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會長的教訓
第21章:努力成為完全


第21章

努力成為完全

我們如何努力做到「你們要成為完全」的誡命?

前言

李海樂會長教導說,在我們追求成為完全時,跟隨救主的榜樣是很重要的:

「我相信當夫子說:『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馬太福音5:48〕,祂所指的不僅是相對的完全。……你們認為救主會提出一個不可能達成的目標,藉此嘲諷我們為達到完全所作的努力嗎?我們不可能在今生達到夫子所說的那種完全狀態,但是我們會在今生奠定在永恆中發展的基礎;因此,我們必須確定我們的基礎是建立在眞理、正義和信心之上。我們若要達成此目標,就必須遵守神的誡命,而且今生忠信不渝持守到底,並且在離開塵世之後,繼續追求正義與知識,直到我們成為像天父一樣。……

「……〔使徒保羅〕指出那條通往完全的道路,談到耶穌,他說:『祂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祂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祂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希伯來書5:8–9)……

「……不要讓一天白白過去,而沒有從基督生平的偉大教訓中學習到祂的完全之道,或是沒有朝著永恆的目標邁進。」1

李海樂的教訓

瞭解我們的不足之處如何幫助我們成為完全?

要鼓舞人過基督般的生活有三項基本要素──或者,根據經文,更精確地說,就是在生活中變得更像夫子一樣完全。我要提到的第一項必備的要素是:凡是想接受教導或過完全生活的人必須覺察自己的需求並且要儆醒。

富有的年輕官吏不需要學習為謀殺罪或有謀殺的念頭悔改,他也不必學習為姦淫、偷竊、說謊、欺詐或不孝順母親悔改。他說這一切他從小就遵守了;但他所問的是:「我還缺少什麼?」〔見馬太福音19:16–22

夫子以他敏銳的洞察力和偉大教師的力量,極為精準地判斷出這個年輕人的情況:他所欠缺的是克服己愛世俗事物的態度,他太倚靠財富了。於是耶穌開出有效的處方:「你若願意作完全人,可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馬太福音19:21〕。

在使徒保羅令人印象深刻的歸信過程中,當他前往大馬士革的途中,有道光使他雙眼失明時,……他聽見一個聲音對他說:「掃羅!掃羅!你為什麼逼迫我?」〔使徒行傳9:4〕。被迫謙卑的掃羅,發自內心深處問了一個問題,這是一個人在意識到自己有所需求時會問的問題:「主啊,您要我做什麼呢?」〔見使徒行傳9:6〕。……

李海的孫子以諾斯談到在他的罪獲得赦免之前,他熱烈呼求神。我們不知道他犯了什麼罪,但是他顯然很坦率地承認,然後說道:「我的靈魂饑渴著」〔以諾斯書1:4〕。由此可見,迫切需要的覺醒和感覺,以及深切的省思,使他看清自己的不足及需要。

夫子在偉大的山上寶訓中,對於了解自身需求的這項特質,揭示得很清楚:「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5:3)。虛心的人當然是指那些靈性上有匱乏的人,他們覺得靈性非常貧瘠,以致於熱切懇求幫助。……

我們每個人若想達到完全,若想開始攀登那條通往完全之路,就必須找個時間自問這個問題:「我還缺少什麼?」……

重生如何使我們成為完全?

我所提的達到完全的第二項要素,可在夫子與尼哥德慕的交談中找到。祂看出尼哥德慕來找祂,是想知道:「我要怎麼做才能得救?」,這是許多人曾問祂的問題。於是夫子回答:「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尼哥德慕說:「人已經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耶穌回答:「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約翰福音3:3–5)。

人若要達到完全,以看見或進入神的國度,就必須「重生」。人要如何重生呢?以諾斯問過這一個相同的問題。你們還記得他得到的那個簡單的回答:「那是因為你對那位你以前從未聽過也未見過的基督的信心。再過許多年後,祂必在肉身中顯現;因此,去吧,你的信心已使你健全了」〔以諾斯書1:8〕。

