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在神的國度中忠信、熱心的服務
「既然知道我們的信仰是真實的,我們就應該是這世上最忠於這項偉業的人民。」
朗卓‧舒的生平
將近1851年年底時,總會會長團發出了一封信函,要求十二使徒定額組的所有成員「把各自負責的傳道事務做個安排」,然後於1853年4月前返回鹽湖城。1朗卓‧舒長老在義大利的傳道工作也就因此告一段落。1852年2月,他把那裡的事工交給一位新歸信者約翰‧馬藍弟兄帶領後,便和嘉百茲‧伍達長老旅行到馬爾他島。舒長老希望能從馬爾他搭船到印度。印度第一批傳教士的工作是由他督導的,因此他非常渴望可以加入他們。他打算從那裡「環繞世界一周」,最後經由太平洋返回美國西部。2
伍達長老一起抵達馬爾他之後,舒長老的計畫改變了,因為汽船在紅海發生故障,耽誤原定的行程,他得在島上停留好幾個星期。他沒有因此抱怨,反而決定出去工作。他在一封日期為1852年3月10日的書信中寫著:「我覺得只要我好好運用現在交到我手上的時間,主就會帶領我完成不少美好的事。我對周遭的人民非常感興趣,身處在這個非常重要的傳道地區,我們將成就一件偉大的事工,並且擴及到附近的鄰國。」他在報告中說,他已請在義大利的一位傳教士多馬‧歐博瑞長老「立刻動身,並且攜帶足夠的小冊子和經文來此。」雖然舒長老不太清楚自己和同伴究竟要在馬爾他做什麼,但他表示希望能在那裡成立一個分會。他說,此舉「將鬆開許多國家的靈性束縛,因為馬爾他人民因為貿易往來的緣故,遍及歐洲、亞洲和非洲沿岸各地。」3
1852年5月1日,舒長老寫信報告了馬爾他的工作進展。他寫道:「現在一直不斷有人前來詢問我們有關這個『陌生的宗教』,就在幾天前的一個晚上,我們在下塌的臨時住所會見了來自八個國家的男士,他們從該市不同的地區前來跟我們討論有關我們的教義:其中有一位來自波蘭,一位來自希臘,他們現在正興致勃勃地閱讀我們的經文。有兩位又聰明又上進的年輕人是我們在這島國傳教的初熟果子,他們必能協助推展我們正在進行的偉業,我們已經按立其中一位為長老,他能流利地說好幾種語言。」3
舒長老始終未能實現到印度傳教以及環繞世界一周的夢想。不過他利用在馬爾他意外停留的期間,努力遵從主的旨意去勤奮工作,在那裡奠定了傳道事工的基礎。等到1852年5月終於搭上船時,他沒有往東,而是往西,遵從領袖的指示折返鹽湖城。大約兩個月後,伍達長老和歐博瑞長老在馬爾他成立了教會的一個分會。5〔見第192頁的第1項建議。〕
朗卓‧舒的教訓
我們已經獲得了圓滿的福音,因此我們是基督的大使。
我們要向世人見證,我們經由神的啟示,也就是藉著聖靈的顯示知道,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祂親自向約瑟‧斯密顯現,就像祂從墳墓復活後親自向古代的使徒顯現一樣,祂向約瑟顯示了世人可藉以得救的神聖真理。這……可說是一件責任非常重大的工作,因為我們知道,神必會根據我們對祂所託付的這項神聖職責的態度,要我們為此負責。
誠如使徒從復活的救贖主那裡接受委託之後,就出現在世人面前,向各國宣講神國的福音,並應許凡相信他們話語的人能藉著按手禮接受聖靈的恩賜,所以我們也要這麼做。使徒因為持有召喚和權柄,縱使遭受迫害和反對,仍以堅定的態度宣告這福音乃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且服從的人,所以我們也要這麼做。誠如他們宣講對主耶穌基督的信心、為罪的赦免的洗禮,以及透過適當授權之人的按手禮來接受聖靈等獲得救恩所不可或缺的要項,所以我們也要這麼做。他們藉著聖靈的力量成為主耶穌基督的見證人,忠信地將祂的福音信息傳播到整個外邦世界,因此,我們藉著並經由這同一位聖靈,也已成為祂的見證人,而且我們蒙受來自同一位神的神聖召喚,因此我們也有同樣的職責。
