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會長的教訓
伍惠福的生平與使命


伍惠福的生平與使命

伍惠福會長最喜愛的一首聖詩「神行事奇妙」是這樣開始的:「神以奧妙行事,非凡奇事彰顯;祂的足跡越過海洋,凌駕風雨之上。」1

伍惠福任總會會長時,擔任十二使徒的郭禧伯會長說:「他非常喜歡〔這首詩歌〕,每星期我們在聖殿開會的時候,有時這首歌一個月裡總要唱個兩次,沒有哪一個月伍弟兄不點這首歌的。他全心全意相信這事工,也傾盡神賜給他的全力去推動這事工。」2

和伍會長一同共事的高立馬提亞注意到:「教會裡面大概再也沒有人像伍惠福那樣深刻體認『神的行動奧妙神奇,成就萬般奇蹟』這句話的意涵了。他的靈性高遠,完全獻身爲神服務,終其一生不斷目睹神的目的以奇妙的方式呈現。他從來不把他的信心建構在奇蹟上,它們只是他虔誠的信仰和他對神聖經文認知的明證。」3

就像郭會長和高立弟兄所說的,伍會長最喜歡的這首聖詩正是他一生的寫照,也是他見證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進步的最佳寫照。這首聖詩接下來說:

聖徒勿懼,勇敢前行

毋憂天上烏雲;

雲後深藏慈悲大愛,

主恩眷顧常在。

神的目的就要昭顯,

祝福近在眼前;

苦盡甘來歡笑收穫,

終將開花結果。

不信之人背離眞道,

難解神之奧妙;

神自有其目的、時間,

祂會使之顯現。4

伍惠福參與了教會早期歷史中的許多重要事件,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他非常了解逆境的烏雲終究會爲忠信者帶來祝福。他嚐到迫害與患難的苦澀,正因爲如此,他也領受了由神親手帶領的甜美。當他看到復興的福音展露光芒時,他對神的事工有了更清楚的認識。

伍惠福的童年與青少年:在家中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1807年3月1日,伍惠福生於康乃狄克州的法明頓,父親是伍艾菲克,母親是伍比烏拉。他15個月大的時候,母親死於斑疹熱。大約三年後,父親再娶。伍惠福和他的兩個哥哥由父親和繼母哈特雅書柏扶養長大。他們又生了六名子女,其中四人死於襁褓之中或是年幼夭折。

伍惠福的手札顯示他的成長過程和當時其他男孩無異。他上學,在家庭農場上工作。他從小就在父親的鋸木場工作,這經驗讓他長大以後得以開設自己的磨坊。他最喜歡的休閒活動是釣魚,他和哥哥們常在父親工廠附近的小溪中釣鱒魚。

他愛他的家人,對父母親尤其敬重。他既欽佩又感激地說他父親是一個強壯的人,常常「非常努力」,是一個「有大愛、誠實、正直和坦率的人」,5他也想起繼母所教導的福音引導他去探究主的眞實教會。6

就算長大以後,他生命中最大的喜悅有許多都跟他的父母和兄弟姊妹有關。他和他的哥哥亞賽蒙在同一天加入教會。能夠教導父親、繼母和其他的親族,爲他們施洗,令他非常高興。後來,他確定繼母的聖殿教儀已經完成,他說這件事值得他用盡一輩子的努力。7

「神的保護與慈悲」

伍惠福回顧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承認神有好幾次親手保全了他的性命。他在一篇題爲「意外的篇章」裡談到他經歷的幾次意外事件,對於他能夠活著講述這些經驗而讚嘆不已。比方說,他談到發生在家庭農場上的一次歷險:「我六歲的時候,差點被一頭兇猛的公牛撞死。我和父親正在餵小牛吃南瓜,有一頭兇猛的公牛把正在吃南瓜的小牛趕走。我把牠沒有吃完的南瓜揀起來,就在這時候,牠用角向我戳過來。父親告訴我把南瓜丟掉,趕快跑。我跑下陡坡,手裡抱著南瓜,因爲我覺得小牛有權利吃這顆南瓜,那頭公牛追著我,就快要趕上我的時候,我踩到一個坑洞,跌在地上,那頭牛從我身上跳過去,追著那顆南瓜,用角把它戳爛,要是我沒有跌到的話,恐怕也被牠戳得慘不忍睹。」8

