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忠信地忍受考驗和對立
我們在考驗的時刻如果是忠信且服從的,主就會增強我們的力量,讓逆境來幫助我們爲高榮榮耀作好準備。
伍惠福的生平
伍惠福會長教導說:「只要我們盡到本分,我們就是安全的。不論我們被召喚去忍受什麼樣的考驗或苦難,神的手都會與我們同在,支持我們。」1伍會長是從經驗中來教導這項原則的。他信賴神的應許,而且在自己對福音的見證中找到力量,藉此忍受了宗教和政治的迫害、暴民的暴力、與傳道事工的對立、疾病、親友的死亡,以及日常生活的考驗。
1835年11月,伍惠福還在美國南部傳教的時候,他和他的旅行同伴在考驗中得到了主的帶領。他寫道:「夜間趕路的時候,……狂風暴雨阻擋了我們的去路。我們來到溪邊,溪水因大雨暴漲,馬匹如果不涉水而過,我們是沒有辦法過河的。……我們朝溪水的源頭走去,想要涉水而過;我們在風雨咆哮的深夜裡嘗試這樣做,我們在風中、雨中、溪流和倒落的樹木中,迷失在密佈的樹林裡。我們渡溪渡了將近二十次。……但是主在我們困難的時候對我們很仁慈,因爲當我們在黑暗中摸索前進,冒著自己和馬匹的生命危險在陡峭的懸崖邊行走時,我們的周圍突然出現一道強光,讓我們在深淵邊上看清楚危險的路況。那光一直照亮著我們,直到我們找到一棟房子,問清楚正確的路爲止。」2
伍會長提到這次的經驗,說:「儘管我們又回到黑暗裡,雨還是滂沱地下著,但是我們歡歡喜喜地上路。」3這句話說明了他面對生活中各種困難的方法。雖然考驗還在,他總是繼續上路,在主的祝福中歡欣。
伍惠福的教訓
考驗和對立給我們經驗,讓我們爲高榮榮耀作好準備。
男女的心中無疑都會多次奇怪爲什麼神要把男人和女人放在這樣一個世界上?爲什麼祂要祂的兒女經歷塵世間的憂傷和苦難?對於這一點,主給了我們一些啓示,我們學到一定程度的知識,知道這件事是必要的。4
很明顯地,神的目的是要祂的聖徒們接受徹底的試探和考驗,這樣他們才能證明自己的正直,並且得以認識自己所培養的品格基礎。5
雖然我們現在和過去遇到對立、迫害和苦難的時候會覺得很想抱怨,但是我希望對我的弟兄姊妹們說,這些事都是神的聖徒的傳承。……我從來沒聽過在任何世代有神的人民像其他教會的人所說的那樣,是躺在安逸的花叢裡,沒有任何對立地度過一生的。……我們蒙召喚要通過多次的考驗,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抱怨,因爲如果我們沒有考驗,我們根本就不可能在另一個世界的家庭中覺得自在,因爲那裡有爲了神的話語和耶穌基督的見證而被鋸死、被釘死等諸位先知與使徒。6
神的聖徒不論遵不遵守主的聖約都繼承高榮國度是……不可能的。7
耶穌……降下低於一切事物,這樣祂才能超越一切事物,理解一切事物。沒有人比世界的救主降得更低。出生在馬廄裡,以馬槽爲床的祂從馬槽走上十字架,從流血的痛苦走上施恩的寶座;在祂的一生中,似乎沒有什麼屬世的東西是値得擁有的。祂一生都在貧窮、煎熬、痛苦、苦難、勞動、祈禱、哀痛和憂傷中度過,直到在十字架上獻出自己的靈魂爲止。祂依舊是神的獨生子,世界的救贖主。有人可能會問,神爲什麼要讓祂的獨生子到世上來生活、受死呢?等我們到了靈的世界,帷幕退去了以後,我們或許就會了解這一切事情的理由和目的了。
從神提供和賜與給世人的東西來看,似乎我們生來就是要來接受痛苦、苦難、憂傷和考驗的;是上天定意人類家庭都要經歷這些的;如果我們好好利用這段考驗時期,我們所得的經驗終將能夠證明對我們是一大祝福。我們一旦獲得不朽和永生、超升、國度、寶座、公國和權力,以及基督豐滿福音的所有祝福時,就會了解並明白我們爲什麼要在短短塵世幾年當中被召喚去經歷一連串的戰役。8
