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研究所
第15章:教義和聖約第37~38篇;第41篇


第15章

教義和聖約第37~38篇第41篇

導言和大事紀

1830年12月下旬,先知約瑟·斯密繼續進行聖經的靈感本翻譯工作。在這段期間,約瑟獲得教義和聖約第37篇所記載的啟示。在這項啟示中,主命令先知暫時擱下聖經的翻譯工作,而去宣講福音和鞏固教會。祂也命令聖徒到俄亥俄州聚集。

在教會於1831年1月2日舉行的大會上,約瑟·斯密宣布,主命令聖徒到俄亥俄州聚集。許多聖徒渴望更了解這項誡命,因此先知在大會上求問主。約瑟在會眾面前獲得了教義和聖約第38篇所記載的啟示。在這項啟示中,主揭示祂命令聖徒到俄亥俄州聚集的原因,並說明這樣做會獲得哪些應許的祝福。

大多數聖徒都接受這項誡命,開始準備遷往俄亥俄州。1831年1月,接近月底的時候,先知約瑟和他的妻子愛瑪以及其他人乘坐雪橇,從紐約州前往俄亥俄州,並在2月初抵達嘉德蘭。2月4日,約瑟獲得教義和聖約第41篇所記載的啟示,主在啟示中指示先知和教會其他領袖要祈求獲得祂的律法。此外,主召喚愛德華·裴垂治為本教會的第一位主教。

1830年12月西德尼·雷格登開始在約瑟·斯密翻譯靈感本聖經時,擔任其抄寫員。

1830年12月約瑟·斯密在翻譯聖經時,獲得一部分古代以諾的紀錄(摩西書第7章)。

1830年12月30日獲得教義和聖約第37篇的啟示。

1831年1月2日在本教會第三次大會期間,約瑟·斯密宣布聖徒要到俄亥俄州聚集。

1831年1月2日獲得教義和聖約第38篇的啟示。

1831年1-2月約瑟和愛瑪·斯密搬到俄亥俄州嘉德蘭,並在2月初抵達。

1831年2月4日獲得教義和聖約第41篇的啟示。

教義和聖約第37篇:額外的歷史背景

奧利佛·考德里、帕雷·普瑞特和其他傳教士在前往密蘇里州西部邊界途中,在俄亥俄州短暫停留、宣講福音時,西德尼·雷格登聽到這福音後就歸信了。這些傳教士在短短幾個星期內,就在嘉德蘭一帶為包括西德尼·雷格登在內的100多名歸信者施洗。西德尼受洗後,就和愛德華·裴垂治一起前往紐約州,與先知約瑟·斯密見面。西德尼經由啟示而被召喚擔任抄寫員,協助先知約瑟·斯密繼續翻譯靈感本聖經。有了西德尼擔任抄寫員,約瑟口述了無價珍珠中的摩西書第7章。1830年12月,主指示他們不要再翻譯,卻要去鞏固紐約州的教會成員。主也命令聖徒要到俄亥俄州聚集,加入當地已經歸信的人。雖然主先前曾說過,祂的人民必須聚在一起,以便受到保護,免於苦難(見教約29:8),但這項啟示(教約第37篇)仍是本福音期中,主針對聖徒要實際聚集到一處中心地點,所賜給的第一條誡命。

地圖5:美國紐約州、賓夕法尼亞州,及俄亥俄州地區

教義和聖約第37篇

主命令祂的教會成員到俄亥俄聚集

教義和聖約37:1。「我認為你們不宜再翻譯」

1830年6月,先知約瑟·斯密開始憑藉靈感修訂聖經,他稱之為翻譯。1830年6月到12月,先知都專注在舊約創世記,並由奧利佛·考德里、約翰·惠特茂、愛瑪·斯密和西德尼·雷格登擔任抄寫員來協助他。1830年12月,主命令約瑟和西德尼要停下當時的翻譯工作,並指示他們要在抵達俄亥俄州嘉德蘭後再繼續進行。