我們已被賦予同樣的職責,所以也承擔了作為基督大使的所有責任,要為我們個人的言行以及如何運用主已賜給我們的才幹與能力負責。6〔見第192頁的第2項建議。〕
教會成員的召喚是幫助別人獲得救恩。
當主從世界召喚一個人或一群人出來,其目的往往並非只要祝福那個人或那群人。主所看到的不只是後期聖徒一小群人民的救恩……,而是全人類的救恩,包括活人與死者。主召喚亞伯拉罕時,賜給他幾個特定的應許,談到那要臨到他和他的後裔的榮耀,我們在這些應許中讀到這句意義非凡的話:因你、因你的後裔,地上萬國都要蒙福〔見創世記22:15–18;亞伯拉罕書2:9–11〕。……神的計畫並不只是祝福他和他的後裔,而是要祝福地上所有的家庭。……
……耶穌來到世上,祂所作的犧牲也不只是為了使以色列民,或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後裔蒙受利益,而是為了使整個人類家庭蒙受利益,使全人類不僅可以因祂蒙福,也可以因祂得救;祂的使命是來預作準備,讓全人類家庭可以因永恆福音而獲益,正如我所說的,不只是為了以色列民,而是為了全人類;不只是為了住在世上的人,也為了在靈的世界中的人。……
……我們持有和耶穌一樣的聖職,因此我們必須做祂做的事,像祂一樣犧牲自己的願望和情感,或許我們不用像祂一樣殉教,但是我們必須有所犧牲,以成就神的目的,否則我們不配持有這項神聖的聖職,也不能成為這世界的拯救者。神的用意不僅要我們拯救許多現在住在世上的人,也要拯救許多在靈的世界中的人:祂安排給我們的職責,不僅要我們救自己,祂也會給我們能力去協助救贖全能之神的許多後嗣。7〔見第192頁的第3項建議。〕
每一項召喚和責任對神的事工都很重要。
現在問題是:我們了解自己的職責嗎?我們是否充分理解我們被託付去完成的這份工作的性質?有時候我不由得相信我們的弟兄、以色列的長老們之中,有些人太急於且樂於逃避由聖約而來的義務,他們曾擁有的信心似乎已消磨殆盡,他們似乎很安於現狀,僅在名義上當一名教會成員就感到滿足了。
還有些人認為既然自己沒沒無聞,或許……也沒什麼影響力,因此就不在乎自己養成了什麼樣的習慣,也不在乎自己在弟兄們面前樹立了什麼樣的榜樣。可是,假如他們擔任的是如總會會長團或諮理之類的重要職位,或是在十二使徒定額組服務,擔任高級諮議會會長、大祭司會長或七十員會長的話,那麼他們便會認為自己的言行舉止十分重要了。這樣的想法暴露了他們嚴重的缺點和極端的無知,他們若不是自己的燈油即將熄滅,就是從未了解隨著自己的職位連帶而來所應承擔的福音義務。
救主用比喻告訴我們,天國好比一個主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比託付給他的部分多了一倍。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他顯然認為自己的責任很小,做不了什麼大事,因此把那微不足道的一千原封不動地留著。〔見馬太福音25:14–30。〕這種情形難道不能直接用在我們一些長老的身上嗎?有人說:「我只是個木匠,或只是個裁縫師,或只是個搬磚頭的工人,所以我的行為是否得體,我在自己卑微的行業中是否誠實、盡職,應該無關緊要吧。不過,假如我擔任的是一些比較重要、尊貴的工作的話,情況會大不相同。」
停止吧,我的弟兄啊,不要讓這些假象蒙蔽了你。沒錯,你可能只是一個搬磚頭的工人,但是請記住,你也是以色列的長老,是主耶穌基督的大使,只要你善盡己職,你所擁有的將是世人無法賜予也無法奪走的;而且你要對神負責,看看你是否善用祂交託給你的才幹,無論那才幹是大是小。
我再說一次,你具有某種程度的影響力,無論這影響力多麼小,仍會影響某個人或某些人,而你也或多或少要為自己所造成的影響負責。因此,不管你認同與否,你在神、在人面前都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要是你還想保有基督徒這個稱呼,就不能推卸這樣的責任。
