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馬·孟蓀的生平與使命」,總會會長的教訓:多馬·孟蓀(2020)
「生平與使命」,教訓:多馬·孟蓀
多馬·孟蓀的生平與使命
1972年4月一個寒冷的日子,多馬·孟蓀長老驅車開上熟悉的路,來到鹽湖城的一家醫院。二十多年來,他經常到各家醫院去,祝福和鼓舞支會成員、家人、朋友等許多人。這一次,他是去探望自己親愛的母親。
探視結束後,他去見了同在十二使徒定額組服務的賓塞·甘長老;甘長老最近剛動過開心手術。甘長老當時正在休息,孟蓀長老不想打擾他,便離開返回車上。他在電梯遇到兩位婦女,詢問他是否願意給她們的父親一個祝福。他陪她們來到醫院的加護病房,在那裡祝福她們的父親。
就在孟蓀長老準備離開病房時,他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他看向那個人的病床,認出他曾經是支會的一位成員。孟蓀長老寫道:「我很高興能給他一個祝福。」他離開房間,有位護士含著眼淚走過來,問他是否要去初級會兒童醫院。他說自己當天沒有打算過去,但是如果她希望他去那裡看某個人,他會很樂意去。護士告訴他,她有位表親已罹患小兒麻痹症多年,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難。
孟蓀長老到了兒童醫院,在一位男士的帶領下,來到護士的表親那裡,由孟蓀長老給了一個祝福。那位男士問孟蓀長老,是否有時間去祝福一個罹患血癌的10歲女孩。他們一起去給了她一個祝福。
孟蓀長老在日記中寫到那天在醫院的探訪經歷:「離開時……我意識到天父非常關心那些在今生受苦的人,以及那些渴望透過聖職獲得祝福的人。」1
這樣的經驗在多馬·孟蓀的人生中頻頻出現。在類似這樣的一天,他在一家醫院逗留了將近兩個小時,他事後寫道:「我感覺自己做了一些好事,而且去了主希望我今天去的地方。」2
對孟蓀會長而言,任主差遣是他一生的承諾。他經常談到「做主的差事」這項特權——談到作主在世上的手,尤其是在照顧有需要的人方面。他說:「我永遠希望主知道,如果祂需要有人為祂做事,多馬·孟蓀一定會為祂效勞。」3
出生、童年和青少年
「湯米,你覺得馬可的火車怎麼樣?」葛萊蒂·孟蓀問她10歲的兒子。
「請等一下,」他答道,「我很快就回來。」他衝出門,飛快地跑回家,想要作一些補償。
那天早上,年幼的湯米得到了渴望已久的聖誕禮物——一輛電動火車,那是他的父母在經濟大蕭條期間,作出一些犧牲才買來的。他玩了幾個小時後,母親告訴他,她買了一輛上發條的火車要給馬可·漢生;馬可是附近一位寡婦的兒子。她把馬可的火車拿給湯米看時,他注意到火車上有個油罐車,而自己的火車卻沒有。他懇求母親把油罐車給他,最後她拿給他,說:「如果你比馬可更需要它,就拿去吧。」
葛萊蒂和湯米把其餘的火車車廂和引擎送給馬可,馬可不曾想過會有這樣的禮物,他非常開心。他轉動引擎上的發條,火車沿著軌道繞行,葛萊蒂·孟蓀問了兒子一個簡單又犀利的問題,她問他覺得馬可的火車怎麼樣。他後來回憶道:「我深感內疚,領悟到自己很自私。」
他回到家,拿起油罐車和自己火車組的一節車廂,跑回去交給馬可,馬可很開心地把兩節車廂裝到其他車廂上。孟蓀會長後來說道:「看著車頭引擎沿著軌道奮力前行,我感到無比的欣喜,那感覺令我難以言喻也難以忘懷。」4
付出所獲得的喜樂、犧牲所獲得的喜樂、關心他人所獲得的喜樂,這些都是湯米·孟蓀在童年時學到的課題,這些課題將會塑造一位未來先知的心性和品格。
1927年8月21日,多馬·孟蓀在鹽湖城出生,他是斯賓塞·孟蓀和葛萊蒂·孟蓀的第二個孩子,也是他們的長子。他出生在一個親密有愛的大家庭裡,有一個姊姊瑪喬麗,還有祖父母、姑姨叔舅、堂表親,他們都住在同一個街區。他母親的祖先是蘇格蘭最早期的歸信者,在百翰·楊的先驅者隊伍抵達鹽湖谷之後三年,於1850年抵達此地。多馬的父親擁有英國和瑞典血統,從他的祖父於1865年移民到猶他領地開始,就陸續有親人移民過來。
十二使徒定額組的傑佛瑞·賀倫長老說:「若想知道多馬·孟蓀何以成為這樣的偉大人物,就必須了解他的根源和成長環境。」5他年幼時的小名是「湯米」,在鹽湖城市中心西南方約1.6公里的一個普通家庭和社區長大。在他兩歲時發生了經濟大蕭條,他幾乎所有的成長歲月,都是在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度過的。在這樣的艱困時期,他的父母和其他人教導了他仁愛、憐憫、忠誠和努力工作——這些特質陶鑄了他的品格。
他說,他的母親灌輸給他「溫柔的情感和對他人的關懷」。6她努力提升他人,對那些回鄉的人展現出特別的憐憫之心。在經濟大蕭條時期,她也為搭免費火車找工作的人,提供食物和滋養(見第17章)。「我的母親……以生活和行為教導我〔聖經〕裡所教導的內容,」孟蓀長老說,「她每日照顧窮人、病患和困苦的人,令我永難忘懷。」7
不同於母親的外向,他的父親沉默內斂,他基督般的仁愛也給多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住在他家附近的一位叔公因關節炎而嚴重跛足,無法走路。斯賓塞·孟蓀常說:「來吧,湯米;我們載以利亞叔公兜風去。」斯賓塞會開車到以利亞家,將他抱出來,然後輕輕地把他安置在前座,讓他有較佳的視野。孟蓀長老回憶道:「兜風時間不長,一路上談的話也有限,但是,多令人難忘的愛的傳承啊!」8他說,這一課「深植我心。」9(見第17章。)
他也從父親身上學到要努力工作。斯賓塞·孟蓀14歲時輟學,開始在印刷公司工作,因為父親病重,他需要收入養活家人。和葛萊蒂結婚後,斯賓塞便開始在另一家印刷廠工作,後來他當了經理,在那裡工作了50多年。他每週工作六天,晚上也常常加班。多馬從12歲開始,便在放學後和星期六跟著父親一起工作。剛開始是打雜,漸漸地學習印刷生意,最後成為學徒。他以此為起點,最終在印刷業開創了一份事業。
年輕的湯米·孟蓀在教會裡也受到領袖和教師的薰陶。有一次,初級會會長梅麗莎·喬傑爾慈愛地糾正他,他回憶起這個經驗:「我們在初級會常常都不守規矩。我精力旺盛,根本沒耐心好好地安坐在椅子上。」10有一天,初級會會長問他,可不可以跟她談談,她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就哭了起來。他很驚訝地問她為什麼哭。「我似乎想不出辦法來幫助……男孩在初級會的開會儀式裡保持虔敬,」她說,「湯米,你願意幫我嗎?」他回答說他願意幫忙。
他回憶:「我覺得奇怪,但〔她〕不覺得奇怪的是,初級會的虔敬問題從此就解決了。她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也就是我。她的解決方法就是愛心。」11他在成年後仍繼續拜訪這位親切的婦女,直到她97歲過世。12(見第11章。)
一位教師定額組顧問給了多馬一對伯明罕翻飛鴿,並用這些鴿子來教導多馬,定額組會長有責任去救援定額組成員。13一位主日學教師教導:「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20:35),她建議班員,把他們為派對所存的錢捐給一位同學的家庭,這位同學的母親剛剛過世(見第19章)。一位裝有義肢的童軍團長被一個童軍捉弄,多馬從他身上學到,如何以仁慈而非憤怒的方式回應(見第21章)。
他童年時期的夏季,在鹽湖城南部普柔浮峽谷的經驗,也影響了他的一生。他在那裡漸漸愛上了游泳、釣魚等戶外活動,後來他會運用這些經驗來闡述福音原則。他利用在普柔浮河中玩具船比賽的經驗,教導天父為引導祂的兒女度過今生所賜下的恩賜(見第7章)。他放了一把火,別人花了幾個小時才撲滅;他用這次經驗來教導服從(見第12章)。
大學、海軍和婚姻
1944年高中畢業後,多馬面臨著多項重大決定。那年秋天,他進入猶他大學就讀,此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和太平洋地區仍如火如荼,他很篤定自己隔年滿18歲時會被徵召入伍。