教義和聖約37:1-3。「前往俄亥俄」

1830年4月到10月,教會的所有成員基本上都定居在紐約州拋邁拉、菲也特和考斯威爾一帶。但當傳教士奉派到密蘇里州西部邊界,向美國印第安人宣講福音,卻在中途停留在俄亥俄州嘉德蘭時,這個情況改變了。傳教士發現,主已經在那裡準備了很多人要接受復興福音的信息。不到幾週,就有100多人歸信。聖徒要「在俄亥俄聚集」的這項誡命(教約37:3),意指聖徒必須從紐約州的住處,旅行大約300英里(480公里)的距離,去到俄亥俄州東北部,嘉德蘭所在的廣大俄亥俄河谷。

1830年9月,主說明,聖徒「蒙召促成我選民的聚集」,並且「他們將聚集在此地的一個地點」(教約29:7-8)。錫安城,新耶路撒冷,就是主指定的聖徒聚集地。奧利佛·考德里的傳教目的之一,就是為了主指出錫安地點的那一刻作準備(見教約28:8-9)。主終於啟示,密蘇里州的獨立城將成為錫安(見教約57:1-3)。然而,主命令聖徒要在俄亥俄州聚集,直到奧利佛·考德里傳教返鄉,可以從他那裡取得進一步的資料為止。先知約瑟·斯密及後期時代其他先知的後續教導,都澄清了錫安將會擴展到北美洲及南美洲,甚至充滿整個大地。

俄亥俄州嘉德蘭一帶

在本福音期中,要聖徒聚集的第一項命令是要他們到俄亥俄州嘉德蘭一帶(見教約37:3;照片約攝於1907年)。

教會歷史圖書館及檔案室惠予提供

教義和聖約第38篇:額外的歷史背景

先知約瑟·斯密獲得這項誡命,要教會成員「在俄亥俄聚集」(教約37:3),之後沒多久,就於1831年1月2日,在紐約州菲也特舉行了一次大會。與會的教會成員分別來自他們居住的紐約州三個地區:拋邁拉、菲也特和考斯威爾。先知宣布,主命令他們要在俄亥俄州聚集。約翰·惠特茂記寫道,「永恆的莊嚴降臨在會眾頭上,……他們想知道這件事的更多細節」(in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Histories, Volume 2: Assigned Histories, 1831–1847, ed. Karen Lynn Davidson and others [2012], 18)。約瑟·斯密求問主,並在會眾面前獲得一項啟示,詳細說明了為什麼聖徒必須搬遷。

教義和聖約38:1-22

主宣告祂通曉萬事,並向聖徒保證,祂在他們當中

教義和聖約38:2。主通曉萬事

主通曉萬事(見尼腓二書2:249:20)。祂「從開始就知道結局」(亞伯拉罕書2:8),而且能看到並了解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萬事(見教約88:41130:7)。由於祂通曉萬事,因此我們可以運用對祂的信心。信心的講道是經過先知約瑟·斯密核准同意後出版的一系列課程,其中針對神的全知以及我們能夠運用對祂的完全信心,這兩者之間的關係,這樣說明:「神若不通曉萬事,就無法拯救祂所創造的任何部分;就是因為祂通曉從太初直到末了的萬事,祂才能夠將該項知識賜予祂的創造物,使之能獲得永生;要是人類的意念中沒有『神通曉萬事』的這項觀念,就無法運用對祂的信心」(Lectures on Faith [1985], 51–52)。

教義和聖約38:12。「天使正等待那重大命令,去收割大地……;並且,看啊,敵人已聯合起來」

教義和聖約38:12指的是新約中的麥子和稗子的比喻(見馬太福音13:24-30)。天使正等著收割大地的這個意象,是在比喻世界末了時惡人被毀滅的情景十二使徒定額組尼爾·麥士維長老(1926-2004)說明了神的門徒如何能夠在這敗壞的世界享有平安。他說:

「多年前,每當想到經文所說,天使『晝夜』等待著『大命令』,要到這邪惡、痛苦的世界收割稗子的情景,總覺得天使未免太心急了。(見教約38:1286:5。)但在看到人類這麼大規模且沒有必要的痛苦後,現在我已不再這麼想了!

