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會長的教訓
泰來約翰的生平及使命


泰來約翰的生平及使命

楊百翰於1877年8月29日去世時,泰來約翰年68歲;在接下來的三年期間,泰來會長以十二使徒定額組會長的身分領導教會。在1880年10月10日的總會教友大會上,他被支持爲先知、先見、啓示者,以及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總會會長,他一直擔任這個職位直到1887年7月25日辭世爲止。不論是擔任總會會長或在這之前數十年擔任使徒期間,泰來約翰總是隨時都能準備好教導眞理、捍衛眞理。歷經教會歷史上最艱辛的時期之一,他爲當時的聖徒帶來莫大的力量及指引。

泰來會長其人其事

有人形容泰來會長英俊瀟灑,高約六呎,面容如同天使;頭髮白如冬雪,膚色較深,氣質高貴、氣宇軒昂,「他的爲人使得即使是他的至親好友,也不會親暱地拍他的背,或在握手時扭轉他的手;對他做出這樣的舉動,就好像是對最尊貴的加冕君主作了這種動作般地不恰當。」1然而他的個性並沒有一絲一毫的傲慢;他爲人和藹可親、謙和有禮,對每個人都很友善,「不論是私下或在公開場合,任何到他面前來的人都會直覺地覺得自己是來到一位偉人、一位受人尊敬愛戴的人面前。」2

英國作家柏頓李察爵士是個遍遊世界的旅行家,曾見過泰來會長,他形容泰來會長是個「體格結實、英俊,有點上了年紀的人,灰色的眼睛慈祥和藹,神情愉悅,天庭飽滿且相貌堂堂。」3另外有位歷史學家寫道:「1884年有人引薦我去見泰來先生,當時他77歲;他走上前來,……是一位身材中等、比例勻稱的人,有著皤皤白髮及和善的面容;臉龐稍長、橢圓形,灰色的雙眼深邃而炯炯有神,額頭方正寬闊,雙唇堅定緊抿,展現出決然的果斷力,但略帶些許憂鬱的氣質,就像是歷盡艱苦的人會有的那種神情。」4

早年生活

泰來約翰於1808年出生在英國西北部的西摩爾蘭地區,有幸擁有謙遜、和藹、慈愛的雙親,他們教他閱讀聖經、相信聖經,而且要信賴神、對基督有信心。他的雙親泰來詹姆士與泰來艾妮思在他出生後不久,即帶他前往英國聖公會受洗,在英國聖公會的薰陶之下,他培養出對神聖抒情詩篇及音樂的喜好,也喜歡傳統聖經中的教導,並喜歡在私下及公開場合作禱告。泰來約翰從小即培養出一股特質,對神具有深厚且恆久的忠誠與愛。「我在年幼時期,就已經學到要與神親近」,成爲總會會長後,他這樣告訴後期聖徒,「我常常走進田野,藏身在樹叢後面,低頭懇求主引導我、指示我。祂總是垂聽我的禱告。……那是我小時候的信念與做法。……在那之後,我的靈魂繼續尋求神,直到如今我的感受都還是這樣。」5

幼年時,他曾看到「異象,諸天之中有位天使手拿號角在嘴裡吹,向萬國宣告信息。」雖然他到後來才了解那個異象蘊含的預言意義,但青少年時期仍一直覺得與神很親近。「我常在獨處時」,他寫道:「而有時候是身邊有伴時,會聽見甜美、輕柔、悅耳動聽的音樂,好像是天使或神聖的人物在吹奏一般。」6

年約16歲時,他離開英國聖公會,加入衛理公會。第二年,他奉派在該教會擔任傳道人,或稱非專業訓練出身的牧師,而該教會很少將這樣的重任託付給年紀那麼輕的人。當時他的生命中即已展現出大無畏的特質,此乃源自於他堅定的信念,而這份信念乃奠基於他的個人經驗。在他生命中的這段期間,他強烈地感覺到神有一天會召喚他到美國去宣講福音。

