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會長的教訓
多馬·孟蓀的生平與使命


「多馬·孟蓀的生平與使命」,總會會長的教訓:多馬·孟蓀(2020)

「生平與使命」,教訓:多馬·孟蓀

多馬·孟蓀的生平與使命

1972年4月一個寒冷的日子,多馬·孟蓀長老驅車開上熟悉的路,來到鹽湖城的一家醫院。二十多年來,他經常到各家醫院去,祝福和鼓舞支會成員、家人、朋友等許多人。這一次,他是去探望自己親愛的母親。

探視結束後,他去見了同在十二使徒定額組服務的賓塞·甘長老;甘長老最近剛動過開心手術。甘長老當時正在休息,孟蓀長老不想打擾他,便離開返回車上。他在電梯遇到兩位婦女,詢問他是否願意給她們的父親一個祝福。他陪她們來到醫院的加護病房,在那裡祝福她們的父親。

就在孟蓀長老準備離開病房時,他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他看向那個人的病床,認出他曾經是支會的一位成員。孟蓀長老寫道:「我很高興能給他一個祝福。」他離開房間,有位護士含著眼淚走過來,問他是否要去初級會兒童醫院。他說自己當天沒有打算過去,但是如果她希望他去那裡看某個人,他會很樂意去。護士告訴他,她有位表親已罹患小兒麻痹症多年,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難。

孟蓀長老到了兒童醫院,在一位男士的帶領下,來到護士的表親那裡,由孟蓀長老給了一個祝福。那位男士問孟蓀長老,是否有時間去祝福一個罹患血癌的10歲女孩。他們一起去給了她一個祝福。

孟蓀長老在日記中寫到那天在醫院的探訪經歷:「離開時……我意識到天父非常關心那些在今生受苦的人,以及那些渴望透過聖職獲得祝福的人。」1

孟蓀會長在醫院問候病人

孟蓀會長在加拿大多倫多滿懷愛心地施助一位老朋友。

這樣的經驗在多馬·孟蓀的人生中頻頻出現。在類似這樣的一天,他在一家醫院逗留了將近兩個小時,他事後寫道:「我感覺自己做了一些好事,而且去了主希望我今天去的地方。」2

對孟蓀會長而言,任主差遣是他一生的承諾。他經常談到「做主的差事」這項特權——談到作主在世上的手,尤其是在照顧有需要的人方面。他說:「我永遠希望主知道,如果祂需要有人為祂做事,多馬·孟蓀一定會為祂效勞。」3

出生、童年和青少年

「湯米,你覺得馬可的火車怎麼樣?」葛萊蒂·孟蓀問她10歲的兒子。

「請等一下,」他答道,「我很快就回來。」他衝出門,飛快地跑回家,想要作一些補償。

那天早上,年幼的湯米得到了渴望已久的聖誕禮物——一輛電動火車,那是他的父母在經濟大蕭條期間,作出一些犧牲才買來的。他玩了幾個小時後,母親告訴他,她買了一輛上發條的火車要給馬可·漢生;馬可是附近一位寡婦的兒子。她把馬可的火車拿給湯米看時,他注意到火車上有個油罐車,而自己的火車卻沒有。他懇求母親把油罐車給他,最後她拿給他,說:「如果你比馬可更需要它,就拿去吧。」

葛萊蒂和湯米把其餘的火車車廂和引擎送給馬可,馬可不曾想過會有這樣的禮物,他非常開心。他轉動引擎上的發條,火車沿著軌道繞行,葛萊蒂·孟蓀問了兒子一個簡單又犀利的問題,她問他覺得馬可的火車怎麼樣。他後來回憶道:「我深感內疚,領悟到自己很自私。」

他回到家,拿起油罐車和自己火車組的一節車廂,跑回去交給馬可,馬可很開心地把兩節車廂裝到其他車廂上。孟蓀會長後來說道:「看著車頭引擎沿著軌道奮力前行,我感到無比的欣喜,那感覺令我難以言喻也難以忘懷。」4

付出所獲得的喜樂、犧牲所獲得的喜樂、關心他人所獲得的喜樂,這些都是湯米·孟蓀在童年時學到的課題,這些課題將會塑造一位未來先知的心性和品格。

童年時期的多馬·孟蓀

童年時期的多馬·孟蓀

1927年8月21日,多馬·孟蓀在鹽湖城出生,他是斯賓塞·孟蓀和葛萊蒂·孟蓀的第二個孩子,也是他們的長子。他出生在一個親密有愛的大家庭裡,有一個姊姊瑪喬麗,還有祖父母、姑姨叔舅、堂表親,他們都住在同一個街區。他母親的祖先是蘇格蘭最早期的歸信者,在百翰·楊的先驅者隊伍抵達鹽湖谷之後三年,於1850年抵達此地。多馬的父親擁有英國和瑞典血統,從他的祖父於1865年移民到猶他領地開始,就陸續有親人移民過來。

十二使徒定額組的傑佛瑞·賀倫長老說:「若想知道多馬·孟蓀何以成為這樣的偉大人物,就必須了解他的根源和成長環境。」5他年幼時的小名是「湯米」,在鹽湖城市中心西南方約1.6公里的一個普通家庭和社區長大。在他兩歲時發生了經濟大蕭條,他幾乎所有的成長歲月,都是在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度過的。在這樣的艱困時期,他的父母和其他人教導了他仁愛、憐憫、忠誠和努力工作——這些特質陶鑄了他的品格。

他說,他的母親灌輸給他「溫柔的情感和對他人的關懷」。6她努力提升他人,對那些回鄉的人展現出特別的憐憫之心。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她也為搭免費火車找工作的人,提供食物和滋養(見第17章)。「我的母親……以生活和行為教導我〔聖經〕裡所教導的內容,」孟蓀長老說,「她每日照顧窮人、病患和困苦的人,令我永難忘懷。」7

不同於母親的外向,他的父親沉默內斂,他基督般的仁愛也給多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住在他家附近的一位叔公因關節炎而嚴重跛足,無法走路。斯賓塞·孟蓀常說:「來吧,湯米;我們載以利亞叔公兜風去。」斯賓塞會開車到以利亞家,將他抱出來,然後輕輕地把他安置在前座,讓他有較佳的視野。孟蓀長老回憶道:「兜風時間不長,一路上談的話也有限,但是,多令人難忘的愛的傳承啊!」8他說,這一課「深植我心。」9(見第17章。)

他也從父親身上學到要努力工作。斯賓塞·孟蓀14歲時輟學,開始在印刷公司工作,因為父親病重,他需要收入養活家人。和葛萊蒂結婚後,斯賓塞便開始在另一家印刷廠工作,後來他當了經理,在那裡工作了50多年。他每週工作六天,晚上也常常加班。多馬從12歲開始,便在放學後和星期六跟著父親一起工作。剛開始是打雜,漸漸地學習印刷生意,最後成為學徒。他以此為起點,最終在印刷業開創了一份事業。

年輕的湯米·孟蓀在教會裡也受到領袖和教師的薰陶。有一次,初級會會長梅麗莎·喬傑爾慈愛地糾正他,他回憶起這個經驗:「我們在初級會常常都不守規矩。我精力旺盛,根本沒耐心好好地安坐在椅子上。」10有一天,初級會會長問他,可不可以跟她談談,她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就哭了起來。他很驚訝地問她為什麼哭。「我似乎想不出辦法來幫助……男孩在初級會的開會儀式裡保持虔敬,」她說,「湯米,你願意幫我嗎?」他回答說他願意幫忙。

他回憶:「我覺得奇怪,但〔她〕不覺得奇怪的是,初級會的虔敬問題從此就解決了。她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也就是我。她的解決方法就是愛心。」11他在成年後仍繼續拜訪這位親切的婦女,直到她97歲過世。12(見第11章。)

一位教師定額組顧問給了多馬一對伯明罕翻飛鴿,並用這些鴿子來教導多馬,定額組會長有責任去救援定額組成員。13一位主日學教師教導:「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她建議班員,把他們為派對所存的錢捐給一位同學的家庭,這位同學的母親剛剛過世(見第19章)。一位裝有義肢的童軍團長被一個童軍捉弄,多馬從他身上學到,如何以仁慈而非憤怒的方式回應(見第21章)。

他童年時期的夏季,在鹽湖城南部普柔浮峽谷的經驗,也影響了他的一生。他在那裡漸漸愛上了游泳、釣魚等戶外活動,後來他會運用這些經驗來闡述福音原則。他利用在普柔浮河中玩具船比賽的經驗,教導天父為引導祂的兒女度過今生所賜下的恩賜(見第7章)。他放了一把火,別人花了幾個小時才撲滅;他用這次經驗來教導服從(見第12章)。

大學、海軍和婚姻

1944年高中畢業後,多馬面臨著多項重大決定。那年秋天,他進入猶他大學就讀,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和太平洋地區仍如火如荼,他很篤定自己隔年滿18歲時會被徵召入伍。

那一年,多馬在學校認識了法蘭絲·詹森,後來成為他一生的摯愛。他第一次接她去約會時,她的父親問道:「『孟蓀』——那不是個瑞典姓氏嗎?」

多馬答道:「是的。」

法蘭絲的父親接著給他看一張照片,上面有兩位傳教士,他問多馬是否和那位叫以利亞·孟蓀的傳教士是親戚。多馬回答說,以利亞是他的叔公。

法蘭絲的父親聽到這句話,不禁流下眼淚。他們一家還在瑞典時,就認識了以利亞·孟蓀長老 。法蘭絲的父親親吻多馬的臉頰,她母親哭著親吻他另一邊的臉頰。14他認為,這段戀情有個好的開始。他和法蘭絲在很多事上興趣相投,比如親近大自然、與家人相處,以及隨著大樂隊的演奏跳舞。「她很愛笑,」他回憶道,她「仁慈又善良」,而且「極富同情心」。15

多馬讀了一年大學後,於1945年7月應徵入伍。歐洲的戰爭已在五月結束,但太平洋地區的戰事仍在繼續。多馬在徵兵站禱告尋求指引,他沒有加入海軍正規部隊,而是選擇加入美國海軍預備部隊——他後來說這項決定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見第5章)。入伍不久,太平洋戰爭就結束了,他在加州聖地牙哥服役一年後光榮退伍。這一年對他十分重要,讓他有機會勇敢捍衛自己的信念、樹立榜樣,也頭一次給予聖職祝福(見第8章第23章)。多馬在聖地牙哥時,每天都寫信給法蘭絲,不希望她忘了自己。