「儘管如此,只有在天父認為世界已經『完全成熟』,最後的收割才會開始。(教約86:7。)在這同時,弟兄姊妹們,我們面對的挑戰,就是在『麥子和稗子』一起生長的敗壞世界中,不喪失我們的靈性。〔教約86:7。〕

「當然,偶爾少數幾位叛離者或反對者會以他們過份關注的問題來騷擾我們;不過,這敗壞的世界正傾其種種影響力,意欲吞沒教會成員一事,才是我們『正在面對的明顯的危險。』各樣的『邪惡和設計』,確實正透過『末世時代〔的〕……陰謀者』(教約89:4)在運作。主甚至宣布說:『看啊,敵人已聯合起來。』(教約38:12。)

「即使世界已積非成是,或不道德的事已司空見慣,我們也無須因此就驚慌失措、沉不住氣!」(參閱「『看啊,敵人已聯合起來』(教約38:12)」,1993年7月,聖徒之聲,第66頁)。

教義和聖約38:13-15。「我向你們透露一個祕密」

要教會成員遷移到俄亥俄州的這項啟示實在出人意外,而且預期會需要極大的犧牲。聖徒相信約瑟·斯密是神的先知一事受到了考驗。約翰·惠特茂記寫道,有些人懷疑「約瑟自行捏造〔那項啟示〕來騙人,好使自己最終能夠獲益」(in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Histories, Volume 2: Assigned Histories, 1831–1847, 21)。

雖然有些人質疑約瑟·斯密身為先知的神聖角色,主仍慈悲地和教會成員分享了他們不知道的「一個祕密,一件在密室裡發生的事」(教約38:13)。約瑟·斯密和那些聖徒從主那裡得知,敵人正在密謀毀滅他們(見教約38:13,28)。

教義和聖約38:17-20。「一塊流奶與蜜之地」

雖然聖徒需要犧牲以遷移到俄亥俄州,主卻詳述了祂正義的兒女會怎樣找到「應許地,一塊流奶與蜜之地」(教約38:18),意指那是一塊極為富饒的地方(見出埃及記3:8)。一塊「地…………作繼承產業」的這項應許(教約38:19)在屬世上,可能已應驗在密蘇里州未來錫安城的地點,但也似乎是指千禧年間得到更新且獲得樂園榮耀時的這個大地(見信條1:10;亦見教約63:20-21,49)。遵守神的律法,努力變得像祂一樣的義人,會在這大地變成高榮國度的時候,獲得永恆的繼承產業(見教約88:17-20)。主告訴教會成員,要「全心」尋求這塊繼承產業(教約38:19)。

教義和聖約38:23-42

主命令聖徒要合一,並說明祂為什麼召喚他們到俄亥俄州聚集

教義和聖約38:24-27。「讓每個人敬重弟兄如自己」

主在本福音期準備聖徒去建立錫安的時候,教導了他們有關古代以諾和錫安人民的事。1830年12月,先知約瑟·斯密獲得一項有關錫安城的啟示,得知以諾的人民「一心一意,……他們當中沒有窮人」(摩西書7:18)。在1831年1月2日獲得的一項啟示中,主重申了這亙古不變的原則,來幫助祂的兒女建立一個包括合一、正義與照顧窮人的後期時代錫安。祂的這項誡命:「讓每個人敬重弟兄如自己」(教約38:24),適用於每一個人,因為我們都是弟兄姊妹,都是神的兒女。看顧和尊重其他人對於準備奉行獻納律法至關重要;這律法是在大約一個月後,約瑟·斯密抵達俄亥俄州嘉德蘭後給予的(見教約42:30)。

十二使徒定額組傑佛瑞·賀倫長老說明了將每個人視為服務和愛護的對象多麼重要。他說:

「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忽視周遭有困難的人。我們都有個人的問題,而每個人終究都要為自己的幸福負責。沒有人能免於困難,或擁有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因而可以什麼都不做,只去照顧『傷殘疾病』(『主,我願跟隨您』,聖詩選輯,第137首)。但我猜想,若能以救主的生平為典範,也許我們就能找到方法,比現在所做的再多做一些。……

