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會長的教訓
第41章:成爲錫安山上的拯救者


第41章

成爲錫安山上的拯救者

「他們要怎樣成爲錫安山上的拯救者呢?藉著建造他們的聖殿,建造他們的洗禮池,代替所有已逝祖先接受所有的教儀。」

約瑟·斯密的生平

對1840年代住在納府的教友而言,爲已逝的親人執行代理教儀是他們最關切的事。1840年,本福音期第一次執行代理的洗禮以來,聖徒們就一直在蒐集祖先們的家譜資料,許多人也已代替這些已經去世的親人走進洗禮池的水中。

起初,爲死者執行的洗禮是在密西西比河或當地的溪流中舉行的。但在1841年1月,當聖徒們計畫建造納府聖殿時,主說:「因爲地上沒有一個洗禮池可以讓他們,我的聖徒,代替死者受洗——這教儀是屬於我家宅的,除了你們貧窮而無法爲我建造家宅的日子以外,是不能被我接受的」(教約124:29-30)。

在河裡執行的代理洗禮於1841年10月3日終止,先知宣布說:「我們不再爲死者洗禮,直到可以在主的屋宇裡執行爲止。……因爲主這樣說了!」1聖徒們很快地在納府聖殿剛挖好的地下室用木頭造了一個臨時的洗禮池。這個用威斯康辛州出產的松木建造的洗禮池由十二頭木製的牛馱負著,並於11月8日奉獻使用,「直到聖殿蓋好,有一個更耐用的洗禮池可以執行教儀爲止。」2在1841年11月21日那天,十二使徒定額組有六位成員爲40名死者執行洗禮,這是在該洗禮池裡爲死者執行的第一場洗禮。

聖徒們爲死者洗禮的早期經驗,讓他們明白了在主的教會中保存記錄的重要。雖然在當地河川裡執行的代理洗禮都是由適當的聖職權柄執行的,但是卻因爲沒有留下正式的記錄而必須重新執行。先知在1842年8月31日的演講中說道:「所有爲死者洗禮的人都需要有記錄員在場,作爲紀錄的見證人,爲眞理作見證,並證實他的紀錄。……因此,從今以後爲死者洗禮的紀錄和見證都要小心保存。」3先知在第二天寫給聖徒們的信和另外一封在9月6日所寫的信中,用了很多的篇幅來探討這件事。這兩封信正是現今的教義和聖約第127和128篇。

在第127篇裡,先知記載了主所給的下列指示:「當你們任何人代替死者受洗時,要有一位紀錄員,他要作你們洗禮的目擊證人,他要親耳聽到,使他能爲事實作證,主說;使你們所有的紀錄,都能記錄在天上;……還有,所有的紀錄都要井然有序地保存,使其能放在我神聖的聖殿中的檔案保存處,世世代代被記得」(教約127:6-7,9)。

聖徒們繼續推動這項神聖事工,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喬治·艾伯特·斯密長老回憶道:「很快地就看到有些人準備了很多死者的紀錄,希望能夠爲他們執行教儀,看來這只是一項浩大工作的起步而已,要爲千千萬萬的死者執行所有的福音教儀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幾位十二使徒問約瑟,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來爲這麼多人執行教儀。約瑟據實回答說:『主的律法是不容更動的;我們必須完全按照啓示給我們的方式去做。我們並不指望在短時間內就做完爲死者執行教儀這麼浩大的工作。』」4

約瑟·斯密的教訓

爲死者提供救恩的教義顯示神的大智與大愛。

「凡在世時沒有機會聽到福音,未獲得受靈感啓發之人施助的,在他們接受最後審判之前,一定會有機會。」5

「神拯救死者,就如祂讓死人復活,同樣令人驚歎。

「人永遠不會有老到不能接近神的時候。只要不犯下不可饒恕的罪,所有的人都會蒙憐憫而得到寬恕。有一個方法可以讓死人的靈得釋放,就是藉著聖職的力量和權柄——藉著在世上綑綁和釋放。這項教義甚爲榮耀,因爲它在人類救恩的計畫中顯示了神的大愛與仁慈。