我們所做的或所承受的,有什麼能和神已啓示給我們知道的許多王國、寶座及公國相比呢?9
在黑暗與光明的戰爭中,主與祂的人民必定得勝。
從太初起到現在,和神與基督對立,和光與眞理對立的勢力都一直存在著。這場戰爭延續自天上,存在於所有世代,而且將持續到世界末了,祂帶著統治權力而來的時候;屆時祂將自榮耀的雲彩中降臨,按照每一個人在肉身中的作爲給予酬賞。10
今天這些戰爭的氣息是從世上有聖職以來就一直存在。光明與黑暗、神與撒但、聖徒與罪人、正確的原則和謬誤的教義之間向來彼此爭戰。我們自己也經常和個性當中邪惡的習性爭戰。11
這世上和世上的居民當中有兩股勢力,一是神的勢力,一是撒但的勢力。在我們的歷史中,我們有一些非常特別的經驗。當神在世界上有一群人民時,不論是在哪一個年代,早晨之子路西弗和千百萬被逐出天庭的墮落靈魂就一直與神爭戰,與基督爭戰,與神的事工爭戰,與神的人民爭戰。他們對於在我們這個時代和世代所做的事一點也不笨拙。每當神著手進行某件事情的時候,這些惡勢力就會奮力去推翻它。12
我們不僅要和那在我們周圍看不見的黑暗勢力對抗,更要和外在的大環境爭戰,和我們必須面對的許多困難搏鬥。我們迎戰的越多,就會越被激發去採取行動,會更卯足全力在主前爲確立正義與眞理,爲建立神的事工而努力,更期盼看到祂的名在這世上受到敬重。13
當天使把〔摩門經〕交給斯密約瑟的時候,撒但知道這就是可以推翻他國度的那個體系的基礎。這人民飽受敵人的驅逐追趕並不是因爲他們犯法,也不是因爲他們比其他人壞,而是因爲他們正在奠定神國的基礎,而那國度將來會一直成長、進步,……並爲主耶穌基督,那位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來臨預備道路。耶穌基督一定會來統治全世界,其他所有的王國、總統、統治者和他們的臣民屆時都不得不承認耶穌是基督。我們在末後日子所做的事工將會約束撒但在世人當中猖獗的勢力。……那時,撒但變得抓狂,激怒邪惡者與這事工作戰並不令人意外。主將啓發祂的僕人,給他們能力來維繫這世上的國度。祂在掌控。如果祂不是這事工的創始者,我也不會對它這麼有信心──沒有祂,這事工是無法抵擋那與之作對的大勢力的。14
我們要覺醒,知道自己有責任,並謙卑地呼求主,與祂更貼近;我們的眼睛將被打開,就好像古代先知以利沙的少年僕人那樣,我們會看到與我們同在的要比反對我們的更多〔見列王紀下6:8-17〕;而且對立只會加速完成神的目的。你們要信賴神,要倚靠祂的應許,按照你們所有的光和知識生活;那麼,不論你們是活著還是死去,你們都會很好的。15
主在我們受考驗的時候看顧我們,按照我們的信心、謙卑和服從的程度來增強我們的力量。
我們所忍受的一定不會多過救主所忍受的一切,也不會與祂一樣。然而祂卻一生忠於祂的父,忠於祂擔任世界救主的召喚。祂常常祈禱,在神前爲世人的罪哀痛。今天,祂在我們當中。祂是我們在父面前的代辯者〔見教約29:5〕。祂看顧著我們,祂會爲了我們的救恩盡祂所能的一切。16
我們受過迫害,我們吃過苦,我們通過了我們今生的嚴重考驗;是主領我們通過這些煎熬的。17
世上的天災和苦難不斷增加,這些事都有它的目的。要記住這一點,而且要思索這些事情。如果你盡你的本分,我盡我的本分,我們就會受到保護,而且會在平安和安全中度過這些災難。18