追尋神的國度

1830年,泰來約翰的雙親及其他家人移居加拿大多倫多,留下他一個人在英國出售自家農場,並處理家中其他產業。處理完畢後,他乘船離開英國,前往紐約市,航行途中,船隻遇到猛烈的暴風雨,附近區域的數艘船隻嚴重受創。船長及其他船員都認爲他們的船要沉了,但聖靈的聲音對泰來約翰見證:「你一定會到美國宣講福音。」泰來會長回憶道:「那時我對自己的未來非常有信心。午夜時分我登上甲板,雖然風雨大作,我卻猶如坐在家中客廳般平靜,我相信我一定能夠抵達美國,履行我的使命。」7他平安到達紐約,數個月之後與雙親在多倫多團聚,當時他仍屬於衛理公會,也開始傳教。這段期間,他遇見了衛理公會虔誠的信徒肯農莉諾拉;莉諾拉當時剛從英國移民到加拿大,兩人在宗教信念上相當投契,又同時熱愛知識與文藝,也深愛著對方,於是在1833年1月28日於多倫多結婚。

在加拿大期間,他與一群朋友投注了相當多的心力研讀聖經,使他對眞理有更多的認識。就在他潛心研讀的這段期間,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溥瑞特帕雷長老蒙召到多倫多傳教。

一到多倫多,溥瑞特長老即向許多牧師及市政官員要求講道的地方,但都遭到拒絕。即使是泰來約翰剛開始也無法接受溥瑞特長老,因爲他曾經聽過許多有關教會的謠言。眼見成功的希望渺茫,溥瑞特長老於是決定離開多倫多;他前往泰來家道別,泰來約翰的鄰居則深深覺得溥瑞特長老是個屬神的人,便招待溥瑞特長老食宿,也讓他舉行聚會;溥瑞特長老接受這位鄰居的款待,並立刻受到引薦,認識了與泰來約翰一起尋求眞理的那群朋友。

泰來約翰於是對教會教義展開徹底的研究,他說:「整整三個星期,我每天一定跟著溥瑞特弟兄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去。」他把溥瑞特長老的講道寫下來並加以研讀,然後與經文作比較。最後,聖靈爲溥瑞特長老信息的眞實性作見證,泰來約翰夫婦於是在1836年5月9日受洗,他後來見證他「從那時起再也沒有懷疑過摩門教義的任何原則。」8

忠信的新教友與領袖

加入教會後不久,泰來約翰蒙召在加拿大擔任教會的主領職員,爲時一年多。這項職務使得他必須長時間在外旅行,但他孜孜不倦地宣講福音,督導教會在該地的許多屬靈及屬世事務。這段期間,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與斯密約瑟先知見面。1837年3月,他來到俄亥俄州嘉德蘭,先知在家中接待他,他形容當時與先知握手寒喧的感覺是「好像觸電了一樣」。9在斯密家,先知教導他更多有關末世事工的眞理,兩人很快就建立了終生不渝的友誼及信任關係。

在嘉德蘭期間,泰來約翰聽到很多批評斯密約瑟先知的聲浪,說話肆無忌憚的叛教者常舉行聚會批評先知。某次在嘉德蘭聖殿中,當某個類似的聚會接近尾聲時,泰來長老請大家讓他說幾句話,他勇敢地爲先知辯護。他說:「在全能者的引領下,斯密約瑟揭示首要原則,我們還得仰賴他給予更多指示。如果他所散發出的靈性無法帶來祝福,恐怕剛剛發言者的靈性更是幾乎不可能爲我們帶來任何祝福。從前,以色列兒女看到神的大能在他們之中顯現後,竟淪入叛教與崇拜偶像的境地,明顯地,我們也正處於重蹈覆轍的危機中。」10當許多叛教者仍我行我素之際,忠信的聖徒都因泰來長老的忠誠與信念而得以鞏固信心。

