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會長的教訓
李海樂的使命


李海樂的使命

以下內容是李海樂會長的生平事蹟,由當時擔任十二使徒定額組一員的興格萊戈登長老撰寫,刊登於1973年6月的聖徒之聲(「李海樂會長:以示感佩,第2−11頁)。該篇文章是要讓教友更加認識當時剛成爲本教會總會會長的李海樂會長。

「李海樂會長的一生,從下面幾行文字中,可以看出一個大概:1899年3月28日,出生於愛達荷州克里夫頓鎭,是李撒母耳夫婦的六名子女之一。起初在當地進小學,後來到不遠的普里斯頓鎭奧尼達學院,然後到亞爾彭鎭的亞爾彭州立師範學院,最後就讀猶他大學。17歲時就開始教書生涯,18歲任校長,接著在猶他州鹽湖郡兼任兩間學校的校長。1923年11月14日,與譚娜芬結婚,她在1962年9月24日逝世。1963年6月17日續弦,與詹森費莉達結婚。

「1928−1933年,任基本出版社經理。1933−1937年,任鹽湖城市政專員,同時擔任教會福利計畫的總經理。1941年4月6日,被任命爲十二使徒議會成員,1970年1月23日,任十二使徒議會會長暨總會會長團第一副會長。1972年7月7日,接受支持及按手選派爲本教會的總會會長。

「這只是他一生中的幾個重要事蹟,他的生平値得我們來詳細的談談。

「和其他城鎭相比,克里夫頓鎭非常小,而且不在交通要道上。不過,漸漸地它將更爲人知,因爲那是本教會第十一任總會會長的出生地。

「李會長的父親李撒母耳是從內華達州南方鄉下地方的彭納卡鎭遷到克里夫頓鎭的,撒母耳的母親(李會長的祖母)在生下撒母耳八天後便去世;這個早產兒非常小,戒指可以輕易地穿過他的手,套在手臂上。他必須用眼藥滴管餵食。他的阿姨住在克里夫頓鎭,所以這年輕人在18歲時北上和阿姨一家人同住。

「他在那裡結識黑髮黑眼的賓露莎,後來他們在勞干聖殿結婚。六個子女相繼出生的這個家,是建立在『位於路邊,商店以北約五公里處。』那商店是鎭上的商業中心,那條路則是一條泥路──夏季塵土飛揚,冬季白雪覆蓋,春秋兩季則泥濘濕滑。……

「海樂就在這裡,打著赤腳,穿著連身工作服,和其他鄉下男孩一起長大。他們會到達利池塘游泳,但星期日不可以。他的父親是主教團成員,母親在〔女青年組織〕──而且,星期日是很神聖的。李海樂在巴比農場上一個類似的池塘中受洗。

「當時現金極爲短缺,雖然農場的收成豐富,但穀類和馬鈴薯並不値錢。父親藉著承包收割、掘井、及建造灌溉渠道等工作來增加家庭收入。但李家的孩子們並不知道自己家窮,家庭和教會提供了一些娛樂機會。屋裡最珍貴的東西是一架鋼琴,有位蘇格蘭女士教他彈琴,他一彈錯,就會被她敲手指關節。

「海樂很會彈鋼琴。說來有趣,他童年所培養的音樂愛好,在擔任教會音樂委員會主席時有了發揮的機會。……

「母親通常駕著一輛小馬拉的車,接送孩子們往返3公里外的學校。正月的北風呼嘯而下,馬車卻幾乎沒有遮避之處,路上的積雪融化時,路面泥濘也是個問題。但這就是克里夫頓鎭的生活寫照。誠如李會長所說的:『我們擁有金錢買不到的一切。』其中有些是遠比金錢和物質更可貴的:空氣新鮮清爽,似乎有點香甜的滋味;流水像是有紋路的琉璃,很容易看到河床裡閃閃發亮的石頭。夜晚穹蒼中的星星好像是掛在天空中的人和動物,男孩們對他們所看到的事物充滿著幻想。夏天的雨水彷彿是降落在荒野中的嗎哪,爲大地帶來生機。春天使大地綠意盎然,人們犁地、翻土、播種。隆隆作響、冒著白煙的蒸汽引擎牽動了打穀機長長的輸送帶,製造一袋又一袋的小麥、燕麥和大麥……

