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會長的教訓
第37章:仁愛,基督純正的愛


第37章

仁愛,基督純正的愛

「愛是神最主要的特質之一,任何有志成爲神之兒女的人都應表現出這種特質。」

約瑟·斯密的生平

主在1841年賜給約瑟·斯密一項啓示,指定伊利諾州納府的支聯會要成爲「錫安房角石;這支聯會將按宮殿的樣式,精工修飾」(教約124:2)。在先知的指示下,納府成爲繁榮的商業、教育和藝術重鎭。許多人經營農場,那些在城裡有田地的人就在自家院子裡種植水果和蔬菜。城裡除了木工廠、陶器廠、珠寶店、打鐵舖和家具廠外,磨坊、磚窯、印刷廠、麵粉廠、麵包店也如雨後春筍般地開了起來。在納府的聖徒們可以觀賞戲劇,玩球類運動,聆聽音樂會。鎭上所有的學校有數以百計的學生註冊,而且正在規劃設立一所大學。

納府在迅速發展之際,磚窯所製造的紅磚讓納府的建築物平添獨特的面貌。其中一棟建築物是先知的紅磚店,這間店既是先知和總會會長團的辦公室,也是先知用來做生意養家的地方。紅磚店發生過一件事,凸顯了先知受人愛戴的慈善本性。

詹姆士·李奇是一個英國人,他和歸信福音的姊姊和姊夫亨利·奈丁格和艾妮絲·奈丁格夫婦一起到納府來。詹姆士和亨利找工作並不順利,於是向先知求助。詹姆士回憶道:

「我們……在一間小店裡找到〔先知〕,他正在賣東西給一位女士。這是我第一次有機會接近他,把他看個清楚。我覺得他有一股出眾的氣質,跟我認識的人都不一樣;我在心裡自忖,他的確是至高之神的先知。

「我不是教友,所以我要亨利去問他有關工作的事,但是亨利不願意,我只好自己去問。我說:『斯密先生,您有沒有工作可以給我們兩個做來換點糧食嗎?』他面容愉快地看著我們,用和善的口氣說:『孩子,你們會做什麼呢?』我們告訴他我們在離開家鄉前做過的工作。

「他說:『你們會不會挖水溝?』我說我們會盡力去試。『很好,孩子們,』然後他拿起一個捲尺,說:『跟我來。』

「他帶我們從店裡走了一小段路,要我拉住捲尺的環扣,然後他一邊走一邊拉完整捲的尺,給我們畫了一條工作線。他說:『孩子們,你們可以沿這線挖一條3英尺寬,2.5英尺深的水溝嗎?』

「我們說我們會盡力,他就走了。我們動工開挖,挖好了以後,我去告訴他水溝挖好了。他來看了一看,說:『孩子們,就算我自己挖,也絕對沒有你們挖得好。跟我來。』

「他帶我們回店裡,要我們自己選一塊最好的火腿或豬肉。我有點害羞,就說還是由他決定比較好。於是,他挑了兩大塊上好的肉,又給我們一人一袋麵粉,還問我們夠不夠。我們告訴他,我們願意爲這些東西再多做一點工,但是他說:『孩子們,只要你們滿意,我也就滿意了。』

「我們衷心向他致謝,由於神的先知寬厚仁慈,我們一路歡歡喜喜地回家。」

詹姆士·李奇在同一年受了洗,他寫道:「經常有機會看到〔先知〕高貴的面容因聖靈和神的力量而散發光芒。」1

約瑟·斯密的教訓

內心充滿神的愛的人一定樂於造福別人。

「愛是神最主要的特質之一,任何有志成爲神之兒女的人都應表現出這種特質。一個充滿神之愛的人,不會只滿足於造福自己的家人,而會推展至全世界,造福整個人類家族。2

露西·梅索·斯密寫道:「〔約瑟·斯密〕說:『弟兄姊妹們,要彼此相愛;要彼此相愛,而且要善待你們的仇敵。』他用特別強調的語氣重複這句話,還大聲說了阿們。」3

1839年7月,先知對教會一群領袖們説話:「然後我對他們演講,給予諸多訓示,……談到了許多對那些有志在主前謙卑行事的人特別重要並有意義的主題,尤其是教導他們要發揮仁愛、智慧和同情心,在任何事情上,在任何場合中,都要彼此相愛。」4