那麼,這個人未來的景況如何呢?我說,只要他敬重自己的召喚,忠於託付給他的職責,他就和別人一樣有希望在神的國度中得救並獲得超升。只要他了解自己的職責,並且盡忠職守,他的未來就和從祖先亞當時代直到今日所有曾在世上的人一樣有希望;重要的是,他需要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中保持合宜的言行舉止,就像其他蒙召到較高職位,也就是說,被賦予更多才幹的人一樣。 ……
……主對那只擁有一項才幹的人的要求不會像對擁有多項才幹的人那麼高,不過,多給誰,就向誰多要。因此,讓我們都以此自勉,擁有多項才幹的人要努力更上層樓;那只有一項才幹的人也要善用那項才幹,不要將它埋在地裡;也就是說,那些天賦較少的人要自我改進,不要因上天對他的寵愛看似不如其他較幸運兄弟就因此自怨自艾。讓我們每個人都以主分派給我們的部分為滿足,即使分派給我們的部分不如自己所願的那麼好,也要努力不懈地加以改進,並總要以能成為世人而心懷感激,更要特別感謝能藉著服從福音而獲得神的靈。 ……
我記得讀過一個故事……有個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愛國情操而備受尊崇的人,因為遭人嫉妒而被分派到一個受人鄙視的職位。聽說他在到職就任的那天,說了這句了不起的話:「如果這職位不能帶給我榮耀,就由我來榮耀這個職位吧。」假如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重看自己蒙召去擔任的職位,必能免去許多的困難,我們的景況與環境也必定會樂觀得多。我們知道主曾親自為我們的第一對祖先製作衣服,換句話說,主曾在那個場合擔任裁縫的工作;耶穌基督也曾是木匠。救主想必是一位受人敬重且誠實的木匠,否則祂就不能擔任後來的要職。如果我們能夠讓弟兄姊妹們了解在各自擔任的召喚中盡忠職守的重要性,我們現在遇到的許多令人心煩懊惱的事就可以避免,神的事工定能加速前進,祂的所有目的也必會更加快速完成;此外,我們這群人民也會比現在更準備好執行祂的旨意了。 ……
我的弟兄姊妹們,願神祝福各位,讓你們能夠像聰明的管家一樣,照顧好託付給你們的事情。8〔見第192頁的第4項建議。〕
當我們帶著信心、活力和愉快的心情為主服務,祂就會加強我們,幫助我們獲得成功。
我要說,讓每個人都忠信地、充滿活力地、愉快地為主服務。……有時候我們遇到的情況很難,甚至不可能讓人帶著愉快的心情工作。不過這樣的情形極為罕見。9
既然知道我們的信仰是真實的,我們就應該是這世上最忠於這項偉業的人民。根據我們知道的,或應該知道的,那就是只要保持忠信,我們所接受的這個福音可以實現我們內心所有的願望或希望,那麼我們就該非常有信心、忠誠、熱心、積極地去完成主不斷顯示給祂僕人的計畫和旨意。我們在履行職責時,就不應該不冷不熱或疏忽大意,而要盡能、盡力、盡心去努力了解我們的召喚的意義,以及我們所從事的事工的性質。
耶穌在世時,囑咐祂的門徒出去宣講福音,不要帶錢囊或腰袋,也不要事先擔心要吃什麼、喝什麼或穿什麼;而是放膽出去見證那些已啟示給他們的事情。這樣做,他們就會得到全能之神的祝福,並在一切努力的事情上獲得成功。他們必定會成功;任何力量都無法阻礙他們的道路,也無法讓他們得不到那必然到來的成功,因為他們帶著全能之神的大能去執行祂的旨意,祂必支援他們、支持他們,賜給他們成功所需的一切事物。藉著服從主的誡命,他們能在生活中獲得許多祝福,並且蒙得特權得以在第一次復活的早晨出來,他們也可以確信這世上沒有力量可以在他們所做的事上成功阻撓他們。要是我在他們的職位或是其他任何職位上,這些應該都是我所憧憬的事;任何人仔細思量後,只要想到所追求的目標終必達成,都會感到非常欣慰。
要是使徒們不按主所命令的去做,以為用別的方法也能達成同樣的目的,那麼他們就不會在所做的事工上獲得同樣的成功,也不會那麼確信自己一定可以成功,而這樣的確信無疑是使徒們在面對所有的考驗和迫害時,不斷帶給他們快樂和安慰的泉源。