1946年,多馬回到鹽湖城,在猶他大學繼續讀書。他在194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取得了行銷學士學位。他也繼續與法蘭絲交往,隨著他們的愛情開花結果,他求婚了。1948年10月7日,他們在鹽湖聖殿結婚。孟蓀會長常常談到他們在那天獲得的、在婚姻中維繫感情的忠告(見第17章)。婚後,他們在多馬長大的同一個街區,開始了共同的生活。

多馬和法蘭絲·孟蓀的結婚照

多馬和法蘭絲·孟蓀在婚禮招待會上,1948年

第六-七支會的主教

1927年,多馬·孟蓀出生的那天,他的家庭所屬的支會舉手支持了一位新的主教。斯賓塞·孟蓀去醫院探望妻子和剛出生的兒子時說:「今天我們有了一個新主教。」葛萊蒂·孟蓀抱起小多馬,說:「我也有一個新主教要給你。」16

無論這是不是葛萊蒂的預感,她的話都比大家預期的更早應驗。1950年5月7日,多馬·孟蓀年僅22歲,就蒙召喚在他長大的支會擔任主教。這個支會有1000多名成員,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和其他親戚也在其中。當時,多馬和法蘭絲結婚才19個月。

孟蓀主教形容第六-七支會是「一個不起眼的先驅者支聯會中的一個不起眼的先驅者支會」。17這個支會在當時有許多挑戰。有一大群成員沒有去教會,他們需要愛和交誼,來幫助他們恢復活躍。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很貧窮,所以該支會有著全教會最大的福利需求。18包括80多位寡婦在內的年長成員,也需要特別照顧。支會的流動率很高,每個月都有許多人遷入和遷出。多年後,孟蓀會長回憶自己身為年輕的主教,所要面對的諸多挑戰時,談到那時的感受和信心,說:

「那項召喚十分重大,讓人感到難以勝任,其責任也令人膽戰心驚。我的能力不足,令我感到謙卑。但天父並未讓我獨自在黑暗和沉寂中徘徊,不提供指示或靈感。祂用祂的方法,啟示了許多祂要我學習的教訓。」19

有一些教訓,是孟蓀主教透過他人的幫助和指導,而獲得的啟示,另一些教訓則是他透過祈禱學到的。「每一位主教都需要自己的一片聖林,使他能靜靜地沉思和祈求指引,」他說,「我的聖林就是我們支會的老教堂。數不清有多少次,我在漆黑的深夜,來到這棟建築物的講台上,也就是我被祝福、證實、按立、教導,最後被召喚來主領的地方。……我雙手放在講壇上,跪下來,與天上的父分享我的想法、疑慮和困難。」20

孟蓀主教逐一尋找沒有來教會的成員。他站在一戶人家的門口,告訴那位父親:「我是來認識你,想請你和你的家人一起出席我們的聚會。」那人把他打發走了,不久,這一家人就搬到了加州。然而,很多年後,那個人去見當時已成為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的孟蓀長老。他說:「我是來道歉的。多年前的那個夏天,我並沒有從椅子上站起來,讓你進門。我現在是支會主教團的第二諮理。你來邀請我去教會,我卻拒絕了,這件事一直讓我耿耿於懷,所以我決定要採取行動。」21(見第2章。)雖然這個家庭是在離開第六-七支會後恢復活躍的,但有很多成員是在孟蓀主教服務期間重返教會。聖餐聚會的出席人數大幅增加。22

孟蓀主教全心全意為支會的青少年服務,努力讓他們留在教會的羊圈內。有一次,他得到靈感,要離開聖職聚會,去找一位很少來教會的男青年,最後發現他正在一間汽車修理廠的保養溝裡幹活。孟蓀主教告訴這位男青年,自己有多麼想念他,多麼需要他,於是他開始參加聚會。23(見第2章。)後來他去傳教,還擔任過兩任主教。他曾多次表達感激,其中一次是在40年後寫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說道:

「當我沉思人生中的各個事件時,我非常感謝有一位主教,尋找並找到一個迷失的人,而且對他展現出極大的關切。我發自內心地感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我愛你。」24

孟蓀主教特別照顧支會裡的寡婦。在她們有失去住所的風險時,在她們需要生活必需品時,以及她們健康狀況不佳時,他都會幫助她們。在她們寂寞和心痛的時刻,他拜訪她們、鼓舞她們。聖誕節期間,他利用假期拜訪每一位寡婦,送上一盒糖果或一隻待烤的雞。卸任主教多年以後,他仍然拜訪她們當中的許多人,也拜訪了許多在他卸任主教後喪偶的人。其中一個例子,是一位在1965年(他卸任10年後)喪偶的寡婦,他定期探望她,直到她在2009年已屆98歲時去世;當時他已擔任總會會長。「珀兒……是我這些年來一直拜訪的寡婦之一,」他在日記中寫道,「她一生困苦,但始終堅強。」25幾天後,他在她的喪禮上演講,這是他被召喚到十二使徒定額組後,在800多場喪禮中演講的其中一場。

第六-七支會主教團

第六-七支會主教團的多馬·孟蓀主教和兩位諮理

由於有太多人需要屬世的援助,孟蓀主教便尋求受靈啟發的創新方法來提供協助,這往往也為成員創造了服務機會。某年12月,他得知一個德國來的家庭即將遷入支會。在他們抵達的幾個星期前,他去查看為他們租來的公寓,發現那間公寓非常陰暗冷清,這讓他很心痛。他想:「對一個曾受過這麼多苦的家庭來說,這是多麼可怕的歡迎法。」26

第二天早上,他在與支會領袖召開的會議中,提出此事。孟蓀主教寫道,「真愛的精神……穿透每個成員的心和靈魂」,因為他們很樂意提供服務。27接下來的兩、三個星期,支會成員一起打點公寓。

這一家人抵達時,看到一間明亮的公寓,有新鋪的地毯、新刷的油漆、裝滿食物的櫥櫃,以及一棵由青少年裝飾的聖誕樹,不禁流下了淚水。這位父親緊握著孟蓀主教的手,試著說出感謝的話,但是他的情緒太激動了,只能「把他的頭緊靠在我的肩頭上,反覆用德語說著,『我的弟兄,我的弟兄,我的弟兄』。」孟蓀主教說。28當晚在支會成員離開時,一位女青年問道:「主教,我從來沒有這麼快樂過。你能告訴我為什麼嗎?」他以主的話回答她:「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40)。

孟蓀主教在服務五年後,於1955年蒙召喚擔任支聯會會長團諮理。雖然他不再有主教的召喚,但他在有生之年,始終保有一顆主教的心,繼續照顧第六-七支會的成員,運用他所學到的教訓來教導他人,也為自己未來的服務提供了指導。後來,他回首當年,說:「我向來都自認是一個慷慨型的主教;如果再來一次,我會更加慷慨。」29

第六-七支會的教堂在1967年拆除,但孟蓀主教趕在拆除前,搶救了一件對他具有特殊意義的物品:就是他在擔任主教時,曾在旁跪下祈禱的美麗講壇。302009年,他以總會會長的身分,在這座講壇前奉獻了新建的教會歷史圖書館。那是個感人至深的經驗,因為那座講壇代表著他童年、青少年和主教任期內的許多回憶。他當時說:「這個講壇,有一部分講述了我自己的信心故事。〔它〕對我來說,就是對神聖經驗的珍貴回憶。」31

家庭

1951年,在多馬開始擔任主教一年後,他和法蘭絲·孟蓀歡喜迎接第一個孩子出生,他們為他取名多馬·李。1954年,也是在多馬擔任主教期間,孟蓀夫妻唯一的女兒安恩·法蘭絲出生。1959年,他們在加拿大傳教期間,第三個(也是最小的)孩子出生,他們將這個男孩取名叫克拉克·史賓塞。

孟蓀全家福照片

孟蓀家庭,攝於1962年。從左至右:法蘭絲、兒子多馬、克拉克、父親多馬和安恩

雖然多馬在工作和教會服務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但他仍是一位全心投入的丈夫和父親。他的孩子們記得,別人的父親「好像比我們的父親更常在家,但是他們卻沒有像我們的父親一樣,陪著我們做很多事。我們總是一起做事,我們都非常珍惜那些日子。」32

大兒子多馬回憶,他爸爸主領加拿大傳道部的時候,他們幾乎沒有相處的空閒時間。但是每晚上床睡覺前,他都會到他父親在傳道部會長公館的辦公室,下一盤棋。多馬說:「就其本身來說,那個回憶讓我感到十分溫馨。同樣溫馨的回憶,是多年後,我在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接受新兵訓練時感染了肺炎,父親馬上飛來給了我一個祝福。」33

安恩很感激父親分享他在教會指派工作上的經驗:「我最好的回憶就是他星期天參加支聯會大會或拜訪傳道部回來後,晚上與我們分享他召喚一位教長時的特別靈感,或是與傳教士面談時發生的提升信心的經驗。」34後來,安恩有了自己的家庭,她很感謝兒子們有機會和外祖父一起工作,以及在普柔浮峽谷的經驗:「全家每個人都很喜歡坐在家庭小木屋的營火旁,一邊烤棉花糖,一邊聽外公說故事。」35

克拉克說,雖然父親常因教會事務必須出門,但是他「總會撥出時間給孩子……我從不覺得自己被剝奪了與父親相處的時間。他在家的時候,都會跟我們一起玩遊戲,帶我們去吃冰淇淋。……小時候,我常跟父親一起釣魚。」36克拉克曾有一次感動的經驗,他和父親去釣魚,父親要他把線捲起來,說道:「再過五分鐘左右,你哥哥就會坐下來開始考律師資格考。過去三年來他在法學院唸得那麼辛苦,為的就是能通過這次的考試,內心多少一定會緊張的。我們現在就跪在船上,由我先為他作個禱告,然後請你也為他作個禱告。」37

法蘭絲全心全意地養育兒女,在家中營造快樂和互相支持的氛圍。1953年,她父親在去世前不久對她說:「法蘭絲,我以你為榮。我也以你的丈夫多馬為榮。你們都會獲得很多祝福,因為你們對福音、家庭和家人都忠誠不渝,熱忱奉獻。」38

職涯

1948年,多馬從猶他大學畢業後獲得許多工作機會,包括其他州一些大公司的工作。他決定接受德撒律新聞分類廣告銷售代表的職位。不到幾個月,他就成為分類廣告副理,第二年成為經理。