那一年,多馬在學校認識了法蘭絲·詹森,後來成為他一生的摯愛。他第一次接她去約會時,她的父親問道:「『孟蓀』——那不是個瑞典姓氏嗎?」
多馬答道:「是的。」
法蘭絲的父親接著給他看一張照片,上面有兩位傳教士,他問多馬是否和那位叫以利亞·孟蓀的傳教士是親戚。多馬回答說,以利亞是他的叔公。
法蘭絲的父親聽到這句話,不禁流下眼淚。他們一家還在瑞典時,就認識了以利亞·孟蓀長老 。法蘭絲的父親親吻多馬的臉頰,她母親哭著親吻他另一邊的臉頰。14他認為,這段戀情有個好的開始。他和法蘭絲在很多事上興趣相投,比如親近大自然、與家人相處,以及隨著大樂隊的演奏跳舞。「她很愛笑,」他回憶道,她「仁慈又善良」,而且「極富同情心」。15
多馬讀了一年大學後,於1945年7月應徵入伍。歐洲的戰爭已在五月結束,但太平洋地區的戰事仍在繼續。多馬在徵兵站禱告尋求指引,他沒有加入海軍正規部隊,而是選擇加入美國海軍預備部隊——他後來說這項決定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見第5章)。入伍不久,太平洋戰爭就結束了,他在加州聖地牙哥服役一年後光榮退伍。這一年對他十分重要,讓他有機會勇敢捍衛自己的信念、樹立榜樣,也頭一次給予聖職祝福(見第8章和第23章)。多馬在聖地牙哥時,每天都寫信給法蘭絲,不希望她忘了自己。
1946年,多馬回到鹽湖城,在猶他大學繼續讀書。他在1948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取得了行銷學士學位。他也繼續與法蘭絲交往,隨著他們的愛情開花結果,他求婚了。1948年10月7日,他們在鹽湖聖殿結婚。孟蓀會長常常談到他們在那天獲得的、在婚姻中維繫感情的忠告(見第17章)。婚後,他們在多馬長大的同一個街區,開始了共同的生活。
第六-七支會的主教
1927年,多馬·孟蓀出生的那天,他的家庭所屬的支會舉手支持了一位新的主教。斯賓塞·孟蓀去醫院探望妻子和剛出生的兒子時說:「今天我們有了一個新主教。」葛萊蒂·孟蓀抱起小多馬,說:「我也有一個新主教要給你。」16
無論這是不是葛萊蒂的預感,她的話都比大家預期的更早應驗。1950年5月7日,多馬·孟蓀年僅22歲,就蒙召喚在他長大的支會擔任主教。這個支會有1000多名成員,他的父母、兄弟姊妹和其他親戚也在其中。當時,多馬和法蘭絲結婚才19個月。
孟蓀主教形容第六-七支會是「一個不起眼的先驅者支聯會中的一個不起眼的先驅者支會」。17這個支會在當時有許多挑戰。有一大群成員沒有去教會,他們需要愛和交誼,來幫助他們恢復活躍。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很貧窮,所以該支會有著全教會最大的福利需求。18包括80多位寡婦在內的年長成員,也需要特別照顧。支會的流動率很高,每個月都有許多人遷入和遷出。多年後,孟蓀會長回憶自己身為年輕的主教,所要面對的諸多挑戰時,談到那時的感受和信心,說:
「那項召喚十分重大,讓人感到難以勝任,其責任也令人膽戰心驚。我的能力不足,令我感到謙卑。但天父並未讓我獨自在黑暗和沉寂中徘徊,不提供指示或靈感。祂用祂的方法,啟示了許多祂要我學習的教訓。」19
有一些教訓,是孟蓀主教透過他人的幫助和指導,而獲得的啟示,另一些教訓則是他透過祈禱學到的。「每一位主教都需要自己的一片聖林,使他能靜靜地沉思和祈求指引,」他說,「我的聖林就是我們支會的老教堂。數不清有多少次,我在漆黑的深夜,來到這棟建築物的講台上,也就是我被祝福、證實、按立、教導,最後被召喚來主領的地方。……我雙手放在講壇上,跪下來,與天上的父分享我的想法、疑慮和困難。」20
孟蓀主教逐一尋找沒有來教會的成員。他站在一戶人家的門口,告訴那位父親:「我是來認識你,想請你和你的家人一起出席我們的聚會。」那人把他打發走了,不久,這一家人就搬到了加州。然而,很多年後,那個人去見當時已成為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的孟蓀長老。他說:「我是來道歉的。多年前的那個夏天,我並沒有從椅子上站起來,讓你進門。我現在是支會主教團的第二諮理。你來邀請我去教會,我卻拒絕了,這件事一直讓我耿耿於懷,所以我決定要採取行動。」21(見第2章。)雖然這個家庭是在離開第六-七支會後恢復活躍的,但有很多成員是在孟蓀主教服務期間重返教會。聖餐聚會的出席人數大幅增加。22
孟蓀主教全心全意為支會的青少年服務,努力讓他們留在教會的羊圈內。有一次,他得到靈感,要離開聖職聚會,去找一位很少來教會的男青年,最後發現他正在一間汽車修理廠的保養溝裡幹活。孟蓀主教告訴這位男青年,自己有多麼想念他,多麼需要他,於是他開始參加聚會。23(見第2章。)後來他去傳教,還擔任過兩任主教。他曾多次表達感激,其中一次是在40年後寫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說道:
「當我沉思人生中的各個事件時,我非常感謝有一位主教,尋找並找到一個迷失的人,而且對他展現出極大的關切。我發自內心地感謝你為我所做的一切。我愛你。」24
孟蓀主教特別照顧支會裡的寡婦。在她們有失去住所的風險時,在她們需要生活必需品時,以及她們健康狀況不佳時,他都會幫助她們。在她們寂寞和心痛的時刻,他拜訪她們、鼓舞她們。聖誕節期間,他利用假期拜訪每一位寡婦,送上一盒糖果或一隻待烤的雞。卸任主教多年以後,他仍然拜訪她們當中的許多人,也拜訪了許多在他卸任主教後喪偶的人。其中一個例子,是一位在1965年(他卸任10年後)喪偶的寡婦,他定期探望她,直到她在2009年已屆98歲時去世;當時他已擔任總會會長。「珀兒……是我這些年來一直拜訪的寡婦之一,」他在日記中寫道,「她一生困苦,但始終堅強。」25幾天後,他在她的喪禮上演講,這是他被召喚到十二使徒定額組後,在800多場喪禮中演講的其中一場。
由於有太多人需要屬世的援助,孟蓀主教便尋求受靈啟發的創新方法來提供協助,這往往也為成員創造了服務機會。某年12月,他得知一個德國來的家庭即將遷入支會。在他們抵達的幾個星期前,他去查看為他們租來的公寓,發現那間公寓非常陰暗冷清,這讓他很心痛。他想:「對一個曾受過這麼多苦的家庭來說,這是多麼可怕的歡迎法。」26
第二天早上,他在與支會領袖召開的會議中,提出此事。孟蓀主教寫道,「真愛的精神……穿透每個成員的心和靈魂」,因為他們很樂意提供服務。27接下來的兩、三個星期,支會成員一起打點公寓。
這一家人抵達時,看到一間明亮的公寓,有新鋪的地毯、新刷的油漆、裝滿食物的櫥櫃,以及一棵由青少年裝飾的聖誕樹,不禁流下了淚水。這位父親緊握著孟蓀主教的手,試著說出感謝的話,但是他的情緒太激動了,只能「把他的頭緊靠在我的肩頭上,反覆用德語說著,『我的弟兄,我的弟兄,我的弟兄』。」孟蓀主教說。28當晚在支會成員離開時,一位女青年問道:「主教,我從來沒有這麼快樂過。你能告訴我為什麼嗎?」他以主的話回答她:「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40)。
孟蓀主教在服務五年後,於1955年蒙召喚擔任支聯會會長團諮理。雖然他不再有主教的召喚,但他在有生之年,始終保有一顆主教的心,繼續照顧第六-七支會的成員,運用他所學到的教訓來教導他人,也為自己未來的服務提供了指導。後來,他回首當年,說:「我向來都自認是一個慷慨型的主教;如果再來一次,我會更加慷慨。」29
第六-七支會的教堂在1967年拆除,但孟蓀主教趕在拆除前,搶救了一件對他具有特殊意義的物品:就是他在擔任主教時,曾在旁跪下祈禱的美麗講壇。302009年,他以總會會長的身分,在這座講壇前奉獻了新建的教會歷史圖書館。那是個感人至深的經驗,因為那座講壇代表著他童年、青少年和主教任期內的許多回憶。他當時說:「這個講壇,有一部分講述了我自己的信心故事。〔它〕對我來說,就是對神聖經驗的珍貴回憶。」31