「……我希望可以回到年輕時代,有機會再去幫助那些當時覺得不是那麼重要的人。青少年都希望感覺受到接納及重視,感覺自己對於他人很重要。……經過這些年後,我開始為年輕時所沒有的交誼,所沒有幫助到的朋友,感到有些痛苦。

「容我引述其中一個例子,這在現在已經夠我內疚的了。1979年我們在猶他州聖喬治舉行了一次狄克西中學20週年同學會。我們的中學時代非常愉快,充滿了州際足球和籃球冠軍,還有許多其他『美式經典』回憶。我們努力查出整班同學的現址,好讓每個人都能回來重聚。

「我還記得,在那種種有趣的事情當中,有一封極為痛苦的來信。寫信的是一位非常聰明,但在孩提時代不太得人緣的女孩。她大致這樣寫道:

「『恭喜諸位可以活到現在,參加20週年的同學會。希望每個人都能玩得盡興,可是不必為我保留位置。事實上,這20年來我大半都在努力忘掉我們一起在校時的那些痛苦時光。現在我幾乎已克服那種孤寂感,收拾起破碎的自尊心,我實在沒有勇氣去見老同學,冒著再度記起這一切的危險。好好玩吧,也請寬恕我。這是我的問題,不是你們的。或許30週年的同學會我會出現。』

「我很高興地報告,後來這次她真的來了。但有一件事她真的錯得離譜——當年有問題的是我們,而我們也知道。

「我年輕時曾經為她這位朋友,也為其他有類似遭遇的朋友落淚,因為我和許多其他人顯然都不太擅長『安慰人痛苦』(聖詩選輯,第137首)。我們那時完全不像救主所期望的那樣,成為祂的代表或門徒。我不禁猜想,自己原本可以多做些什麼來關懷那些沒有受到接納的人,可以怎樣用一句善意的話、一雙願意傾聽的耳朵、短暫的閒聊、或用那共度的時光,來關懷那些被排斥在社交圈邊緣,甚或受到極度排斥的人。

「耶穌曾在一場最非凡的講道中這樣說:『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甚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馬太福音5:46-47)。

「我請求各位要在自滿之餘,跨出自己的舒適圈和交友圈,去關懷那些可能不是那麼容易關懷的人」(參閱「你們來看」,1998年8月,利阿賀拿,第47-48頁)。

教義和聖約38:27。「你們若不合一就不是我的」

總會會長團亨利·艾寧會長教導我們要如何與我們周遭的人合而為一。他說:

「我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知道當我們蒙福團結合一時,喜樂便隨之而來。我們在前生都曾與天父共享這種喜樂,而身為天父的靈體兒女,我們很渴望能再度擁有這種喜樂。由於天父愛我們,祂也很希望能成全我們的神聖願望,使我們團結合一。

「但是祂無法將這項祝福個別地賜給我們。祂很想把合一的喜樂賜給我們,但這種喜樂是無法單獨賜給個人的。我們必須和他人一起努力尋求並符合獲得這項祝福的條件才行。難怪神催促我們要聚集起來,這樣祂才能把祝福賜給我們。祂希望我們的家人能聚在一起,祂也設立了班級和支分會,並命令我們要經常聚在一起。在神為我們安排的這些聚集場合裡,我們有著大好的機會。我們可以為達成合一而祈禱、努力,這種合一會為我們帶來喜樂,使我們服務的能力倍增」(「我們的心交織合一」,2008年11月,利阿賀拿,第69頁)。

教義和聖約38:27,34-36。照顧窮人並團結合一

紐奧·惠尼商店內部

紐奧·惠尼商店是教會努力「照顧貧窮、困苦的人,救助他們」這項事工的核心(教約38:35)。

教義和聖約第38篇,主命令聖徒要團結合一,並照顧窮人。這是建立錫安的兩個基本原則,也是高榮國度律法的一部分。摩西書7:18尼腓四書1:2-3也強調了這兩條誡命。後來,聖徒試圖在密蘇里州奉行獻納律法卻沒有成功,因為他們「不把他們的財物分給他們中間貧窮困苦的人」,也沒有「團結起來」(教約105:3-4;亦見教約105:5)。今日教會裡有許多機會去照顧貧困的人,包括慷慨地繳付禁食捐獻。