「這項榮耀的眞理完全是爲了擴大悟性,支持面臨煩惱、艱難和困苦的人。舉例來說,就好有像兩個兄弟,他們是一樣的聰明、博學多聞、有良好德行而受人喜愛、行事正直、做人清白,使得他們能夠明白當做的事,擺脫傳統的諸多謬誤或世人有限的理解力。

「兩兄弟中有一個不曾聽過這調停的福音,就死了,也安葬了;另一個在生前有救恩的信息傳給他,他聽了,也接納了,因此成爲永生的繼承者。難道這一個就該享受榮耀,另一個就注定要陷入無望的沉淪嗎?他沒有機會逃脫嗎?觀念偏執的人會回答:『沒有機會』。……

「這項教義清楚地呈現神的智慧與慈悲,祂爲死者的救恩預備了一項教儀,由代理者接受洗禮,再把這些死者的姓名記錄在天上,使他們能按照在肉身時的行爲接受審判。經文中一再重述這項重要的教義。聖徒們若忽略這項教義,不代替已逝親人執行教儀,就是甘冒喪失自己救恩的危險。」6

1840年12月,約瑟·斯密寫信給在英國傳教的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和其他聖職領袖:「我想在你們讀到此信之前,已聽到了『爲死者洗禮』的教義,並且可能在心中對於該教義產生一些疑問。我無法在此信中將你們想知道關於這主題的事一一說明;但是……我要說,古代的教會必然實行過這教義,使徒保羅也根據該教義竭力證明復活的教義。他說:『不然,那些爲死人受洗的,將來怎樣呢?若死人總不復活,因何爲他們受洗呢?』〔哥林多前書15:29〕。

「我初次公開提到這教義,是在森塞墨·布讓弟兄喪禮上講道的時候。從那時起,我已經在本教會中給了有關該主題的一般指示。聖徒有權利代替已過世的親戚受洗。……我不用多說,你們必定明白這是互相關連且合乎情理的;而這主題所呈現出的基督福音,其涵蓋範圍之大,可能超乎一些人的想像。」7

我們藉著爲死者執行神聖的教儀而成爲錫安山上的拯救者。

「假如我們可以藉神子的聖職權柄,奉父、子和聖靈的名,爲人執行赦罪的洗禮,我們也有同樣的權利成爲代理人,爲我們那些不曾聽過福音或沒有聽過圓滿福音的已逝親人接受赦罪的洗禮。」8

「聖經上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拉基書4:5-6

「且說,這轉向一詞其實應該翻譯成綑綁或封印。那麼,這項重要使命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要如何達成呢?那權鑰要被交託,以來加的靈要來臨,福音要確立,神的聖徒要聚集,錫安要建立,聖徒們要成爲錫安山上的拯救者〔見俄巴底亞書1:21〕。

「但是他們又要怎樣成爲錫安山上的拯救者呢?藉著興建聖殿,建造洗禮池,代替所有已逝祖先接受所有的教儀,洗禮、證實、洗濯、膏抹、按立,並印證權力在他們頭上,救贖他們,使他們能夠在第一次復活中出來,並與他們一起超升到榮耀的寶座;這就是使祖先心繫於子孫,使子孫心繫於祖先,以達成以利亞使命的那條鎖鏈。」

「在大地被擊打,那判定的毀滅降於世上之前,聖徒們已沒有太多時間能拯救和救贖他們的死者,以及聚集他們活著的親戚,使他們也可以得救。

「我願勸告所有聖徒們,盡一切努力去聚集他們在世的親戚到〔聖殿〕來,使他們能被印證而得救,使他們能在毀滅天使來到之前準備好;即使整個教會都盡全力去拯救他們的死者,印證他們的子孫,並聚集他們活著的朋友,一點也不在屬世的事物上浪費時間,在黑夜、沒有人能做工的時候來臨以前,他們仍然無法全部做完。」9

「有爲活人執行的洗禮等等教儀,也有爲不認識福音的死者執行的洗禮。……各位不僅應當爲你們的死者受洗,更要爲他們做完所有的教儀,就像你們爲了拯救自己所做的一樣。……

「……應該有一個地方,讓各國的人隨時可以到那裡接受他們的恩道門;主說過這是爲死者洗禮的地方。每一個已受洗、屬於這國度的人都有權利爲那些已故的人接受洗禮;一旦他們的朋友們在這裡代替他們受洗,遵守了此項福音律法,主的管理者就會在那裡釋放他們。我們可以成爲自己親友的代理人;他們這樣便完成在世界奠基以前就設計好的福音教儀,而我們則可以爲那些與我們有深厚情誼的人受洗。」10