家庭
1951年,在多馬開始擔任主教一年後,他和法蘭絲·孟蓀歡喜迎接第一個孩子出生,他們為他取名多馬·李。1954年,也是在多馬擔任主教期間,孟蓀夫妻唯一的女兒安恩·法蘭絲出生。1959年,他們在加拿大傳教期間,第三個(也是最小的)孩子出生,他們將這個男孩取名叫克拉克·史賓塞。
雖然多馬在工作和教會服務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但他仍是一位全心投入的丈夫和父親。他的孩子們記得,別人的父親「好像比我們的父親更常在家,但是他們卻沒有像我們的父親一樣,陪著我們做很多事。我們總是一起做事,我們都非常珍惜那些日子。」32
大兒子多馬回憶,他爸爸主領加拿大傳道部的時候,他們幾乎沒有相處的空閒時間。但是每晚上床睡覺前,他都會到他父親在傳道部會長公館的辦公室,下一盤棋。多馬說:「就其本身來說,那個回憶讓我感到十分溫馨。同樣溫馨的回憶,是多年後,我在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接受新兵訓練時感染了肺炎,父親馬上飛來給了我一個祝福。」33
安恩很感激父親分享他在教會指派工作上的經驗:「我最好的回憶就是他星期天參加支聯會大會或拜訪傳道部回來後,晚上與我們分享他召喚一位教長時的特別靈感,或是與傳教士面談時發生的提升信心的經驗。」34後來,安恩有了自己的家庭,她很感謝兒子們有機會和外祖父一起工作,以及在普柔浮峽谷的經驗:「全家每個人都很喜歡坐在家庭小木屋的營火旁,一邊烤棉花糖,一邊聽外公說故事。」35
克拉克說,雖然父親常因教會事務必須出門,但是他「總會撥出時間給孩子……我從不覺得自己被剝奪了與父親相處的時間。他在家的時候,都會跟我們一起玩遊戲,帶我們去吃冰淇淋。……小時候,我常跟父親一起釣魚。」36克拉克曾有一次感動的經驗,他和父親去釣魚,父親要他把線捲起來,說道:「再過五分鐘左右,你哥哥就會坐下來開始考律師資格考。過去三年來他在法學院唸得那麼辛苦,為的就是能通過這次的考試,內心多少一定會緊張的。我們現在就跪在船上,由我先為他作個禱告,然後請你也為他作個禱告。」37
法蘭絲全心全意地養育兒女,在家中營造快樂和互相支持的氛圍。1953年,她父親在去世前不久對她說:「法蘭絲,我以你為榮。我也以你的丈夫多馬為榮。你們都會獲得很多祝福,因為你們對福音、家庭和家人都忠誠不渝,熱忱奉獻。」38
職涯
1948年,多馬從猶他大學畢業後獲得許多工作機會,包括其他州一些大公司的工作。他決定接受德撒律新聞分類廣告銷售代表的職位。不到幾個月,他就成為分類廣告副理,第二年成為經理。
1953年,多馬開始在德撒律新聞出版社工作,這是美國西部規模最大的印刷廠之一。從某些方面來說,他回到了老本行,因為他在青少年時跟父親在印刷廠工作。他在德撒律新聞出版社先後擔任銷售副理和銷售經理。德撒律書店是他的客戶之一,在協助教會領袖出版書籍的過程中,他與領袖們培養了許多密切的關係,也從他們那裡獲得了很多教導。他寫道:「我認為,能夠與總會持有權柄人員和其他人密切合作,幫助他們將手稿印製成書,是我人生一段重要的時期。」39他也經手了教會大部分的印刷工作,包括傳道文宣品和摩爾門經多種語文的印製工作。
加拿大傳道部會長
1957年7月,孟蓀家庭發生了重大改變。多馬除了擔任德撒律新聞出版社的銷售經理外,還被任命為襄理。接著到了月底,他們全家搬到鹽湖城郊區的一棟新住宅,離開了多馬長大和擔任主教的社區。
變化持續來到。不到兩年,多馬就蒙召喚主領總部位於多倫多的加拿大傳道部。他再一次在年輕(31歲)時擔起重任,而這一次,他們要舉家遠遷。因懷孕而身體狀況不佳的法蘭絲,也有許多新的責任。十二使徒定額組的海樂·李長老提出有用的忠告,成為孟蓀會長教導中的重要主題:
「主召喚的人,主必使他勝任。」
「只要我們是做主的差事,就有資格獲得主的幫助。」
「神會鍛煉你的能力,使你能夠承擔賦予你的重責大任。」40
1959年4月,孟蓀一家搭乘火車前往多倫多,他們要在那裡居住將近三年。兩個孩子,湯米和安恩,分別七歲和四歲。法蘭絲在離家時眼含淚水,但一家人甘願作出犧牲,他們相信自己是在遵行神的旨意。
到了加拿大,他們立刻投入傳道事工。孟蓀會長開始督導130位(後來成為180多位)傳教士的工作,他們分散在幅員廣大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各地。他和擔任主教時一樣,懷著樂觀態度和愛心來帶領,幫助人們建立信心,並激發他們的自信。他也仰賴主。他的一位傳教士說:「他的選擇似乎總是符合主的大局。」41另一位傳教士回憶道:「他對那個傳道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很快地巡視整個地區一次,然後就記得了每位傳教士的名字及大部分的成員。他所到之處,每個人都得到提振,他使得整個傳道部生氣蓬勃,充滿活力。」42
在孟蓀會長的指導下,傳道事工蓬勃發展。他向總會會長團報告:「主已將祂的靈傾注在這人民身上。從未有過洗禮的城市,現在每個月都有歸信者。」43他將這一成功大部分歸功於成員,他們越來越積極地幫助尋找可讓傳教士教導的人,並與他們交誼。
孟蓀一家抵達多倫多六個月後,第三個孩子克拉克出生。孟蓀姊妹要照顧三個年幼的孩子、在傳道部會長公館接待傳教士等人、擔任傳道部慈助會會長,還要協助傳道事工。有一天,她接到一位男士打來的電話,他說:「我們從荷蘭來到這裡,我們在祖國有機會了解到一些有關摩爾門的事。我太太想要了解更多,但我不想。」孟蓀姊妹把來電者的姓名和地址給了長老們,但是他們沒有及時聯絡對方。她就會問他們:「我的荷蘭家人怎麼樣了?你們今晚會打電話給他們嗎?」幾個星期後,她告訴他們,如果他們不盡快聯絡這個家庭,她和丈夫就會親自聯絡。兩位長老拜訪了他們,後來雅各和碧伊·狄家庭加入了教會。最初說對教會不感興趣的狄弟兄,自1976年至1993年擔任總會持有權柄七十員。44
孟蓀一家來到加拿大時,東部地區還沒有支聯會。因此,除了督導傳教士的工作外,孟蓀會長還負責傳道部內的七個區會。全部時間傳教士主領許多區會和分會,因此孟蓀會長的一個優先事項,就是召喚當地的聖職持有人擔任這些職位。這種作法培養了當地的領導人,並讓傳教士能花更多時間去傳教和教導。到了1962年,傳道部中的每一個教會單位,都由當地領袖來主領了。45
1959年,孟蓀一家抵達加拿大東部時,整個傳道部只有兩座小教堂,所以大部分的會眾是在租來的會堂裡聚會。孟蓀會長感覺需要讓聚會設施升級,便起草了一份興建工程計畫。在經過奉獻的教堂中聚會也有一種穩定感,對傳道工作很有幫助。孟蓀一家結束傳教時,已有七座教堂完工或正在興建中,另有十座教堂在規劃階段。46
1960年8月,多倫多支聯會成立,是教會發展的一個里程碑。這是加拿大東部的第一個支聯會,也是教會的第300個支聯會。「看到成員……組成一個錫安的支聯會,是我們傳道部的一個重要時刻,」孟蓀會長寫道,「〔他們〕因這項成就而歡欣。」47在多倫多地區,未來將有更多的支聯會和一座聖殿,他將於1987年為這座聖殿舉行動土典禮。
談到傳教時期許多的重要時刻,孟蓀會長說,最主要的是,那段時間他能和家人一起服務。他回憶道:「〔那〕三年是我們人生中極為快樂的時光,我們投入所有時間,致力於與人分享耶穌基督的福音。」48
1962年1月,多馬·孟蓀在服務將近三年後,從加拿大傳道部會長的職務卸任。這個家庭培養出對加拿大、加拿大人和傳教士深切的愛。就像孟蓀會長在卸任主教後,與第六-七支會的成員仍保持穩固的連結一樣,他也和他在加拿大一起服務的傳教士和成員保持著密切的關係。從1962年到2015年,他出席了50多場這些傳教士——及其家人和其他人——的重聚大會,並在聚會中演講。
蒙召喚為使徒
1962年2月,孟蓀一家從加拿大回來後,多馬回到德撒律新聞出版社工作。他在三月升職為總經理,這是一項高要求的職位,特別是因為他要指導企業,朝新的印刷製程和設備進行大規模轉型。他同時也在總會四個委員會中服務。