孟蓀會長和印刷機

多馬·孟蓀在德撒律新聞出版社檢查印刷版。

1953年,多馬開始在德撒律新聞出版社工作,這是美國西部規模最大的印刷廠之一。從某些方面來說,他回到了老本行,因為他在青少年時跟父親在印刷廠工作。他在德撒律新聞出版社先後擔任銷售副理和銷售經理。德撒律書店是他的客戶之一,在協助教會領袖出版書籍的過程中,他與領袖們培養了許多密切的關係,也從他們那裡獲得了很多教導。他寫道:「我認為,能夠與總會持有權柄人員和其他人密切合作,幫助他們將手稿印製成書,是我人生一段重要的時期。」39他也經手了教會大部分的印刷工作,包括傳道文宣品和摩爾門經多種語文的印製工作。

加拿大傳道部會長

1957年7月,孟蓀家庭發生了重大改變。多馬除了擔任德撒律新聞出版社的銷售經理外,還被任命為襄理。接著到了月底,他們全家搬到鹽湖城郊區的一棟新住宅,離開了多馬長大和擔任主教的社區。

變化持續來到。不到兩年,多馬就蒙召喚主領總部位於多倫多的加拿大傳道部。他再一次在年輕(31歲)時擔起重任,而這一次,他們要舉家遠遷。因懷孕而身體狀況不佳的法蘭絲,也有許多新的責任。十二使徒定額組的海樂·李長老提出有用的忠告,成為孟蓀會長教導中的重要主題:

「主召喚的人,主必使他勝任。」

「只要我們是做主的差事,就有資格獲得主的幫助。」

「神會鍛煉你的能力,使你能夠承擔賦予你的重責大任。」40

1959年4月,孟蓀一家搭乘火車前往多倫多,他們要在那裡居住將近三年。兩個孩子,湯米和安恩,分別七歲和四歲。法蘭絲在離家時眼含淚水,但一家人甘願作出犧牲,他們相信自己是在遵行神的旨意。

到了加拿大,他們立刻投入傳道事工。孟蓀會長開始督導130位(後來成為180多位)傳教士的工作,他們分散在幅員廣大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各地。他和擔任主教時一樣,懷著樂觀態度和愛心來帶領,幫助人們建立信心,並激發他們的自信。他也仰賴主。他的一位傳教士說:「他的選擇似乎總是符合主的大局。」41另一位傳教士回憶道:「他對那個傳道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很快地巡視整個地區一次,然後就記得了每位傳教士的名字及大部分的成員。他所到之處,每個人都得到提振,他使得整個傳道部生氣蓬勃,充滿活力。」42

加拿大傳道部團體照

孟蓀會長夫婦(第二排中)與加拿大傳道部的部分傳教士合影

在孟蓀會長的指導下,傳道事工蓬勃發展。他向總會會長團報告:「主已將祂的靈傾注在這人民身上。從未有過洗禮的城市,現在每個月都有歸信者。」43他將這一成功大部分歸功於成員,他們越來越積極地幫助尋找可讓傳教士教導的人,並與他們交誼。

孟蓀一家抵達多倫多六個月後,第三個孩子克拉克出生。孟蓀姊妹要照顧三個年幼的孩子、在傳道部會長公館接待傳教士等人、擔任傳道部慈助會會長,還要協助傳道事工。有一天,她接到一位男士打來的電話,他說:「我們從荷蘭來到這裡,我們在祖國有機會了解到一些有關摩爾門的事。我太太想要了解更多,但我不想。」孟蓀姊妹把來電者的姓名和地址給了長老們,但是他們沒有及時聯絡對方。她就會問他們:「我的荷蘭家人怎麼樣了?你們今晚會打電話給他們嗎?」幾個星期後,她告訴他們,如果他們不盡快聯絡這個家庭,她和丈夫就會親自聯絡。兩位長老拜訪了他們,後來雅各和碧伊·狄家庭加入了教會。最初說對教會不感興趣的狄弟兄,自1976年至1993年擔任總會持有權柄七十員。44

孟蓀一家來到加拿大時,東部地區還沒有支聯會。因此,除了督導傳教士的工作外,孟蓀會長還負責傳道部內的七個區會。全部時間傳教士主領許多區會和分會,因此孟蓀會長的一個優先事項,就是召喚當地的聖職持有人擔任這些職位。這種作法培養了當地的領導人,並讓傳教士能花更多時間去傳教和教導。到了1962年,傳道部中的每一個教會單位,都由當地領袖來主領了。45

1959年,孟蓀一家抵達加拿大東部時,整個傳道部只有兩座小教堂,所以大部分的會眾是在租來的會堂裡聚會。孟蓀會長感覺需要讓聚會設施升級,便起草了一份興建工程計畫。在經過奉獻的教堂中聚會也有一種穩定感,對傳道工作很有幫助。孟蓀一家結束傳教時,已有七座教堂完工或正在興建中,另有十座教堂在規劃階段。46

1960年8月,多倫多支聯會成立,是教會發展的一個里程碑。這是加拿大東部的第一個支聯會,也是教會的第300個支聯會。「看到成員……組成一個錫安的支聯會,是我們傳道部的一個重要時刻,」孟蓀會長寫道,「〔他們〕因這項成就而歡欣。」47在多倫多地區,未來將有更多的支聯會和一座聖殿,他將於1987年為這座聖殿舉行動土典禮。

談到傳教時期許多的重要時刻,孟蓀會長說,最主要的是,那段時間他能和家人一起服務。他回憶道:「〔那〕三年是我們人生中極為快樂的時光,我們投入所有時間,致力於與人分享耶穌基督的福音。」48

1962年1月,多馬·孟蓀在服務將近三年後,從加拿大傳道部會長的職務卸任。這個家庭培養出對加拿大、加拿大人和傳教士深切的愛。就像孟蓀會長在卸任主教後,與第六-七支會的成員仍保持穩固的連結一樣,他也和他在加拿大一起服務的傳教士和成員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從1962年到2015年,他出席了50多場這些傳教士——及其家人和其他人——的重聚大會,並在聚會中演講。

蒙召喚為使徒

1962年2月,孟蓀一家從加拿大回來後,多馬回到德撒律新聞出版社工作。他在三月升職為總經理,這是一項高要求的職位,特別是因為他要指導企業,朝新的印刷製程和設備進行大規模轉型。他同時也在總會四個委員會中服務。

1963年10月3日下午,多馬在辦公室接待一位來賓時,他的祕書告訴他有電話找他。他接起電話,得知是總會會長大衛奧·麥基的祕書來電,說麥基會長想和他談談;這讓他很驚訝。麥基會長在電話裡簡單寒暄後,便問多馬,當天下午是否可以去一下他的辦公室。

多馬的車子還在維修廠,於是就借了一輛車,開車前往麥基會長的辦公室。多馬在教會的一些委員會服務,所以他以為麥基會長想要討論其中一項指派工作,但總會會長心中想的卻是另外一件事。多馬回憶道:「他要我坐在他辦公桌旁、他身邊的一張椅子上,面向他。」然後他說:「我已提名以東·譚納長老為我的總會會長團第二諮理,同時主已召喚你填補他在十二使徒議會中的職位。你能接受這項召喚嗎?」49

麥基會長的話讓多馬相當震驚,多馬說不出話來。「我熱淚盈眶,」他說,「我沉默了片刻,那片刻猶如永恆那麼久,然後我答覆麥基會長,向他保證,凡是我蒙福獲賜的才能,必用來事奉夫子。」50

那天晚上,多馬邀法蘭絲出去兜風。他們帶著四歲的克拉克驅車前往鹽湖城的一座紀念碑,他們繞著紀念碑散步時,法蘭絲可以感覺到多馬有心事。當她詢問時,他告訴了她關於使徒這項神聖召喚的事。法蘭絲後來說:「我既驚訝又謙卑。……這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召喚,也是一項艱鉅的責任。」51她像過去一樣,全心支持他。

孟蓀長老在總會大會的觀眾席

1963年10月總會大會會眾中的多馬·孟蓀長老,他蒙召喚為使徒的消息即將宣布

在第二天上午的總會大會上,多馬·孟蓀被支持為十二使徒定額組的成員,「在全世界作基督之名的特別證人」。52他當時36歲,是自1910年約瑟·斐亭·斯密以來,蒙召喚最年輕的使徒,比當時第二年輕的使徒小17歲。

孟蓀長老在同一場大會中,發表了他身為總會持有權柄人員的第一次演講。在表達感謝之後,他說出以下的見證和諾言:

「弟兄姊妹們,我知道神活著。此事我心中完全確定。我知道這是祂的事工,我也知道今生中最甜美的經驗莫過於當祂引導我們推動祂的事工時,感受到祂的提示。我年輕擔任主教時,感受過這些提示,這些提示帶領我找到在屬靈或在屬世方面有需求的家庭。我在傳道區和你們的兒女——這個偉大教會的傳教士們——一起工作時,再次感受到這些提示。……

「……我以生命及我所有的一切擔保:我會竭盡所能去達成你對我的期望。我很感激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的話,祂說:

「『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啟示錄3:20)。

「我誠懇祈求……我的生活能配得上救主的這項應許。」53

六天後,1963年10月10日,孟蓀長老由十二使徒定額組會長約瑟·斐亭·斯密會長按立為使徒,並按手選派為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

多馬·孟蓀

投入使徒的事工

孟蓀長老蒙召喚為使徒時,教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加速擴展。他和其他總會持有權柄人員一樣,很快就要到世界各地針對這樣的成長給予指導。有時候,他一出門就是五個星期,要教導成員和傳教士,成立新的教會單位,奉獻教堂,並實施教會各項計畫。

孟蓀長老將一位使徒的話銘記在心,這位使徒說,使徒的服務需要「對夫子的事工有完全的承諾,要去鼓舞及提升、教導與訓練,以及帶領和指導神的聖徒。這意謂著要接受重擔,鞏固教會及其成員的希望。」54

與找出方法造福個人相比,行政事務是次要的。孟蓀長老為保羅·柴特提供的服務是無數個例子之一;保羅曾是他年輕時期的支聯會會長。1970年代後期,柴特會長和妻子戴安娜的健康狀況不佳,住在一間照護機構。孟蓀長老定期探望他們,有一次在該機構舉行的安息日聚會中,他向這位摯愛的領袖致敬。回家後,他告訴法蘭絲:「我想我在那次拜訪中所成就的好事,要比參加許多大會所成就的還要多。」55

孟蓀長老在教會總部的指派工作中,幾乎影響了教會組織架構和計畫的每一個層面。從1965年至1971年,他擔任成人協調統合委員會主席,協助統一教會的課本、手冊和組織。他也是男青年和女青年組織的顧問。1965年至1982年,他在傳道執行委員會服務,並在最後的七年中主領該委員會。在那段期間,他指派成千上萬名的傳教士、揀選傳道部會長、成立新的傳道部、發展傳教士訓練計畫,以及督導訪客中心。他寫道:「在這些傳道的指派工作中,發生了許多提升信心的經驗。」56