有天我和羅慕義墨林弟兄在辦公室,有個年輕人走進來,他正準備去傳教。他已經按照一般的方式作過面談,也坦承了青少年時期所犯的某些過錯。但他對我們說:「我認為光是坦承還不夠。我怎麼知道我已經得到寬恕?」換言之,「我怎麼知道我已經重生?」他覺得他不能在目前的狀況下去傳教。

我們談話時,羅慕義弟兄說:「孩子,你記不記得班傑明王說過的話?他的講道使一些人感到扎心,因為「『他們自己在他們的肉慾狀態中,甚至連地上的塵土都不如。他們齊聲大呼,說:可憐我們吧,求施基督贖罪之血,使我們能獲得我們的罪的饒恕,使我們的心得以潔淨;因為我們相信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祂創造了天地萬物;祂必來到人類兒女之中。他們說了這些話後,主的靈臨到了他們,他們充滿了快樂,由於他們對……耶穌基督的非常的信心,他們獲得了他們的罪的赦免,得到了內心的平安』」(摩賽亞書4:2–3)。

羅慕義弟兄對他說:「孩子,你等待並祈禱,直到你由於對耶穌基督贖罪的信心,而獲得良心的平安為止,那時候你將會知道你的罪已被赦免。」除了羅慕義弟兄所說明的之外,我們每個人在獲得重生之前,都會感到自己的貧乏,像在霧裡漫遊。……

你們若要過基督般的生活,……必須先使自己重生。一個人若沒有經歷這種淨化、淬煉的過程,就是在那位以色列聖者的面前也不會感到幸福。……

更切實遵守誡命如何幫助我們成為完全?

最後,第三項要素是:幫助學習者藉由遵行福音來認識福音。一個人必須先盡最大的努力,才能獲得救恩所需的靈性確證;個人必須先努力爭取,才能獲得恩典,即主贖罪力量的免費恩賜。我重述尼腓所說的話:「在我們做了一切我們所能做的事以後,我們纔靠著恩典而得救。」〔尼腓二書25:23〕……

……你們若想過完全的生活,這裡有一件必須做到的事:必須「下定決心」遵守誡命。

夫子回答了猶太人所問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們怎樣確定祂所懷有的使命來自於神,或者祂只是一個普通人。祂說:「人若立志遵著祂的旨意行,就必曉得這教訓或是出於神,或是我憑著自己說的」(約翰福音7:17)。

對眞理的見證絕不會臨到一個不潔之人。主的靈與不潔不會同時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你們作我所說的事,我,主,便是被約束的;但是你們不作我所說的事,你們就得不到應許。」(教約82:10)「……除去你遵守我的律法以外,你不能獲得這榮耀。」(教約132:21)那項眞理在經文裡一再出現。

福音的所有原則及教儀就某方面看來只是一項邀請,邀請人們藉著實踐福音的教導來學習福音。一個人若不繳付什一奉獻,就不瞭解什一奉獻的原則;若不遵守智慧語,就不瞭解智慧語的原則。在那件事上,兒童或大人無法只聽到某人談論什一奉獻、智慧語、守安息日為聖或祈禱等這些原則就改變自己的信念;我們須藉著實踐福音來學習福音。……

我總括地說:在我們體認到實踐每個福音原則所得到的祝福之前,不會眞正瞭解福音的教導。有人曾說:「道德教訓若光說不練,對靈魂的影響是很表面的。」對你我來說,此刻最重要的福音誡命就是那條需要我們盡最大心力去遵守的誡命。我們每個人都要分析自己的不足之處,從今天就開始加以克服,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父的國度中佔有一席之地。2

山上寶訓為何是過「完全生活的準則」?

你們想知道一個人要採取什麼「步驟」,才能充分建立理想的生活模式,使他得以配稱成為神國的一份子。只要研讀經文所記載的耶穌生平,就能找到最好的答案。……基督來到世上,不但為全人類贖罪,也在成就神的律法及服從天父方面,為世人樹立典範。夫子在登山寶訓中,已向我們揭示祂完美的品格,……同時也賜給我們一份生活的藍圖。……

在這篇無與倫比的山上寶訓中,耶穌已給予我們八個明確的方法,藉此我們可以獲得……快樂。祂的這些宣告都用「……有福了」的說法。……夫子的這些宣告在基督徒的著作裡稱作八福。……八福具體說明了過完全生活的準則。