他說他17歲的時候,也發生了一個意外:「當時我騎著一匹不熟悉而且脾氣很壞的馬下山,一路盡是崎嶇陡峭的岩石。這匹馬利用這一點,突然飛躍起來,衝下陡坡,在亂石當中,全速奔馳,又高抬後腳,想要把我摔到石頭上;但是我跌在牠的頭上,於是我使勁全身力氣,抓住牠的兩個耳朵,恐怕隨時會被摔到石頭上而摔個粉身碎骨。我就以這個姿勢,騎在牠的脖子上,除了抓住牠的耳朵根本沒有辦法駕馭牠。牠全速俯衝下山,後來踢到一塊石頭,跌倒在地。我飛了出去,越過牠的頭和一堆石頭〔大約五公尺遠〕,雙腳著地,我這一條命大概就是這樣揀回來的。因爲,要是我摔到身體的其他任何一個部位,我必死無疑。由於我落地的姿勢,我的腳就像蘆葦一樣摔斷了。我的左腿有兩處斷裂,兩個腳踝都脫臼得很嚴重,那匹馬一邊奮力掙扎,一邊向我滾過來。叔叔伍泰特斯看我跌倒,找人來幫忙,把我抬到他家裡。我從下午兩點躺到晚上十點,沒有任何醫療救治;後來父親找來法明頓的史威弗醫生,固定我的骨頭,在腳上打了石膏,用他的馬車帶我回到八英哩外的家中。我受了很多的罪,不過,我也得到很好的照顧,有八個星期的時間,我出外都得撐著柺杖。」9

伍惠福的生命持續被保全著,儘管他在成年以後還是經常發生意外。41歲那年,他總結這一生所受的苦難時,感謝主一直都伸手保護他:

「我斷過兩條腿──有一條腿還斷了兩個地方──也斷過兩隻手臂、胸骨和三根肋骨,兩個腳踝也脫臼。我溺過水,受過凍,被燙傷,還被一隻瘋狗追過。我曾經陷在水柱全速衝撃的兩個水輪下,生過幾場重病,中過最嚴重的毒害,掉進一堆報廢的鐵軌裡,差一點遭流彈撃中,還有無數次從死裡逃生的經驗。

「對我來說,這眞的是奇蹟,受過這些傷,斷過骨頭,我卻沒有變成跛腳,還能夠忍得住最辛苦的操勞、曝曬和旅途勞頓,有時候一天要走四十、五十,甚至六十多哩路。神一直保護我,慈悲地看顧我,讓我到現在都還活著;對於這些祝福,我覺得我由衷感謝天父,願我剩下的時日都能爲主服事,建立祂的國度。」10

尋求並找到主眞實的教會

伍惠福年輕的時候就想爲主服務,學祂的樣式。他說:「我從小就熱中宗教事務。」11但是,他選擇不加入任何教會,反而決定要找到一個眞正的耶穌基督的教會。他受教於父母的訓誨、朋友的鼓勵和聖靈的低語,深信「基督的教會在曠野裡,一切已離道反教,偏離離了神純正的宗教,重大的改變即將來臨。」12他尤其受一個名叫梅遜羅伯特的影響,這個人預言伍惠福在有生之年會嚐到復興福音的美果(見本書第1-3頁)。

許多年後,伍惠福覺得他的親身經驗可以讓其他後期聖徒受益,13於是經常講述他追尋眞理的過程。他說:

「我找不到有哪一個教派的教義、信仰或儀式是符合耶穌基督的福音的,或是符合使徒們所教導的教儀和恩賜的。儘管當時的牧師說古代聖徒們所享有的信心、恩賜、恩典、奇蹟和教儀已經廢除,不需要了,但是我不認爲如此,是人之兒女的不信才使之結束的。我相信這同樣的恩賜、恩典、奇蹟和權能可以出現在一個時代,也可以出現在另一個時代,出現在神在這世上有教會的時候,在神的教會在世上重新建立起來的時候,我相信我會活著看到那天的到來。從新舊約中讀到的這些原則深深烙印在我心裡,透過懇切的祈禱,主會讓我明白是非對錯,引導我走上救恩的道路,而不在乎別人的想法;有三年的時間,主的靈一直低聲告訴我,祂就要在這世上建立祂在末後日子的教會和國度了。」14

他說:「我的靈注重這些事情。我剛成年不久,就每天日夜祈禱能夠活著見到一位先知。我願意走上千里的路,就爲了見先知,或是見一個可以從聖經中教我一些事情的人。我沒有加入任何一個教會,因爲在當時我找不到任何一個教會教導這些原則。我曾在許多夜裡,用很多的時間在河邊、山上或磨坊裡……呼求神,讓我活著看到一位先知,或是一個能教導我有關神國度事情的人。」15

伍惠福在26歲那年終止了他的探索。1833年12月29日,他聽到後期聖徒教會一位名叫包西佛宅拉的傳教士的講道。他在日記中寫下了他對包西佛長老講道的看法:

「他簡單地介紹後,就祈禱開始聚會。我感覺神的靈在見證他就是神的僕人。然後他開始講道,同樣像是經過授權一樣,當他結束講道的時候,我眞的覺得這是我所聽過的第一個福音講道。我想這正是我長久以來一直渴望的東西。我覺得我如果沒有在眾人面前爲眞理作見證,就不能離開那裡。我的眼界開了,看見了;我的耳朵開了,聽見了;我的心開了,明白了;我家的大門也開了,要款待這位傳福音的人。」16

伍惠福邀請包西佛長老和他的同伴錢尼以來加長老住到他家。在花了一點時間讀摩門經,並與傳教士們接觸兩天後,伍弟兄受洗,被證實爲耶穌基督後期教會的教友。從那天起,他的生命改變了。他因爲找到了眞理,於是決定要親自把眞理帶給別人。

「渴望去傳播福音」

伍惠福決心要遵守洗禮時所立的約,樂意作神手中的工具,隨時奉行祂的旨意。1834年末,他「渴望去傳播福音」,17而且接到召喚到美國東南部去傳教。他知道他一定會碰到考驗,在旅行中會有生命危險,但是他從自己的見證和信心中找到力量。他後來回憶道:「我知道主啓示給斯密約瑟的福音是眞實的,非常寶貴,我要把它傳給還沒有聽到的人。它是這麼美好,這麼明白,我一定可以讓人們相信這福音。」18

伍惠福第一次開始傳教的時候,才剛被按立爲亞倫聖職的祭司。他那已經被按立爲長老的同伴,和他一起度過傳教初期的一些考驗,可是不久就變得灰心喪志,而返回俄亥俄州嘉德蘭的家。伍惠福留在一個不熟悉的地方,靠著祈求協助,在沼澤和溼地中跋涉,繼續從事傳道工作。最後,他「又累又餓」19地抵達田納西州的曼菲斯。他在當地傳教的第一次經驗就是向一大群人講道。他追憶道:

「我投宿當地最好的一家旅店〔或客棧〕,店主人叫傑克森約西亞。我告訴他,我是個外地人,身上沒有分文。我問他是否可以讓我待一個晚上。他問我是作什麼生意的。我告訴他我是傳播福音的。他大笑,說我根本不像個牧師。我不怪他,因爲他所認識的牧師都是騎好馬、駕好車、穿華服的人,而且薪水優渥,寧願讓這個世界沉淪到底,也不願跋涉兩百七十二公里的泥地來拯救人。

「店東想搞點樂趣,就說只要我傳教,他就願意讓我留宿。他要看看我究竟會不會講道。我必須承認,那時候我有點賴皮,求他不要叫我講道。我越求他,他就越要我講道。……

「我坐在大廳裡吃飯。還沒吃完,屋子裡就開始擠滿了曼菲斯有錢時髦的人,他們穿著絲綢華服,而我,你們可以想像在泥地裡走來是何等的模樣。我一吃完,桌子就從人們的頭頂上給抬了出去。我被帶到屋子的一角,那裡有個講台,擺了一本聖經,一本聖詩歌本,和一個蠟燭台,四周圍了一群人,店東就站在中間。當時聚集在場的有五百多人,他們不是來聽福音講道的,而是來看戲的。……這樣的處境你們覺得怎麼樣?第一次傳教,沒有同伴也沒有朋友,還被叫去向這樣一群人傳教?雖然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間,但是我還是覺得我應該有個同伴。

「我讀了一首聖詩歌詞,請他們來唱,但是沒有一個人開口。我告訴他們我沒有歌唱的天份;但是在主的協助下,我作了祈禱,而且開口講道。我跪下祈禱,周圍的人也跟著跪下。我祈求主把祂的靈賜給我,讓我知道人們的心意。我在祈禱中答應主,我會把主賜給我的話講給他們聽。我站起來,講了一個半小時,這是我一生最美好的講道之一。

「我在腦海裡看到了這群人的生活,我把他們的惡行和他們會得到的報應講給他們聽,他們一個個把頭低了下來。講道結束三分鐘後,屋子裡只剩我一個人。

「很快地,有人領我進入一個房間,隔壁的大房間聚滿了許多我剛剛講道時圍在四周的人。我可以聽到他們的對話。有一個人說,他很想知道這個摩門男孩是怎麼知道他們的過去的。過了一會兒,他們開始爭論某個教義,有人提議要找我去解釋說明。但是店東說:『免了吧,一次已經夠了。』

「第二天早上,我吃了一頓豐盛的早餐。店東說我下次再來的話,可以到他家拜訪,要住多久都可以。」20

1836年11月,伍惠福結束了在美國東南部的傳教。他在日記中寫道,在1835年到1836年間,他共走了15,688公里,舉行過323場聚會,組織了教會的四個分會,爲70個人施洗,爲62人證實,主持了11次聖職按立的教儀,按手治癒了四個人,又六度從不同的暴徒手中被救出來。21他在1835年6月被按立爲長老,1836年5月被按立爲七十員。