我們有特別的義務去愛和關懷需要幫助的人。

「每位聖徒都有責任爲弟兄們慷慨付出——永遠愛他們,不時救助他們。我們如果要在神前被認爲無罪,就必須彼此相愛:我們必須戰勝邪惡;我們必須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的污穢;因爲這樣的美德來自於純正宗教這偉大的源頭〔見聖經雅各書1:27〕。」5

「〔本教會教友〕要給饑餓者食物吃,給無衣蔽體的人衣服穿,照料寡婦,拭去孤兒的淚水,安慰傷痛者,不論是在這個教會、其他教會,甚至不信教的團體中,只要看到這樣的人都要這樣做。」6

「若沒有仁愛,沒有依照神要求的時間和方式讓貧困者得到溫飽,這樣的富人是不能得救的。」7

「想像一下困苦者的處境,試著去減輕他們的痛苦吧!用你們的麵包餵養饑餓者,拿你們的衣服遮蓋衣不蔽體的人,讓你們的大方施予擦乾孤兒的眼淚,鼓舞哀傷的寡婦;藉由你們的祈禱、探視與仁慈來減輕憂傷者的痛苦,讓你們的慷慨解囊紆解他們的匱乏;向眾人行善,尤其要向信徒的家庭行善,使你們能誠實無僞,無可指摘地作神無瑕的兒女。要遵守神過去、現在和將來所賜的誡命,這樣你們人生的道路必有榮光照耀;貧困者將起來,稱你們爲有福;你們將受所有好人的敬重;你們的道路將是公義的道路,越照越明,直到日午〔見箴言4:18〕。」8

「聖靈……隨時都會傾福在你們頭上,只要你們奉行符合神旨意的這些正義原則,用愛心善待彼此,並且盡各種方法來記得那些爲了你們的緣故而受綑綁、受壓迫和深受苦難的人。如果你們當中有人只顧謀取自己的權勢地位,追求自己的榮華富貴,卻不顧自己的弟兄在貧困中呻吟、忍受著嚴酷的考驗和試探,他們就得不到聖靈的幫助,得不到聖靈日夜爲我們用說不出來的嘆息的禱告〔見羅馬書8:26〕。

「我們隨時都要謹愼,不要讓這種高傲佔據我們的心,倒要俯就卑微的人,用長期忍耐來擔待軟弱者的缺點。」9

仁愛是長期忍耐、慈悲與和善。

伊莉莎·舒報導了先知所作的一次講道:「然後他開始讀〔哥林多前書〕第13章:『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又說,在觀察鄰居的美德時,不要只侷限於你們能看到的部份;小心不要自以爲是,在衡量自己的美德時倒要有限度,不要覺得自己比別人更正義;如果你們願意像耶穌那樣,把你們的手足同胞帶到亞伯拉罕的懷裡,你們就應該要以開闊的靈魂厚待彼此。約瑟說他已經對教會和他的敵人顯示了長期忍耐、寬容和耐心;我們也必須像心胸寬大的父母容忍兒女的弱點那樣,彼此容忍對方的缺失。

「……當你們更純眞、更有美德,並且更加善良時,讓你們的心胸也更寬大,更能彼此包容;你們必須恆久忍耐,忍受人們所犯的過失和錯誤。人類的靈魂是多麼寶貴啊!……

「……不要羨慕罪人的華服和曇花一現的外表,因爲他們的處境堪憐;不過,還是盡可能地憐憫他們吧,因爲如果他們不悔改歸向神的話,神不久就會毀滅他們。」10

「聰明的人都懂得用溫柔來贏得人心。智者說:『回答柔和,使怒消退』〔箴言15:1〕;後期聖徒若以仁慈對待那些可能犯了無心之過的人,對他們表現出神的愛,就是値得稱頌的;因爲耶穌確實說過,要爲你們的仇敵祈禱〔見馬太福音5:44〕。」11