讓我們對這些準則稍加思考。我們若要成為完全,並找到內心喜悅的福祉,其中有四項準則是與我們個人本身、內在修養、私人生活有關。

虛心的人有福了。

哀慟的人有福了。

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

清心的人有福了〔見馬太福音5:3–4,6,8〕。

虛心

虛心是感到我們自己在靈性上匱乏,我們的衣服、食物、所呼吸的空氣、健康及生活永遠都要仰賴主,而且瞭解每天都應熱切獻上感恩的祈禱,祈求指引、寬恕及每日所需的力量。年輕人若知道自己靈性上的需求,當他處在生命飽受威脅的危險境地時,就會接近那眞理的泉源,而且在面臨最大考驗的時刻得到主的靈的提示。一個人若仗勢他的財富、學識或世俗地位,認為自己不必依靠這項靈性需求,這實在是件悲哀的事。〔虛心〕與驕傲或自滿相反。……如果你在謙卑中意識到自己靈性的需求,你們便是準備好加入「長子的教會,成為神的選民」〔見教約76:5484:34〕。

哀慟

哀慟,如同夫子在此所教導的,一個人必須表現出「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懊悔」,於是這懊悔者的罪獲得了赦免,而且要棄絕那令他感到哀傷的行為〔見哥林多後書7:10〕。正如使徒保羅所說的,這是要看出:「在患難中……歡喜……;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馬書5:3–4)。你們必須願意「擔荷彼此的重擔,使別人減輕重負」;你們必須願意「與哀者同哀,安慰那些需要安慰的人」(摩賽亞書18:8–9)。當一個母親在孤獨中暗自哀傷,盼望她叛逆的女兒能回頭時,你們要心存憐憫,不可怪她,向她丟擲第一顆石頭。……你們若與老人、寡婦、孤兒同感哀傷,便應給他們所需的援助。總之,你們不要像那個法利賽人一樣,而應向那個稅吏看齊。「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見路加福音18:10–13。你們這麼做的酬賞是,你們的罪得赦,你們的靈魂因而得到安慰。

饑渴慕義

你們是否曾經餓得很想吃東西或口渴得很想喝水,僅僅一片不新鮮的麵包或一杯溫水就能讓你們覺得彌足珍貴,解除了你們的痛苦呢?如果你們曾經如此饑渴過,便會逐漸瞭解救主說的我們應饑渴慕義的意思。這種饑渴慕義的態度會讓離家在外的人設法和聖徒們一起參與聖餐儀式,也促使人們無論身處何地都會參與主日崇拜;這種態度也促使我們熱切祈禱,也讓我們進聖殿,並在裡面保持虔敬。守安息曰為聖的人將充滿恆久的喜樂,這遠比從事違反神誡命的活動而得到的短暫享樂更令人嚮往。「如果你們用眞心誠意來求問,有著對基督的信心,祂必藉著聖靈的力量,對你們顯明……眞實性」,藉著這力量,「你們可以知道一切事情的眞實性」(摩羅乃書10:4–5)。……

清心

如果你們想見到神,就必須保持純潔。……和耶穌同夥的一些人認為祂只是木匠約瑟的兒子罷了。還有些人因為祂所說的話,認為祂是個貪戀好酒的人,也有些人認為祂被鬼附身,只有正義的人看得出祂是神的兒子。你們惟有心地純潔,才得見神。你們也會因為看見某人的良善行為,精微地從他身上看見「神」或良善,並愛他。請注意批評中傷主教會中屬神之人或祂所膏抹之僕人的人,這種人是懷著不純潔的心在說話。

若要進天國,我們不僅要成為良善的人,還要做良善的事,追求良善的目標。你們若想每天朝著成為完全及過充實生活的目標邁進,就必須學習夫子「完全生活準則」的其餘四個準則。這些教訓是與人際社交關係有關:

溫柔的人有福了。

憐憫人的人有福了。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見馬太福音5:5,7,9–10〕。

溫柔

溫柔的人的定義是不輕易發怒、而且在被傷害及感到苦惱時仍能夠忍耐的人。溫柔不是軟弱的同義字。溫柔的人堅定、有力,是個完全能克己自制的人。他儘管處在惡勢力團體的壓力下,仍能發揮道德良知的勇氣。他的判斷使紛爭止息,他的明智忠告平息了暴徒的輕舉妄動。他為人謙虛,不自誇。「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箴言16:32)。他是天生的領袖,無論在陸軍、海軍、工作場合及教會,都被揀選來帶領其他人。他是世上的「鹽」,必將繼承大地。

憐憫人

我們的救恩要視我們對他人所表達的憐憫而定。不管是對人或動物表現出的刻薄話或殘酷的放任舉動,即使看似只是出於報復的行為,然而這個做惡者在世上或天上接受審判時,便沒有資格要求得到他所需要的憐憫。哪個人不曾被他視為朋友的人惡意傷害?你們是否記得自己曾為了不去報復而內心掙扎?所有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必得到憐憫!

使人和睦

使人和睦的人將被稱為神的孩子。引起紛爭的人、違法亂紀的人、暴徒首領、觸犯法律的人都是受到了魔鬼的驅使,除非他們停止這麼做,否則他們將被稱為撒但的孩子,而不是神的孩子。請不要與輕忽神聖的事物、引人不斷產生疑惑的人來往,因為他並不是想追求和平,而是想使眾人感到疑惑。一個人喜歡與人鬥嘴、爭辯,這麼做若不是為了要解答眞理,便違反了夫子所制定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是促進豐富充實人生的要素。天使在宣布那位和平之君的誕生時,唱著「在地上平安歸與人」〔見路加福音2:14〕。……

為義受逼迫

在崇高的偉業下,當眞理、美德及榮譽有淪喪之虞時,為義受逼迫是屬神的行為。永遠都有人為了崇高的理想壯烈犧牲。迫害所造成的最大危害不是來自迫害本身,而是受迫害者可能因而受影響,使他們為這份理想義無反顧的熱情可能因此冷卻。那樣的迫害大多起因於缺乏瞭解,因為人們往往會排斥他們所不瞭解的事物。有些迫害則來自人們的惡念。但不論迫害的起因為何,那些為正義的理想努力的人,似乎都免不了受到迫害。夫子曾警告我們:「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因為他們的祖宗待假先知也是這樣」(路加福音6:26)。

……當你們不願在智慧語、誠實及道德的標準上妥協來博得眾人喝采,因而受到冷嘲熱諷時,請記住那項警告。如果你們堅守正義,無視於眾人的譏諷,甚或肢體暴力,你們將蒙得永恆喜悅作為冠冕。也許我們當今的某些聖徒或使徒要像古時候一樣犧牲性命來捍衛眞理。要是眞有那麼一天,但願神祝佑他們凱旋得勝!

當我們虔敬沉思這些教導時,漸漸地我們會有令某些人感到震驚的發現:終究,神衡量我們在祂國度中的價値,不是根據我們在世俗上或教會中的崇高地位,也不是根據我們所贏得的榮譽,而是根據我們依照神子在世時所揭示的「完全生活準則」所過的生活及所做的善行。

但願你們將八福當作生活的準則,並因而獲得其中所應許的祝福。3

研讀與討論的建議

  • 我們每天如何從「基督生平的偉大教訓」裡學習?

  • 當我們努力變得更像基督時,為什麼經常自問「我還缺少什麼」很重要?

  • 什麼經驗曾幫助你瞭解我們是藉由實踐福音來學習福音教導的?

  • 當我們瞭解我們生活中所有的祝福都有賴於主,我們的態度與行為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

  • 「哀慟的人有福了」這句話有何意義?

  • 喜愛世俗事物會如何使我們渴求屬靈事物的心變得遲鈍?

  • 清心如何幫助我們看見別人的優點?

  • 溫順如何幫助我們變得堅強?

  •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在哪些方面向人表達憐憫?

  1. Decisions for Successful Living (1973), 40–41, 44.

  2. Stand Ye in Holy Places (1974), 208–16.

  3. Decisions for Successful Living, 55–62.

Sermon on the Mount

救主在山上寶訓中賜給我們過「完全生活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