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會長的教訓
第2章:洗禮和聖靈的恩賜


第2章

洗禮和聖靈的恩賜

「這……是使徒時代的福音體制:相信耶穌基督、悔改、為罪的赦免的浸沒洗禮,以及為接受聖靈的按手禮。當人們了解這個體制,並且確實地服從時,能力、恩賜、祝福,以及榮耀的特權將立即隨之而來。」

朗卓‧舒的生平

朗卓‧舒獲得了見證,知道約瑟‧斯密是先知後,仍猶豫著是否要加入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他知道自己一旦成為教會成員,就必須放棄一些世俗的抱負。不過,在經歷了一次他自稱為「心靈上最煎熬的考驗」後,他同意接受洗禮。他回憶說:「透過主的幫助──我想一定是祂幫助了我──我將驕傲、世俗的野心和抱負都放在祭壇上,然後像孩子般謙卑地進入洗禮之水,接受了福音的教儀。……藉著一位宣稱擁有神聖權柄的人,我接受了洗禮和按手禮。」1

他在接受了這項祝福後,便熱切想要和其他人分享。他在義大利傳教時所寫的一封信中說:「在大多數的國家,神國的大門打開時,許多的憂煩與不安也隨之來到。我們這兒的情況也差不多。因此,當我和第一位永生的候選人一起走進水中的時候,我內心非常快樂。在這重大的時刻,當我執行這項神聖的教儀,打開那無人能關閉的大門時,所說出的義大利語聽來真是再美妙不過了。」2〔見第57頁的第1項建議。〕

朗卓‧舒的教訓

我們若遵從神所制定的原則,就能獲得祂所賜的祝福。

人們若了解並遵行神所制定的原則,就能獲得屬靈的知識、恩賜和祝福。在遠古時期和在使徒的時代,人們都藉著了解並確實服從主所立下的某些規定而擁有屬靈的力量和各種特權。舉例來說,亞當的一個兒子亞伯得知,獻祭是神所設立的體制,世人可以藉此獲得祝福,於是他努力工作,服從該體制,進行獻祭,因此蒙得至高之神的榮耀顯示〔見創世記4:4希伯來書11:4〕。

同樣的,上古時代的人〔大洪水之前的人〕自甘墮落,到了毀滅臨頭的時候,主向義人啟示了避難的方法;因此,凡是了解並遵照這方法去做的人確實都得到了所應許的祝福〔見創世記第6~8章〕。

約書亞在攻佔耶利哥之前,必須遵行神所指示的特定步驟。他按照神的命令正確採取了必要步驟後,隨即攻下耶利哥〔見約書亞記第6章〕。

另一個例子是亞蘭軍隊的元帥乃縵;事情大概是這樣的:他患了大痲瘋,聽說有位先知以利沙,就去請求先知治好他的病。這位先知有〔傳達〕神旨意的聖靈同在,他告訴乃縵,只要去約旦河中沐浴七回,就能被治癒。一開始,乃縵認為這方法太簡單,因此感到不悅,不想照著去做──不想用這麼簡單的方法。不過,他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謙卑了自己,就照著指示去做;然後,看啊!祝福立刻來到。〔見列王紀下5:1–14。〕……

這個福音期開始的時候,人們要獲得恩賜和祝福,也是依照類似的原則;也就是說,要服從已確立的規定。主仍然明確指出特定的行動,並應許所有照著做的人會獲得某些特權;當人們切實地遵行──採取這些行動時,所應許的祝福必然一一實現。3

洗禮和證實是外在的教儀,信心和悔改則是內在的歷程,兩者密不可分。

有些人憑空想像,認為在這個福音期,若要得到恩賜和祝福,不用藉著外在的教儀(或外在的行為),只要透過信心、悔改,透過心智的作用,完全不需要有具體的行動。但是,且把傳統、迷信,以及人為的教條放在一旁,讓我們來看看神的話語,我們從這些話語中發現,在這福音期,外在的行為(或外在的教儀)與內在的歷程(信心和悔改)是密不可分的。為了證明這一點,我要提出以下的論述:

救主說過:「你們為甚麼稱呼我『主啊,主啊』卻不遵我的話行呢?」〔路加福音6:46。〕然後,祂又說:「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見馬太福音7:24。〕以及「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馬可福音16:16。〕同樣的,祂也說:「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約翰福音3:5。〕救主說這些話,是要求人們做出外在的行為來獲得救恩。

在五旬節那天,彼得對周圍的群眾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見使徒行傳2:38。〕先知說的這段話讓我們學到,必須做出一項外在的行為,也就是水的洗禮,才能獲得罪的赦免,進而接受聖靈的恩賜。但是,在外在的行為之前,必須先有內在的歷程──也就是信心和悔改。有了信心並悔改之後,就能接受洗禮;接受了洗禮,就能使罪得到赦免並接受聖靈。……