「男孩們從當地小學畢業後,就『離家』到24公里外,普里斯頓的教會中學──奧尼達學院就讀。那時海樂13歲,他在這裡認識彭蓀泰福〔後來成爲本教會第十三任總會會長〕,然後就讀位於愛達荷州另一地區的亞爾彭州立師範學院。17歲的李海樂在這裡取得合格的教師證書,那是讓他自己和他家人都感到驕傲的日子。地區教育委員會分派他到全校只有一間小教室的銀星小學教書,這個小學介於德頓與威斯頓之間,離克里夫頓鎭不遠。他的月薪是六十美元,每到週末,他才騎馬回去16公里外的家。

「……隔年,委員會任命他爲牛津小學校長,這個小學有四間教室。這是一個18歲男孩的大好機會。不論是晴天或是雨天,他每天騎馬到6公里外的學校。由於他曾培養音樂方面的才能及籃球方面的運動技能,他在閒暇時參與社區活動。那個時期他父親擔任主教,海樂於是對教會福利計畫有了初步的看法,而這計畫日後眾所周知。當時和現在一樣,主教是負責照顧教友們需要的人。李主教有自己的儲物倉,那就是他自己的食品儲藏室。晚上,家人常見他帶一袋麵粉出去,不知拿去送給甚麼人,因爲對於那些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的名字,必須保密,免得對方覺得難過。

「當時也和現在一樣,主教有特權和責任推薦男青年去傳教。當時海樂21歲,已經教書四年。郭禧伯會長召喚他去西部諸州傳道部傳教。

「總會傳道部門所封存保管的檔案中,有份呈給總會會長團的報告是關於李長老的。這份報告的日期是1922年12月30日,簽字的人是耐特約翰會長。該報告述及李會長的服務期間是1920年11月11日到1922年12月18日。然後是針對各種問題所給予的答覆:『擔任演講者的資格?「非常好」;擔任主管職員呢?「很好」;他是否有很好的福音知識?「非常好」;他精力充沛嗎?「非常充沛」;他做事謹慎嗎?能發揮影響力嗎?「是的」。評註:「李長老於1921年8月8日到1922年12月18日間主領丹佛康福地區,表現優異,是極爲傑出的傳教士。」』

「同一時期,該傳道部有個來自鹽湖城的年輕姊姊譚娜芬。在她朋友的眼中,她很開朗、漂亮,而且非常熟悉經文。李長老結束傳教後,返回克里夫頓鎭稍作停留,就前往鹽湖城尋找並追求他在傳道地區時只能遙遙欣賞的那個女孩。就在他返鄉十一個月後,他們在鹽湖聖殿結婚。

「他們婚後生下兩個漂亮的女兒,海倫〔日後成爲高斯夫人〕及摩蓮〔日後成爲魏肯夫人〕。李家是該地區年輕人常常聚在一起的場所。李姊妹的個性溫柔而且善於應付困境,凡認識她的人都對此讚譽有加。有一次,她只說了一句話,就叫兩個正在批評朋友的知名人士啞口無言。她說:『你們在力求公平之時,請別忘了還要仁慈。……』

「〔李海樂〕在18歲時就擔任兩所學校校長的那些特質,再度受到賞識。他在猶他大學繼續深造時,相繼被任命爲鹽湖郡惠提爾學校及伍羅學校的校長……

「他婚後住在先驅支聯會的地區,他的教會事工接連不斷地來到,1929年,他被指派爲支聯會會長團的副會長。隔年,他蒙召爲支聯會會長。他那時才31歲,是本教會歷年來最年輕的支聯會會長。

「當時美國和全世界都面臨了經濟不景氣。股價大幅滑落,信用破產,銀行紛紛關閉,損失了數百萬美元的存款,失業人口暴增。有些人因爲多年辛勞的代價化爲烏有而自殺。那時有免費供應熱湯飲食的場所,並供人排隊領取麵包。到處都有消沉失意、處境悲慘的人。先驅支聯會有超過半數的教友失業。

