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教義和聖約第4篇;第11~12篇;第14~16篇
導言
1829年初,老約瑟·斯密到賓夕法尼亞州哈茂耐探望他的兒子約瑟。老約瑟·斯密在那裡時,渴望知道他可以做些什麼來協助主的事工。先知求問主後,獲得教義和聖約第4篇所記載的啟示。主在這項啟示中,指出了要協助祂事工的人所需具備的品格。
1829年5月,先知的哥哥海侖前往賓夕法尼亞州哈茂耐探望約瑟。先知應海侖的要求,求主顯明祂對他哥哥的旨意。在教義和聖約第11篇所記載的啟示中,主告訴海侖他必須做什麼事來協助建立錫安。
1829年5月,老約瑟·耐特來探訪先知約瑟·斯密,表達他想服務並協助神的事工的渴望。教義和聖約第12篇包含了主給他的忠告。
約瑟·斯密和奧利佛·考德里搬到紐約州菲也特老彼得·惠特茂的家後,重新開始摩爾門經的翻譯工作,先知為老彼得·惠特茂的三個兒子:大衛、約翰和小彼得·惠特茂接受了啟示。在教義和聖約第14~16篇所記載的這些啟示中,主強調了宣講悔改,以帶領靈魂歸向祂的重要性。
-
1829年1月老約瑟·斯密到賓夕法尼亞州哈茂耐,探望約瑟和愛瑪·斯密。
-
1829年2月獲得教義和聖約第4篇的啟示。
-
1829年5月約瑟和愛瑪·斯密接待來訪的海侖·斯密和老約瑟·耐特。
-
1829年5月獲得教義和聖約第11~12篇的啟示。
-
大約1829年6月1日約瑟和奧利佛搬到紐約州菲也特,繼續摩爾門經的翻譯工作。
-
1829年6月獲得教義和聖約第14~16篇的啟示。
-
1829年6月末期三位證人和八位證人見到金頁片。
教義和聖約第4篇:額外的歷史背景
老約瑟·斯密是最早聽到他兒子約瑟接受到天上顯現的人之一。他一直堅定地相信他的兒子,也一直護衛著神指派給約瑟的使命。1829年1月,老約瑟·斯密和他的兒子撒母耳從他們位於紐約州拋邁拉附近的家,前往賓夕法尼亞州哈茂耐,探訪小約瑟·斯密和他的妻子愛瑪。在這次探訪中,老約瑟·斯密祈求能獲得啟示,好知道他在神的事工中可能扮演的角色。(See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Documents, Volume 1: July 1828–June 1831, ed. Michael Hubbard MacKay and others [2013], 5.)這項為答覆他而賜的啟示,描述了一個人必須培養哪些必要的品格,才會蒙召喚從事神的事工。老約瑟·斯密回家後,便和他的妻子露西,邀請學校教師奧利佛·考德里住到他們家。當奧利佛問起小約瑟·斯密的事,以及他所聽到、有關「黃金聖經」的傳言時,老約瑟·斯密起先不太願意提供詳情,因為他知道社區中有許多人都在嘲笑他的兒子。但他最後還是分享了有關摩爾門經頁片及約瑟受指派翻譯的一些事實。老約瑟·斯密從教義和聖約第4篇獲得從事這事工的召喚,可能給了他勇氣,讓他能比較坦白地和奧利佛·考德里談論頁片的事。(See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Documents, Volume 1: July 1828–June 1831, 11, 13.)