神制定了一些為使罪得到赦免所必須遵守的原則,有些人認為,將洗禮列入其中是錯誤的。為了回應這些人,我們要說,救主和使徒在我們之前已經接受了洗禮教儀;因此,我們覺得有責任跟隨他們的榜樣。藉著對偉大贖罪的信心,洗禮……的確可以在今日除去我們靈魂上的罪和污穢。……

為了享有福音的各種特權,我們不僅要有信心和悔改,還必須做出外在的行為;這一點是非常清楚明白的。4〔見第57頁的第2項建議。〕

洗禮是採用浸沒的方式,聖靈的恩賜則是藉著按手禮來賜予。

在水中的洗禮是基督福音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注意到神早期的僕人對於執行洗禮教儀非常注重。……

現在我們要花一點時間來探討執行洗禮的正確作法。很顯然,執行這項教儀的方式或作法只有一種,而且使徒們也已接受了有關洗禮作法的指示並嚴格遵行。若要對這件事有正確的了解,就必須提及當時執行洗禮的環境條件。

經文記載,〔施洗〕約翰在哀嫩施洗,因為那裡水多〔見約翰福音3:23〕;要是洗禮的作法是灑水的話,那麼我們就猜不透為什麼他會因為哀嫩水多而到那裡去了,因為說真的,只要很少的水就可以灑遍猶太全地的人,為了那些水,實在不需要到哀嫩去。我們也知道他在約旦河施洗,他為我們的救主執行了這項教儀之後,救主從水裡上來,這很明白地表示了進入了水裡〔見馬太福音3:16〕。經文中又提到太監的故事,他和腓利一同進入水裡,然後從水裡上來〔見使徒行傳8:26–38〕;每個自認知情達理、講求一致的人都必須承認,如果在額頭上灑一點水就能達到洗禮的目的,那麼那些人就絕對不需要進入水裡來接受教儀。保羅寫給聖徒們的信為我們提供了支持浸沒洗禮的清楚見證。……這位使徒寫道,聖徒必須藉著洗禮與基督一同埋葬〔見羅馬書6:4歌羅西書2:12〕。

很顯然地,如果他們沒有完全被水覆蓋、淹沒,就無法藉著洗禮被埋葬。一個物體如果有任何部分沒有被覆蓋著,就不能說是被埋起來了;因此,人也是一樣,如果沒有全身浸在水裡,就不算是藉著水的洗禮埋葬。使徒對洗禮方式的說明與救主所提出的,人若不是從水而生等等的解釋,完美地吻合。要從某樣物體而生,表示必須先放進那樣物體裡面,然後再從裡面浮現或出來,因此從水而生,必定也表示身體必須完全在水裡,然後再出來。

我相信我以下說的這些話足以說服每個講道理和不懷成見的人:在基督教早期,也就是宣講純正、圓滿福音的那個時代,洗禮教儀是以浸沒的方式執行的。我就說到這裡為止了。

我們從希伯來書的第6〔章〕學到,按手禮是福音的原則之一。眾所周知的是,現今的基督教會普遍上都輕忽這項教儀以及赦罪的浸沒洗禮;所以我要談論這個主題,希望能有所助益。我們有好幾則基督按手在病人頭上治癒他們的例子;在馬可福音最後一章,祂召喚使徒的時候說,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這些使徒按手在病人身上,病人就必好了。亞拿尼亞按手在掃羅身上,執行完這個教儀後,掃羅馬上就恢復了視力〔見使徒行傳9:17–18〕。保羅遭遇船難逃到馬耳他島上的時候,把手放在島長部百流的父親身上,治好了他的熱病〔見使徒行傳28:8〕。這些簡短的記載清楚顯示出,人們要藉著神所制定的按手禮來獲取天上的祝福。

雖然治癒病人和執行這項教儀有關,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研究這個主題,會發現還有一項更偉大的祝福也與這項教儀有關。我們讀到腓利在撒馬利亞城為男女信眾施洗,這些人在接受洗禮之後大有歡喜。他們之所以歡喜,可能是因為透過信心、悔改、洗禮而得到了罪的赦免;也因為獲得了一部分神的靈,這是在罪被赦免後,內心光明磊落,自然而然獲得的結果。藉著他們所得到的這一部分的聖靈,開始能看到神的國度。因為我們記得救主曾經宣告,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而在下一節祂說,人若不是出生兩次,首先從水而生,再從聖靈而生,就不能進神的國〔見約翰福音3:3–5〕。

