恩典加恩典」,直到他們也「獲得父的完全,在我裡面得榮耀,就像我在父裡面一樣。」8這些靈光一閃「對事情真相」的見解重現了古人對神與其兒女關係的理解,也導正了摩爾門從基督教傳統承繼而來的對創造主及創造的偏差認知。
約瑟·斯密餘生都在思索這些令人震驚的啟示所教導的意義。許多年後,他在納府的最後一場大會講道中,把這些真理作了最完整的說明。呼應這些啟示,他教導說,男人和女人都像神那樣永恆,都可以變得像祂一樣,只要他們「從小能力進步到大能力」,直到他們最後居住在「永火」裡。他語氣堅定地教導:「靈魂,人的心智,來自何處?智者說是神在太初造的,其實不是。我知道,因為神告訴了我。」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