教義和聖約第4篇
主賜給老約瑟·斯密啟示,說明協助祂事工的人要具備哪些資格
教義和聖約4:1。「一件奇妙的事工就要來到」
主曾在古代預言,在末後的日子裡會有叛教發生。因此,祂「在這百姓中要行奇妙的事,就是奇妙又奇妙的事」(以賽亞書29:14)。
教義和聖約4:1中的措辭,代表著神賜給這項啟示的當時,以賽亞的預言尚未應驗。大衛奧·麥基會長(1873-1970)在談到這節經文時,說:「先知約瑟接受到這項啟示時,年僅23歲。當時摩爾門經還沒出版;沒有人被按立聖職。教會還沒成立;但『一件奇妙的事工就要來到人類兒女中間』這句話就已說出,並毫無保留地被寫了下來」(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66, 86)。在教會成立之前,還有其他幾項啟示也像教義和聖約4:1一樣,包含了類似的語句(見教約6:1;11:1;12:1;14:1)。
教義和聖約4:2-3。「盡心、盡能、盡意、盡力事奉祂」
雖然教義和聖約第4篇的啟示原先是賜給老約瑟·斯密的,但也適用於每一位想要參與神的事工的人。約瑟·斐亭·斯密會長(1876-1972)寫道:「這篇啟示非常短,只有七節,但所包含的勸告和教導卻足以讓我們終身研讀。關於教會成員為神服務所需的資格,或許在所有經文的啟示中,沒有比這啟示包含更偉大的教導,或包含更加精簡的信息。它就像永恆一樣寬、一樣高,也一樣深」(Church History and Modern Revelation [1953], 1:35)。
渴望事奉神的人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正如十二使徒定額組達林·鄔克司長老說明的:
「從〔教約4:2〕這項命令,我們學習到,單是盡能和盡力為神服務是不夠的。祂看透我們的心、知道我們的意念,而祂要求的不只這些。為了在末日能無可指責地站在神的面前,我們還必須盡心盡意地事奉祂。
「盡心盡意去服務,對我們所有的人都是一項很高的挑戰。這樣的服務必須沒有自私的野心,而且只能出自基督純正的愛」(參閱「我們為何服務?」,1984年,聖徒之聲,第一五四屆半年度大會報告,第11頁)。
教義和聖約4:4。「田地已經白得可以收穫了」
主在塵世傳道期間,曾將準備好接受福音的人比作田裡已經準備好收割的穀物,並對祂的門徒說:「舉目向田觀看,莊稼巳經熟了,可以收割了」(約翰福音4:35)。像小麥或大麥這類穀物,會隨著生長而改變顏色。這類穀物幼嫩時是綠色的,但日漸成熟後,就會慢慢變白,到了可以收割時,就可以形容成「白」了。主在後期時代的幾項啟示中,都使用這個比喻來表示人們已經準備好接受福音教導,並聚集到主和祂的教會中(見教約6:3;11:3;12:3;14:3;31:4;33:3)。
戈登·興格萊會長(1910-2008)提醒教會領袖和成員,田地依然已經準備好收割了。他說:
「我邀請你們成為一支壯盛的軍旅,以雄心壯志來從事此項事工,以無比的渴望來協助傳教士完成重責大任,把福音傳往各國、各邦、各族、各民中。」『田地已經白得可以收穫了』(教約4:4)。主一再這樣地宣告,我們難道不相信祂的話嗎?
「在教會成立以前就有傳道事工;從那時起,我們的人民不管歷經多少艱辛的時期,傳教的事工仍持續著。讓我們每個人下定決心,開始一個嶄新的機會,一個新的責任,接納一個新的義務,來協助我們天上的父的榮耀事工,促成祂世上子女的不死和永生」(參閱「尋找羊,餵養羊」,1999年7月,利阿賀拿,第116頁)。
教義和聖約4:4。「揮動鐮刀的人,就是在……為他的靈魂帶來救恩」
鐮刀是用來收割穀類的大型彎刀。收割的人用鐮刀勾住穀物後,往自己的方向拉動切割,或者朝穀物的根部揮動鐮刀收割。用這種工具收割穀類非常費力,過程也很緩慢。這個比喻是在描述必須勤奮工作,才能帶領人們歸向耶穌基督。