使徒的召喚與服務

1837年秋天,泰來約翰得知斯密約瑟要他搬到米蘇里州的遠西城以填補十二使徒定額組中的空缺(他於1838年12月正式蒙按立)。當談到日後擔任使徒的期許,泰來約翰說:「事工好像很龐大,職責也很艱辛、重大,我自覺軟弱渺小,但卻意志堅定;主是我的助手,使我能竭盡所能光大這個召喚。」11在神前保持謙卑並忠誠地尋求祂的指引,正是泰來長老擔任事工時所具備的特質。他在擔任總會會長之後曾告訴聖徒:「我除了從神而來的想法外,並沒有自己的想法,你們也不該有。有些人堅持自己的方式,推行他們奇特的理論。我沒有那樣的想法,只是當事情來的時候,我渴望獲知神的旨意,然後付諸實行。」12

殉教的見證者

身爲使徒,泰來長老是斯密約瑟先知忠誠而信實的友伴,十二使徒李察富蘭克林長老提到泰來長老與先知之間的友誼時說:「很少人能像他一樣與先知維繫那麼熱切的私人情誼,而且一直到先知殉教爲止都始終如一。那段私人情誼,在他與先知於卡太基監獄裡中彈負傷時,劃下完美的句點。」13

泰來長老生命中最痛苦的事件之一是斯密約瑟先知殉教;1844年6月25日,先知與他的哥哥海侖被非法監禁在卡太基監獄時,泰來長老自願前往,情勢很快就顯示卡太基的暴徒無意釋放他們,令他們的處境十分危險。6月27日,教會教友從納府來到卡太基,多方奔走設法討回公道。當天下午,只有泰來長老及使徒同工李察威拉與約瑟、海侖一起留在監獄中。泰來長老計畫集合納府的弟兄前來解救約瑟先知,他說:「約瑟弟兄,如果您開口表示同意,我就讓您在五個小時之內離開這座監獄,即使要將這座監獄夷爲平地也在所不惜。」14約瑟拒絕了這項行動。

6月27日的下午一分一秒地過去,一股沉重的哀傷氣氛籠罩著這四個人,泰來長老由於天生一副男高音的好嗓音,因此兩度受邀唱出「一個憂傷旅途中人」來提振大家的士氣。就在他唱完第二次後不久,一群臉上塗抹成黑色的暴徒湧上監獄的樓梯,斯密海侖與李察威拉立刻以身體擋門,不讓暴徒把門打開。第一顆子彈射穿門板時,海侖即中彈身亡。暴徒繼續開火,很快地便將他們的來福槍伸進已略爲打開了的門,泰來長老拿著一根粗重的手杖站在門邊,設法使瞄向屋內的來福槍管射向屋角。泰來長老回憶道:「情況慘烈可想而知,這些人開槍射撃時,像我手臂那般粗的火焰從我身旁掠過,……看樣子是必死無疑了。我還記得我感覺到自己的死期已經近了,只是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但在危急的時刻,我卻更能鎭定、冷靜、精力充沛、機警果斷。」15

在當時,約瑟先知也想抵擋暴徒,他對泰來長老說:「做得對,泰來弟兄,盡量抵擋他們。」16這是他聽見先知在世上說的最後一句話。17有感於他們站在門後的情況可能維持不了多久,泰來長老於是一躍跳到窗邊,就在他想往外跳時,牢房內的一顆子彈撃中了他的左腿,他一度無助地躺在窗口,但就在幾乎摔落屋外之際,一發從牢房外射來的子彈撃中了他的懷錶,迫使他退回房間。在這樣的情況下,泰來長老試著爬到房間內的床鋪下,就在他匍伏前進時,又被撃中三槍。其中一顆子彈射進左膝下一點的位置,從未取出過。另一顆箝進左手手掌,第三顆撃中左臀,轟掉了好幾吋的肉。雖然負傷嚴重,痛楚難當,泰來長老還是逃過一劫,後來被數位聖徒帶回納府的家中。