……要是耶穌時代的使徒或七十員以為自己需要像挪亞那樣造方舟,或是像約瑟那樣蓋穀倉儲存糧食,才算完成他們的使命,那麼他們就錯得離譜了。
埃及的約瑟蒙召去進行某些特別的任務,這是主對他的要求。主並沒有召喚他不帶錢囊或腰袋去宣講福音;而是召喚他去蓋穀倉,善用他對法老王、貴族和人民的影響力,去儲存糧食,為日後的饑荒預作準備。……要是約瑟出去造了一個方舟,他既不會蒙主悅納,也無法拯救埃及的人民和他父親一家人。主命令挪亞造方舟時,要是他去蓋了穀倉,他和全家人也必定無法獲救。至於我們自己呢,當主要求我們做事時,……不管要我們在全能之神的國度中做什麼事,如果我們要獲得來自於主的力量和影響力,就必須按照這些要求的精神去執行任務。10〔見第192頁的第5項建議。〕
主的事工有時很困難,不過卻能帶來極大的快樂。
我們在做這項事工時,會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不過卻也有極大的快樂隨之而來。我們回顧自己下定決心要獻身此真理偉業、恪守所立的聖約時,感到滿心喜悅,那是因為我們很認真光大自己的召喚,若非如此,我們根本跟不上神國向前推進的腳步。11
我們要在神、在聖天使面前更新我們的聖約,我們願意,在神的助佑下,在一年比一年更加忠信事奉祂,無論在公開或私下場合,都願意讓自己的言行舉止、心境、持有的影響力與這項座右銘一致:「只為神國,別無他求。」我相信……我們可以完全奉獻,為我們的神服務,建立祂在地面上的錫安,為真理的目的和世上的正義而努力不懈地工作,直到這樣的參與成為我們的喜樂;直到為神服務、遵守祂的誡命和服從高榮律法成為我們的第二天性;直到我們可以在心中充分感受到聖靈,進而能戰勝這個世界,並讓高榮的律法深植在我們的思想和行為中;直到我們可以充分認識自己和自己所擁有的特權,能在今生就獲得許多與高榮律法有關的祝福,並在將來的高榮榮耀中享受這些祝福。12〔見第193頁的第6項建議。〕
研讀與教導的建議
研讀本章或準備教課時,不妨思考下列要點。如需其他建議,見第ⅴ—ⅶ頁。
-
複習第183–184頁的故事。你會用什麼話來描述朗卓‧舒事奉主的態度?想一想你可以做什麼事來效法他的榜樣。
-
沉思第184頁開始的單元。為什麼身為教會的成員有如此重大的責任?成為基督的大使,對你而言有何意義?
-
舒會長教導,我們在教會中的召喚,讓我們有機會「協助救贖」神的兒女(第185–186頁)。這份認知對我們在教會中服務的方式和態度有何影響?
-
舒會長說,我們應當勤勉認真地服務,無論所擔負的責任看似多麼微不足道(第186–189頁)。你曾否看過有人用敬重的態度履行一項看似不起眼的召喚或指派?
-
閱讀第190頁開始的單元。我們的信心、活力和愉快的心情對我們所作的服務有何影響?
-
閱讀本章最後一個單元(第192–192頁)。你曾在何時體會到在主的國度中服務的快樂?儘管工作不太如意,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我們在服務中找到快樂?我們可以做哪些事來幫助兒童和青年忠信地為主服務?
相關經文:詩篇100:2;哥林多前書12:12–31;摩爾門經雅各書1:6–7;2:3;摩賽亞書4:26–27;教約64:33–34;72:3;76:5–6;107:99–100;121:34–36
教學輔助說明:「努力真誠地傾聽學員的意見。你的榜樣會鼓勵他們也仔細聽彼此說話。如果你不瞭解某人的意見,可以問一個問題,說:『我不確定我聽懂了沒有,你可以再解釋一遍嗎?』或『你可以針對你的意思舉出一個例子嗎?』」(教導,沒有更偉大的召喚,第64頁)。
朗卓‧舒長老
「只要你善盡己職,你所擁有的將是世人無法賜予也無法奪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