1963年10月3日下午,多馬在辦公室接待一位來賓時,他的祕書告訴他有電話找他。他接起電話,得知是總會會長大衛奧·麥基的祕書來電,說麥基會長想和他談談;這讓他很驚訝。麥基會長在電話裡簡單寒暄後,便問多馬,當天下午是否可以去一下他的辦公室。
多馬的車子還在維修廠,於是就借了一輛車,開車前往麥基會長的辦公室。多馬在教會的一些委員會服務,所以他以為麥基會長想要討論其中一項指派工作,但總會會長心中想的卻是另外一件事。多馬回憶道:「他要我坐在他辦公桌旁、他身邊的一張椅子上,面向他。」然後他說:「我已提名以東·譚納長老為我的總會會長團第二諮理,同時主已召喚你填補他在十二使徒議會中的職位。你能接受這項召喚嗎?」49
麥基會長的話讓多馬相當震驚,多馬說不出話來。「我熱淚盈眶,」他說,「我沉默了片刻,那片刻猶如永恆那麼久,然後我答覆麥基會長,向他保證,凡是我蒙福獲賜的才能,必用來事奉夫子。」50
那天晚上,多馬邀法蘭絲出去兜風。他們帶著四歲的克拉克驅車前往鹽湖城的一座紀念碑,他們繞著紀念碑散步時,法蘭絲可以感覺到多馬有心事。當她詢問時,他告訴了她關於使徒這項神聖召喚的事。法蘭絲後來說:「我既驚訝又謙卑。……這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召喚,也是一項艱鉅的責任。」51她像過去一樣,全心支持他。
在第二天上午的總會大會上,多馬·孟蓀被支持為十二使徒定額組的成員,「在全世界作基督之名的特別證人」。52他當時36歲,是自1910年約瑟·斐亭·斯密以來,蒙召喚最年輕的使徒,比當時第二年輕的使徒小17歲。
孟蓀長老在同一場大會中,發表了他身為總會持有權柄人員的第一次演講。在表達感謝之後,他說出以下的見證和諾言:
「弟兄姊妹們,我知道神活著。此事我心中完全確定。我知道這是祂的事工,我也知道今生中最甜美的經驗莫過於當祂引導我們推動祂的事工時,感受到祂的提示。我年輕擔任主教時,感受過這些提示,這些提示帶領我找到在屬靈或在屬世方面有需求的家庭。我在傳道區和你們的兒女——這個偉大教會的傳教士們——一起工作時,再次感受到這些提示。……
「……我以生命及我所有的一切擔保:我會竭盡所能去達成你對我的期望。我很感激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的話,祂說:
「『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啟示錄3:20)。
「我誠懇祈求……我的生活能配得上救主的這項應許。」53
六天後,1963年10月10日,孟蓀長老由十二使徒定額組會長約瑟·斐亭·斯密會長按立為使徒,並按手選派為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
投入使徒的事工
孟蓀長老蒙召喚為使徒時,教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加速擴展。他和其他總會持有權柄人員一樣,很快就要到世界各地針對這樣的成長給予指導。有時候,他一出門就是五個星期,要教導成員和傳教士,成立新的教會單位,奉獻教堂,並實施教會各項計畫。
孟蓀長老將一位使徒的話銘記在心,這位使徒說,使徒的服務需要「對夫子的事工有完全的承諾,要去鼓舞及提升、教導與訓練,以及帶領和指導神的聖徒。這意謂著要接受重擔,鞏固教會及其成員的希望。」54
與找出方法造福個人相比,行政事務是次要的。孟蓀長老為保羅·柴特提供的服務是無數個例子之一;保羅曾是他年輕時期的支聯會會長。1970年代後期,柴特會長和妻子戴安娜的健康狀況不佳,住在一間照護機構。孟蓀長老定期探望他們,有一次在該機構舉行的安息日聚會中,他向這位摯愛的領袖致敬。回家後,他告訴法蘭絲:「我想我在那次拜訪中所成就的好事,要比參加許多大會所成就的還要多。」55
孟蓀長老在教會總部的指派工作中,幾乎影響了教會組織架構和計畫的每一個層面。從1965年至1971年,他擔任成人協調統合委員會主席,協助統一教會的課本、手冊和組織。他也是男青年和女青年組織的顧問。1965年至1982年,他在傳道執行委員會服務,並在最後的七年中主領該委員會。在那段期間,他指派成千上萬名的傳教士、揀選傳道部會長、成立新的傳道部、發展傳教士訓練計畫,以及督導訪客中心。他寫道:「在這些傳道的指派工作中,發生了許多提升信心的經驗。」56
1965年,麥基會長指派孟蓀長老督導教會在南太平洋的事工。這項指派工作需要在太平洋群島和澳洲大陸之間往返。孟蓀長老深深愛上這些地方的聖徒,也因他們對福音的忠誠和信心而備受鼓舞。
孟蓀長老和孟蓀姊妹在1965年首次造訪薩摩亞,他們來到一個村莊,在那裡的教會學校與近200名兒童見面。在聚會快結束時,孟蓀長老受到聖靈提示要一一問候這些兒童,但是他看了看手錶,發現離他飛機預定起飛的時間所剩不多了。然而,當聖靈的提示再次出現,他告訴學校的老師,他渴望和孩子一一握手。那位教師非常高興,因為孩子們一直祈求能有這樣的經驗。孟蓀長老說:「當這群寶貴的孩子害羞地前來,並用甜美的薩摩亞語輕聲問候我們『talofa lava』的時候,淚水再也忍不住地奪眶而出。」57
1967年,孟蓀長老造訪澳洲雪梨,有個人告訴他,他在前一次拜訪時分享的見證讓他決定受洗。孟蓀長老在日記中寫道:「這番話讓我深感謙卑,並且真正體會到我所承擔的責任。」58
在孟蓀會長擔任使徒期間,他最關心的是每一個個人。他藉著聖靈的指引和自己的觀察,主動關心那些遭遇困難或飽受風霜的人。出席支聯會大會和區域大會、參加聖殿奉獻儀式,以及在各個委員會中服務,不僅讓他有機會主持和教導,也讓他能夠對個人展現深切的關懷。
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施助和奇蹟
1968年6月,孟蓀長老督導南太平洋地區的事工三年後,總會會長團指派他負責督導教會在德國、義大利、奧地利和瑞士的傳道部。在德國,有將近5000名教會成員生活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鐵幕裡。當時,德國這部分的地區處於共產黨的統治之下,嚴格限制自由,壓制宗教活動。自1961年柏林城牆築起來,還沒有總會持有權柄人員去過那裡,政府的限制是最主要原因。在新的指派工作中,孟蓀長老的一項首要任務,就是去關心住在那裡的教會成員。
前往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路途充滿風險。孟蓀長老聯絡了美國政府的一位官員,這位官員勸阻他不要去,並警告說:「如果發生了什麼事,我們無法救你出來。」但他還是決定要去。他後來解釋說:「你只需要明白,這個目標高於任何屬世的權柄,而且你是懷著對主的信賴而去的。」59
1968年7月31日,他首次造訪該地。他和德國北區傳道部會長史坦·李斯通過了柏林圍牆守衛森嚴的檢查站,在東柏林待了大半天。雖然這次拜訪很短暫,卻開啟了孟蓀長老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非凡事工——這項事工將持續20多年,成為他擔任使徒期間的一個重要部分。
孟蓀長老於1968年11月再次返回。在高度緊張的情況下,他、李斯會長及海倫·李斯姊妹遠赴該國的哥利茲,到二戰期間被炸得千瘡百孔的一個舊倉庫。他們造訪前並未事先通知,到了之後,發現有200多名教會成員正在二樓聚會。在那次聚會中,孟蓀長老獲得了人生中一次極為鼓舞人心的經驗。
演講者的信息顯示出他們對福音的深刻了解,他們的歌聲比孟蓀長老聽過的任何歌聲都更熱切,整個房間充滿著信心和熱忱。儘管這些聖徒面臨艱困、貧窮和匱乏,但他看到了堅韌、希望和信心。他後來說:「我很少遇見會眾對福音展現出比這還要大的愛。」60