教義和聖約38:28-32。「你們若準備好,你們就不會害怕」

主在教義和聖約38:28-32中,溫和地警告聖徒那些只有祂透過神聖的觀點才能知道的事件,並命令聖徒前往俄亥俄州。祂強調說,藉著他們的服從和準備,他們就無需害怕(見教約38:15,30)。

十二使徒定額組多馬·貝利長老(1922-2015)談到準備的重要,說:

「日復一日,我們目睹大幅震盪的通貨膨脹;戰爭;人際衝突;國家的災難;氣候無常;罄竹難書的惡行、犯罪和暴力;對個人和家庭的攻擊或壓力;使工作機會消失的科技演進等等。準備的需要已昭然若揭。作好準備的偉大祝福就是免於恐懼,如同主在教義和聖約給我們的這項保證:『你們若準備好,你們就不會害怕』〔教約38:30〕。

「正如在靈性上準備自己一樣重要,我們也必須為屬世的需要作準備。每個人都應花點時間問問自己:我們應作什麼準備來照顧自己和家人的需要?」(參閱「如果你們已預備好,你們就不懼怕」,1996年1月,聖徒之聲,第38頁。

教義和聖約38:31-32。「我要……把我的律法給你們,你們要在那裡蒙得高天的能力」

奇利寇斯步道的一部分

約瑟和愛瑪·斯密前往俄亥俄州嘉德蘭時,所走的奇利寇斯步道的一部分;該步道穿越了以撒·莫磊農場

除了幫助祂的人民逃離毀滅之外,主也應許,聖徒在俄亥俄州聚集之後,祂會把律法賜予他們,並賦予他們能力。1831年2月9日,先知約瑟·斯密抵達嘉德蘭後不久,便獲得教義和聖約42:1-72所記載的啟示。他在2月23日得到了進一步的指示(見教約42:73-93)。這些啟示合稱為「本教會的律法」(教約第42篇前言)。後來,在1833年6月,主提醒聖徒,祂命令他們要「建一座聖殿,我計畫在那殿中將高天的能力賦予我所揀選的人」(教約95:8;亦見教約88:119)。1836年4月3日,約瑟·斯密和奧利佛·考德里從天上的使者那裡接受到聖職權柄的權鑰時,被賦予了能力(見教約110:9)。正義的聖徒在嘉德蘭參加聖殿奉獻,以及在聖殿舉行的其他聚會中,都獲得了豐盛的屬靈恩賜和顯現。這裡說的賦予能力和後來在伊利諾州納府引介給正義的教會成員的教儀並不相同。

教義和聖約38:42。「你們扛抬主器皿的,要潔淨」

傑佛瑞·賀倫長老描述了教義和聖約38:42中這句話的意義,他說:

「讓我來告訴你們,這句『扛抬主器皿的』是什麼意思。在古代,這句話至少有兩層意義,而且都是和聖職事工有關。

「第一層意義是指那些被尼布甲尼撒王擄到巴比倫的各式聖殿器物,後來被送回耶路撒冷一事。在將這些器物實際運回的過程中,主曾提醒早期聖職弟兄,一切與聖殿有關的事物都是神聖的。因此,在他們把這些各式碗、盆、杯及其他器物運回家鄉時,他們自己也必須和所扛抬的教儀用品那樣潔淨〔見列王紀下25:14-15以斯拉記1:5-11〕。

「第二層意義和第一層意義有關。類似的碗盆器皿也會在家裡用來進行淨化的儀式。使徒保羅在向年輕的友人提摩太提到這些時,寫道:『在大戶人家,……有金器銀器,……木器瓦器』,這些器皿指的是在救主時代中常見的清洗潔淨的工具。不過,保羅繼續說到:『人若自潔,……〔脫離不配稱的行為〕,就必……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因此,保羅說:『要逃避少年的私慾,……清心禱告主……追求公義〔提摩太後書2:20-22〕。