七十員凱文·鄧肯長老曾經針對鐮刀的比喻如何適用於傳道事工一事,提供了更多見解,他說:
「經文教導我們,要用力揮動鐮刀(見教約4:4)。我經常在我們的農場上使用鐮刀,對我來說,我學到的是,光是用力揮動鐮刀還不夠,鐮刀還必須磨利才能切割。如果鐮刀鈍了,即使花很多力氣揮動鐮刀,也不會有什麼成效。
「在農場上,我們身邊都會帶著一把銼刀,用來每天磨利鐮刀。在傳道事工上,其實也在生活的各方面,我們要使我們靈性的鐮刀保持銳利,以便能發揮我們最大的潛能。每天讀經文、祈禱和遵守其他所有的誡命,都會使我們保持敏銳且有用處」(“Abandoned Seeds in Rocky Places,” New Era, July 2014, 18)。
在教義和聖約4:4,主應許說,透過我們從事傳道事工,我們會為自己的靈魂帶來救恩。總會會長團亨利·艾寧會長解釋了為何如此。他說:「當你真誠地邀請人們歸向基督,你的內心會有所改變。…………藉由幫助他人歸向祂,你會發現自己也歸向祂了」(「歸向基督」,2008年3月,利阿賀拿,第52頁)。
教義和聖約4:5-6。「信心、希望、仁愛和愛心……使他有資格擔任這事工」
主並未要求只有體力過人或智能傑出的人,才能協助祂的事工。相反地,祂的要求是要致力培養教義和聖約4:5-6所列的基督般的品格。總會會長團迪特·鄔希鐸會長教導,當我們培養這些品格時,情況會如何。他說:「如果你們極大的心願是去培養『信心、美德、知識、節制、忍耐、手足親情、神性、仁愛、謙卑〔和服務〕』〔教約4:6〕等基督般的品格,天父就會使你成為祂手中拯救許多靈魂的工具」(「主,是我嗎?」,2014年11月,利阿賀拿,第58頁)。
教義和聖約4:7。「祈求,你們就得到」
老約瑟·斯密從教義和聖約第4篇的啟示中學到,主很樂意提供屬靈的指引和幫助給蒙召喚做這事工的人。十二使徒定額組羅素·納爾遜會長說明,獲得基督般的品格,對於幫助我們獲得祈禱的回答非常重要。他說:
「你們每個人若要獲得與自身需求及責任有關的啟示,是有一些準則可循的。神吩咐你們要培養『信心、希望、仁愛和愛心,以及眼睛專注於神的榮耀』,然後憑著你們堅定的「信心、美德、知識、節制、忍耐、手足親情、神性、仁愛、謙卑〔和〕勤奮」,你們祈求,就得到;叩門,就給你們開門。〔教約4:5-6;亦見第7節。〕……
「每一位後期聖徒都能獲得個人啟示」(「祈求、尋找、叩門」,2009年11月,利阿賀拿,第83頁)。
教義和聖約第11篇:額外的歷史背景
約瑟·斯密的哥哥海侖於1829年5月,到賓夕法尼亞州哈茂耐探訪先知時,展現出他對約瑟的事工始終有信心。當他得知摩爾門經的翻譯進度,以及聖職的復興時,就很想知道主會要他做什麼來協助這事工。約瑟使用烏陵和土明,獲得了教義和聖約第11篇的啟示。幾個星期後,約瑟於1829年6月為海侖施洗,而海侖也蒙得特權,成為摩爾門經的八位證人之一。1830年4月6日,耶穌基督復興的教會成立時,他也成為最初的六名成員之一。
教義和聖約第11篇
主啟示海侖·斯密,他必須做什麼事來協助這事工
教義和聖約11:2。神的話「比雙刃劍更銳利」
神的話的力量在教義和聖約的幾處章節中,都被形容為「比雙刃劍更銳利」(見教約6:2;11:2;12:2;14:2;33:1)。具有兩邊銳利刀鋒的武器,切割起來會比只有一邊銳利刀鋒的刀劍更有效率。神的話被描述為比這樣的武器更銳利。神的話就像「那微小的聲音,……那聲音……貫穿一切」(教約85:6),可以很快進入一個人內心的靈魂深處。