伍長老返回嘉德蘭時,發現許多教友都叛離教會,還說先知斯密約瑟的壞話。後來他說:「嘉德蘭在叛教時期,除非神的靈透露,否則斯密約瑟根本不知道他遇見的人到底是敵是友。很多領導人都與他作對。」22

即使「在如此黑暗的時期」,23伍惠福仍然忠於先知,忠於傳播福音的初衷。他被召喚到七十員第一定額組,在這職位上繼續爲眞理作見證,出席當地的各個教友大會。他到嘉德蘭不到一年,便服從內心的呼喚,到緬因州的外島福克斯群島擔任全部時間傳教士。他說:

「主的靈告訴我:『找一個同伴,直接到福克斯群島去。』我對福克斯群島的了解不比對口拉卜的了解多,但是主告訴我去那個地方,我就去。我找了海爾約拿單,他跟我一起去。我們在那裡趕鬼,傳福音,行了一些奇蹟。……我去了福克斯群島,在那裡做得還不錯。」24伍長老抵達福克斯群島的時候,發現了「一群在尋找古代制度的人。」後來他說:「不多談那些事,我要說我在那裡爲100多個人施洗。」25

以主耶穌基督使徒的身份繼續傳教

1838年,伍長老在福克斯群島傳教時,得到了一項召喚,使得他終生都要傳教。他說:「8月9日那天,我收到一封信,是當時的十二使徒會長馬西陶姆斯寄來的,通知我先知斯密約瑟得到了一項啓示,任命裴垂治約翰、泰來約翰、伍惠福和李察威拉等人員取代叛教之人的遺缺。

「馬西會長信中又寫道:『伍弟兄,要知道,透過這封信,你被指派來遞補一個十二使徒的缺,這是符合主最近的話的,你要盡快前來遠西城,在明年4月26日那天,你要離開這裡的聖徒,渡過大海,去到另一個地方。』」

伍會長後來說:「這封信的內容在幾個星期以前就已經透露給我知道了,但是我沒有向任何人講過。」26

「渡過大海,去到另一個地方」的這個指示就是主吩咐十二使徒要到大不列顛傳教的這件事。1839年4月26日,伍惠福長老被按立爲使徒後不久就前往大不列顛,擔任「全世界中基督的名的特別見證人」(教約107:23)。

伍長老後來在美國和大不列顛又傳了幾次教,成爲教會歷史上最偉大的傳教士之一。本書記述了他在傳教期間的許多講道。

協助聖徒聚集

今天,後期聖徒被鼓勵留在他們所住的地方建立神的國度,藉此在世界各地鞏固教會。但在教會早期,後期聖徒傳教士們則鼓勵新歸信者移民教會總部,不論總部是在俄亥俄州的嘉德蘭、米蘇里州的傑克森郡、伊利諾州的納府,或是猶他州的鹽湖城。

斯密約瑟和斯密海侖殉教後大約兩年,聖徒們被迫離開在納府的家園,到內布拉斯加州的冬季營建立一個臨時的屯墾區。當時在英國傳教的伍長老隨即回國,加入教會的主體。離開冬季營的時候,他協助帶領聖徒們走上最爲人所知的移民路線:他們橫越美國遼闊的平原和諸山萬嶺,來到鹽湖谷的應許地。他與第一批先驅者同行,護送當時病重的楊百翰會長,一直到旅程的尾聲。楊會長從篷車的病榻上起身,俯視面前的土地,說:「好了,就是這地方。前進吧!」27這句話時,伍長老也在現場。

伍長老繼續協助聖徒到應許地聚集。他和他的家人在其中一次傳教期間,在加拿大和美國東北部用兩年半的時間,協助教友移民到猶他谷地。他在陪同最後一批聖徒時發生了以下這則經驗,顯示了他對聖靈的低語相當敏銳:

「我看到一艘汽船鳴笛正準備出航。我去找船長,問他有多少乘客。『三百五十個。』『你還可以再載一百個人嗎?』『可以。』我正要告訴他我們要登船的時候,聖靈對我說:『不論是你還是這一團的人都不要上這艘汽船。』我說,好。我曾經學過要聽從這個微小的聲音。我沒有上那艘汽船,而是等候第二天一早的船。那艘汽船出海三十分鐘後就起火了。船上是用繩索操舵,不是用鐵鍊操舵,所以無法靠岸。當天天色已晚,一個人都沒有救到。要是沒有服從我心裡面那個告誡者的聲音,我恐怕已經不在這裡,我那一團的人也不在了。」28