要有獨立的心智、誠實的心意、對神的信心和堅定的品格才能夠在面對世界種種反對的聲浪中,在考驗、困難和迫害之中還過著後期聖徒的生活。19
但以理進入獅子坑以前是有準備的;那三個希伯來人〔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並不擔心未來的命運;使徒們勇敢捍衛眞理,不怕爲眞理而死。爲什麼這些人和在類似情況下的其他人能夠堅定信念而不退縮呢?因爲,第一,他們知道眞理,他們自己有見證;第二,聖靈,那位保惠師,支持他們,單單這股力量就能讓神的人民忍受所有他們被召喚去經驗的各種艱難。今天也是如此。20
我常在想,我看到這人民在他們爲了神的話和對耶穌的見證而忍受赤貧、驅趕和苦難的日子中是最快樂的一群人。神的靈一直與他們同在,在他們謙卑受苦的時候,聖靈,那位保惠師經常陪伴他們,他們充滿了喜悅和安慰,在主面前爲這一切的事情而歡欣。假如他們沒有努力遵守主的誡命的話,他們一定不會有這樣的感受的。21
我們需要在主我們的神面前悔改並謙抑自己,使我們能擁有並更充分享受聖靈,爲我們的前途作好準備。22
我們向後期聖徒作見證。神與這人民同在。祂在調整我們的路,而且會繼續這樣做,只要我們聽從祂的聲音,祂就會繼續給我們足夠的恩典來忍受考驗和苦難的日子。主對這世上各時代的人民都是慈悲的;但是就像基督要受苦,就像使徒們爲了要爲耶穌作見證而受苦,有些人甚至一直受苦直到死亡一樣,後期聖徒也要受苦,其中有些人也用自己生命的血印證了他們的見證。他們被召喚爲福音的緣故來忍受極爲痛苦的考驗,但是我們絕對不會被要求忍受超過我們能夠忍受的,將來也絕對不會,只要我們聽從上天的勸告。23
神的手爲這人民的救恩而敞開,不論烏雲多麼濃厚,不論針對這事工而來的迫害、欺壓和對立多麼強烈,主從一開始到今天都看顧著它的福祉,一直支持並保護著它,祂會繼續這樣做,直到終了,直到錫安興起,披上它美麗的外衣,直到末日所有的重大事件都完成的時候。24
研讀與教導的建議
閱讀本章或準備教課時,不妨思考下列要點。如需其他建議,見第ⅴ-ⅸ頁。
-
讀第217-218頁的故事。你從故事中學到什麼?
-
許多人不明白神爲什麼要讓祂的子女「經歷憂傷和苦難」(第218頁)。伍會長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見第218-219頁)
-
耶穌受苦爲什麼是必要的?(見第219頁;亦見阿爾瑪書7:11-12;教約88:6)祂如何面對這些對立?(見第221-222頁)我們如何效法祂的榜樣?
-
伍會長教導,光明與黑暗之間的戰爭「存在於所有世代」(第219頁)。今日,你看到這場戰爭如何持續進行著?我們要如何在這場戰爭中保衛自己和家人?(見第220-222頁)
-
你曾經因爲考驗的緣故而在哪些方面「被激發去採取行動」(第220頁)?
-
讀列王紀下6:8-17。這故事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伍會長談到這故事時,作了哪些教導?(見第221頁)
-
主用哪些方法幫助我們面對考驗?(見第222-223頁;亦見摩賽亞書24:13-16)我們一定要做到那些事才能得到主所提供的安慰和力量?主如何幫助你忍受逆境?
相關經文:尼腓二書2:11-24;阿爾瑪書36:3;教約58:2-5;101:1-5;121:7-8,29;1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