十二使徒定額組奧申·普瑞特長老(1811-1831)進一步說明這個劍的意象,以及它如何闡明神的話的力量。他說:「當從神而來的單純真理,藉由神聖權柄,透過神所啟發的人發布時,這樣的信息就會像銳利的雙刃劍那樣穿透人心,砍斷根深蒂固的偏見,以及那因年代久遠而被視為神聖、因人的智慧而廣受歡迎,鐵索般的古代錯誤和傳統。這信息不偏不倚地確切區隔出真理和謬誤,區隔出基督的教義和世人的理論;它能輕而易舉地弭平人類智能所能提出的任何反對論調。未蒙神啟示之人所發明的意見和教條,以及緣起於神學的任何學說,都會如晨霧般消散;與直接由高天而來的信息相比,都落得微不足道」(“Divine Authority—or was Joseph Smith Sent of God?”Orson Pratt’s Works on the Doctrines of the Gospel [1945], 1:1)。
教義和聖約11:6-8。「你將在這一代成為做許多善事的工具」
主應許海侖·斯密,只要他遵守誡命,他的一生都會成為做許多善事的工具。十二使徒定額組羅素·培勒長老指出了海侖·斯密的一些重要成就,他說:
「〔海侖〕在復興福音的艱辛漫長過程中,都在協助他的弟弟約瑟先知,並提供服務。最後,他加入約瑟和以往各福音期殉教者的行列。他流的血就是他向這世界所作的最後見證。……
「海侖對教會的服務始終如一。1829年,他是少數獲准觀看金頁片的人之一;摩爾門經就是由那些頁片翻譯而來的。他終其一生都為摩爾門經的神聖性作見證,他是八位證人之一,曾經『親眼看到也曾用手觸摸過』這些頁片〔quoted in Richard Lloyd Anderson, Investigating the Book of Mormon Witnesses [1981], 158–59〕。……1830年,六位男士被揀選來正式成立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時年三十歲的他是其中最年長的。……海侖身為聖殿委員會主席,召集整個教會為建造嘉德蘭聖殿這似乎不可能的工程努力,而當時的教會成員大多無力奉獻。幾年之後,他又再度為興建納府聖殿擔負同樣的責任。
「海侖曾經在俄亥俄主教團及第一個高級諮議會中服務,也曾擔任教長、總會會長團諮理,最後更擔任總會會長助理,而歷來只有兩個人曾經擔任過該項職位。……
「海侖·斯密顯然是復興史上其中一根堅定的柱子。但可惜的是,教會裡的許多成員對他的了解卻很有限,只知道他和他的弟弟在卡太基監獄一同殉教了。這一點雖很重要,但他所做的貢獻卻遠多於此。事實上,約瑟·斯密自己曾經建議他的追隨者要照著海侖的榜樣生活〔see History of the Church, 5:108〕」(參閱「海侖·斯密:『如天柱般的堅定』」,1996年1月,聖徒之聲,第6-7頁)。
教義和聖約11:9。「對這一代只要說悔改,別的都不要說」
主的這項命令:「對這一代只要說悔改,別的都不要說」(教約11:9),意思是要宣講耶穌基督和祂的贖罪是真實的,並且救恩是提供給那悔改並服從福音律法和教儀的人。「只要說悔改,別的都不要說」,並不代表我們不應該教導其他的教義和福音原則。而是說,我們的教導應侷限在福音,就是悔改的福音和那藉著主耶穌基督的慈悲、恩典及功勞而來的救恩。
教義和聖約11:12-14。「要信賴那位引導人行善的靈」
教義和聖約第11篇的啟示到來之前的那幾個月,主都在指示奧利佛·考德里如何透過聖靈來尋求並辨認靈感(見教約第6篇;第8~9篇)。在這項啟示中,主在那項理解力之外,又針對如何辨認聖靈的指引和影響力,啟示了更多見解。主勸告海侖·斯密要信賴聖靈,並教導說,聖靈會「引導人行善……是的,引導人處事公道、為人謙卑、判斷公正」(教約11:12)。
主又進一步闡明了祂先前的這項指示:聖靈會向我們的心思意念啟示真理(見教約8:2)。主在這項給海侖的啟示中,說明聖靈會「啟發你的心智」並「使你的靈魂充滿喜樂」(教約11:13)。聖靈啟發我們的心智時,我們就會更清楚地看到並了解真理(見教約76:12)。主教導海侖,這項增加的理解力是一種方法,藉此聖靈將幫助他「知道,……所有你向我祈求的……事」(教約11:14)。