「凡在信心中去世的人都要到靈監去,向那些身體已死但靈性仍活著的靈體傳教,那些〔在信心中去世之人的〕靈向〔在監獄裡的〕眾靈傳教,使他們的靈按照主而活,世人則以身體代替他們執行教儀;……他們因爲這些方法而感到快樂〔見彼得前書4:6〕。因此,凡代替死者受洗的人都是錫安山上的拯救者,他們必須爲死者接受洗濯和膏抹,就像爲自己接受那樣。」11

神給我們一項重責大任去找尋已逝的祖先。

「我要打開你們對死者的眼界。神在祂的無限智慧中,認爲適合在塵世期間對我們啓示的所有關於必死之軀的事,都是以抽象的、與此塵世軀體無關的方式向我們啓示的,卻又是精確地對我們的靈啓示,好像我們根本沒有身體一樣;那些拯救我們的靈的啓示,也將拯救我們的身體。神向我們啓示這些,乃是有鑑於身體或軀殼並沒有永恆的死亡。因此這攸關我們祖先的責任,這重大的責任,就落在我們身上;因爲凡在世時沒有服從福音的靈,不是要在靈的狀態下服從,就是要被定罪。這是多麼嚴肅可畏的想法啊!難道沒有別的辦法嗎?我們那些沒有機會服從人子命令就過世的祖先和朋友,難道他們沒有作準備,就得不到救恩了嗎?……

「有關祖先的救恩這個主題,神作了哪些應許?有些人雖然身體在墳墓裡腐朽敗壞,卻可以獲得救恩,這些人又具有了什麼樣的特質呢?神的誡命是用永恆的角度在教導我們的,因爲神俯看我們,好像我們就在永恆裡;神住在永恆裡,祂看待事物的方式與我們不一樣。

「神在今世交付我們的最重大責任就是找尋已逝的祖先。使徒〔保羅〕說:『他們若不與我們同得,就不能成爲完全』〔見希伯來書11:40〕;所以把印證的權力交在我們手中是必要的,好在這圓滿的福音期把我們的子孫和祖先印證在一起——因爲這個福音期正是耶穌基督在世界奠基以前就爲世人的救恩宣告的各項應許將會實現的時期。

「……我們的先人和我們的後裔都需要與我們一樣獲得救恩;神已經把這項任務交託給世人。因此,神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拉基書4:5-6〕」12

約瑟·斯密先知寫了以下這封信給聖徒,後來記錄在教義和聖約128:15-18,22,24:「我最親愛的弟兄們和姊妹們,我要向你們保證,這些關乎我們的救恩的有關死者與活人的原則,是不能輕忽過去的。因爲他們的救恩對於我們的救恩是必要而重要的,如保羅所說的關於祖先們的話——他們若沒有我們,就不能成爲完全——我們若沒有我們的死者,也不能成爲完全。

「那麼,關於代替死者洗禮,我要向你們引用保羅的另一段話,哥林多前書十五章二十九節:不然,那些爲死人受洗的,將來怎樣呢?若死人總不復活,因何爲他們受洗呢?

「還有,關於這段引文,我要向你們引用一位先知的話,他把他的眼睛專注在聖職的復興、將在末世顯示的榮耀,和最特別的是屬於永久的福音的一切主題中,這個最榮耀的主題,即代替死者洗禮上;瑪拉基在最後一章,第五和第六節說:看啊,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來加到你們那裡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

「我本可把這段話作更明白的翻譯,但要達到我的目的,現有的譯文已足夠明白。在此情況下,知道在父親與兒女之間,關於某種主題,除非有某種焊接鏈,否則遍地都會遭受咒詛,也就夠了。看啊,那主題是什麼?就是代替死者洗禮。因爲我們沒有他們,就不能成爲完全,他們沒有我們,也不能成爲完全。……