在泰來長老中彈的片刻裡,約瑟先知也嘗試從牢房的窗戶往外跳出去,但立刻被子彈撃中,跌落在外面的地上。泰來長老後來回憶,當他得知先知遇難時,心裡「備覺鬱悶、孤獨、痛苦。」18

教義和聖約第135章納入了泰來長老對殉教事件的敘述,該章並未觸及事件的諸多細節,但卻是一份針對約瑟先知有力的見證:「斯密約瑟,主的先知和先見,只是除去耶穌以外,對於這世界上人們的救恩,比任何其他曾活於世上的人作的都多。……他生時偉大,並且他死後偉大;正如古代主的大部分膏抹者那樣,已經用他自己的血印證了他的使命和事工」。19

信仰的護衛者

身為十二使徒定額組的一員,泰來長老將時間及才能奉獻於宣揚福音、護衛福音。憑著他寫作的恩賜,他曾擔任時代與季節Times and Seasons)、黃蜂報Wasp)及納府芳鄰Nauvoo Neighbor)等刊物的編輯,這些都是納府時期的刊物。後來他到美國東部主領教會事務時,編輯出版摩門報The Mormon),是紐約當地的週報,談的是教會教義。他出的書籍中包含兩本教義解析:神的管理體制The Government of God)以及檢析與闡釋我們的主即救主耶穌基督的調停與贖罪的偉大原則An Examination into and an Elucidation of the Great Principle of the Mediation and Atonement of Our Lord and Savior Jesus Christ, 於擔任總會會長時出版)。泰來長老在寫作及編輯方面的才華使他在教友間贏得「信仰的護衛者」以及「真理鬥士」的雅稱。楊百翰會長這樣描述泰來長老:「他的思維能力之強無人能比;他能力十足、滿有才幹。……他是有史以來最優秀的主編」。20

除了以文字宣揚福音外,泰來長老曾四度擔任全部時間傳教士,兩次在英國,一次在法國及德國,一次在紐約,一共是七年的時間。雖然長期離開家人使得他爲此犠牲良多,然而泰來長老對主的事工的信念卻未曾動搖。他曾在傳道期間的家書中寫道:「我正從事夫子的事業,我是耶和華的傳教士,要把祂的旨意宣揚給萬國。我前去爲偉大的國家開啓生命之門,爲天下萬民出版生命的原則、光與眞理、智能與救恩的信息,破除他們的桎梏,解放受壓迫的人民,使迷途的人回頭,修正他們的觀念,提升道德水準,拯救他們脫離墮落、毀滅與悲慘的境地,引領他們邁向光明、生命、眞理與高榮榮耀。你們的靈魂難道不與我合作嗎?我知道你們會的。」21

爲人夫、爲人父

即使大部分的時間都投注在教會服務上,泰來約翰仍是個體貼而慈愛的丈夫及父親。他相當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常常找機會與他們共處、教導他們,因此深受家人愛戴。後來他的兒子泰來摩西寫道:「子女們都非常敬重他,最大的心願似乎就是讓他開心。」22

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泰來約翰總是展現出熱情、慈愛以及幽默的一面。他的兒子泰來以斯拉曾憶及以下的經驗:

「在我小時候,星期日下午的聚會通常是在大會堂舉行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參加,這樣才能在稍後報告是誰講的道,內容是什麼,祈禱是誰作的,又唱了哪幾首聖詩。有個星期日,我們當中有些人決定這一次不去聚會,但是請一個朋友提供我們必要的資訊。後來我們舉行〔家庭〕議會,當然,父親就問我講道的內容是什麼,誰是主講人。但我的朋友說他記不太清楚了,我一副準備好的樣子,照著朋友的話說一遍,『喔,就是有個喋喋不休的老頭啦,可是我想不起他的名字了,總之很枯燥就是了。』父親眼露笑意,說道:『那個喋喋不休的老頭就是你的父親,』然後我們又繼續開會。」23