在鹽湖谷服務

聖徒們在鹽湖谷定居後,伍長老的職責也改變了。他不再被派往海外傳教,反而從事協助更多聖徒移民教會總部、接見到這裡參觀訪問的人、擔任立法委員、灌溉並開墾土地,發展耕種及畜牧方法。他經常在猶他州、亞利桑那州和愛達荷州巡視聖徒們所建的屯墾區,傳播福音,並且鼓勵聖徒們善盡職責。

伍惠福從1856年到1883年擔任教會歷史助理專員,並從1883年到1889年擔任教會歷史專員,這段時間幾乎涵蓋了他在十二使徒定額組中服務的時間。雖然這份工作要花的時間很多,但是他認爲這是一項特權,相信「本教會的歷史將流芳萬古,直至永恆」。29他擔任歷史專員的這份工作其實是他從1835年開始寫日記──寫個人生平紀錄及教會歷史的延伸(見第125-127頁)。

伍惠福用他從勤奮工作的父親身上學到的原則來不斷地鞏固教會、爲社區服務和供養家庭。十二使徒定額組的李察富蘭克林長老說,伍長老「以活動力、勤奮和耐力著稱。他雖然不是身材魁梧,卻能夠承擔超過一般人體力負荷的勞動量。」30

伍長老日記裡記載的都是長時間辛苦工作的情形。有一次,他講到在67歲那年,他和兒子亞撒黑爬上大約四尺高的梯子,到水蜜桃樹上去摘水蜜桃。亞撒黑沒踩穩重心,伍長老要去救兒子的時候,自己跌倒了。他寫道:「我從大約四公尺的高度跌下來,撞到右肩和屁股,傷勢很重,亞撒黑傷的不重,我全身酸痛僵直,整晚動彈不得。」31第二天,他寫道:「今天我還是酸痛僵直不已,可是我仍然去下田,到晚上才回家。」32考里馬提亞就這件事說道:「一般人很自然會納悶這麼一把年紀的人爬樹幹什麼?對伍長老來說,首先,年齡根本不是問題,他看到他認爲應當做的事就會去做,只要是他可以做的。他出現在每一個地方。……凡有緊急狀況時,他隨時都在場。如果蘋果樹上有一根枝子要砍掉,他就會不說二話,馬上爬到樹上,他不願開口找人來做他自己可以做的事。」33

聖殿建築與聖殿事工

聖徒每在一個中心地點停留一段時間時,就會建造聖殿。他們在嘉德蘭、在納府,以及最後在鹽湖城都是遵循著同一模式。他們這樣做,其實是忠於主透過先知斯密約瑟所賜的一則啓示──伍長老把這則啓示寫在他的日記裡:

「在這世上的任何時代中聚集猶太人或神的人民的目的爲何?……這主要的目的,是要爲主建立一所屋宇,使祂能在其中將祂屋宇的教儀及祂國度的榮耀啓示給祂的人民,並教導人民救恩的道路;因爲有某些教儀和原則,當被教導和實行時,是必須在專爲該目的建造的地方或屋宇中做的。神在世界創始之初就已經這樣打算了,就是爲了這個目的,神才要經常聚集猶太人,只是他們不願意。爲了這同一個目的,神在此末世將祂的人民聚集在一起,為主建立一所屋宇,來準備好他們接受教儀和恩道門、洗濯禮和膏抹禮等等。」34

伍長老經常勸告他的聖徒朋友們要領受聖殿中的祝福。他說:「我認爲聖殿的建築是神在這豐滿時代的福音期賜給後期聖徒的最重要的東西,讓我們可以進入這些聖殿,不僅救贖活人,也救贖死者。」35他在聖殿事工方面特別努力,確保他成千上萬的祖先都作了這項事工。

就像當時其他的許多先知一樣,伍長老預言聖殿將來一定會遍佈全球。36他很高興看到這個預言開始應驗了,因爲在聖徒們抵達鹽湖谷的46年內有四座聖殿在聖喬治、勞干、曼泰和鹽湖城等城市建造並奉獻。

伍會長爲曼泰和鹽湖兩座聖殿作了奉獻祈禱。他和總會會長團的副會長們對教會全體教友發表了一篇信息,見證凡懷著崇拜之靈來參加聖殿奉獻典禮的人一定會得到祝福:「聖靈甜美的低語將賜給他們,天上的寶藏、天使的交流都將不時加添給他們,因爲〔主〕的應許已經發出,必不落空!」37他寫下了他在勞干聖殿奉獻時的這麼一個經驗:

「在參加這聖殿的奉獻典禮時,我想起我剛成年時曾經花了很多時間禱告,呼求神容許我在世上活到能看見基督的教會建立起來,看到有一群會接受古代福音的人興起,而且因爲這信仰一度傳給聖徒而歡欣。主應許我在世時必能找到神的人民,而且必在祂的殿中……有記念,有名號,比有兒女的更美,這名永遠不能剪除。今天,我很高興和祂的人民得到一個名字,協助奉獻另一座聖殿,歸於祂至高的聖名。我要永遠讚美神和讚美羔羊。」38

伍惠福擔任總會會長

1887年7月25日,泰來約翰會長辭世時,十二使徒定額組成爲教會的管理組織,伍會長正好是主領職員。伍會長深感領導整個教會的重責大任,在日記中記載了如下的感覺:「這讓我處在一個特殊的情況,這是我一生不曾追求過的職務。但是,在神的神聖指引下,它已落在我身上,我祈求神,我的天父,賜給我一天等量的恩典。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這都是既高且重的職務,而且是一個需要大智慧的職務。我從來沒想過會活得比泰來會長久,……但是,時候到了,……我只能說,主全能的神啊,您的作爲奇妙,因爲您的確是揀選了世上卑微的人來執行您在世上的工作。願您的僕人惠福作好了準備,迎接在這世上要面對的一切挑戰,而且有能力去執行天上的神要求於他手中完成的一切。我奉活神之子耶穌基督的名向天父祈求這樣的祝福。」39伍會長於1889年4月7日被支持爲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總會會長,成爲本福音期的第四任總會會長。

爲主在末後日子的事工作見證

伍會長一如往常,每次對教會教友演講時,都一再爲復興的福音作見證,只是他在世的最後九年更加迫切地作見證。在與斯密約瑟共事的十二使徒當中,他是最後一個辭世的。他深深覺得需要爲復興福音的這位先知留下清楚而永久的見證。

「有很多事我不懂,其中之一就是爲什麼我活到這把年紀。我不明白爲什麼當這許多先知和使徒都蒙召回家的時候,我還被保留到現在。……當初從先知斯密約瑟手中接受恩道門的人,現在只剩我一個還在世。他把神的國度交給十二使徒,按手在他們頭上,賜給他們延續這國度的誡命,當時在場的十二使徒現在也只剩我一個還在世。他在一個房間裡,站了三個多小時,對我們作了最後一次的演說。房間裡好像有火在熊熊燃燒一樣。他的臉像琥珀般皎潔,他的話好像閃電一樣生動有力,從頭頂到腳底,穿透了我們身體的每一個部分。他說:『弟兄們,全能之主已經把屬於這豐滿時代最後福音期要建立神國度的每一種聖職、每一個權鑰、每一項權能、每一個原則都印證在我頭上,我也已經把這所有原則、聖職、使徒職分和神國的權鑰印證在你們頭上,現在,你們要挑起重擔,延續這個國度,否則你們必被定罪。』我沒有忘記這些話──我有生之年也永遠不會忘記。這就是他生前最後一次對我們講的話。在那之後不久,他就殉教了,光榮地返回天家。」40

伍會長在擔任總會會長期間,呼籲聖徒們要尋求並服從聖靈的指引,忠於所立的聖約,在本地或海外宣講福音,在一切屬世責任上誠實,以及勤於從事聖殿和家庭歷史的工作。他的忠告呼應了他在十二使徒成員任內所說的一句話:「不論我們現在有多好,我們的目標都應該是不斷的改進和作得更好。我們遵從的律法和福音與別人不同,我們看到的國度也不同,我們在主神面前的目標應該相對提高,我們應該懂得自我管理和控制,我祈求神,我在天上的父,讓祂的靈臨到我們身上,使我們有能力做到這一切。」41

發表正式宣言

伍會長在主的帶領下堅強地領導後期聖徒度過本福音期最動盪的時期之一。1880年末,教會遵照主給斯密約瑟先知的吩咐,繼續實行多重婚姻。不過,美國政府前不久才通過一條法案禁止該制度,教會因違反該法案而受處分,包括沒收教會資產、否決教友的基本公民權,如投票權等。這也導致那些實行多重婚姻的教友受到法律管道公開的迫害,教會雖然提出上訴,但卻毫無結果。

伍會長對這樣的處境極爲憂心。他尋求主對這件事情的旨意,終於得到後期聖徒應當終止實行多重婚姻的這項啓示。他服從神的吩咐,發表了一篇眾所週知的正式宣言──這篇文告後來成爲教會對多重婚姻這個主題的基本立場。他在1890年9月24日簽署的這份公開宣言中,宣布他服從當地法律的意願。他也作證教會已經停止教導多重婚姻。42在1890年10月6日的總會教友大會上,後期聖徒支持先知所作的宣布,一致同意他「藉他的職位,他有全權發佈……宣言」。43