1965年,麥基會長指派孟蓀長老督導教會在南太平洋的事工。這項指派工作需要在太平洋群島和澳洲大陸之間往返。孟蓀長老深深愛上這些地方的聖徒,也因他們對福音的忠誠和信心而備受鼓舞。

孟蓀長老和孟蓀姊妹在1965年首次造訪薩摩亞,他們來到一個村莊,在那裡的教會學校與近200名兒童見面。在聚會快結束時,孟蓀長老受到聖靈提示要一一問候這些兒童,但是他看了看手錶,發現離他飛機預定起飛的時間所剩不多了。然而,當聖靈的提示再次出現,他告訴學校的老師,他渴望和孩子一一握手。那位教師非常高興,因為孩子們一直祈求能有這樣的經驗。孟蓀長老說:「當這群寶貴的孩子害羞地前來,並用甜美的薩摩亞語輕聲問候我們『talofa lava』的時候,淚水再也忍不住地奪眶而出。」57

1967年,孟蓀長老造訪澳洲雪梨,有個人告訴他,他在前一次拜訪時分享的見證讓他決定受洗。孟蓀長老在日記中寫道:「這番話讓我深感謙卑,並且真正體會到我所承擔的責任。」58

在孟蓀會長擔任使徒期間,他最關心的是每一個個人。他藉著聖靈的指引和自己的觀察,主動關心那些遭遇困難或飽受風霜的人。出席支聯會大會和區域大會、參加聖殿奉獻儀式,以及在各個委員會中服務,不僅讓他有機會主持和教導,也讓他能夠對個人展現深切的關懷。

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施助和奇蹟

1968年6月,孟蓀長老督導南太平洋地區的事工三年後,總會會長團指派他負責督導教會在德國、義大利、奧地利和瑞士的傳道部。在德國,有將近5000名教會成員生活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鐵幕裡。當時,德國這部分的地區處於共產黨的統治之下,嚴格限制自由,壓制宗教活動。自1961年柏林城牆築起來,還沒有總會持有權柄人員去過那裡,政府的限制是最主要原因。在新的指派工作中,孟蓀長老的一項首要任務,就是去關心住在那裡的教會成員。

前往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路途充滿風險。孟蓀長老聯絡了美國政府的一位官員,這位官員勸阻他不要去,並警告說:「如果發生了什麼事,我們無法救你出來。」但他還是決定要去。他後來解釋說:「你只需要明白,這個目標高於任何屬世的權柄,而且你是懷著對主的信賴而去的。」59

1968年7月31日,他首次造訪該地。他和德國北區傳道部會長史坦·李斯通過了柏林圍牆守衛森嚴的檢查站,在東柏林待了大半天。雖然這次拜訪很短暫,卻開啟了孟蓀長老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非凡事工——這項事工將持續20多年,成為他擔任使徒期間的一個重要部分。

孟蓀長老於1968年11月再次返回。在高度緊張的情況下,他、李斯會長及海倫·李斯姊妹遠赴該國的哥利茲,到二戰期間被炸得千瘡百孔的一個舊倉庫。他們造訪前並未事先通知,到了之後,發現有200多名教會成員正在二樓聚會。在那次聚會中,孟蓀長老獲得了人生中一次極為鼓舞人心的經驗。

演講者的信息顯示出他們對福音的深刻了解,他們的歌聲比孟蓀長老聽過的任何歌聲都更熱切,整個房間充滿著信心和熱忱。儘管這些聖徒面臨艱困、貧窮和匱乏,但他看到了堅韌、希望和信心。他後來說:「我很少遇見會眾對福音展現出比這還要大的愛。」60

雖然孟蓀長老因這些聖徒的忠信而感到歡欣,但也感到憂傷,因他們沒有教長、沒有支會或支聯會,也沒有機會接受聖殿的祝福。在聚會中,他含著淚水來到講壇前,應許說:「如果你們一直忠於神的誡命,那麼其他國家的教會成員所享有的每一項祝福,你們都會得到。」61

接下來的幾年裡,孟蓀長老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教會領袖及成員孜孜不倦,恪盡職責,以促成這項應許的實現。孟蓀長老經常回去鞏固聖徒,給他們祝福和鼓勵。在這方面協助他的,有主領德勒斯登傳道部10年的亨利·伯哈特,以及教會在當地的許多領袖。成員們禁食、祈禱,他們聽從孟蓀長老的忠告,遵守信條第十二條——敬重當地的法律。

一點一滴地,這項應許開始實現。1969年,總會會長團核准在鹽湖城按立一位教長,並授權他前往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給予教長祝福。1970年代初,政府領袖開始允許幾位教會領袖短暫出國,參加總會大會。

孟蓀長老和一群東德聖徒

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新成立的德勒斯登傳道部,在一場聖職聚會後,領袖與孟蓀長老(第一排最右)齊聚在一起。

1975年4月,孟蓀長老受到啟發,要奉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以便加速這事工。他聚集了幾位領袖,站在俯瞰易北河的一片空地上,獻上奉獻祈禱,懇求神開啟道路,讓教會成員可以接受聖殿教儀。他祈求人們能接受福音,政府領袖能允許事工的推進。他也祈求傳教士能再次獲准在那裡教導福音。62

「最急切需要的祝福,就是讓我們那些配稱的成員能有特權接受個人的恩道門和印證,」孟蓀長老後來說。「我們探索了各種可能性。一生中去一次瑞士的聖殿?政府不批准。或許父母可以去瑞士,不帶孩子。這也不對。孩子如果不能跪在祭壇前,要如何把他們印證給父母?情況看來很不樂觀。」63

孟蓀長老與總會會長團和鹽湖城的其他領袖,討論了這種情況和可能的解決辦法。1978年春,賓塞·甘會長告訴他,主不會剝奪這些成員的聖殿祝福,然後他笑著說:「你去想方法。」64

不久後,就出現了突破性的進展。亨利·伯哈特繼續向政府領袖請願,讓家庭可以獲准去瑞士的聖殿,這時他們問他:「何不就在這裡建造聖殿呢?」65亨利相當震驚,多年來,政府對宗教活動一直嚴密監控,現在竟然允許教會建造一座聖殿,僅開放給持有聖殿推薦書的成員進入。

教會採納了這個提議,而主也逐漸開啟了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建造聖殿的道路。教會在弗萊堡取得了土地,孟蓀長老於1983年4月23日主領動土典禮。他欣喜地說:「這是一個奇蹟中的奇蹟!我的內心和靈魂都歡欣不已。」66兩年多後,在1985年6月29日和30日,戈登·興格萊會長奉獻了德國弗萊堡聖殿,並請孟蓀長老擔任第一位演講者。孟蓀長老在日記中記下了他對這個歷史性事件的感受:

「今天是我人生中極為重要的一天。……演講時,我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我腦海中飛快地閃過此地忠信聖徒信心的榜樣。人們經常會問:『教會究竟是如何獲得許可,在鐵幕裡蓋一座聖殿的?』我的感覺很簡單,就是我們在那裡的後期聖徒的信心和忠誠,帶來了全能之神的幫助,為他們提供了他們受之無愧的永恆祝福。」67

group in front of Frieberg Germany Temple

1985年6月,孟蓀會長夫婦出席德國弗萊堡聖殿的奉獻典禮。從左至右:艾米爾·費澤爾、依莉莎·胡適令、約瑟·胡適令長老、瑪麗·海爾斯、羅拔·海爾斯長老和孟蓀夫婦。

那天晚上,孟蓀長老細細回想,從他17年前第一次造訪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以及10年前的奉獻祈禱至今,他在此地所做的施助事工——最終促成了一座聖殿奉獻。這是「教會歷史上最具有歷史意義且充滿信心的篇章之一」,雖然他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但他寫道:「所有的榮譽和榮耀都屬於我們的天父,因為這些事唯有透過衪神聖力量的介入才得以發生。」68

1982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第一個支聯會在弗萊堡成立。兩年後,孟蓀長老和羅拔·海爾斯長老在萊比錫成立了第二個支聯會。這樣,該國所有的教會成員都是錫安支聯會的一分子了。

還有一項祝福有待實現:允許其他國家的傳教士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教導福音,以及允許該國的傳教士到其他國家服務。1988年,孟蓀會長直接向該國領導人埃里希·何內克尋求許可。

孟蓀會長一行人抵達時,何內克先生說:「我們知道貴教會的成員都相信工作的價值,也證實了這點。我們知道你們篤信家庭的價值,也在行為中表明了。我們知道不論你們住在哪一個國家,都是好公民;我們已注意到這點。現在輪到你們了,把你們的來意明說吧。」69

孟蓀會長首先感謝能獲准興建弗萊堡聖殿。他接著談到,有將近90000人參加了聖殿開放日,還有數萬人參加了在萊比錫、德勒斯登和茲威考的新建教堂開放日。他說:「他們想要認識我們的信仰,我們想告訴他們,我們信要敬重、服從和維護當地法律;我們想告訴他們,我們要使每個家庭更堅強。這只不過是我們信仰中的兩項而已。」

孟蓀會長說明需要有傳教士,然後繼續說道:「我們想派到貴國來做傳教代表的那些年輕男女,一定會深愛你們的國家和人民,而且,會帶給貴國國民良好的影響。」

孟蓀會長的最後請求是,「本教會在貴國的年輕男女成員可以到其他國家,例如美國、加拿大和其他許多國家擔任傳教代表。」他保證,這些傳教士返鄉後,必會「更充分準備好,可以擔負起貴國的重要職位」。

孟蓀會長講完後,何內克先生發表了大約30分鐘的演說。當時在場的羅素·納爾遜會長說:「大家屏氣凝神、焦急地等待著」,想聽聽何內克主席會如何回應請求。70最後他說:「我們了解你們,也信任你們。我們和你們來往已很久了,我同意你們的傳道請求。」孟蓀會長說,聽聞此言,他的靈「雀躍萬分」。71

1989年3月,來自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以外的全部時間傳教士開始在該國服務,這是50年來的頭一遭。1989年5月,該國首批10位傳教士進入猶他州普柔浮傳教士訓練中心。政府沒有限制他們的服務地點。72

20年間發生了許多奇蹟,孟蓀長老1968年在一個舊倉庫裡所作的應許——以及他在1975年奉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時所祈求的祝福——都應驗了。關於這些祝福,多年後,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從我的經驗中了解到,人類的絕境正是神的良機。我是活生生的證人,見證主的手如何看顧這曾是共產國家中的教會成員。」73