「我不會一直想著你們的過錯,你們也不要一直想著我的過錯。仁愛,這種愛會去遮掩許多的罪〔見彼得前書4:8〕,我經常遮掩你們的過錯;但是最好就是不要犯任何過錯。我們應當培養溫順、心平氣和的精神。」12

伊莉莎·舒報導了先知的另外一次講道:「當人們以極不仁慈與毫無愛心的態度對待我時,對我的心有多麼大的影響啊,那種敵對的行爲最容易引發各種難受的感覺,使人意志消沉。

「看到這世上溫情的式微和仁愛的欠缺,就證明了世人並不了解神性的原則。神性的力量與榮耀是以寬大廣被的原則,來張開仁愛的斗篷。神絕不寬待罪惡,但是當世人犯罪時,就必須寬容他們。……我們愈接近天父,就愈能用愛心來看待瀕臨毀滅的靈魂;我們覺得要把他們扛在肩上,把他們的罪行拋在我們的背後。……

「……許多聰明的男女經常會來告訴約瑟弟兄該怎麼做,說:『噢,如果我是約瑟弟兄,我會這樣做,那樣做』;但是如果他們處在約瑟弟兄的立場,就會發現我們是無法強迫任何人進入神的國度的,卻要長久忍耐,總有一天我們會拯救他們的。要把所有聖徒都保存下來,要讓這事工繼續推展,就需要有耐心地長久等待下去,直到神來公正地審判這些人爲止。雖說罪惡不容寬待,責罰時卻一定要懷著慈悲。」13

我們用服務與和善的簡單舉動來表現仁愛。

「我是你們的僕人,唯有透過聖靈,我才對各位有助益。……我們在各位面前,沒有別的身分,只是你們卑微的僕人,樂意聽候各位的差遣。」14

艾德文·霍登回憶道:「1838年,約瑟和幾位年輕人在玩各種戶外遊戲,其中有一項是球類運動。他們不一會兒就覺得累了。他看了這情形,就把他們召集起來,說:『我們來蓋一棟木屋吧。』於是約瑟和這些年輕人馬上動手,爲一位寡婦蓋了一棟木屋。這就是約瑟的一貫作風,他總是處處找機會幫助別人。」15

約瑟·斯密先知的母親露西·麥克·斯密,談到聖徒們剛在伊利諾州克貿斯,也就是後來所稱的納府定居時的情形:「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在這裡定居的弟兄們開始感受到窮困的影響,再加上天候惡劣,紛紛染上了寒熱病和瘧疾,有的家庭情況嚴重到沒有人可以爲別人倒水喝,連自己都無法照顧的地步。海侖一家人幾乎都病倒了,我最小的女兒露西也病得不輕,當地的居民實際上沒幾個人是健康的。

「約瑟和愛瑪讓人把病患帶到家裡來照顧。一有人病倒,就帶到家裡來。他們家的四個房間住滿了病患,因此不得不在院子裡搭帳篷,來容納家中沒病倒的人。在這段困苦的時期,約瑟和愛瑪奉獻了所有的時間和心力來照顧病人。」16

先知的堂弟約翰·斯密回憶在這段期間內所發生的這件事:「約瑟先知和他的哥哥海侖堂哥來看我們。我們都病了,母親發燒而且不時打冷顫,父親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昏迷當中。約瑟一看到我們窘困的處境,父親還光著腳,便把自己的鞋脫下,穿在家父腳上,然後自己赤腳騎馬回去。他差人把家父接到他家裡去,救了他的命,又爲我們提供許多慰問品,使我們得以康復。」17