重申家庭的永恆本質

斯密約瑟先知在殉教前三個月左右,對一大群聖徒發表演說。伍惠福長老摘錄該演講的大綱,說先知談到「對聖徒演講以來,最重要也最有趣的主題之一」。44先知在這次演講中,爲家庭的永恆本質作見證。他說我們需要被印證給父母,而且這樣的印證教儀要一直往上做完所有世代:

「這就是以來加的靈,藉著它,我們可以救贖我們的死者,並將我自己與我們在天上的祖先們連繫在一起,而且印證我們的死者在第一次復活中出來;在此我們希望以來加的權力來將那些住在地上的人印證於那些住在天上的人。……去將你們的兒子們和女兒們在地上印證於你們自己,並在永恆的榮耀中將你們自己印證於你們的祖先。」45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後期聖徒知道「祖先和子孫之間」要「有某種焊接鏈」(教約128:18),但是他們沒有完整的程序;就伍會長的觀察,是因爲斯密約瑟先知沒有活到能夠「深入探討這些事情」的時候。46他們按照「〔他們〕所有的一切光和知識」47行動,常常把自己印證或「過繼」給斯密約瑟、楊百翰或當時教會的其他領袖,而不是給他們自己的父母。身爲總會會長的伍惠福論到這件事,說:「對於把祖先的心印證給子孫,把子孫的心印證給祖先這件事,我們並沒有完全執行神在啓示中所揭示的原則。我不覺得滿意,泰來〔約翰〕會長也不覺得滿意,從約瑟先知以來,所有在我們神的殿中做了過繼教儀的人也不滿意。我們覺得,對於這件事,一定有比我們現在所接受到的更多的教導。」48

1894年4月5日,伍會長得到了另外的啓示。49三天後,他在總會教友大會的演講中談到這項啓示:「我向主祈禱,想知道我應該過繼給誰,……神的靈對我說:『你沒有生身的父親嗎?』『我有。』『那麼,爲什麼不敬重他?爲什麼不過繼給他?』我說:『對啊,這樣才對。』我被過繼給我父親,我父親印證給他父親,以此類推。我要主領聖殿的每一個人從今日起直到永遠都執行這項任務,除非全能之主另有指示,這項任務就是讓每一個人被過繼給自己的父親。……這是神對祂子民的旨意。我要這以色列群山之間所有主領聖殿的人都牢記在心。我爲什麼要取走任何人世系的權力?人有什麼權力做這樣的事?沒有。我只要說,讓每個人被過繼給他的父親;你們要按照主所說的話切實執行,祂說祂會在末後的日子差遣先知以來加前來〔見瑪拉基書4:5-6〕……。

「我們要後期聖徒從今以後,盡力追溯個人的家譜,讓自己能與祖先印證在一起。兒女要印證給父母,讓這條鎖鏈盡可能地延伸下去。……

「弟兄姊妹們,你們的心要接受這些事情。讓我們追查我們的紀錄,正義地在主前填寫這些資料,然後執行這原則,神一定會賜福給我們,那些被救贖的人在來日也會祝福我們。對於我們肩頭上所承擔的重大事工,以及天上的神要求於我們雙手的事工,我謹代表我們這群人祈求神讓我們都能夠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50

「爲先知祈禱」

1897年3月1日,鹽湖大會堂擠滿了後期聖徒,歡慶伍會長的九十誕辰。教友們在這裡聽到了一首新的聖詩:「爲先知祈禱」。司提反把舊的聖詩曲調愼上新詞,獻給教友們所愛戴的先知:

「先知,我們永遠爲你禱告,

求神賜你安慰平安歡笑;

年華易逝,額上平添皺紋,

如今仍然散發內心之光,

如今仍然散發內心之光。

我們永遠全心爲你禱告,

求神賜你力量擔任嚮導;

日日指導我們,忠告我們,

放射神聖光照我們路道,

放射神聖光照我們路道。

我們永遠誠懇爲你禱告,

猶如孩童祈禱聲聞雲霄;

你永蒙受祝福,神必賜你

永恆平安喜悅眞理圍繞,

永恆平安喜悅眞理圍繞。51

十八個月後,1898年9月2日,伍惠福會長與世長辭,終於可以隨著他的先驅前輩們而去。他的喪禮在鹽湖大會堂舉行,一股「祥和氣氛……籠罩整個會場,深入與會者內心,而且一直撫慰著所有人的哀傷。」大會堂內部「垂掛著白色的布條」,還有「大量且壯麗的」插花擺設,以及小麥與燕麥的禾捆。「在風琴的兩邊有1847的字樣和大把的艾草、向日葵和松樹稍」,以紀念先驅者在1847年7月進入鹽湖谷的情景。在伍會長大幅肖像上面寫著「音容宛在」幾個大字,獻給在身教和言教兩方面都對後期聖徒建立神的國度有深遠影響的這位神的先知。52

  1. Hymns, no. 285; text by William Cowper.

  2.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il 1937, 11.