新版經文

多馬·孟蓀在青少年時期參加的一次聖餐聚會中,聽到支聯會會長團的一位成員教導教義和聖約第76篇的內容,他的心中激起了研讀經文的渴望。他的亞倫聖職領袖,被他稱讚為「有智慧、耐心……的人,……教導我們經文」,也幫助他培養對經文的熱愛。74他的一位主日學教師露西·葛琪,「會把摩西、約書亞、彼得、多馬、保羅,當然,還有基督,當作貴賓般地帶進課程。我們雖然看不到這些人,但我們學會去愛、去尊敬並且效法他們。」75

他在擔任主教和在印刷業工作期間,對經文的熱愛更深了。他覺得,如果能更熟悉經文會對他擔任主教很有幫助,因此,在他蒙召喚的第一年結束時,他讀完了所有的經文。在德撒律新聞出版社,「最重大的工作是為摩爾門經安排訂單。」76這些與經文有關的經驗,幫助身為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的他作好準備,從事一項獨特的指派工作。

1972年,海樂·李會長任命孟蓀長老為聖經研讀輔助工具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受邀找出方法,改善教會成員的經文研讀。這個委員會後來成為經文出版委員會,負責籌備新版經文,以促進更好的研讀。製作這些新版經文需要長時間且密集的努力,投入這項工作的有委員會成員和100多位學者、電腦專員,以及在他們指導下工作的其他專家。

其中一項繁重的任務是建立註腳,將聖經、摩爾門經、教義和聖約、無價珍珠這四部標準經典的交互參照資料整合在一起。針對後期聖徒版的詹姆士王欽定本聖經,另一項艱鉅的任務是製作主題指南Topical Guide),該指南包含2800多個福音主題,以及四部標準經典的經文研讀參考資料。此外,新版經文也收錄了聖經辭典(英文版),和約瑟·斯密聖經譯本的節錄。同時新增了強調教義內容的章前綱要,以及24頁地圖。

1979年出版這一版聖經時,孟蓀長老寫道,這「或許是一個世紀以來,教會學術研究上最重大的進展。」他進一步指出,「為其他標準經典編寫的革命性的註腳系統」,以及主題指南Topical Guide),使其成為「一部附有參考資料、無與倫比的聖經。」77

兩年後,新版的摩爾門經、教義和聖約、無價珍珠出版了。這些經文版本包括了新的註腳、緒言、章前綱要、各篇前言和經節概要,以及整合了所有三部經文參考資料的擴充索引。教義和聖約也新增了兩篇(第137篇第138篇),以及正式宣言二

孟蓀會長和經文

孟蓀會長在出版新版經文,以促進更好的研讀一事上,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孟蓀長老在準備這些新版經文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神的指引。擁有必要技能的人會在適當的時間來到,新的電腦科技正是如此。他說:「隨著事工的推進,主在各個必要時刻打開了許多扇門,奇蹟悄然而至,使這事工持續進行。」78

孟蓀長老帶領經文出版委員會10年,他認為這是他身為使徒最重要的指派工作之一。79最終,他希望教會成員能運用這些新版經文和強化的研讀輔助工具,進行更深入的經文研讀,以鞏固他們的見證。

新版經文的英文版發行後,將其翻譯成其他語言便成為一個最優先的事項。到孟蓀會長的總會會長任期結束時,摩爾門經已被翻譯成91種語言,而摩爾門經節錄本也已被翻譯成另外21種語言。以雷納-瓦勒拉譯本為基礎的教會版西班牙文聖經,也在2009年出版。

歷任三次總會會長團諮理

1985年11月10日星期天早上,多馬·孟蓀像往常一樣,拜訪了一間老人照護中心,參加那裡的教會聚會,鼓舞他們。那天下午,他和其他的使徒一同聚集在鹽湖聖殿;賓塞·甘會長去世後,他們要改組總會會長團。在這次會議中,泰福·彭蓀被按立和按手選派為總會會長。他召喚戈登·興格萊為第一諮理,多馬·孟蓀為第二諮理。時年58歲的孟蓀會長是80多年來最年輕的總會會長團成員。

總會會長團,1988年

孟蓀會長在1985年至2008年間,擔任總會會長團的諮理。這是他在1988年與泰福·彭蓀(總會會長,中)和戈登·興格萊(第一諮理,左)的合影。

臨到孟蓀會長的眾多新機會中,有一項是主領聖殿的奉獻儀式。他被召喚到總會會長團大約兩個月後,就奉獻了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聖殿。他在日記中寫道:「當教會成員意識到,聖殿所提供的永恆祝福終於觸手可及時,他們的內心變得柔軟,淚水難以抑制。」80

1986年6月,孟蓀會長協助在加拿大成立安大略基赤納支聯會,這是教會的第1600個支聯會。他回想起26年前,教會的第300個支聯會在多倫多成立時,他在該地區擔任傳道部會長的情形。隔年,他回到加拿大東部,主持安大略省多倫多聖殿的動土典禮,1990年8月,他再次回去奉獻那座聖殿,他稱此事為「頂石盛事」。81

作為總會會長團的諮理,孟蓀會長也向傳道部會長和他們的妻子發出召喚。他投入大量時間去認識每一對夫妻,給他們忠告,表達他的愛。他召喚37歲的尼爾·安德森擔任傳道部會長時說:「你是個年輕人。千萬不要讓你的年輕成為藉口。約瑟·斯密曾經年輕;救主也曾年輕。」聽到這些話,安德森長老心想:「多馬·孟蓀也曾經年輕。」82

泰福·彭蓀會長在擔任總會會長將近九年後,於1994年5月30日過世。6月5日,總會會長團改組,他的繼任者豪惠·洪德召喚戈登·興格萊和多馬·孟蓀繼續擔任諮理。洪德會長盡其所能與聖徒會面,鞏固他們,但他的身體很虛弱,他只擔任了九個月的總會會長,便在1995年3月3日過世。

3月12日,使徒們再次聚集,改組總會會長團。戈登·興格萊被按立和按手選派為總會會長,他召喚多馬·孟蓀和雅各·傅士德擔任他的諮理。在興格萊會長的任期內,孟蓀會長一直擔任諮理,因此,他在總會會長團擔任諮理的時間長達22年。

興格萊會長到過60多個國家,行程超過160萬公里,成為教會歷史上出行里程最多的總會會長。孟蓀會長寫道:「〔他〕會去和那些鮮少見過在世總會會長的成員會面。」83在興格萊會長出行期間,孟蓀會長和傅士德會長在教會總部,管理著總會會長團大部分的工作。

孟蓀會長繼續到各地參加地區大會、聖殿奉獻,和其他的重要活動。1995年,他到德國哥利茲奉獻一座教堂——距他初次與那裡的後期聖徒會眾會面已有27年(見第23-24頁)。他在日記中寫道:「有幸能看到主的手祝福這群精選的人民,令我的內心和靈魂無比感激。」842000年,他主領了六座聖殿的奉獻儀式,其中一座是在墨西哥坦比哥;28年前,他在那裡成立了第一個支聯會。

關於孟蓀會長曾在三任總會會長團擔任諮理一事,昆丁·柯克長老指出,他「顯然對議題很有想法;他顯然有豐富的經驗。……由於他的人格力量,毫無疑問地,他會提供他最好的建議和忠告。他重視合一,重視忠誠,在適當的時候,他會讓人聽到他的聲音。……然而一旦作出決定,他便全心全意地支持。總會會長團在重要的決策上團結合一,是整個教會的好榜樣。」85

總會會長

2008年1月27日,孟蓀會長來到他的摯友和領袖戈登·興格萊的床邊,給了他一個聖職祝福。從1963年開始,他們二人就在十二使徒定額組和總會會長團並肩服務,前後超過44年。他們培養出對彼此深切的愛與尊重。

興格萊會長以遠見、活力和靈感帶領教會將近13年。2008年1月,97歲的他繼續從事大部分的活動,但是他的體力逐漸衰弱。1月27日,孟蓀會長離開興格萊會長的床邊後,寫道:「我握著他的手腕,清楚地感覺到,這將是我與我摯愛的會長和朋友在今生的最後一面。」86興格萊會長於當晚辭世。

孟蓀會長在幾天後的喪禮上說:「我無法充分表達我對他的思念。他是我們的先知、先見、啟示者,……是海上風暴中的平靜島嶼,他是迷失水手的燈塔。他是你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當世局令人恐懼時,他安慰我們,使我們鎮定。他堅定不移地引導我們走在返回天父身邊的那條路上。」87

孟蓀會長身為最資深的使徒,興格萊會長的過世令他感受到,他個人將面對重責大任。關於這一點,他說:「我發現對我最有幫助的,就是屈下雙膝,感謝天父賜予我的人生、經驗和家人,然後坦率地祈求祂在我前面行,在我的右邊,在我的左邊,祂的靈在我的心中,祂的天使在我四周,托著我」(見教義和聖約84:88)。88

2008年2月3日,使徒們聚集在鹽湖聖殿,改組總會會長團。在這次聚會中,多馬·孟蓀被按立和按手選派為總會會長,也是第16位擔任該召喚的人。他仔細考慮了諮理的人選,並獲得主的證實,召喚亨利·艾寧和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迪特·鄔希鐸為諮理;亨利·艾寧曾在傅士德會長去世後,擔任興格萊會長的第二諮理。

總會會長團,2013年總會大會

總會大會上的多馬·孟蓀會長(中)和他的諮理亨利·艾寧會長(左)及迪特·鄔希鐸會長(右)

隔天,孟蓀會長和他的諮理在教會辦公大樓向新聞記者發表講話。他的部分講話內容為:

「今天站在各位面前,我深感謙卑。我見證,我們從事的這項事工是主的事工,我已經感受到祂的支持力量。我知道,只要我們秉持信心,勤奮地事奉祂,祂就會在我們努力時給予指引。

「我們的教會不僅向自己的人伸出援手,也懷著從主耶穌基督而來的友愛精神,向世界各處懷有善意的人伸出援手。我一直有機會與其他信仰的領袖密切合作,解決我們社區乃至整個世界所面臨的一些挑戰。我們會繼續努力合作。」

談到他和興格萊會長經過數十年的並肩服務所培養的合一精神,他繼續說道:「我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偉業不會有任何遽變。……我們將繼續前人的承諾,教導福音,促進與全球人民的合作,並為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的生平和使命作見證。」89