不論擔任使徒期間或是後來擔任總會會長,泰來會長始終勸戒聖徒要愛家人、鞏固家人。他鼓勵教友每星期挪出一個晚上來舉行家庭福音研讀及娛樂活動,他應許這樣做的人如果持之以恆,就能「享有平安、愛、純潔與喜樂,會使〔他們的〕家庭生活臻於理想之境」。24

主領教會

泰來會長以十二使徒定額組會長以及後來以總會會長的身分領導教會時,不斷地以其充沛的活力及犠牲奉獻的精神來教化聖徒。

聖職中的序位及正義

泰來會長在總會會長任內意義最重大的一項努力包括整頓聖職定額組以及勸勉聖職持有人履行職責。他指示主教在各自的支會內每週舉行聖職聚會,也建議支聯會會長每月舉行支聯會聖職聚會。羅伯滋長老記錄道:「誰會不記得他在教友大會或其他公開聚會裡所展現的那種熱誠與力量呢?他總是〔或常常〕勸勉支聯會會長及支會的主教在各自的權責內整頓聖職及相關組織。」25

主在1882年10月透過泰來會長賜予的啓示中,教導聖徒,特別是持有聖職的弟兄,要好好整頓規劃自己的事,並在祂面前保持聖潔。以下數段即節錄自該項啓示:

「讓支聯會會長潔身自愛,讓聖職持有人以及他們在支聯會中所主領的那些人也如此;他們應該根據我的律法在各個支聯會裡完備地組織聖職事務,也在各個不同部門、在高級諮議會、在長老定額組、在主教及其議會中,以及在祭司、教師及執事定額組裡這樣做,讓每個定額組都根據我教會的序位完整地組織起來。……

「讓我的聖職持有人在我面前保持謙卑,尋求我的旨意,而非他們個人的想法;因爲如果我的聖職持有人(也就是那些由我所揀選、召喚、並授予跟各召喚相關的靈性及恩賜,而享有那些能力的人)不認我,我也就不認他們,主說,因爲我的聖職持有人應該尊崇我及服從我。

「其次,我呼籲我的聖職持有人以及我所有的人民,要悔改一切的罪與缺點,悔改他們的貪婪、驕傲和任性,以及悔改他們一切違反我的罪行;身爲我的聖職持有人、我的聖徒以及人民,他們應該全心謙遜,努力地遵守我的律法。我呼籲家長遵照神的律法來整頓家庭,並履行與此相關的各種職責及責任,在我面前潔身自愛,清除家中的邪惡,這樣我必祝福你們,與你們同在,主說,你們應該到你們的神聖之地聚集,在那裡一同聚會呼求我,祈求正義的事,我會傾聽你們的祈禱,我的靈和力量會與你們同在,我會將祝福傾注給你們,給你們的家人,你們的居所和家室,你們的牛羊田地,你們的果園及葡萄園,以及凡屬於你們的一切事物,你們會成爲我的人民,而我必成爲你們的神。」26

成全聖徒

爲了增強聖徒對福音的理解及信念,泰來會長爲整個教會排定每季一次的支聯會教友大會,只要情況許可,他就去參加這些大會,如果不克親自前往,仍會委派一位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前往。談到這項措施,七十員羅伯滋長老記載道:「聖徒此時接受來自使徒的諸多教導與指示,在教會歷史上也許是空前的,而且在聖徒間掀起一波重大的靈性覺醒。」27在他領導教會之初的另一項重大事件,是於1878年正式成立兒童會,這使得教會在教導兒童方面更具成效。泰來會長同時繼續強調傳道事工的重要,而奉派出去宣講福音的長老人數也日漸增多。

泰來會長在其諸多論述中,不斷勸勉聖徒要在生活的各個層面履行其職責,不論是身爲家庭成員、教會教友、鄰人、或公民。他也教導聖徒,如果他們能服從主、信賴主,就不會懼怕任何事情,他教導:「神會站在以色列這邊,只要以色列站在正義的這一邊。」28