「對這位年輕的支聯會會長來說,那是個挑戰,一個很驚人的挑戰。他看到以往飛黃騰達、豪氣萬千的男人如今失業,到了連家人都無法撫養的地步,於是他擔心、流淚、祈禱,隨後獲得靈感要建造倉庫,募集食物和日用品,再拿去幫助貧困者。所推動的工作計畫不僅改善了社區,更重要的是,讓男人有機會工作,賺取酬勞。他在一間舊的商業大樓拆除後,還把材料用來建造一座支聯會體育館,爲人們提供社交及娛樂的場所。

「其他支聯會也推行類似的計畫,1936年4月,這些支聯會互相協調,制定了郭禧伯會長最初所稱的教會安全計畫,也就是現在眾所周知的教會福利計畫。

「李海樂這位年輕的支聯會會長蒙召喚在這個非常艱困、備受試煉的時期指導這項新制定的計畫的推行。問題層出不窮,而且生產食物的農地以及加工儲藏食物的場地也很難找到。更難應付的是某些人的態度,他們批評教會所做的事,覺得提供福利是政府職權內的事。

「但藉著祈禱與說服,透過淚水與汗水,並經由那位被他視爲先知者的祝福,他走遍了每個錫安支聯會,使該項計畫得以確立、成長並且蓬勃發展。

「今日福利計畫的龐大資源──許多生產力高的農場、加工廠及罐頭工廠、大型穀倉及麵粉廠,以及遍佈美國各地的其他工程──都是早年努力所承襲的成就。政府的救援計畫經常遭到指責,但是教會的計畫卻不斷地受到世人讚賞。教會所承擔的福利責任,已經讓納稅人省下數百萬美元。成千上萬的男女找到了有薪資酬勞的工作,其中不少人是殘障者,他們也有機會賺取所需。這項計畫的受惠者擺脫了「懶散的詛咒與救濟的邪惡」,保有了尊嚴與自尊。那些沒有直接受惠,但參與生產和製作食物以及其他工作的無數男女,都作證表示無私地爲人服務使他們感到很快樂。

「凡是親眼目睹這項計畫廣泛推行及其豐碩成果的,絕無理由懷疑這不是啟示之靈所促成的,而啟示之靈擴大了其實際的行善力量。這要歸功於李海樂會長這位首任總經理暨教會福利委員會長期主席所給予的靈感指示。他態度謙遜不居功,而將一切功勞都歸於主。主讓祂的這位僕人擔當重任時,就已肯定了他的忠誠與信心……

「經歷了教會福利計畫最初實行時期的試煉之火後,李長老由郭禧伯會長召喚爲使徒,並在1941年4月6日接受支持,成爲十二使徒議會的一員。

「在這項指派宣布時,維特蘇約翰長老在一篇專文中描寫他的這位新同工:『他對主充滿信心,對人類同胞富有愛心;對教會及國家盡忠;無私忘我地爲福音獻身;稟賦聰明、有充沛的精力和進取心,而且具有天生的好口才,以教導神的話語和旨意。他尋求主的幫助,主將使他成爲推動人類救恩永恆計畫的有力工具……。當人們爲他向主獻上祈禱,他就會獲賜自己所無法預知的力量。』(Improvement Era, May 1941, p. 288.

「這不僅是眞心讚揚李海樂會長的話,也是對他的預言。

「使徒的特別召喚是擔任『全世界中基督的名』〔教約107:23〕的特別見證人。他的故事……正是一個人對使徒這項神聖託付盡忠的寫照。

「他爲了履行這項責任,在總會會長團的指派下,已經訪視過世界上許多地區,提高他的聲音,滔滔不絕,向世人宣告人類救贖主的神聖性。

「他經常引述保羅對哥林多人所說的話:『若吹無定的號聲,誰能預備打仗呢?』(哥林多前書14:8)李海樂會長的信息絕不含糊,相當明確。他本著堅定不移的信念,用毫不模稜兩可的言語向世上各個階層的人們作證,……他一向勇敢無懼地擔起神的僕人的責任,爲眞理作見證。他講出自己的見證時,傳教士們受到激勵而更努力工作,教友們因此下定決心遵行福音,而慕道友因此覺得『扎心』。他毫不懈怠,即使危及健康也繼續完成嚴苛的工作行程。與他接近的人都知道,一連幾個月,他都是在病痛之中。……由於他深受疾病之苦,使得他更能敏銳地感受到別人的痛苦。他曾旅行到遠近各處去鼓勵和祝福聖徒。許多地方的人曾以感激之心見證,主的這位僕人爲他們運用聖職所帶來的奇蹟的力量。