在2008年4月總會大會的莊嚴集會中,教會成員支持孟蓀會長為先知、先見、啟示者。在他對全體教會成員的第一次演講中,他的信息就是(過去一直是,將來也持續是)專注於施助事工。他邀請沒有參與的教會成員「回來」,飽享交誼的果實。他談到救主行善的榜樣時說:「但願我們都能跟從祂完美的榜樣。」他鼓勵教會成員,「凡是能向眾人表達善意、敬意的地方,就要表達」。他進一步鼓勵他們要使自己的家成為聖所,讓「神的靈可以居住」,使「愛駐足停留」。

提到「心碎的痛苦、夢想破碎的失落、希望成空的沮喪」,他懇求成員懷著信心轉向天父。孟蓀會長應許:「祂會提升你、引領你。祂不會每一次都讓苦難遠離你,然而祂會以愛安慰你、引導你,讓你通過所面對的狂風暴雨。」90

聖殿——世人的明燈

孟蓀會長常說:「在教會的建築設施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聖殿。」91由於許多為活人和死者預備的祝福唯有在聖殿才可獲得,因此他想要使這些神聖的建築,盡可能設在教會成員方便到達之地。他教導,只有在聖殿裡,成員才能獲得教會所能提供的至高祝福。92

孟蓀會長尤其希望成員接受聖殿教儀,這會讓「家人印證在一起、讓家人關係能持續到永恆」。93他也強調在聖殿中為死者執行的事工很重要。他說神正在靈的世界加速祂的事工,因此呼籲教會成員協助做家譜事工,並在聖殿為他們已逝的親人執行替代教儀。94孟蓀會長也教導,聖殿是聖所,成員可以在其中獲得天上的指引、從人生的暴風雨中得到喘息,並獲得力量來承受考驗和抗拒誘惑。

1963年,孟蓀會長蒙召喚為使徒時,教會有12座運作中的聖殿。他在擔任總會會長團諮理期間,參與了加速興建聖殿的工作。到了2008年,他成為總會會長時,已經有124座聖殿。他在擔任總會會長期間,繼續加快步伐,宣布了21個國家的45座新聖殿。他成為總會會長一週後,奉獻了愛達荷州瑞克斯堡聖殿,這是在他擔任會長任內,46座被奉獻或重新奉獻的聖殿中的第一座。他親自奉獻或重新奉獻了其中的19座聖殿,包括烏克蘭基輔聖殿,這是在前蘇聯這個國家中興建的第一座聖殿。

孟蓀會長教導,犧牲的一個要素永遠是關乎聖殿,他應許教會成員會因為作出這樣的犧牲而蒙受祝福。他說,對某些人來說,「你要作的犧牲可能是自己的生活符合獲得聖殿推薦書的要求。」95對另一些人來說,「你要作的犧牲可能就是在忙碌的生活中挪出時間,經常去聖殿。」96他鼓勵大家盡可能經常去聖殿,他敦促:「親愛的弟兄姊妹們,願我們都會作必要的犧牲去聖殿。」97

傳道事工

在2012年10月的總會大會上,孟蓀會長作了一項重大宣布,即年輕男女將有資格在年紀更輕的時候去傳教。配稱且有能力的年輕弟兄,「不必等到19歲,只要年滿18歲就可以接受推薦去傳教。」配稱、有能力且渴望傳教的年輕姊妹,「不必等到21歲,只要年滿19歲就可以接受推薦去傳教。」98

十二使徒定額組的尼爾·安德森長老說,這項宣布帶來了「無法否認的靈性澆灌」。在2013年4月的總會大會上,他報告說,許多人立刻對這一新機會作出了回應:

「大會過後的那個星期四,我被指派向總會會長團推薦傳教士的召喚時,驚奇地看到好些18歲的弟兄和19歲的姊妹已經調整了自己的計畫、看了醫生、和主教及支聯會會長作過面談,並提交了傳教士申請書——而這一切都在短短五天中完成了。現在又有數千人加入他們的行列了。」99

正在研讀的傳教士

孟蓀會長宣布,年輕男女可以在年紀更輕的時候被推薦從事傳道服務,使得傳教士人數激增。

這項宣布的六個月後,孟蓀會長說:「教會裡年輕人的回應相當熱烈且振奮人心。」傳教士的人數從59000人增加到65000多人,另外有20000人已收到召喚書。100傳教士人數持續增加,在2014年達到了88000人的高峰。101隨著最初激增的傳教士返鄉,這數字有所下降,到2017年底,世界各地有68000名傳教士在服務。

在孟蓀會長任內,教會服務傳教士的人數也從2008年的12000人增加到33000多人。教會服務傳教士支持教會各個部門,包括在福利營運機構、家譜事工、傳道部辦公室、休閒露營等許多領域服務。

照顧有需要的人

照顧有需要的人向來是耶穌基督教會的重點。先知約瑟·斯密曾說,「〔教會成員〕要給饑餓者食物吃,給無衣蔽體的人衣服穿,照料寡婦,拭去孤兒的淚水,安慰傷痛者,不論是在這個教會、其他教會,甚至不信教的團體中,只要看到這樣的人都要這樣做。」102孟蓀會長奉行並教導這些話語,也據此帶領教會。他說:「年紀很輕的時候,就對不同年紀和景況的困苦者培養出惻隱之心。」103

1936年,總會會長團宣布一項福利計畫,以幫助照顧有需要的人。當時,許多人因經濟大蕭條而失業,陷入貧困。教會的福利計畫是「在現代應用永恆的原則」,如工作、自立、明智的財務管理、應變準備和服務等。104應用這些原則既能滿足每個人的立即需求,也能滿足他們靈性和屬世的長期福祉,使施與受雙方都蒙受祝福。

孟蓀會長在1950年至1955年擔任主教時,親眼目睹教會的福利計畫如何幫助減輕饑餓的痛苦和貧困的絕望。他說:「這項計畫是由全能的神所啟發的。主耶穌基督確實是這計畫的規劃師。」105他說,天上差來了一些教師,教導他福利方面的原則。有一次,總會會長團的小路賓·克拉克向他讀出新約中拿因寡婦的故事,然後他合起經文,哭著說:「多馬,要善待寡婦,照顧窮人。」106(見路加福音7:11-15。)孟蓀會長將這些話謹記在心。

他擔任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22年,又擔任總會會長團諮理22年,在這些年裡,他致力於擴大教會福利工作的範圍。他也在這些工作的精進過程中給予指導。他說:「隨著環境的變遷,教會不斷地接受〔福利事務方面〕新的神聖啟示。推行福利原則的方案及程序都曾作過修正,而且這種情形很可能會繼續下去,以符合不斷變遷的需要。不過,福利計畫的基本原則絕不會變更。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這些都是神所啟示的真理。」107

祕魯的義工

孟蓀會長在其任內,致力於擴大教會在照顧有需要之人的努力範圍。

1981年,賓塞·甘會長宣布「教會的三大使命」:傳播福音、成全聖徒和救贖死者。108孟蓀會長希望將「照顧貧困者」增加為教會的第四大使命,而總會會長團在2008年核准了這項新增內容,並在2010年發行的新版教會指導手冊中正式納入。109新版指導手冊沒有將這四大事工稱為教會的「使命」,而是稱之為「神所指派的責任」。110

這樣的強調帶來意義深遠的影響。教會成員慷慨地響應這項號召,協助大規模的人道救濟需求,使教會在孟蓀會長任期內的人道救濟增加了一倍以上。這些援助包括為數百萬人提供清潔的水、為數十萬人提供輪椅,以及提供視力保健以防治失明;還包括提供食物和衣物、產婦和新生兒照護、醫療訓練和用品、教育用品以及疫苗接種。111

孟蓀會長說:「我深深感謝本教會能繼續提供人道救濟給遭遇苦難的人。我們在這方面已經作過很多努力,造福了天父成千上萬的兒女,包括成員和非成員。我們要繼續在有需要的地方伸出援手。」112

在災害的緊急應變方面,教會的一些最重要的應變措施,是在孟蓀會長的領導下擬定的。他告訴教會成員:「你們所慷慨捐獻的教會基金,也讓教會能夠在世上任何地方發生災難時立即予以協助。我們常常是第一批趕到救災現場的人,並且盡能力所及提供援助。」113

他舉例說明,2010年海地遭到地震重創,數十萬人因此傷亡後,教會作出的回應:「地震發生後不到一個小時,……教會就開始行動,立刻送出了救援物資。我們提供了水、食物、醫療用品、衛生用品等物資。我們派遣了醫護團隊來提供急需的醫療照護服務。」114

孟蓀會長除了感謝教會統一提供的人道救濟和緊急應變之外,也感謝成千上萬的成員,他們分享自己的資源、時間和專業知識,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他在2011年4月總會大會的開會致詞中,簡要報告教會在日本發生毀滅性的地震和海嘯後,所運送的數噸物資。然而,他報告的大部分內容是關於個人的關懷服務:

「年輕的單身成人奉獻時間,運用網際網路、社交媒體,以及其他現代通訊來找到失蹤成員的下落。教會提供摩托車讓成員可以運送物資到汽車難以到達的地區。東京、名古屋和大阪等地的支聯會和支會組織了多項服務計畫,提供衛生用品和清潔用品。到目前為止,已經有4,000多名志工提供了40,000多小時的服務。」115

在多馬·孟蓀擔任總會會長期間,教會成員每年平均在福利機構奉獻服務的時間,超過700萬個小時。每年平均約有10000名義工在世界各地提供多種服務。教會每年也針對多達89個國家發生的地震和龍捲風、颶風和海嘯、火災和水災、饑荒和難民危機等數百起災害作出回應。116

自立是孟蓀會長強調的另一項福利原則,用以幫助有需要的人。「自立……是其他一切福利措施的基本原則,」他教導,「也是我們屬世、屬靈的福祉的基本要素。」1172012年,總會會長團授權北美以外的國家推行自立計畫,幫助個人和家庭提高教育水平、取得更好的工作、創業及發展事業,以及更妥善地管理財務。在四年內,有100多個國家超過500000名的教會成員參與了這項計畫。118由於該計畫的成功,2015年,總會會長團在北美也推出了自立計畫。

法蘭絲——忠誠的伴侶

多馬·孟蓀在總會大會上被支持為總會會長時說:「我感謝天父賜給我親愛的伴侶法蘭絲。有這麼忠實、有愛心、體貼的伴侶,我夫復何求?」119

孟蓀會長夫婦

多馬·孟蓀會長和法蘭絲·孟蓀姊妹,2009年

孟蓀會長和法蘭絲結婚不到兩年,就被召喚為主教,開始承擔教會的重責大任。這些責任在他的一生中不斷加重,同時也需要孟蓀姊妹多所付出。她欣然地給予支持。她說:「看著外子去做主的事工,我從來不覺得那是一項犧牲。這是我和孩子們的祝福。」120