雖然孟蓀長老因這些聖徒的忠信而感到歡欣,但也感到憂傷,因他們沒有教長、沒有支會或支聯會,也沒有機會接受聖殿的祝福。在聚會中,他含著淚水來到講壇前,應許說:「如果你們一直忠於神的誡命,那麼其他國家的教會成員所享有的每一項祝福,你們都會得到。」61
接下來的幾年裡,孟蓀長老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教會領袖及成員孜孜不倦,恪盡職責,以促成這項應許的實現。孟蓀長老經常回去鞏固聖徒,給他們祝福和鼓勵。在這方面協助他的,有主領德勒斯登傳道部10年的亨利·伯哈特,以及教會在當地的許多領袖。成員們禁食、祈禱,他們聽從孟蓀長老的忠告,遵守信條第十二條——敬重當地的法律。
一點一滴地,這項應許開始實現。1969年,總會會長團核准在鹽湖城按立一位教長,並授權他前往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給予教長祝福。1970年代初,政府領袖開始允許幾位教會領袖短暫出國,參加總會大會。
1975年4月,孟蓀長老受到啟發,要奉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以便加速這事工。他聚集了幾位領袖,站在俯瞰易北河的一片空地上,獻上奉獻祈禱,懇求神開啟道路,讓教會成員可以接受聖殿教儀。他祈求人們能接受福音,政府領袖能允許事工的推進。他也祈求傳教士能再次獲准在那裡教導福音。62
「最急切需要的祝福,就是讓我們那些配稱的成員能有特權接受個人的恩道門和印證,」孟蓀長老後來說。「我們探索了各種可能性。一生中去一次瑞士的聖殿?政府不批准。或許父母可以去瑞士,不帶孩子。這也不對。孩子如果不能跪在祭壇前,要如何把他們印證給父母?情況看來很不樂觀。」63
孟蓀長老與總會會長團和鹽湖城的其他領袖,討論了這種情況和可能的解決辦法。1978年春,賓塞·甘會長告訴他,主不會剝奪這些成員的聖殿祝福,然後他笑著說:「你去想方法。」64
不久後,就出現了突破性的進展。亨利·伯哈特繼續向政府領袖請願,讓家庭可以獲准去瑞士的聖殿,這時他們問他:「何不就在這裡建造聖殿呢?」65亨利相當震驚,多年來,政府對宗教活動一直嚴密監控,現在竟然允許教會建造一座聖殿,僅開放給持有聖殿推薦書的成員進入。
教會採納了這個提議,而主也逐漸開啟了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建造聖殿的道路。教會在弗萊堡取得了土地,孟蓀長老於1983年4月23日主領動土典禮。他欣喜地說:「這是一個奇蹟中的奇蹟!我的內心和靈魂都歡欣不已。」66兩年多後,在1985年6月29日和30日,戈登·興格萊會長奉獻了德國弗萊堡聖殿,並請孟蓀長老擔任第一位演講者。孟蓀長老在日記中記下了他對這個歷史性事件的感受:
「今天是我人生中極為重要的一天。……演講時,我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我腦海中飛快地閃過此地忠信聖徒信心的榜樣。人們經常會問:『教會究竟是如何獲得許可,在鐵幕裡蓋一座聖殿的?』我的感覺很簡單,就是我們在那裡的後期聖徒的信心和忠誠,帶來了全能之神的幫助,為他們提供了他們受之無愧的永恆祝福。」67
那天晚上,孟蓀長老細細回想,從他17年前第一次造訪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以及10年前的奉獻祈禱至今,他在此地所做的施助事工——最終促成了一座聖殿奉獻。這是「教會歷史上最具有歷史意義且充滿信心的篇章之一」,雖然他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但他寫道:「所有的榮譽和榮耀都屬於我們的天父,因為這些事唯有透過衪神聖力量的介入才得以發生。」68
1982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第一個支聯會在弗萊堡成立。兩年後,孟蓀長老和羅拔·海爾斯長老在萊比錫成立了第二個支聯會。這樣,該國所有的教會成員都是錫安支聯會的一分子了。
還有一項祝福有待實現:允許其他國家的傳教士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教導福音,以及允許該國的傳教士到其他國家服務。1988年,孟蓀會長直接向該國領導人埃里希·何內克尋求許可。
孟蓀會長一行人抵達時,何內克先生說:「我們知道貴教會的成員都相信工作的價值,也證實了這點。我們知道你們篤信家庭的價值,也在行為中表明了。我們知道不論你們住在哪一個國家,都是好公民;我們已注意到這點。現在輪到你們了,把你們的來意明說吧。」69
孟蓀會長首先感謝能獲准興建弗萊堡聖殿。他接著談到,有將近90000人參加了聖殿開放日,還有數萬人參加了在萊比錫、德勒斯登和茲威考的新建教堂開放日。他說:「他們想要認識我們的信仰,我們想告訴他們,我們信要敬重、服從和維護當地法律;我們想告訴他們,我們要使每個家庭更堅強。這只不過是我們信仰中的兩項而已。」
孟蓀會長說明需要有傳教士,然後繼續說道:「我們想派到貴國來做傳教代表的那些年輕男女,一定會深愛你們的國家和人民,而且,會帶給貴國國民良好的影響。」
孟蓀會長的最後請求是,「本教會在貴國的年輕男女成員可以到其他國家,例如美國、加拿大和其他許多國家擔任傳教代表。」他保證,這些傳教士返鄉後,必會「更充分準備好,可以擔負起貴國的重要職位」。
孟蓀會長講完後,何內克先生發表了大約30分鐘的演說。當時在場的羅素·納爾遜會長說:「大家屏氣凝神、焦急地等待著」,想聽聽何內克主席會如何回應請求。70最後他說:「我們了解你們,也信任你們。我們和你們來往已很久了,我同意你們的傳道請求。」孟蓀會長說,聽聞此言,他的靈「雀躍萬分」。71
1989年3月,來自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以外的全部時間傳教士開始在該國服務,這是50年來的頭一遭。1989年5月,該國首批10位傳教士進入猶他州普柔浮傳教士訓練中心。政府沒有限制他們的服務地點。72
20年間發生了許多奇蹟,孟蓀長老1968年在一個舊倉庫裡所作的應許——以及他在1975年奉獻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時所祈求的祝福——都應驗了。關於這些祝福,多年後,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從我的經驗中了解到,人類的絕境正是神的良機。我是活生生的證人,見證主的手如何看顧這曾是共產國家中的教會成員。」73
新版經文
多馬·孟蓀在青少年時期參加的一次聖餐聚會中,聽到支聯會會長團的一位成員教導教義和聖約第76篇的內容,他的心中激起了研讀經文的渴望。他的亞倫聖職領袖,被他稱讚為「有智慧、耐心……的人,……教導我們經文」,也幫助他培養對經文的熱愛。74他的一位主日學教師露西·葛琪,「會把摩西、約書亞、彼得、多馬、保羅,當然,還有基督,當作貴賓般地帶進課程。我們雖然看不到這些人,但我們學會去愛、去尊敬並且效法他們。」75
他在擔任主教和在印刷業工作期間,對經文的熱愛更深了。他覺得,如果能更熟悉經文會對他擔任主教很有幫助,因此,在他蒙召喚的第一年結束時,他讀完了所有的經文。在德撒律新聞出版社,「最重大的工作是為摩爾門經安排訂單。」76這些與經文有關的經驗,幫助身為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的他作好準備,從事一項獨特的指派工作。
1972年,海樂·李會長任命孟蓀長老為聖經研讀輔助工具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受邀找出方法,改善教會成員的經文研讀。這個委員會後來成為經文出版委員會,負責籌備新版經文,以促進更好的研讀。製作這些新版經文需要長時間且密集的努力,投入這項工作的有委員會成員和100多位學者、電腦專員,以及在他們指導下工作的其他專家。