這些撒馬利亞人既然已經從水而生──已經接受了第一次出生,所以他們可以見到神的國,可以用信心之眼思考神國中的種種祝福、特權和榮耀;但是他們還沒有第二次出生,也就是還沒有從靈而生,所以還沒有進入神的國──還沒有獲得福音全部的特權。使徒們在耶路撒冷聽到腓利的成功後,就派彼得和約翰前往撒馬利亞去執行按手禮。所以,他們兩人抵達撒馬利亞,按手在那些已經受洗的人身上,於是他們就獲得了聖靈。〔見使徒行傳8:5–8,12,14–17。〕5〔見第57頁的第3項建議。〕

只有藉由適當的權柄執行洗禮和證實,才能獲得這些教儀的祝福。

除非執行〔教儀〕的人確實是神派遣來的,否則那相關的祝福就不會隨之而來。使徒和七十員接受耶穌基督的按立,以執行福音的教儀,藉以讓世人享有永恆世界的恩賜和祝福。因此,基督對使徒說: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見約翰福音20:23〕:也就是說,只要願意謙卑前來、誠心悔改罪,接受使徒所執行的洗禮,都能夠藉著耶穌基督的贖罪之血而得到罪的赦免,並藉著按手禮得到聖靈;但若有人不接受使徒所指示的這些事的次序,罪就留在他們身上。……使徒將這種執行福音教儀的能力和權柄授與其他的人,所以使徒不是唯一有這項責任和職位的人。……因此,除非能找到擁有這樣的職位和權柄的人去施洗和按手,否則沒有人有義務接受這些教儀;若未以符合律法的方式執行這些教儀,也不能期望得到祝福。

……執行福音教儀的權柄喪失了好幾個世紀。……使徒所建立的教會逐漸式微,猶如走入荒野歧途,喪失其權柄和聖職,遠離神的體制,也失去其恩賜和恩典;當時的教會違背律法,改變福音的教儀;將浸沒改成灑水,完全忽略按手禮;輕忽預言,也不相信徵兆。……

在啟示錄中,約翰見到、也提到教會迷失在黑暗中的景況,……並在〔第14章,第6節〕提到福音的復興。他說:「我又看見另有一位天使飛在空中,有永遠的福音要傳給住在地上的人」;顯然,這項預言要在我們的救主第二次來臨之前的某個時期發生。

……現在,藉由神的啟示得到了最大的確證後,我要見證:這項預言已經應驗了,一位從神而來的天使已經在這末世時代造訪了世人,復興了長久以來喪失的事物,亦即聖職──國度的權鑰,以及圓滿的永恆福音。6〔見第57頁的第4項建議。〕

我們若遵行洗禮聖約並尋求聖靈的指引,應許的祝福必定隨之而來。

所以,這就是使徒時代的福音體制:相信耶穌基督、悔改、為罪的赦免的浸沒洗禮,以及為接受聖靈的按手禮。當人們了解這個體制,並且確實地服從時,能力、恩賜、祝福,以及各種榮耀的特權便立即隨之而來;在各個時代,人們若正確採行這些步驟,並恪守其次序和體制,相關的祝福就一定會來到;但是人們如果全然或部分忽略這體制,就完全得不到這些祝福,或是缺少其中的很多祝福。

基督在差遣使徒的時候,談到服從這體制的人能獲得一些超自然的恩賜〔見馬可福音16:15–18〕。保羅……進一步詳述圓滿福音附帶的各樣恩賜;他提到其中九種恩賜,並告訴我們,這些恩賜是聖靈的功效或果子〔見哥林多前書12:8–10〕。主已將聖靈應許給所有的人,也就是祂要召來的人〔見使徒行傳2:37–39〕。聖靈的恩賜在本質和運作上都不會改變,而且神應許,這恩賜會與所有事物的模式或次序密切相連結,因此,根據經文的記載去期待相關的種種恩賜和祝福,是合乎道理且毫不矛盾衝突的;如果挪亞在建造方舟以後,就能根據這項應許要求獲得屬世的拯救〔見摩西書7:42–43〕;如果約書亞按照所吩咐的次數去圍繞耶利哥後,就能站在塌陷的城牆上,俘虜該城居民〔見約書亞記6:12–20〕;如果以色列民在奉令獻上供物後,就能如所應許的,使他們的罪獲得赦免〔見利未記4:22–35〕;如果乃縵遵照以利沙的吩咐,到約旦河裡沐浴七次之後,就能要求獲得醫治〔見列王紀下5:1–14〕;最後,如果那個瞎眼的人到西羅亞的池子裡洗了之後,就能要求獲得所應許的酬賞〔見約翰福音9:1–7〕,那麼我就能合情合理、前後一致地說,只要願意我們放棄個人成見、各教派的偏執觀念以及錯誤的傳統,並遵循耶穌基督福音的整個體制,那麼,在高榮的諸天之下,就沒有任何事物能阻礙我們要求獲得聖靈的恩賜,以及在使徒時代中與福音相關的所有祝福。