孟蓀會長感謝她的忠實,他說:「從法蘭絲那兒,我只會得到支持與鼓勵。」121他為了履行教會的指派工作而出行,有時需要長時間離家,留下法蘭絲獨自照顧他們的孩子。「從我22歲蒙召擔任主教開始,我們就很少有機會能在教會聚會中坐在一起了,」孟蓀會長說。122他也提到:「在每一項召喚中,我一次次在〔她身上〕發現新的能力和才華。」123

孟蓀家的女兒安恩回顧她父親離家為教會服務時,母親如何帶領這個家庭:

「父親常去探訪世界各地的傳道部,……母親會告訴我們父親是在履行他的職責,而且在他不在的任何時候,我們會受到看顧和保護。她不但用言語向我們傳達這項信息,同時也以沉靜的態度,讓我們確信每樣需要做的事都已做好了。……我回想身為主的使徒的女兒所接受的眾多祝福時,對我最具意義的恩賜和祝福就是他所娶的女人,我的母親。」124

孟蓀姊妹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經歷了一些嚴重的健康問題,孟蓀會長竭盡全力照顧她,直到她在2013年5月17日去世,享年85歲。在接下來的總會大會上,他溫柔地談到她的過世,並表達了他對永生的見證:

「她是我一生的摯愛、我的知己、我最親密的朋友。說想念她,不足以傳達我內心深處的感情。……

「在喪妻這段感傷的日子,帶給我最大安慰的是,我對耶穌基督的福音的見證,和我心愛的法蘭絲還活著的這項認知。我知道我們分開是暫時的,我們已經在神的殿由一位持有權柄的人印證,在地上和天上都結合在一起了。我知道我們將來有一天會重聚,永遠不再分開。是這項認知支持了我。」125

不斷壯大的教會

孟蓀會長在2013年10月總會大會的開會致詞中說:「教會每年持續穩定成長,愈來愈多人的生命因此改觀。」126他成為總會會長時,教會有1320萬名成員。在他擔任總會會長期間,教會穩定成長,成員人數增加到1600萬人,支聯會從2791個增加到3322個,聖殿從124座增加到159座。在這些年裡,有21個國家成立了他們的第一個支聯會,顯示出教會成長的另一個層面。

孟蓀會長強調,教會的成長需要教會成員的服務、犧牲和良好榜樣。「我們……在這時代被送到世上來,讓我們共襄盛舉,加速這項偉大的事工,」他說。127他也強調,每個成員的個人成長和進步很重要。

對耶穌基督的見證

「看著那雙慈愛的眼睛,和那和善的面容。每逢面對困境時,我常常會看著那幅畫,問自己:『祂會怎麼做?』然後盡全力照著去行。」128孟蓀會長和傑佛瑞·賀倫長老談起他最喜愛的救主畫像,那是由亨利·霍夫曼所繪,就掛在他辦公桌的對面。「有他在身邊讓我充滿力量。」

耶穌基督畫像

孟蓀會長從亨利·霍夫曼所繪的耶穌基督畫像中汲取力量和靈感。

孟蓀會長最初在第六-七支會舊教堂的主教室裡掛了這幅畫的印刷品。後來他擔任傳道部會長時,又把這幅畫帶到了加拿大。他被召喚為使徒時,他的辦公室裡也有這幅畫,然後他帶著它從一處搬到另一處,最後到他擔任總會會長時,他把這幅畫掛在了辦公室裡。孟蓀會長告訴賀倫長老:「我試著按照夫子的模式生活。每當我需要作困難的決定,也許是衡量是否去給予別人祝福,或留下來處理那永無止境的文書工作,我總會看著那幅畫,並且問自己:『祂會怎麼做?』」然後,他笑著說道:「我向你保證,那個選擇從來都不是留下來做文書工作!」129

孟蓀會長必須作出困難的判斷時,也從這幅畫中得到啟示。他會沉思:「一隻手上是慈悲,另一隻手上是公道。哪一邊更重要?」當他看著這幅畫,思考救主會怎麼做時,他通常會選擇慈悲。130

賀倫長老說:「這幅畫……不僅僅提醒我們記得誰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房角石』(以弗所書2:20)。它也不僅宣告蒙召喚擔任總會會長的人,要在救主世上的所有見證人中擔任領袖。這幅畫還代表著一項完美典範——也就是多馬孟蓀一生中所效法的那位夫子。孟蓀會長一面望著那幅畫,一邊說:『我很喜愛這幅畫。』」131

孟蓀會長在世界各地分享他對救主神聖使命的見證,長達五十多年。他的一生也是這見證的體現。他像救主一樣,「周流四方,行善事」(使徒行傳10:38),他奉行這節經文,也常常用來鼓勵成員更盡門徒本份。他的目的始終是要幫助人民建立對耶穌基督的信心,使他們能體驗到那信心的祝福——安慰、平安、力量、希望、喜樂和超升。

孟蓀會長在成為總會會長之前幾個月,他見證說:

「我以全部的心意及熱切的靈魂提高聲音,以特別證人的身分見證並宣布:神確實活著。耶穌是神的兒子,是父肉身的獨生子。祂是我們的救贖主,是我們和父之間的中保。祂死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贖罪;祂成為復活初熟的果子。因為祂死了,所有的人得以復生。鼓舞歡欣大好信息:『我知道,我主是活著!』」〔「我知道救主活著」,聖詩選輯,第76首〕。132

完成主的差事

多馬·孟蓀擔任總會會長近10年,他於2018年1月2日去世,享年90歲。他在十二使徒定額組服務、擔任總會會長團諮理和總會會長的時間,加起來總共54年。只有四個人曾在這些職位上服務過更長的時間。羅素·納爾遜會長在他的喪禮上說:「〔他〕影響了世界各地千百萬人的生活,並塑造了他們的命運。」133

多馬·孟蓀被按立為使徒時,教會有210萬名成員,在他主領教會期間,增長至1600萬名成員,與此同時,他一生中始終不斷地對個人施助。他鼓勵其他人也這麼做。納爾遜會長引述他在這方面經常談到的一些話:

「寄張卡片給你久未聯絡的朋友」,

「擁抱你的孩子」,

「多說『我愛你』」,

「經常表達感謝」和

「絕對不要把某個待解決的問題看得比你所愛的人更重要」。

納爾遜會長接著說:「孟蓀會長……是無私的典範。他親身體現救主所說的:『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馬太福音23:11〕。他付出自己的時間去探望別人、祝福他們、愛他們。甚至在健康日漸衰退的年紀,他還是繼續施助,經常去造訪醫院和養老院。」134

努力做主的差事是一種生活方式,多馬·孟蓀在童年、擔任主教、傳道部會長、使徒和先知時,都學習並奉行這種生活方式。他說:「如果主需要做一些事,我希望祂知道,祂大可放心交給多馬·孟蓀去做。」135「哪裡有需要和痛苦,我就願意到那裡去伸出援助之手。」136

孟蓀會長在總會大會上揮手致意

孟蓀會長在2008年4月總會大會的某場大會離席時,向會眾揮手。他在這次大會中被支持為總會會長。

不論是祝福生病的人、救援青少年、照顧寡婦、安慰親人過世的人,或擴大教會的人道服務,多馬·孟蓀都以救主的榜樣和祂對門徒的許多懇求作為指引。他回憶道:「你會因為天父認識你,而培養出感激之情,祂會說:『來吧,為我做這件事。』我總是感謝祂。」137孟蓀會長聽從了聖靈的這些提示,搭起了通往人心的橋樑,並把信心、希望和仁愛帶到世界各地。主召喚的人,主必使他勝任。

註:

  1. Thomas S. Monson journal, Apr. 27, 1972.

  2. Thomas S. Monson journal, July 25, 1982.

  3. In On the Lord’s Errand (video), ChurchofJesusChrist.org/study/video/feature-films/2009-09-01-on-the-lords-errand-the-life-of-thomas-s-monson;引述威廉·渥克,「跟隨先知」,2014年4月,利阿賀拿,第24頁。

  4. 參閱多馬·孟蓀,「你們的耶利哥道路」,1989年9月,聖徒之聲,第3-5頁。

  5. 參閱傑佛瑞·賀倫,「多馬·孟蓀會長:跟隨夫子的腳步」,多馬·孟蓀會長: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第十六任會長(2008年6月,利阿賀拿,增刊),第4頁。

  6. In Gerry Avant, “On Lord’s Errand Since His Boyhood,” Church News, Feb. 9, 2008, 4; see also “Elder Monson: Caring,” Church News, June 23, 1985, 4.

  7. 多馬·孟蓀,「感謝之心」,2000年5月,利阿賀拿,第5頁。

  8. 多馬·孟蓀,「幸福家庭的標記」,1989年1月,聖徒之聲,第7頁。

  9. In On the Lord’s Errand (video).

  10. 傑佛瑞·賀倫,「多馬·孟蓀:跟隨夫子的腳步」,第5頁。

  11. Thomas S. Monson, “Christmas Is Love” (First Presidency Christmas devotional, Dec. 2, 2012), ChurchofJesusChrist.org/broadcasts/article/christmas-devotional/2012/12/christmas-is-love;亦見「愛心之門」,1996年10月,聖徒之聲,第7頁。

  12. See Thomas S. Monson journal, Dec. 8, 1984.

  13. 見多馬·孟蓀,「切望從事善舉」,2004年11月,利阿賀拿,第57頁。

  14. 多馬·孟蓀,「蒙受豐盛的祝福」,2008年5月,利阿賀拿,第111頁。孟蓀會長的叔公以利亞·孟蓀曾於1906年至1908年在瑞典傳道部服務。

  15.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The Biography of Thomas S. Monson (2010), 92.Used by permission of Deseret Book Company.

  16.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131.

  17. Thomas S. Monson,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63, 14.

  18. 見多馬·孟蓀,「主教——福利的中心樞紐」,1981年4月,聖徒之聲,第128頁。

  19. 參閱多馬·孟蓀,「翅膀上有灰點的淡黃色金絲雀」,1973年11月,聖徒之聲,第39頁。

  20. 參閱多馬·孟蓀,「主教——福利的中心樞紐」,第130頁。

  21. 參閱多馬·孟蓀,「堅守你的崗位」,2003年5月,利阿賀拿,第57頁。

  22. See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136.

  23. 見多馬·孟蓀,「甜菜根與靈魂的價值」,2009年7月,利阿賀拿,第4-5頁。

  24. Letter from Richard Casto,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158–59; see also On the Lord’s Errand (video).