其中一項繁重的任務是建立註腳,將聖經、摩爾門經、教義和聖約、無價珍珠這四部標準經典的交互參照資料整合在一起。針對後期聖徒版的詹姆士王欽定本聖經,另一項艱鉅的任務是製作主題指南(Topical Guide),該指南包含2800多個福音主題,以及四部標準經典的經文研讀參考資料。此外,新版經文也收錄了聖經辭典(英文版),和約瑟·斯密聖經譯本的節錄。同時新增了強調教義內容的章前綱要,以及24頁地圖。
1979年出版這一版聖經時,孟蓀長老寫道,這「或許是一個世紀以來,教會學術研究上最重大的進展。」他進一步指出,「為其他標準經典編寫的革命性的註腳系統」,以及主題指南(Topical Guide),使其成為「一部附有參考資料、無與倫比的聖經。」77
兩年後,新版的摩爾門經、教義和聖約、無價珍珠出版了。這些經文版本包括了新的註腳、緒言、章前綱要、各篇前言和經節概要,以及整合了所有三部經文參考資料的擴充索引。教義和聖約也新增了兩篇(第137篇和第138篇),以及正式宣言二。
孟蓀長老在準備這些新版經文的過程中,感受到了神的指引。擁有必要技能的人會在適當的時間來到,新的電腦科技正是如此。他說:「隨著事工的推進,主在各個必要時刻打開了許多扇門,奇蹟悄然而至,使這事工持續進行。」78
孟蓀長老帶領經文出版委員會10年,他認為這是他身為使徒最重要的指派工作之一。79最終,他希望教會成員能運用這些新版經文和強化的研讀輔助工具,進行更深入的經文研讀,以鞏固他們的見證。
新版經文的英文版發行後,將其翻譯成其他語言便成為一個最優先的事項。到孟蓀會長的總會會長任期結束時,摩爾門經已被翻譯成91種語言,而摩爾門經節錄本也已被翻譯成另外21種語言。以雷納-瓦勒拉譯本為基礎的教會版西班牙文聖經,也在2009年出版。
歷任三次總會會長團諮理
1985年11月10日星期天早上,多馬·孟蓀像往常一樣,拜訪了一間老人照護中心,參加那裡的教會聚會,鼓舞他們。那天下午,他和其他的使徒一同聚集在鹽湖聖殿;賓塞·甘會長去世後,他們要改組總會會長團。在這次會議中,泰福·彭蓀被按立和按手選派為總會會長。他召喚戈登·興格萊為第一諮理,多馬·孟蓀為第二諮理。時年58歲的孟蓀會長是80多年來最年輕的總會會長團成員。
臨到孟蓀會長的眾多新機會中,有一項是主領聖殿的奉獻儀式。他被召喚到總會會長團大約兩個月後,就奉獻了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聖殿。他在日記中寫道:「當教會成員意識到,聖殿所提供的永恆祝福終於觸手可及時,他們的內心變得柔軟,淚水難以抑制。」80
1986年6月,孟蓀會長協助在加拿大成立安大略基赤納支聯會,這是教會的第1600個支聯會。他回想起26年前,教會的第300個支聯會在多倫多成立時,他在該地區擔任傳道部會長的情形。隔年,他回到加拿大東部,主持安大略省多倫多聖殿的動土典禮,1990年8月,他再次回去奉獻那座聖殿,他稱此事為「頂石盛事」。81
作為總會會長團的諮理,孟蓀會長也向傳道部會長和他們的妻子發出召喚。他投入大量時間去認識每一對夫妻,給他們忠告,表達他的愛。他召喚37歲的尼爾·安德森擔任傳道部會長時說:「你是個年輕人。千萬不要讓你的年輕成為藉口。約瑟·斯密曾經年輕;救主也曾年輕。」聽到這些話,安德森長老心想:「多馬·孟蓀也曾經年輕。」82
泰福·彭蓀會長在擔任總會會長將近九年後,於1994年5月30日過世。6月5日,總會會長團改組,他的繼任者豪惠·洪德召喚戈登·興格萊和多馬·孟蓀繼續擔任諮理。洪德會長盡其所能與聖徒會面,鞏固他們,但他的身體很虛弱,他只擔任了九個月的總會會長,便在1995年3月3日過世。
3月12日,使徒們再次聚集,改組總會會長團。戈登·興格萊被按立和按手選派為總會會長,他召喚多馬·孟蓀和雅各·傅士德擔任他的諮理。在興格萊會長的任期內,孟蓀會長一直擔任諮理,因此,他在總會會長團擔任諮理的時間長達22年。
興格萊會長到過60多個國家,行程超過160萬公里,成為教會歷史上出行里程最多的總會會長。孟蓀會長寫道:「〔他〕會去和那些鮮少見過在世總會會長的成員會面。」83在興格萊會長出行期間,孟蓀會長和傅士德會長在教會總部,管理著總會會長團大部分的工作。
孟蓀會長繼續到各地參加地區大會、聖殿奉獻,和其他的重要活動。1995年,他到德國哥利茲奉獻一座教堂——距他初次與那裡的後期聖徒會眾會面已有27年(見第23-24頁)。他在日記中寫道:「有幸能看到主的手祝福這群精選的人民,令我的內心和靈魂無比感激。」842000年,他主領了六座聖殿的奉獻儀式,其中一座是在墨西哥坦比哥;28年前,他在那裡成立了第一個支聯會。
關於孟蓀會長曾在三任總會會長團擔任諮理一事,昆丁·柯克長老指出,他「顯然對議題很有想法;他顯然有豐富的經驗。……由於他的人格力量,毫無疑問地,他會提供他最好的建議和忠告。他重視合一,重視忠誠,在適當的時候,他會讓人聽到他的聲音。……然而一旦作出決定,他便全心全意地支持。總會會長團在重要的決策上團結合一,是整個教會的好榜樣。」85
總會會長
2008年1月27日,孟蓀會長來到他的摯友和領袖戈登·興格萊的床邊,給了他一個聖職祝福。從1963年開始,他們二人就在十二使徒定額組和總會會長團並肩服務,前後超過44年。他們培養出對彼此深切的愛與尊重。
興格萊會長以遠見、活力和靈感帶領教會將近13年。2008年1月,97歲的他繼續從事大部分的活動,但是他的體力逐漸衰弱。1月27日,孟蓀會長離開興格萊會長的床邊後,寫道:「我握著他的手腕,清楚地感覺到,這將是我與我摯愛的會長和朋友在今生的最後一面。」86興格萊會長於當晚辭世。
孟蓀會長在幾天後的喪禮上說:「我無法充分表達我對他的思念。他是我們的先知、先見、啟示者,……是海上風暴中的平靜島嶼,他是迷失水手的燈塔。他是你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當世局令人恐懼時,他安慰我們,使我們鎮定。他堅定不移地引導我們走在返回天父身邊的那條路上。」87
孟蓀會長身為最資深的使徒,興格萊會長的過世令他感受到,他個人將面對重責大任。關於這一點,他說:「我發現對我最有幫助的,就是屈下雙膝,感謝天父賜予我的人生、經驗和家人,然後坦率地祈求祂在我前面行,在我的右邊,在我的左邊,祂的靈在我的心中,祂的天使在我四周,托著我」(見教義和聖約84:88)。88
2008年2月3日,使徒們聚集在鹽湖聖殿,改組總會會長團。在這次聚會中,多馬·孟蓀被按立和按手選派為總會會長,也是第16位擔任該召喚的人。他仔細考慮了諮理的人選,並獲得主的證實,召喚亨利·艾寧和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迪特·鄔希鐸為諮理;亨利·艾寧曾在傅士德會長去世後,擔任興格萊會長的第二諮理。
隔天,孟蓀會長和他的諮理在教會辦公大樓向新聞記者發表講話。他的部分講話內容為:
「今天站在各位面前,我深感謙卑。我見證,我們從事的這項事工是主的事工,我已經感受到祂的支持力量。我知道,只要我們秉持信心,勤奮地事奉祂,祂就會在我們努力時給予指引。
「我們的教會不僅向自己的人伸出援手,也懷著從主耶穌基督而來的友愛精神,向世界各處懷有善意的人伸出援手。我一直有機會與其他信仰的領袖密切合作,解決我們社區乃至整個世界所面臨的一些挑戰。我們會繼續努力合作。」
談到他和興格萊會長經過數十年的並肩服務所培養的合一精神,他繼續說道:「我們一直以來所追求的偉業不會有任何遽變。……我們將繼續前人的承諾,教導福音,促進與全球人民的合作,並為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的生平和使命作見證。」89