爲自由辯護

不論泰來會長的信念有多堅定,他總是尊敬、重視個人的自由。他在納府擔任使徒期間,曾被稱爲「自由的鬥士」,擔任總會會長期間,這個頭銜他仍當之無愧。即使後期聖徒後來在猶他形成壓倒性多數的狀況,泰來會長仍一再宣講人人皆有宗教自由及自由意志的觀念,他說:「有時候,我們對於那些想法跟我們不一樣的人會心生輕忽之感,但他們有權按照他們高興的方式去思考,我們也是如此。因此,如果有人跟我的信仰不同,那與我無關。如果我不相信他所相信的事,那也與他無關。你會不會保護一個信仰跟你不同的人?會的,無論如何都會這樣做的。他應該與我同樣享有平等與公正,而我也期望在我所享有的權利範圍內受到保護。」29

對於泰來會長而言,教會中也應同樣重視自由。在議會中,他總是鼓勵教友暢所欲言。雖然他完全明白團結合一的重要,但他也認爲眞正的合一要透過自由才能獲得。

考驗的時刻

在美國聖徒所遭遇的情況中,這份對自由的熱愛無疑是他們的一大挑戰。在主的指示下,聖徒早從斯密約瑟在納府的時代就開始在教會中施行多重婚姻。1860年代及1870年代,聯邦政府通過法令,認定多重婚姻於法不合,除了拒絕猶他地區升格爲州外,也否決猶他地區及其居民的其他權力。由於相信這項法律已經違反憲法中所謂的宗教自由,教會於是運用其自身的影響力將這項爭議提交聯邦最高法院裁決。1879年,即泰來會長領導教會兩年後,聯邦最高法院判定1862年聯邦政府的反多重婚姻法屬合法條文。1882及1887年,美國國會兩度通過附加法案,允許聯邦政府解散教會此一合法存在的組織,並將教會超過五萬美元的財產全數充公(其中包括四座各處於不同興建階段的聖殿以及大會堂、聚會所及其他多項產業)。這項法律意在剝奪教會教友的公民基本權利,包括投票權。這些事件發展出的局面使人們能以合法管道迫害施行多重婚姻的後期聖徒,此時教會雖繼續依循合法途徑上訴,但均無功而返。

在多重婚姻議題衝突日見升高之際,泰來會長獲悉政府當局計畫立刻逮捕他。由於他已用盡一切合法訴求,因此此時的他必須決定要服從神抑或服從人。在他最後一次公開講道中,他告訴聖徒:「我是個講誠信的老實人,要我不服從神,……把這些神聖永恆的義務置於腳下踐踏,我辦不到。這些義務是神要我遵守的,藉此才能進入未來的永恆。」30從他發表這篇講道的那天直到約在兩年半後去世的期間,他藏身在猶他各地。他並未棄絕主有關多重婚姻的指示,而是選擇藏匿,作爲服從主的一種方式,並希望藉此減少教會所遭受的迫害。羅伯滋長老記載道:「泰來會長在1885年2月1日晚上從大眾的視線中消失,此舉絕非出於考量個人的安危、安逸或舒適,乃是爲了大眾的利益及平安著想。」31

雖然不出現在公眾場合,泰來會長仍以書信或口頭告知親信同工的方式來帶領教會。但是,行動上的限制、與家人好友相隔離、以及職責上的壓力開始對他造成負面影響。1887年初,他的健康開始惡化,剛開始幾個月他抵抗病魔,並告知他人自己很快就會康復,但是到了七月,他的情況顯然趨於惡化。1887年7月25日晚上,泰來會長平靜地在猶他凱斯市勞奇湯姆的家中去世。

致泰來會長悼念詞

最能貼切描述泰來約翰擔任教會事工情況的人,要數與他共事或曾受教於他的那些人。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李察富蘭克林長老在泰來會長的葬禮上說:「泰來會長是個勇於護衛眞理的人,他毫不畏懼。……我們聯袂前往歐洲傳教時,他到法國服務,……在那個地區附近勤奮工作;曾經有好幾個宗教神學家〔或牧師〕聯合起來指稱摩門教義是異端邪說。泰來會長以他勇者無懼的一貫特色,同意與他們大隊人馬見面。……他與他們分庭抗禮,陳述眞理。」32