「這兩段聖經章句的信息都是說,身為聖職持有人,我們不僅要管理神聖的器皿,以及那代表神權力的象徵,如準備、祝福、傳遞聖餐等,還必須成為經過聖化的工具。一部分由於我們應該的事,更重要的是,也由於我們應該成為的樣子,先知和使徒告訴我們要『逃避少年的私慾』,『清心禱告主』。他們告訴我們要潔淨」(參閱「你們要自潔」,2001年1月,利阿賀拿,第48頁)。

教義和聖約第41篇:額外的歷史背景

約瑟和愛瑪·斯密,以及西德尼·雷格登和愛德華·裴垂治一起離開紐約州,前往俄亥俄州嘉德蘭。1831年2月初,他們抵達嘉德蘭時,約瑟在紐奧·惠尼商店外停了下來。紐奧·惠尼和他的妻子安是教會的新歸信者,但還沒有見過先知。約瑟進入商店後,就隔著櫃台伸出手說:「紐奧·惠尼,你就是那個人。」當紐奧說自己處於被動的情勢,不知道跟他講話的是誰時,先知回答說:「我是約瑟先知,你曾求神讓我到這裡來,現在你對我有什麼要求?」(in Mark Staker, “Thou Art the Man,” Ensign, Apr. 2005, 37

紐奧·惠尼商店外觀

約瑟·斯密在俄亥俄州嘉德蘭的惠尼商店初次見到紐奧·惠尼。

愛瑪·斯密當時正懷著一對雙胞胎,即將在兩個月內分娩,因此惠尼夫婦邀請約瑟和愛瑪住到他們家中。約瑟和愛瑪依然需要一個比較能長久居住的地方,西德尼和菲碧·雷格登也是一樣。西德尼以前在俄亥俄州曼托擔任牧師時,那裡的會眾曾為他們蓋了一棟房子。但雷格登一家歸信教會後,只得放棄了入住的機會。里曼·柯普雷在距離俄亥俄州嘉德蘭東方約20英里的湯普生有一大片農場,提議要為約瑟和西德尼提供房子和用品。(See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Documents, Volume 1: July 1828–June 1831, ed. Michael Hubbard MacKay and others, [2013], 241.)約瑟祈禱後,獲得了教義和聖約第41篇所記載的啟示,指示聖徒應該為先知蓋棟房子,而西德尼·雷格登則「應按照他認為好的方式生活」(教約41:8)。約瑟和愛瑪只在惠尼家住了幾個星期,就搬到以撒·莫磊的家,在這同時,聖徒則在莫磊農場為他們蓋一棟小木板屋。

教義和聖約第41篇

主教導,真正的門徒會遵守祂的律法

教義和聖約41:5。「凡接受我的律法又遵行的,就是我的門徒」

在1831年2月4日獲得的一項啟示中,主說教會領袖只要「憑信心求」,就會獲得祂的律法(教約41:3)。獲得這項應許後沒幾天,主就在2月9日向教會啟示了祂的律法(見教約42:1-72)。主在賜予那項啟示之前,說明了跟隨祂的人若要成為真正的門徒,就必須接受祂的律法並加以遵行(見教約41:5)。雖然許多人都可能宣稱相信耶穌基督,卻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照著祂的話去做。那些會照著祂的要求去做的,蒙應許會進入天國(見馬太福音7:21)。

十二使徒定額組達林·鄔克司長老提醒我們,成為主耶穌基督的真正門徒是什麼意思。他說:「跟從基督並不是一種草率隨便或偶爾為之的態度,而是要不斷承諾,過著一種隨時隨地實踐的生活」(「基督的信徒」,2013年5月,利阿賀拿,第97頁)。

總會會長團迪特·鄔希鐸會長也見證說:

「光談論基督或宣稱自己是祂的門徒還不夠;讓自己置身在擺設許多信仰象徵物的環境中也不夠。門徒的本質不是作一名觀看運動賽事的旁觀者。消極地站在球場邊袖手旁觀,就不能指望能享有信心的祝福;就像坐在沙發上觀看電視裡的體育節目,然後給運動員建議,對我們的健康毫無助益一樣。但是對某些人來說,當個『袖手旁觀』的門徒,是他們比較偏好、甚至是主要的崇拜方式。