在2008年4月總會大會的莊嚴集會中,教會成員支持孟蓀會長為先知、先見、啟示者。在他對全體教會成員的第一次演講中,他的信息就是(過去一直是,將來也持續是)專注於施助事工。他邀請沒有參與的教會成員「回來」,飽享交誼的果實。他談到救主行善的榜樣時說:「但願我們都能跟從祂完美的榜樣。」他鼓勵教會成員,「凡是能向眾人表達善意、敬意的地方,就要表達」。他進一步鼓勵他們要使自己的家成為聖所,讓「神的靈可以居住」,使「愛駐足停留」。
提到「心碎的痛苦、夢想破碎的失落、希望成空的沮喪」,他懇求成員懷著信心轉向天父。孟蓀會長應許:「祂會提升你、引領你。祂不會每一次都讓苦難遠離你,然而祂會以愛安慰你、引導你,讓你通過所面對的狂風暴雨。」90
聖殿——世人的明燈
孟蓀會長常說:「在教會的建築設施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聖殿。」91由於許多為活人和死者預備的祝福唯有在聖殿才可獲得,因此他想要使這些神聖的建築,盡可能設在教會成員方便到達之地。他教導,只有在聖殿裡,成員才能獲得教會所能提供的至高祝福。92
孟蓀會長尤其希望成員接受聖殿教儀,這會讓「家人印證在一起、讓家人關係能持續到永恆」。93他也強調在聖殿中為死者執行的事工很重要。他說神正在靈的世界加速祂的事工,因此呼籲教會成員協助做家譜事工,並在聖殿為他們已逝的親人執行替代教儀。94孟蓀會長也教導,聖殿是聖所,成員可以在其中獲得天上的指引、從人生的暴風雨中得到喘息,並獲得力量來承受考驗和抗拒誘惑。
1963年,孟蓀會長蒙召喚為使徒時,教會有12座運作中的聖殿。他在擔任總會會長團諮理期間,參與了加速興建聖殿的工作。到了2008年,他成為總會會長時,已經有124座聖殿。他在擔任總會會長期間,繼續加快步伐,宣布了21個國家的45座新聖殿。他成為總會會長一週後,奉獻了愛達荷州瑞克斯堡聖殿,這是在他擔任會長任內,46座被奉獻或重新奉獻的聖殿中的第一座。他親自奉獻或重新奉獻了其中的19座聖殿,包括烏克蘭基輔聖殿,這是在前蘇聯這個國家中興建的第一座聖殿。
孟蓀會長教導,犧牲的一個要素永遠是關乎聖殿,他應許教會成員會因為作出這樣的犧牲而蒙受祝福。他說,對某些人來說,「你要作的犧牲可能是自己的生活符合獲得聖殿推薦書的要求。」95對另一些人來說,「你要作的犧牲可能就是在忙碌的生活中挪出時間,經常去聖殿。」96他鼓勵大家盡可能經常去聖殿,他敦促:「親愛的弟兄姊妹們,願我們都會作必要的犧牲去聖殿。」97
傳道事工
在2012年10月的總會大會上,孟蓀會長作了一項重大宣布,即年輕男女將有資格在年紀更輕的時候去傳教。配稱且有能力的年輕弟兄,「不必等到19歲,只要年滿18歲就可以接受推薦去傳教。」配稱、有能力且渴望傳教的年輕姊妹,「不必等到21歲,只要年滿19歲就可以接受推薦去傳教。」98
十二使徒定額組的尼爾·安德森長老說,這項宣布帶來了「無法否認的靈性澆灌」。在2013年4月的總會大會上,他報告說,許多人立刻對這一新機會作出了回應:
「大會過後的那個星期四,我被指派向總會會長團推薦傳教士的召喚時,驚奇地看到好些18歲的弟兄和19歲的姊妹已經調整了自己的計畫、看了醫生、和主教及支聯會會長作過面談,並提交了傳教士申請書——而這一切都在短短五天中完成了。現在又有數千人加入他們的行列了。」99
這項宣布的六個月後,孟蓀會長說:「教會裡年輕人的回應相當熱烈且振奮人心。」傳教士的人數從59000人增加到65000多人,另外有20000人已收到召喚書。100傳教士人數持續增加,在2014年達到了88000人的高峰。101隨著最初激增的傳教士返鄉,這數字有所下降,到2017年底,世界各地有68000名傳教士在服務。
在孟蓀會長任內,教會服務傳教士的人數也從2008年的12000人增加到33000多人。教會服務傳教士支持教會各個部門,包括在福利營運機構、家譜事工、傳道部辦公室、休閒露營等許多領域服務。
照顧有需要的人
照顧有需要的人向來是耶穌基督教會的重點。先知約瑟·斯密曾說,「〔教會成員〕要給饑餓者食物吃,給無衣蔽體的人衣服穿,照料寡婦,拭去孤兒的淚水,安慰傷痛者,不論是在這個教會、其他教會,甚至不信教的團體中,只要看到這樣的人都要這樣做。」102孟蓀會長奉行並教導這些話語,也據此帶領教會。他說:「年紀很輕的時候,就對不同年紀和景況的困苦者培養出惻隱之心。」103
1936年,總會會長團宣布一項福利計畫,以幫助照顧有需要的人。當時,許多人因經濟大蕭條而失業,陷入貧困。教會的福利計畫是「在現代應用永恆的原則」,如工作、自立、明智的財務管理、應變準備和服務等。104應用這些原則既能滿足每個人的立即需求,也能滿足他們靈性和屬世的長期福祉,使施與受雙方都蒙受祝福。
孟蓀會長在1950年至1955年擔任主教時,親眼目睹教會的福利計畫如何幫助減輕饑餓的痛苦和貧困的絕望。他說:「這項計畫是由全能的神所啟發的。主耶穌基督確實是這計畫的規劃師。」105他說,天上差來了一些教師,教導他福利方面的原則。有一次,總會會長團的小路賓·克拉克向他讀出新約中拿因寡婦的故事,然後他合起經文,哭著說:「多馬,要善待寡婦,照顧窮人。」106(見路加福音7:11-15。)孟蓀會長將這些話謹記在心。
他擔任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22年,又擔任總會會長團諮理22年,在這些年裡,他致力於擴大教會福利工作的範圍。他也在這些工作的精進過程中給予指導。他說:「隨著環境的變遷,教會不斷地接受〔福利事務方面〕新的神聖啟示。推行福利原則的方案及程序都曾作過修正,而且這種情形很可能會繼續下去,以符合不斷變遷的需要。不過,福利計畫的基本原則絕不會變更。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這些都是神所啟示的真理。」107
1981年,賓塞·甘會長宣布「教會的三大使命」:傳播福音、成全聖徒和救贖死者。108孟蓀會長希望將「照顧貧困者」增加為教會的第四大使命,而總會會長團在2008年核准了這項新增內容,並在2010年發行的新版教會指導手冊中正式納入。109新版指導手冊沒有將這四大事工稱為教會的「使命」,而是稱之為「神所指派的責任」。110
這樣的強調帶來意義深遠的影響。教會成員慷慨地響應這項號召,協助大規模的人道救濟需求,使教會在孟蓀會長任期內的人道救濟增加了一倍以上。這些援助包括為數百萬人提供清潔的水、為數十萬人提供輪椅,以及提供視力保健以防治失明;還包括提供食物和衣物、產婦和新生兒照護、醫療訓練和用品、教育用品以及疫苗接種。111
孟蓀會長說:「我深深感謝本教會能繼續提供人道救濟給遭遇苦難的人。我們在這方面已經作過很多努力,造福了天父成千上萬的兒女,包括成員和非成員。我們要繼續在有需要的地方伸出援手。」112
在災害的緊急應變方面,教會的一些最重要的應變措施,是在孟蓀會長的領導下擬定的。他告訴教會成員:「你們所慷慨捐獻的教會基金,也讓教會能夠在世上任何地方發生災難時立即予以協助。我們常常是第一批趕到救災現場的人,並且盡能力所及提供援助。」113
他舉例說明,2010年海地遭到地震重創,數十萬人因此傷亡後,教會作出的回應:「地震發生後不到一個小時,……教會就開始行動,立刻送出了救援物資。我們提供了水、食物、醫療用品、衛生用品等物資。我們派遣了醫護團隊來提供急需的醫療照護服務。」114
孟蓀會長除了感謝教會統一提供的人道救濟和緊急應變之外,也感謝成千上萬的成員,他們分享自己的資源、時間和專業知識,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他在2011年4月總會大會的開會致詞中,簡要報告教會在日本發生毀滅性的地震和海嘯後,所運送的數噸物資。然而,他報告的大部分內容是關於個人的關懷服務:
「年輕的單身成人奉獻時間,運用網際網路、社交媒體,以及其他現代通訊來找到失蹤成員的下落。教會提供摩托車讓成員可以運送物資到汽車難以到達的地區。東京、名古屋和大阪等地的支聯會和支會組織了多項服務計畫,提供衛生用品和清潔用品。到目前為止,已經有4,000多名志工提供了40,000多小時的服務。」115