  25. Thomas S. Monson journal, July 7, 2009.

  26. 參閱多馬·孟蓀,「節約的計畫——寶貴的應許」,1986年7月,聖徒之聲,第55頁。

  27. Thomas S. Monson, On the Lord’s Errand: Memoirs of Thomas S. Monson (self-published, 1985), 137.

  28. 參閱多馬·孟蓀,「節約的計畫——寶貴的應許」,第55頁。These German words translate to “my brother” in English.See also On the Lord’s Errand (video).

  29.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150.

  30. See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243.

  31. Thomas S. Monson, remarks given at the dedication of the Church History Library, June 20, 2009, 3, Church History Library, Salt Lake City.

  32. 參閱傑佛瑞·賀倫,「多馬·孟蓀:常作主工,永不停歇」,1986年10月,聖徒之聲,第20頁。

  33. 參閱傑佛瑞·賀倫,「多馬·孟蓀」,1986年10月,聖徒之聲,第21頁;see also On the Lord’s Errand (video).

  34. 傑佛瑞·賀倫,「多馬·孟蓀」,1986年10月,聖徒之聲,第20頁。

  35. 參閱傑佛瑞·賀倫,「多馬·孟蓀:跟隨夫子的腳步」,第9頁。

  36. 傑佛瑞·賀倫,「多馬·孟蓀:跟隨夫子的腳步」,第8頁。

  37. 傑佛瑞·賀倫,「多馬·孟蓀」,1986年10月,聖徒之聲,第20-21頁。

  38.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112.

  39. On the Lord’s Errand: Memoirs of Thomas S. Monson, 177.

  40. See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173.From Thomas S. Monson, address given at Harold B. Lee Library dedication, Nov. 15, 2000, 3.

  41.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184.

  42. 參閱傑佛瑞·賀倫,「多馬·孟蓀」,1986年10月,聖徒之聲,第18頁。

  43.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196.

  44. See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186–87; Thomas S. Monson, Faith Rewarded: A Personal Account of Prophetic Promises to the East German Saints (1996), 27–28.Used by permission of Deseret Book Company.

  45. See On the Lord’s Errand: Memoirs of Thomas S. Monson, 240.

  46. See On the Lord’s Errand: Memoirs of Thomas S. Monson, 241.

  47. On the Lord’s Errand: Memoirs of Thomas S. Monson, 207; see also On the Lord’s Errand (video).

  48.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176.

  49. On the Lord’s Errand: Memoirs of Thomas S. Monson, 245–46; see also On the Lord’s Errand (video).

  50.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216.

  51. In Gerry Avant, “From Tomboy to Apostle’s Ideal Wife,” Church News, Apr. 26, 1975, 13.

  52. 教義和聖約107:23

  53. Thomas S. Monson,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63, 14; see also video excerpt of the address in On the Lord’s Errand (video).

  54. Thomas S. Monson, “Mark E. Peterson: A Giant among Men,” Ensign, Mar. 1984, 11.

  55.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239.

  56.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411.

  57. 多馬·孟蓀,「主的燈塔:致教會男女青年的信息」,2001年5月,利阿賀拿,第7頁;see also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265.

  58.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274.

  59.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279.

  60.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291.

  61. 參閱多馬·孟蓀,「耐心——天國的美德」,1996年1月,聖徒之聲,第64頁。

  62. See Thomas S. Monson, Faith Rewarded, 35–38.

  63. 多馬·孟蓀,「感謝我主」,1989年7月,聖徒之聲,第52頁。

  64.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309.

  65. 多馬·孟蓀,「感謝我主」,第52頁。

  66. Thomas S. Monson, Faith Rewarded, 88, 91.

  67. Thomas S. Monson, Faith Rewarded, 104–5.

  68. Thomas S. Monson, Faith Rewarded, 106.

  69. 多馬·孟蓀,「感謝我主」,第52頁。

  70. 羅素·納爾遜,「我們都因他而變得更好」,緬懷:多馬·孟蓀會長,1927-2018(2018年2月,利阿賀拿,增刊),第30頁。

  71. 多馬·孟蓀,「感謝我主」,第52頁。

  72. See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334–35.

  73. Thomas S. Monson, Faith Rewarded, 165.

  74. 參閱多馬·孟蓀,「敬神者,神恆敬之」,1996年1月,聖徒之聲,第51頁。

  75. 參閱多馬·孟蓀,「偉大教師的榜樣」,2007年6月,利阿賀拿,第76頁

  76.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120.

  77.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389.

  78. Thomas S. Monson, “Come, Learn of Me,” Ensign, Dec. 1985, 48.

  79. See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385.

  80. Thomas S. Monson journal, Jan. 18, 1986.

  81. In “Toronto Temple Dedicated,” Ensign, Nov. 1990, 104–5;亦見多馬·孟蓀,「永難忘懷的日子」,1991年1月,聖徒之聲,第60-62頁。

  82.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433.

  83.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471.

  84.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488–89.

  85.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467, 470.

  86.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493.

  87. In Julie Dockstader Heaps, “He Was a ‘Giant’ of Faith, Love, and Vision,” Church News, Feb. 9, 2008, 10.

  88. In “16th President Fields Questions from Media,” Church News, Feb. 9, 2008, 15.

  89. In “The Lord’s Work Will Continue Forward,” Church News, Feb. 9, 2008, 3.

  90. 參閱多馬·孟蓀,「回顧與向前推進」,2008年5月,利阿賀拿,第90頁。

  91. 多馬·孟蓀,「我們再次相聚」,2011年11月,利阿賀拿,第4頁。

  92. 見多馬·孟蓀,「神聖聖殿——世人的明燈」,2011年5月,利阿賀拿,第93頁。

  93. 多馬·孟蓀,「我們再次相聚」,第4頁。

  94. 見多馬·孟蓀,「加速事工」,2014年6月,利阿賀拿,第4頁。

  95. 多馬·孟蓀,「神聖聖殿——世人的明燈」,第93頁。

  96. 多馬·孟蓀,「神聖聖殿——世人的明燈」,第92頁。

  97. 多馬·孟蓀,「神聖聖殿——世人的明燈」,第94頁。

  98. 多馬·孟蓀,「歡迎參加大會」,2012年11月,利阿賀拿,第4-5頁。

  99. 尼爾·安德森,「這是個奇蹟」,2013年5月,利阿賀拿,第78頁。

  100. 多馬·孟蓀,「歡迎參加總會大會」,2013年5月,利阿賀拿,第5頁。

  101. 見多馬·孟蓀,「歡迎參加大會」,2014年11月,利阿賀拿,第5頁。

  102. 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2007),第426頁。

  103.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132.

  104. 參閱多馬·孟蓀,「個人及家庭福利的指針」,1987年2月,聖徒之聲,第2頁。

  105. 參閱多馬·孟蓀,「主的方式」,1978年2月,聖徒之聲,第15頁。

  106. 參閱多馬·孟蓀,「主教——福利的中心樞紐」,第129頁。

  107. 參閱多馬·孟蓀,「個人及家庭福利的指針」,第2-3頁。

  108. 賓塞·甘,「我的管家職務報告」,1981年10月,聖徒之聲,第4頁。

  109. Minute entry, First Presidency meeting, Aug. 29, 2008.

  110. 指導手冊第二冊:管理教會(2010),2.2

  111. See Welfare Fact Sheets, 2008–2016; the fact sheets for 2012–16 are available at ChurchofJesusChrist.org/topics/welfare/the-church-welfare-plan.

  112. 參閱多馬·孟蓀,「直到再相會」,2009年5月,利阿賀拿,第114頁。

  113. 多馬·孟蓀,「直到再相會」,2008年11月,利阿賀拿,第107頁。

  114. In Gerry Avant, “Church Welfare Program,” Church News, Apr. 16, 2011, 4.

  115. 多馬·孟蓀,「又逢總會大會」,2011年5月,利阿賀拿,第6頁。

  116. See Welfare Fact Sheets, 2008–2016.

  117. 多馬·孟蓀,「個人及家庭福利的指針」,第3頁。

  118. 見「讓我們自立自主」,2017年10月,利阿賀拿,第32-33頁。

  119. 多馬·孟蓀,「回顧與向前推進」,第89頁。

  120. 參閱傑佛瑞·賀倫,「多馬·孟蓀」,1986年10月,聖徒之聲,第18頁。

  121. 傑佛瑞·賀倫,「多馬·孟蓀會長:跑完了路,守住了道」,1994年10月,聖徒之聲,第22頁。

  122. 多馬·孟蓀,「回顧與向前推進」,第89頁。

  123. In Dorothy O. Rea, “Frances Johnson Monson,” Church News, May 30, 1964, 6.

  124. 傑佛瑞·賀倫,「多馬·孟蓀會長:跑完了路,守住了道」,第22-23頁。

  125. 多馬·孟蓀,「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2013年11月,利阿賀拿,第85頁。

  126. 多馬·孟蓀,「歡迎參加大會」,2013年11月,利阿賀拿,第4頁。

  127. 多馬·孟蓀,「加速事工」,第4頁。

  128. 傑佛瑞·賀倫,「多馬·孟蓀:跟隨夫子的腳步」,第2頁。

  129. 參閱傑佛瑞·賀倫,「多馬·孟蓀會長:跑完了路,守住了道」,第17頁。

  130. In Heidi S. Swinton, To the Rescue, 525.

  131. 傑佛瑞·賀倫,「多馬·孟蓀:跟隨夫子的腳步」,第2頁。

  132. 參閱多馬 孟蓀,「我知道救主活著」,2007年5月,利阿賀拿,第25頁。

  133. 羅素·納爾遜,「我們都因祂而變得更好」,第29頁。

  134. 羅素·納爾遜,「我們都因祂而變得更好」,第29-30頁。

  135. Quoted by Sheri Dew, in Tad Walch, “Tears, Pain, Joyful Memories as Mormon Leaders Remember President Monson,” Deseret News, Jan. 3, 2018, deseret.com/2018/1/3/20637926.

  136. In Sarah Jane Weaver, “Those with Much Should Reach Out,” Church News, Feb. 6, 2010, 5, thechurchnews.com/archives/2010-02-06/helping-hand-should-reach-out-66954.

  137. In Gerry Avant, “Oct. 4 Is President Monson’s 50-Year Anniversary as Apostle,” Church News, Oct. 3, 2013, 4, ChurchofJesusChrist.org/church/news/oct-4-is-president-monsons-50-year-anniversary-as-apos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