十二使徒定額組李察·司考德長老(1928-2015)說明,當我們在生活中面對挑戰,想要尋求指引時,為什麼我們應該信賴聖靈。他說:「天父知道你會面臨挑戰,也必須作出一些決定,而要正確無誤地作出判斷,往往超過你的能力範圍。祂已經在祂的幸福計畫裡,為你準備好一個方法,讓你在塵世生活中面臨這樣的挑戰和決定時,能夠獲得幫助。這份幫助會藉由聖靈的屬靈指引而賜給你,那是一種超乎你自身能力的力量。慈愛的天父希望你能持之以恆地運用這種力量,使自己獲得平安和幸福」(「獲得屬靈的指引」,2009年11月,利阿賀拿,第6-7頁)。
教義和聖約11:15-21。「等〔待〕……直到你得到我的話、我的磐石、我的教會和我的福音」
主提醒海侖·斯密,他還沒有蒙召喚宣講福音(見教約11:15)。主教導海侖,他在蒙得召喚之前,必須先做些什麼,才能帶著能力、藉著聖靈來教導祂的福音。1829年5月,在獲得這項啟示的時候,海侖尚未受洗、教會尚未成立,也還沒有授予他聖靈的恩賜。主命令他,要等到更加了解福音,也確切認識主的教義之後,再去傳教。海侖蒙得應許,只要他遵守誡命,並求助於聖靈,在時機恰當時,他就必擁有聖靈和能力來幫助他人認識真理。
教義和聖約11:20。「這就是你的事工,要遵守我的誡命」
主在教義和聖約第11篇,前後四次指示海侖·斯密,要遵守祂的誡命(見教約11:6,9,18,20)。十二使徒定額組大衛·貝納長老教導,主對海侖說的話如何適用於我們每個人。他說:
「有一節眾所周知、一再被引述的經文,是摩西書1:39。這節經文簡潔明白地談到永恆父神的事工:『看啊,這就是我的事工和我的榮耀——促成人的不死和永生。』
「另一節相輔相成的經文記載於教義和聖約,清楚簡明地談到身為永恆父神之子女的主要工作,有趣的是,這節經文卻較不為人所知,又不常被引述:「看啊,這就是你的事工,要遵守我的誡命,是的,你要盡能、盡意、盡力」(教約11:20)。
「因此,天父的計畫和事工是促成祂的子女的不死和永生,而我們的工作則是盡能、盡意、盡力去遵守祂的誡命」(「主的慈悲憐憫」,2005年5月,利阿賀拿,第101-102頁)。
教義和聖約11:21-22。「先要尋求獲得我的話」
主並非要求海侖·斯密開始宣講福音,而是命令海侖要研讀聖經,並在翻譯完成後閱讀摩爾門經(見教約11:22)。主說,到了那時,海侖才可以去宣講祂的話,並應許會有聖靈協助。亨利·艾寧會長說明了研讀經文會如何幫助人們準備好用神的能力去宣講福音。他說:
「我們每天研讀並沉思經文,聖靈就會指示我們該說什麼話。經文的話語能邀請聖靈同在。主這樣說:『不要尋求宣講我的話,先要尋求獲得我的話,然後你的舌頭必被鬆開;那時,如果你渴望,你就會得到我的靈和我的話,是的,即神的能力,以勸服世人』(教約11:21)。每天研讀經文,那麼即使是在閒談中,或是在課堂上被教師點到回答問題,都能仰賴這祝福。我們必能體驗主所應許的這力量:「你們事先也不要憂慮要說什麼話,只要不斷在意念中珍藏生命的話語,到時候,必給你們適合每個人的部分」(教約84:85)。
「我們珍視神的話,不止是閱讀經文章節,還要加以研究。「我們若能沉思其中一些話語,讓聖靈將之轉化成我們的珍寶,而不是匆匆翻過,膚淺地讀過各個篇章,便能得到更多滋養(參閱「餵養我的羊」,1998年1月,聖徒之聲,第95頁)。
教義和聖約第12篇:額外的歷史背景
老約瑟·耐特和他的家人在1826年後期開始認識約瑟·斯密,當時他雇用約瑟和其他人到他位於紐約州考斯威爾的農場和礦場工作,該地位於拋邁拉東南115英里處。約瑟在耐特家膳宿時,告訴他們,有一位天上人物曾向他顯現,告訴他一處埋藏古代紀錄的地點。他們家的一個兒子,紐奧·耐特寫道,他們一家人「對於他說主的天使將摩爾門經頁片給他看一事,深受吸引,並相信真有其事」(quoted in William G. Hartley, “The Knight Family: Ever Faithful to the Prophet,” Ensign, Jan. 1989, 43)。