伊利莎白·安恩·惠特耐回憶道:「1840年初春,我們到克貿斯,當時納府市的北邊還是這麼稱呼的。在那兒向海侖·甘承租了一間房子。……我們在這裡全都得了瘧疾,一會兒發冷一會兒發熱,體力羸弱得只能在地上爬著來互相照顧。在這些煎熬中,我第九個孩子出生了。約瑟來拜訪我們,看見我們的處境,便勸我們立刻搬到他家去住。我們覺得自己在這樣的氣候、水質和困苦的環境裡再也撐不下去了,所以就順著他的提議,住到約瑟家院子裡的一個小農舍裡。我們的身體很快地好了起來,孩子們也逐漸恢復往日的模樣。外子受雇在約瑟開的商店裡工作,店裡堆放著生活必需的各種貨物。

「有一天,我從屋子出來走到院子裡時,猶如觸電般猛然想起約瑟·斯密住在我們嘉德蘭的家時曾經對我說過的預言;那預言就是:正如我們在他居無定所的時候敞開大門接待他和他的家人,同樣地將來他也會接待我們到他的家。」18

摩賽亞·韓考克談到他小時候在納府發生的這個經驗:「今年夏天〔1841年〕,我第一次和先知打球。我們輪流打球,追著球跑。比賽結束時,先知說:『弟兄們,把車備好。』我們備好了馬車,全部向樹林駛去。我駕著我們那輛由一匹馬拉的馬車,站在前面的橫樑上,約瑟弟兄和家父則坐在後面的邊桿上〔橫樑和邊桿都是馬車支架的一部分〕。我們一行有39輛車,我們開始撿拾樹枝把馬車裝滿。我們的馬車裝滿了以後,約瑟弟兄就說有誰要和他比賽拉木棍的,他都奉陪,結果他把所有的對手一個個都拉起來了。

「後來,先知差遣各輛馬車分別到需要幫助的人家裡去;他告訴他們需要幫哪些聖徒把柴劈好。大家都很樂意做先知吩咐的事,即便我們並不怎麼健康,死亡在我們周圍徘徊不去,但大家都還是面帶笑容地努力鼓舞每個人的心情。」19

1842年1月5日,先知寫了一封信給後來成爲總主教的愛德華·洪德:「我們〔紅磚店〕的貨色還算齊全,如果考慮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都可以採買不同的貨品,而且在顧客選購方面作某種程度控制的情形下,供貨的情況算是非常好的。但是讓我感到非常快樂的是我們所做的事情,許多貧苦的弟兄姊妹都因爲現在可以買到東西而感到高興。

「雜貨舖裡的人川流不息,我整天站在櫃檯後面,就像你們平常看到的店員一樣,篤定地爲顧客辦貨,幫助那些可能因爲缺了一點糖呀、蜜糖、葡萄乾什麼的就辦不成聖誕大餐或年夜飯的人;我這樣做也是爲我自己,因爲我喜歡服侍聖徒,爲大家服務,希望我能在主預定的時間得到超升。」20

研讀與教導的建議

閱讀本章或準備教課時,不妨思考下列要點。如需其他建議,見第ⅶ-ⅹⅱ頁。

  • 複習第423-425,429-432頁的故事,想一想你對約瑟·斯密先知有什麼樣的感覺。這些故事教導了哪些關於他的事情?你認爲他的舉動對周遭的人有哪些影響?別人的和善態度曾經對你的生活有哪些影響?

  • 複習第426頁的前三段。你認爲一個內心充滿神的愛的人爲何會想要造福全人類?我們在愛心與和善方面的舉動如何有助於造福世人?

  • 我們在照顧貧困者方面有哪些責任?(例見第426-427頁)。這些責任與人們的屬世需要有哪些關連?與屬靈的需要又有哪些關連?你看過哪些人們照顧貧困者的實例?

  • 閱讀從第427頁最底下開始的那一段。我們如何更能夠欣賞別人的美德?你認爲我們爲什麼應該「小心不要自以爲是,衡量自己的美德時要有限度」?