要獲得能使我們在神前得救的宗教,必須先獲得聖靈;而要獲得聖靈,就必須先相信主耶穌、悔改我們的罪,也就是要棄絕罪,然後走上前去,浸沒在水裡以獲得罪的赦免,然後接受按手禮。7

我們接受福音,就是在神前立約,願意接受聖靈的引導、管理,並且願意遵從聖靈的提示去做;福音原則能賦予生命、知識、對屬神之事的理解力以及傳達神的旨意,我們立約願意遵行這原則的建議去做;我們立約願意努力工作,達成神的目的,促成人類家庭的救恩,並將「只為神國,別無他求」當做人生座右銘。我們已遵守這些聖約、……聽從聖靈的建議到什麼程度,要由我們自己判定。只要我們做到了,全能之神的祝福會臨到我們,我們的心智會受到啟發,我們的理解力會增強,也會在通往聖潔、完全的路上更向前邁進了一步。……要是我們無法保持忠信,……那麼,我們為獲得永生、為獲得足夠的智慧、知識和神性智能來抵禦周遭邪惡和誘惑所作的努力,也徒勞無功。但是,只要我們聽從神聖之靈的建議,體會到靈魂的平安與喜樂,擊退敵人,為自己積存沒有蟲子咬、不會銹壞的財寶,就能在通往高榮國度的道路上更往前邁進。8〔見下列第5項建議。〕

研讀與教導的建議

研讀本章或準備教課時,不妨思考下列要點。如需其他建議,見第ⅴ—ⅶ頁。

  1. 在閱讀第47–48頁的故事時,想一想你自己接受洗禮和證實的情況,或是想一想你看到某人接受這些教儀的情況。你接受這些教儀的時候,立下了什麼聖約?這些聖約對你的生活有什麼影響?

  2. 為什麼光有信心和悔改,而不接受教儀,是不夠的?為什麼光有教儀,但沒有信心和悔改,也是不夠的?在思考或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複習舒會長針對內在的歷程和外在的教儀所作的教導(第49–50頁)。

  3. 研讀舒會長在第50–53頁的教導,注意他引用的經文。這些經文如何幫助你更了解浸沒是必要的?你認為聖靈的按手禮為什麼是比祝福病人的按手禮「更偉大的祝福」?

  4. 閱讀從第54頁開始的單元。聖職的復興讓你在生活中擁有哪些「恩賜和恩典」?

  5. 研讀本章最後兩段。你認為受到「聖靈的建議」引導和管理,是什麼意思?

  6. 教義和聖約68:25–28和本章的教導有什麼關連?父母要如何幫助孩子了解信心、悔改、洗禮,和聖靈的恩賜?

相關經文尼腓二書31:12,17–20摩賽亞書18:8–10阿爾瑪書5:14教約20:3736:239:6130:20–21

教學輔助說明:「〔避免〕一種誘惑……把太多的教材納入進去,……我們是在教導人,而非主題本身;……我所見過的每個課程的大綱,其內容都難免多過我們在有限時間內所能教導的」(傑佛瑞‧賀倫,「教會中的教導與學習」,2007年6月,利阿賀拿,第59頁)。

註:

  1. “How He Became a ‘Mormon,’” Juvenile Instructor, Jan. 15, 1887, 22.

  2. “Organization of the Church in Italy,” Millennial Star, Dec. 15, 1850, 373.

  3. The Only Way to Be Saved(小冊子,1841),2–3;原書中的斜體字已還原為正體;標點符號已標準化。朗卓‧舒蒙召喚為使徒的八年前撰寫了這本小冊子。此書後來被翻譯成其他語文,包括義大利文、法文、荷蘭文、丹麥文、德文、瑞典文、孟加拉文、土耳其式亞美尼亞文,以及土耳其式希臘文。此書在他擔任使徒的19世紀結束前的那段期間,曾再版數次。

  4. The Only Way to Be Saved, 3–4, 6; italics in original have been removed.

  5. The Only Way to Be Saved, 6–9.

  6. The Only Way to Be Saved, 10–12; italics in original have been removed.

  7. The Only Way to Be Saved, 9–10.

  8.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880, 79–80.

耶穌基督接受浸沒洗禮,為我們立下了榜樣。

五旬節那天,大約有3,000人受洗。

我們藉著按手禮接受聖靈的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