後來先知約瑟·斯密在翻譯摩爾門經的時候,約瑟·耐特曾經有幾次協助他,提供一些食物和少許金錢。可能就在約瑟·耐特有一次要帶食物到賓夕法尼亞州哈茂耐,給約瑟·斯密和奧利佛·考德里的時候,獲得教義和聖約第12篇的啟示,此時很可能是1829年5月。
教義和聖約第12篇
老約瑟·耐特受到教導,協助推動主的事工需要什麼條件
教義和聖約12:1-9。給那些蒙召喚協助神的事工之人的指示
教義和聖約第12篇,以及教義和聖約其他篇章中一再重複出現的指示,說明了那管理救恩事工的原則適用於所有力求協助這事工的人(見教約第4篇;第6篇;第11篇;第12篇;第14篇)。
教義和聖約12:8。「一個人除非謙卑並充滿愛心……,否則不能協助此事工」
正如教義和聖約第12篇記載的,主告訴老約瑟·耐特說,務必先獲得基督般的品格,否則無法協助祂的事工。羅素·納爾遜會長描述了一個人獲得這些品格的過程。他說:「未來我們接受審判所依據的特質都是屬靈的,其中包括愛、美德、正直、憐憫和為人服務。住在你身體裡的靈體有能力和你的身體一起培養和彰顯出這些品格,而這樣的過程對你的永恆進步極為重要。要在靈性上獲得進步必須透過信心、悔改、洗禮、聖靈的恩賜和持守到底等步驟,也包括要接受聖殿的恩道門和印證教儀」(「感謝神」,2012年5月,利阿賀拿,第79頁)。
教義和聖約第14~16篇:額外的歷史背景
奧利佛·考德里抵達賓夕法尼亞州哈茂耐後不久,便寄了一封信到紐約州菲也特給他的朋友大衛·惠特茂,說明他正在擔任約瑟·斯密的抄寫員,協助翻譯摩爾門經頁片。奧利佛在接下來幾個月都繼續和惠特茂家庭通信,見證那些頁片是真實的。
當哈茂耐對先知約瑟·斯密和奧利佛·考德里的迫害開始加劇,先知請奧利佛再次寫信給大衛·惠特茂,問他們是否可以到他家裡完成摩爾門經的翻譯。大衛的父親老彼得·惠特茂在答覆時,邀請約瑟和奧利佛去他們家完成翻譯,有需要時可以久住。
大衛·惠特茂很想立刻駕著篷車去接先知和奧利佛·考德里,但他必須先在農場上犁田整地後,才能離開。「犁了一天的田之後,他發現平常要做二天的工作一天就完成了。大衛的父親也同樣對這顯而易見的奇蹟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彼得·惠特茂說:『此事必然有神的手介入。我想你最好一撒完熟石膏就趕到賓州去。』(熟石膏是用來減低土壤中的酸性。)第二天,大衛到田裡要撒石膏,卻驚訝地發現石膏已經撒好了。他那住在農場附近的妹妹說她的孩子前一天曾叫她看,有三個陌生人以熟練的速度鋪撒熟石膏。她以為這些人是大衛雇來幫忙的。
「大衛·惠特茂對這項來自上天的協助感激不已,他連忙趕了三天的路程到哈茂耐去。約瑟·斯密和奧利佛·考德里在他一進城就去找他。雖然大衛沒有告訴他們他到達的確切時間,但約瑟已在異象中看到大衛前來哈茂耐這趟旅程的細節了」(圓滿時代的教會歷史學生用本,第二版〔教會教育機構課本,2003〕,第56-57頁)。
大衛將約瑟和奧利佛送到紐約菲也特,他們於1829年6月初抵達。約瑟·斯密後來寫道:「大衛、約翰和小彼得·惠特茂都成了我們的好朋友,以及這事工的得力助手」(in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Histories, Volume 1: Joseph Smith Histories, 1832–1844, ed. Karen Lynn Davidson and others [2012], 308)。這三兄弟「對這事工的真實性都獲得了見證,所以十分關心自己對此事工的責任」(教約第14篇前言)。為答覆這三兄弟的詢問,先知約瑟·斯密為他們每個人獲得了一項啟示(見教約第14~16篇)。