  • 約瑟先知對「這世上溫情的式微……」(第428頁)表示憂心。相對地,他說,我們應該「要以開闊的靈魂厚待彼此」,「讓〔我們的〕心胸更寬大,更能彼此包容」(第427-428頁)。你認爲「讓心胸和靈魂對彼此更開闊、更寬大」是什麼意思?

  • 閱讀第428頁的第五段。我們如何應用這項教導來與家人相處?

相關經文:哥林多前書13:1-13摩賽亞書4:14-16,26-27以帖書12:33-34摩羅乃書7:45-48教約121:45-46

註:

  1. James Leach, in “Recollections of the Prophet Joseph Smith,” Juvenile Instructor, Mar. 1, 1892, pp. 152-53; punctuation modernized; paragraph divisions altered.

  2. History of the Church, 4:227;摘自1840年12月15日約瑟·斯密在伊利諾州納府給十二使徒的信,刊載於1841年1月1日的時代與季節,第258頁;該信的日期在教會史中誤植爲1840年10月19日。

  3. Lucy Meserve Smith, in “Recollections of the Prophet Joseph Smith,” Juvenile Instructor, Aug. 1, 1892, p. 471.

  4. History of the Church, 3:383;摘自約瑟·斯密所寫的日記,1839年7月2日,愛阿華州蒙特羅絲。

  5. History of the Church, 2:229; from “To the Saints Scattered Abroad,” Messenger and Advocate, June 1835, p. 137.

  6. 編輯答覆李察·撒瓦瑞的來函,1842年3月15日,時代與季節,第732頁;約瑟·斯密是該期刊的編輯。

  7. History of the Church, 4:608;摘自約瑟·斯密於1842年5月1日在伊利諾州納府的講道;威拉·理查報導。

  8. 刊載於1842年10月15日的時代與季節之社論「致神的聖徒」;約瑟·斯密是該期刊的編輯。

  9. History of the Church, 3:299;改用現代標點符號;摘自約瑟·斯密等人於1839年3月20日在密蘇里州利伯地的利伯地監獄給愛德華·裴垂治及教會的信。

  10. History of the Church, 4:606-607;分段改變;摘自約瑟·斯密於1842年4月28日在伊利諾州納府的講道;伊莉莎·舒報導;亦見第562頁,附錄,第3項。

  11. History of the Church, 6:219; paragraph divisions altered; from “Pacific Innuendo,” an article written under the direction of Joseph Smith, Feb. 17, 1844, Nauvoo, Illinois; published in Times and Seasons, Feb. 15, 1844, p. 443;this issue of the Times and Seasons was published late.

  12. History of the Church, 5:517;摘自約瑟·斯密於1842年7月23日在伊利諾州納府的講道;威拉·理查報導;亦見第562頁,附錄,第3項。

  13. History of the Church, 5:24;改用現代英文拼法;分段改變;摘自約瑟·斯密於1842年6月9日在伊利諾州納府的講道;伊莉莎·舒報導。

  14. History of the Church, 5:355;分段改變;摘自約瑟·斯密於1843年4月13日在伊利諾州納府的講道;威拉·理查報導。

  15. Edwin Holden, in “Recollections of the Prophet Joseph Smith,”Juvenile Instructor, Mar. 1, 1892, p. 153; punctuation modernized.

  16. Lucy Mack Smith, “The History of Lucy Smith, Mother of the Prophet,” 1844-45 manuscript, book 17, p. 7, Church Archives,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Salt Lake City, Utah.

  17. John Lyman Smith, Autobiography and Diaries, 1846-95, photocopy, vol. 1, entry for Sept. 1839, Church Archives.

  18. Elizabeth Ann Whitney, “A Leaf from an Autobiography,” Woman’s Exponent, Nov. 15, 1878, p. 91.

  19. Mosiah Lyman Hancock, Autobiography, typescript, p. 22, Church Archives.

  20. History of the Church, 4:492;摘自約瑟·斯密於1842年1月5日在伊利諾州納府寫給愛德華·洪德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