在多馬·孟蓀擔任總會會長期間,教會成員每年平均在福利機構奉獻服務的時間,超過700萬個小時。每年平均約有10000名義工在世界各地提供多種服務。教會每年也針對多達89個國家發生的地震和龍捲風、颶風和海嘯、火災和水災、饑荒和難民危機等數百起災害作出回應。116
自立是孟蓀會長強調的另一項福利原則,用以幫助有需要的人。「自立……是其他一切福利措施的基本原則,」他教導,「也是我們屬世、屬靈的福祉的基本要素。」1172012年,總會會長團授權北美以外的國家推行自立計畫,幫助個人和家庭提高教育水平、取得更好的工作、創業及發展事業,以及更妥善地管理財務。在四年內,有100多個國家超過500000名的教會成員參與了這項計畫。118由於該計畫的成功,2015年,總會會長團在北美也推出了自立計畫。
法蘭絲——忠誠的伴侶
多馬·孟蓀在總會大會上被支持為總會會長時說:「我感謝天父賜給我親愛的伴侶法蘭絲。有這麼忠實、有愛心、體貼的伴侶,我夫復何求?」119
孟蓀會長和法蘭絲結婚不到兩年,就被召喚為主教,開始承擔教會的重責大任。這些責任在他的一生中不斷加重,同時也需要孟蓀姊妹多所付出。她欣然地給予支持。她說:「看著外子去做主的事工,我從來不覺得那是一項犧牲。這是我和孩子們的祝福。」120
孟蓀會長感謝她的忠實,他說:「從法蘭絲那兒,我只會得到支持與鼓勵。」121他為了履行教會的指派工作而出行,有時需要長時間離家,留下法蘭絲獨自照顧他們的孩子。「從我22歲蒙召擔任主教開始,我們就很少有機會能在教會聚會中坐在一起了,」孟蓀會長說。122他也提到:「在每一項召喚中,我一次次在〔她身上〕發現新的能力和才華。」123
孟蓀家的女兒安恩回顧她父親離家為教會服務時,母親如何帶領這個家庭:
「父親常去探訪世界各地的傳道部,……母親會告訴我們父親是在履行他的職責,而且在他不在的任何時候,我們會受到看顧和保護。她不但用言語向我們傳達這項信息,同時也以沉靜的態度,讓我們確信每樣需要做的事都已做好了。……我回想身為主的使徒的女兒所接受的眾多祝福時,對我最具意義的恩賜和祝福就是他所娶的女人,我的母親。」124
孟蓀姊妹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經歷了一些嚴重的健康問題,孟蓀會長竭盡全力照顧她,直到她在2013年5月17日去世,享年85歲。在接下來的總會大會上,他溫柔地談到她的過世,並表達了他對永生的見證:
「她是我一生的摯愛、我的知己、我最親密的朋友。說想念她,不足以傳達我內心深處的感情。……
「在喪妻這段感傷的日子,帶給我最大安慰的是,我對耶穌基督的福音的見證,和我心愛的法蘭絲還活著的這項認知。我知道我們分開是暫時的,我們已經在神的殿由一位持有權柄的人印證,在地上和天上都結合在一起了。我知道我們將來有一天會重聚,永遠不再分開。是這項認知支持了我。」125
不斷壯大的教會
孟蓀會長在2013年10月總會大會的開會致詞中說:「教會每年持續穩定成長,愈來愈多人的生命因此改觀。」126他成為總會會長時,教會有1320萬名成員。在他擔任總會會長期間,教會穩定成長,成員人數增加到1600萬人,支聯會從2791個增加到3322個,聖殿從124座增加到159座。在這些年裡,有21個國家成立了他們的第一個支聯會,顯示出教會成長的另一個層面。
孟蓀會長強調,教會的成長需要教會成員的服務、犧牲和良好榜樣。「我們……在這時代被送到世上來,讓我們共襄盛舉,加速這項偉大的事工,」他說。127他也強調,每個成員的個人成長和進步很重要。
對耶穌基督的見證
「看著那雙慈愛的眼睛,和那和善的面容。每逢面對困境時,我常常會看著那幅畫,問自己:『祂會怎麼做?』然後盡全力照著去行。」128孟蓀會長和傑佛瑞·賀倫長老談起他最喜愛的救主畫像,那是由亨利·霍夫曼所繪,就掛在他辦公桌的對面。「有他在身邊讓我充滿力量。」
孟蓀會長最初在第六-七支會舊教堂的主教室裡掛了這幅畫的印刷品。後來他擔任傳道部會長時,又把這幅畫帶到了加拿大。他被召喚為使徒時,他的辦公室裡也有這幅畫,然後他帶著它從一處搬到另一處,最後到他擔任總會會長時,他把這幅畫掛在了辦公室裡。孟蓀會長告訴賀倫長老:「我試著按照夫子的模式生活。每當我需要作困難的決定,也許是衡量是否去給予別人祝福,或留下來處理那永無止境的文書工作,我總會看著那幅畫,並且問自己:『祂會怎麼做?』」然後,他笑著說道:「我向你保證,那個選擇從來都不是留下來做文書工作!」129
孟蓀會長必須作出困難的判斷時,也從這幅畫中得到啟示。他會沉思:「一隻手上是慈悲,另一隻手上是公道。哪一邊更重要?」當他看著這幅畫,思考救主會怎麼做時,他通常會選擇慈悲。130
賀倫長老說:「這幅畫……不僅僅提醒我們記得誰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房角石』(以弗所書2:20)。它也不僅宣告蒙召喚擔任總會會長的人,要在救主世上的所有見證人中擔任領袖。這幅畫還代表著一項完美典範——也就是多馬孟蓀一生中所效法的那位夫子。孟蓀會長一面望著那幅畫,一邊說:『我很喜愛這幅畫。』」131
孟蓀會長在世界各地分享他對救主神聖使命的見證,長達五十多年。他的一生也是這見證的體現。他像救主一樣,「周流四方,行善事」(使徒行傳10:38),他奉行這節經文,也常常用來鼓勵成員更盡門徒本份。他的目的始終是要幫助人民建立對耶穌基督的信心,使他們能體驗到那信心的祝福——安慰、平安、力量、希望、喜樂和超升。
孟蓀會長在成為總會會長之前幾個月,他見證說:
「我以全部的心意及熱切的靈魂提高聲音,以特別證人的身分見證並宣布:神確實活著。耶穌是神的兒子,是父肉身的獨生子。祂是我們的救贖主,是我們和父之間的中保。祂死在十字架上,為我們贖罪;祂成為復活初熟的果子。因為祂死了,所有的人得以復生。鼓舞歡欣大好信息:『我知道,我主是活著!』」〔「我知道救主活著」,聖詩選輯,第76首〕。132
完成主的差事
多馬·孟蓀擔任總會會長近10年,他於2018年1月2日去世,享年90歲。他在十二使徒定額組服務、擔任總會會長團諮理和總會會長的時間,加起來總共54年。只有四個人曾在這些職位上服務過更長的時間。羅素·納爾遜會長在他的喪禮上說:「〔他〕影響了世界各地千百萬人的生活,並塑造了他們的命運。」133
多馬·孟蓀被按立為使徒時,教會有210萬名成員,在他主領教會期間,增長至1600萬名成員,與此同時,他一生中始終不斷地對個人施助。他鼓勵其他人也這麼做。納爾遜會長引述他在這方面經常談到的一些話:
「寄張卡片給你久未聯絡的朋友」,
「擁抱你的孩子」,
「多說『我愛你』」,
「經常表達感謝」和
「絕對不要把某個待解決的問題看得比你所愛的人更重要」。
納爾遜會長接著說:「孟蓀會長……是無私的典範。他親身體現救主所說的:『你們中間誰為大,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馬太福音23:11〕。他付出自己的時間去探望別人、祝福他們、愛他們。甚至在健康日漸衰退的年紀,他還是繼續施助,經常去造訪醫院和養老院。」134
努力做主的差事是一種生活方式,多馬·孟蓀在童年、擔任主教、傳道部會長、使徒和先知時,都學習並奉行這種生活方式。他說:「如果主需要做一些事,我希望祂知道,祂大可放心交給多馬·孟蓀去做。」135「哪裡有需要和痛苦,我就願意到那裡去伸出援助之手。」136
不論是祝福生病的人、救援青少年、照顧寡婦、安慰親人過世的人,或擴大教會的人道服務,多馬·孟蓀都以救主的榜樣和祂對門徒的許多懇求作為指引。他回憶道:「你會因為天父認識你,而培養出感激之情,祂會說:『來吧,為我做這件事。』我總是感謝祂。」137孟蓀會長聽從了聖靈的這些提示,搭起了通往人心的橋樑,並把信心、希望和仁愛帶到世界各地。主召喚的人,主必使他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