教義和聖約第14~16篇
主向大衛·惠特茂、約翰·惠特茂和小彼得·惠特茂啟示祂的旨意
教義和聖約14:7。「如果你遵守我的誡命並持守到底」
主的這項忠告:「遵守我的誡命並持守到底」(教約14:7),可以被視為給大衛·惠特茂的警告或告誡。大衛成了三位證人之一,也是最早的六名教會成員之一。他後來定居在密蘇里州,在那裡擔任教會領袖。但到了1837年,大衛·惠特茂卻和其他人一起叛離了教會。他於1838年4月13日被開除教籍,不曾再回到教會來,但到他去世為止,都在為摩爾門經頁片作見證。十二使徒定額組約瑟·胡適令長老(1917-2008)在闡明持守到底的重要時,說道:
「有些人認為忍受各式各樣的挑戰就是持守到底,不過,有比這更深的含意,那是指歸向基督,在祂裡面成為完善的一個過程。……
「持守到底這項教義就是一個人在經由信心、悔改、洗禮和接受聖靈進入通往永生的道路之後,繼續行走在這條道路上。持守到底需要全心全意,……
「持守到底是指把生活根植在福音的教義上,遵守教會的標準教義,謙卑地為人民服務,過著基督般的生活,並且遵守聖約」(「繼續向前」,2004年11月,利阿賀拿,第101頁)。
教義和聖約14:7。「永生……是神一切恩賜中最大的」
十二使徒定額組布司·麥康基長老(1915-1985)在說明何謂永生,以及為什麼永生會被視為我們可以從神那裡獲得的最大恩賜時,說:
「永生這名稱指的是神所過的那種生活,因此是『神一切恩賜中最大的』(教約14:7);由於獲得永生的人會變得像神一樣,因此會與祂合而為一。
「超升包含一份在高榮世界最高層天中的繼承產業,只有在那裡,家庭單位才會繼續存在,並且每一位繼承者都會按照天上父神的家庭樣式,為自己獲得一份永恆的家庭單位,好讓每一個超升的人都能過著神所過的生活,因而能與祂們合而為一。……
「因此,無論是獲得拯救、得到超升,或是繼承永生,都指的是與神合一、過著神所過的生活、像祂那樣思考、像祂那樣行動,擁有像祂一樣的榮耀、一樣的權能、一樣的力量和統治」(The Promised Messiah: The First Coming of Christ [1978], 130)。
教義和聖約第15~16篇。包含同樣話語的啟示
主有時會啟示同樣的信息給幾個不同的人,因為他們可能有類似的渴望或情況。比方說,今日由總會會長發出的傳道召喚書,裡頭的用詞幾乎完全相同。然而,接受召喚的人都了解如何各自應用這些指示來引導他們自己的傳道服務。正如教義和聖約第15~16篇所記載的,主稱呼約翰·惠特茂和小彼得·惠特茂的名字,一次一個地向他們啟示祂的旨意。
教義和聖約15:4-6(16:4-6)。「那對你最有價值的事」
主在教義和聖約第15~16篇的啟示中,因為約翰及小彼得·惠特茂與他人分享主的話,因而祝福了他們。他們學習到,宣講悔改和帶領靈魂歸向耶穌基督,是他們可以做的最有價值的事。羅素·培勒長老在說明帶領靈魂歸向基督為什麼這麼重要時,提出其中一個原因說:「弟兄姊妹們,千萬別忘了,你們和我都擁有真實的教義,能帶領人們歸向主。耶穌基督復興福音的本身自有一股力量,能為人類靈魂帶來深遠且持久的幸福;那是人們終其一生及在全永恆中都會加以重視及珍惜的。我們不僅要努力幫助他人加入教會,也要與他們分享耶穌基督豐滿的復興福音。儘管我們的信息深具力量,卻不能強行加諸於他人。福音只能藉由做個好鄰居、關懷他人、表現愛心來分享,是心對心、靈魂對靈魂、心靈對心靈的方式」(「成員傳道事工所扮演的重大角色」,2003年5月,利阿賀拿,第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