「……你們的心要快樂,而且非常喜樂。讓大地突然歌唱。讓死者向以馬內利王高呼永恆讚美的樂章,祂在未有世界以先就已按立那使我們能從監獄中救贖他們的方法;因爲被囚的將被釋放。……

「……所以,身爲一個教會、一群人民,以及身爲後期聖徒,我們要在正義中向主獻祭;當聖殿完成時,我們要在祂神聖的殿中,呈上一本包含我們死者的紀錄的案卷,那將是配得一切悅納的案卷。」13

研讀與教導的建議

閱讀本章或準備教課時,不妨思考下列要點。如需其他建議,見第ⅶ-ⅹⅱ頁。

  • 複習第469-470頁,注意約瑟·斯密和早期聖徒們是如何逐步地了解爲死者洗禮的教義。試想聖徒們第一次聽到死者也有救恩時會有什麼感受。你第一次參與爲死者執行的教儀時有什麼感覺?

  • 讀第471頁的第三段和第四段。爲死者提供救恩的教義如何顯示出神的大愛與慈悲?這項教義如何「擴大悟性」和「鼓舞心靈」?

  • 何謂「成爲錫安山上的拯救者」?(例見第472-474頁。)你認爲,爲什麼我們已逝的祖先沒有我們就不能成爲完全?你認爲,爲什麼我們沒有他們也不能成爲完全?

  • 複習約瑟·斯密先知對我們「找尋我們的祖先」(第475-477頁)這項重責大任所作的一些教導。在認識祖先的過程中,你得到了哪些經驗?對祖先的認識如何增進你對家人的愛和對神的信心?爲祖先執行聖殿教儀如何影響了你對他們的感覺?

  • 我們該如何幫助子女重視家庭的傳承?我們該如何幫助子女參與聖殿事工及家譜事工?

相關經文:羅馬書14:9教約128:8-11

註:

  1. History of the Church, 4:426; from the minutes of a Church conference held on Oct. 3, 1841, in Nauvoo, Illinois, published in Times and Seasons, Oct. 15, 1841, p. 578.

  2. History of the Church, 4:446-47; from “History of the Church” (manuscript), book C-1, addenda, p. 44, Church Archives,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Salt Lake City, Utah.

  3. History of the Church, 5:141;摘自約瑟·斯密於1842年8月31日在伊利諾州納府的講道;伊莉莎·舒報導;亦見第562頁,附錄,第3項。

  4. George A. Smith, discourse given on Dec. 25, 1874, in St. George, Utah; in St. George Stake, General Minutes, vol. 4, Church Archives.

  5. History of the Church, 3:29; from an editorial published in Elders’ Journal, July 1838, p. 43;約瑟·斯密是該期刊的編輯。

  6. History of the Church, 4:425-26; from the minutes of a Church conference held on Oct. 3, 1841, in Nauvoo, Illinois, published in Times and Seasons, Oct. 15, 1841, pp. 577-78.

  7. History of the Church, 4:231;分段改變;摘自約瑟·斯密於1840年12月15日在伊利諾州納府給十二使徒的信;該信件日期在教會史中誤植爲1840年10月19日。

  8. History of the Church, 4:569;摘自約瑟·斯密於1842年3月27日在伊利諾州納府的講道;惠福·伍報導;亦見第562頁,附錄,第3項。

  9. History of the Church, 6:183-84;摘自約瑟·斯密於1844年1月21日在伊利諾州納府的講道;惠福·伍報導。

  10. History of the Church, 6:365-66;分段改變;摘自約瑟·斯密於1844年5月12日在伊利諾州納府的講道;陶姆斯·布羅克報導。

  11. Quoted by George Laub, in compilation of excerpts from Joseph Smith’s discourses, ca. 1845; George Laub, Reminiscences and Journal Jan. 1845-Apr. 1857, p. 21, Church Archives.

  12. History of the Church, 6:312-13;改用現代英文拼法;摘自約瑟·斯密於1844年4月7日在伊利諾州納府的講道;惠福·伍、威拉·理查、陶姆斯·布羅克、威廉·克雷頓報導。

  13. 教義和聖約128:15-18,22,24;摘自約瑟·斯密給聖徒們的信,1842年9月6日,伊利諾州納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