曾任楊百翰會長副會長的威爾斯但以理長老對泰來會長有如下的描述:「他有生之年都大無畏且高貴如神般──讓那些仍活著的人想致力於效法他高貴的榜樣。……他曾經是人權的鬥士,是自由、眞理與自主的鬥士。他一生高貴、貢獻良多,爲自己及家人帶來莫大的光榮及名譽,他不使人失望,也榮耀了神。我以爲他作見證爲樂:泰來會長爲人忠誠、樂於奉獻,他俯仰皆無愧於神,且深愛著教會教友。」33

鹽湖支聯會會長肯農安格斯是最後一位在泰來會長的葬禮上致詞的人,對於這位長年爲建立神國而努力的人,肯農會長說出以下悼念詞:「他已從苦痛之中解脫,睡在神裡面,我可以想見天堂的大門打開,他走了進去。……泰來弟兄帶著約瑟傳給他的見證,那見證由耶穌傳給約瑟,由神囑咐約瑟要聽從祂的愛子說的話而來──他把那些信息帶到異國的土地,使我們的心因他在那些地方說的話而感動。我要說,泰來會長已在幔子另一端與他的同工相會,四周圍繞著耶穌基督的使徒們,他的內心洋溢著莫大的喜悅與歡樂。」34

註:

  1. B. H. Roberts, The Life of John Taylor (1963), 419–20.

  2. In Andrew Jenson, Latter-day Saint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 4 vols. (1901–36), 1:18–19.

  3. In Hubert Howe Bancroft, History of Utah (1890), 682.

  4. History of Utah, 682.

  5. Deseret News: Semi-Weekly, 3 Jan. 1882, 1.

  6. The Life of John Taylor, 27–28.

  7. The Life of John Taylor, 28–29.

  8. The Life of John Taylor, 38.

  9. In Susan Arrington Madsen, The Lord Needed a Prophet (1996), 49.

  10. The Life of John Taylor, 40–41.

  11. The Life of John Taylor, 48.

  12. The Gospel Kingdom, sel. G. Homer Durham (1941), 44.

  13. The Life of John Taylor, 449.

  14. The Life of John Taylor, 134–35.

  15. The Gospel Kingdom, 360.

  16. The Gospel Kingdom, 360.

  17. See The Gospel Kingdom, 360.

  18. The Life of John Taylor, 140.

  19. 教約135:3

  20. Deseret News (Weekly), 17 Sept. 1856, 219.

  21. The Life of John Taylor, 208.

  22. “Stories and Counsel of Prest. Taylor,” Young Woman’s Journal, May 1905, 219.

  23. Julia Neville Taylor, “An Interview with Ezra Oakley Taylor, Son of President John Taylor,” (The Family and Church History Department Archives of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n.d.), microfilm, 2.

  24. Joseph F. Merrill, “Home Evening,” Improvement Era, Jan. 1918, 203.

  25. The Life of John Taylor, 347.

  26. The Life of John Taylor, 350–51; paragraphing altered.

  27. The Life of John Taylor, 329.

  28. Deseret News: Semi-Weekly, 19 Sept. 1882, 1.

  29. The Gospel Kingdom, 328–29.

  30. Deseret News: Semi-Weekly, 17 Feb. 1885, 1.

  31. The Life of John Taylor, 400.

  32. The Life of John Taylor, 448.

  33. The Life of John Taylor, 455.

  34. The Life of John Taylor, 459–60; paragraphing altered.

martyrdom of Joseph Smith

泰來會長教導我們,儘管約瑟先知已經殉教了,教會還是會繼續地成長。「本教會擁有不死的種子,那不是屬人的,也不是人手種的──那是神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