「我們的信仰不是『轉手得來』的信仰。我們無法只看別人行善就獲得福音的祝福。我們需要起而行,實踐我們所宣講的事情」(「道路的門徒」,2009年5月,利阿賀拿,第76-77頁)。

教義和聖約41:9。「我已召喚……,他應在教會成員表決下被任命,並按立為……主教」

主在教義和聖約第41篇所記載的啟示中,不只召喚愛德華·裴垂治在祂的教會中擔任主教,而且還針對所有蒙召喚在教會服務的人,揭示了相關的模式。首先,一個人必須透過一位持有權柄之人的啟示蒙神召喚。主在愛德華·裴垂治的召喚中,向先知約瑟·斯密啟示,愛德華應該擔任本教會在這個福音期中的第一位主教。其次,適當地蒙主召喚的人應該「在教會成員表決下」被任命,或被支持。最後,此人要藉由聖職權柄,被按立或被按手選派到他們的職位或召喚上。

教義和聖約41:9-11。「我的僕人愛德華·裴垂治」

愛德華·裴垂治第一次聽到復興的福音,是在1830年秋天,當時奉派向拉曼人傳教的傳教士在前往密蘇里州的途中,暫時停留在俄亥俄州嘉德蘭(見教約28:830:5-832:2-3)。但直到12月,他才接受洗禮。先知的母親露西·麥克·斯密,提到有關愛德華·裴垂治決定受洗一事,她寫道:「〔1830年〕12月,約瑟在我們家中舉行聚會。當他在主領時,西德尼·雷格登和愛德華·裴垂治走進來坐在會眾當中。約瑟演講結束時,請在場的人提出意見,即發言的特權。一聽到此,裴垂治先生立即起身,說明他為了對聽到的教義有進一步的了解,曾去過曼徹斯特;可是,沒有找到我們,於是他向我們的鄰居打聽我們的為人,他們說我們都沒什麼值得非議的地方,只除了約瑟騙他們有關摩爾門經的事。他還說他走遍了我們的農場,觀察到農場十分井然有序,人們勤奮工作,並且見到我們為了這信仰所作的犧牲;他也聽說我們除了宗教以外,在各方面都誠實無欺,因此他相信我們的見證,並說:『假如,約瑟弟兄願意為我施洗的話』,他已準備好要受洗」(“Lucy Mack Smith, History, 1845,” 191, josephsmithpapers.org)。1830年12月11日,愛德華·裴垂治由約瑟·斯密施洗。

愛德華·裴垂治在俄亥俄州嘉德蘭蒙召喚擔任本教會的第一位主教,後來在密蘇里州受到許多迫害,包括他因為不願否認他相信摩爾門經,因而被一群憤怒的暴徒塗上焦油、灑上羽毛。1840年,他在伊利諾州納府過世,得年46歲,生前是一位忠信的教會成員。一則訃文記載了以下有關愛德華的死亡,說:「他失去生命,乃起因於密蘇里州的迫害事件;諸多受迫害者的血會要求復仇,他也是其中之一」(愛德華·裴垂治的訃文,Times and Seasons, June 1840, 128)。(更多有關愛德華·裴垂治的資料,見教約第36篇41:9-1142:1050:3951:1-5,1852:2457:758:14-16,24-25,61-6260:1064:17124:19;亦見圓滿時代的教會歷史學生用本,第二版〔教會教育機構課本,2003〕,第82頁

愛德華·裴垂治願意「放下他的生意,用全部時間為教會工作」(教約41:9),可由以下的故事得到證實:「〔愛德華·〕裴垂治的女兒後來回憶說,她父親在聽到這項啟示之後,就賣掉財產,而且『只換得一點錢』。她補充道:『我父親加入摩爾門宗教,犧牲他的財產,使得他那些世俗朋友都認為他瘋了。他們無法理解,這宗教有什麼值得讓人放棄一切世俗顧慮的』」(in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Documents, Volume 1: July 1828–June 1831, 244)。

額外資源

  • Elizabeth Maki, “Go to the Ohio,” in Revelations in Context, ed. Matthew McBride and James Goldberg (2016), 70–73, or history.ld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