「他也同樣敏銳地感受到在軍中服役那些人所面對的孤單、恐懼和挑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期間,指導本教會的軍人計畫。他不斷向總會聖職領袖同工表示,有必要讓軍中教友參與教會的全部計畫,以便從中獲得所有的祝福與機會。他遠騖海外探視在軍中服役的教友。1955年,他穿著軍服拜訪了當時大半地區仍是戰區的韓國。……與他見面的人都忘不了他親切關懷的態度,還有他的見證:神對人類之事的支配力量。他安慰了他們,使他們感到安心,使許多人不致陷入悲劇。

「他安慰了那些失去親人的人,他的切身經驗讓他知道失去親人的悲傷。1962年,他的愛妻生命垂危時,他正好離開鹽湖城去出席一場教友大會。他連夜趕回家,到她病榻前,她已撒手而去。在喪妻後的那段黑暗時期,接近他的人都能略微感受得到他內心深處所經歷的悲傷。1965年,李長老奉教會指派到夏威夷時,他的愛女摩蓮過世,留下四名子女。

「這些痛苦經驗雖然難以承受,卻使他對別人的苦難有更敏銳的感受力。那些同樣遭逢喪親之痛的人,覺得他是懂得體諒的朋友,也由於他的信心堅定,使他成爲他們力量的來源。

「1963年,他與詹森費莉達結婚;她是他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她受過高等教育,有良好教養,擅於社交應對。她本身也有傑出的成就。她有教育方面的專業訓練,教過書,曾擔任過各種不同教育行政的職務,最後升任爲鹽湖郡約旦校區的小學教育督學。她也曾在總會兒童會理事會服務。她所打理的家對於她丈夫來說,是個平安詳和的避風港;對於所有有幸造訪的人來說,是個受到熱情招待、令人愉悅的地方。

「麥基奧大衛會長賞識李長老對教會計畫的通盤瞭解及所公認的行政能力,於是任命他爲相關委員會主席,協調教會的所有課程。由於這項職務,他憚精竭力地審閱了使用多年的課本,同時分析了所有的教學組織及設備。在他指導下,作了相當大的努力後,終於擬定出一套相關課程,用來講介教會各階段的活動及教義,並培養教友們的靈性。這項事工證明了他傑出的領導能力。他的作風穩健,目標明確。他的服務使整個教會都受益。

「當麥基奧大衛會長去世,斯密斐亭約瑟繼任爲總會會長時,李長老成爲十二使徒議會會長,並由斯密會長揀選爲他的第一副會長。因此,他必須卸下先前所擔任的幾個活動組織的主席職務。但是他在總會會長團的任內繼續朝著同樣的目標努力。他制定一些計畫來改進整個教會的教學品質,也實行一項主教訓練計畫。同時世界性的傳道計畫也加強了……。

「斯密斐亭約瑟會長於1972年7月2日晚上悄然辭世,十二使徒議會全體成員心裡很清楚誰應繼任總會會長。7月7日星期五上午,他們一起在鹽湖聖殿這神聖場所開會。他們在那個安靜神聖的地方,內心柔順地尋求聖靈的低語,每個人都心意合一地附和這低語。自幼學習復興福音原則的李海樂,在擔任使徒三十一年的琢磨與精煉後,蒙主揀選,被任命爲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總會會長暨先知、先見、啟示者。當時在場的人都按手在他頭上,按立他到這項至高無比的召喚,成爲主所膏抹的人。

「世界各地聖徒以信心和祈禱支持他,他成爲神在世上國度的主領大祭司。」

李海樂會長擔任主的先知17個月又19天。在這轉變和擴展的時期,李會長督導了智利和亞洲大陸的韓國分別成立了第一個支聯會,主領在墨西哥墨西哥市以及德國慕尼黑所召開的第一次區域教友大會,並把教會的福利服務計畫擴及全世界。他於1973年12月26日過世,享年74歲。

President Harold B. Lee

李海樂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