  3. Wilford Woodruff: History of His Life and Labors As Recorded in His Daily Journals (1964), 37.

  4. Hymns, no. 285.

  5. “History of Wilford Woodruff (From His Own Pen),” Millennial Star, March 18, 1865, 15.67–68.

  6. See Journal of Wilford Woodruff, preface to 1838, Archives of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7. In Brian H. Stuy, comp., Collected Discourses Delivered by President Wilford Woodruff, His Two Counselors, the Twelve Apostles, and Others, 5 vols. (1987–92), 3:428.

  8. “History of Wilford Woodruff (From His Own Pen): Chapter of Accidents,” Millennial Star, June 10, 1865, 359–60; from a document Elder Woodruff wrote in 1858.

  9. “History of Wilford Woodruff (From His Own Pen): Chapter of Accidents,” Millennial Star, June 17, 1865, 374–75.

  10. “History of Wilford Woodruff (From His Own Pen): Chapter of Accidents,” Millennial Star, June 24, 1865, 392.

  11. “History of Wilford Woodruff (From His Own Pen),” Millennial Star, March 25, 1865, 182.

  12. Journal of Wilford Woodruff, preface to 1838.

  13. See Collected Discourses, 2:265–66.

  14. Millennial Star, March 25, 1865, 182.

  15. In Collected Discourses, 4:380.

  16. Journal of Wilford Woodruff, introduction.

  17. “Leaves from My Journal,” Millennial Star, May 30, 1881, 342.

  18. Millennial Star, May 30, 1881, 342.

  19. “Leaves from My Journal,” Millennial Star, June 20, 1881, 391.

  20. Millennial Star, June 20, 1881, 391.

  21. See Journal of Wilford Woodruff, summaries of 1835 and 1836.

  22. In Collected Discourses, 5:238.

  23. In Collected Discourses, 5:238.

  24. In Collected Discourses, 5:238.

  25.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ober 1897, 46.

  26. “Leaves from My Journal,” Millennial Star, September 26, 1881, 621.

  27. Deseret News: Semi-Weekly, July 27, 1880, 2.

  28.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il 1898, 30.

  29. Journal of Wilford Woodruff, September 6, 1856.

  30. “Wilford Woodruff,” Improvement Era, October 1898, 865.

  31. Journal of Wilford Woodruff, September 7, 1874.

  32. Journal of Wilford Woodruff, September 8, 1874.

  33. Wilford Woodruff: History of His Life and Labors, 484.

  34. Quoted by Wilford Woodruff, in Journal of Wilford Woodruff, June 11, 1843.

  35. Deseret News: Semi-Weekly, May 2, 1876, 4.

  36. See Deseret News: Semi-Weekly, March 26, 1878, 1.

  37. “Address from the First Presidency,” Millennial Star, April 10, 1893, 246.

  38. Journal of Wilford Woodruff, May 17, 1884.

  39. Journal of Wilford Woodruff, July 25, 1887.

  40. In Collected Discourses, 5:317–18.

  41. Deseret News: Semi-Weekly, December 28, 1875, 1.

  42. 見教義和聖約,正式宣言(一)

  43. 舒朗卓,教義和聖約附錄,正式宣言(一)。

  44. Journal of Wilford Woodruff, March 10, 1844.

  45. Quoted by Wilford Woodruff, in Journal of Wilford Woodruff, March 10, 1844.

  46. In Collected Discourses, 4:73.

  47. In Collected Discourses, 4:72.

  48. In Collected Discourses, 4:72.

  49. See Journal of Wilford Woodruff, April 5, 1894.

  50. In Collected Discourses, 4:73, 75–76.

  51. 聖詩選集第12首。

  52. See “In Memoriam: President Wilford Woodruff,” Woman’s Exponent, September 15, 1898, 44–45.

Elder Wilford Woodruff and Elder Brigham Young

1839年,伍惠福長老(前)、楊百翰長老(後)和十二使徒定額組其他成員離家前往英國宣講福音。

Woodruff home in Nauvoo

伍惠福長老和家人在伊利諾州納府的家。

Manti Utah Temple

猶他州曼泰聖殿,1888年由伍惠福會長奉獻。

President Woodruff’s First Presidency

伍惠福會長(中)和他的兩位總會會長團副會長:肯農喬治會長(左)、斯密F.約瑟會長(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