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光與希望的甘泉」,聖徒:耶穌基督的教會在後期時代的故事,第三冊,勇敢、高貴、堅定,1893-1955(2021)
第14章:「光與希望的甘泉」
第14章
光與希望的甘泉
禧伯·郭離開約瑟F.·斯密的病榻,回到家中。他無法入睡,便反覆閱讀斯密會長最近一次總會大會的演講,一邊想著彌留之際的先知,一邊流下眼淚。在他小時候,約瑟F.·斯密還是個年輕使徒,每次約瑟在他的支會演講,他都很興奮。即使是現在,禧伯也仍然對會長的教導感到敬畏。相較之下,他覺得自己的講道失色許多。
禧伯在第二天早上六點半才睡著,他醒來後,得知斯密會長已因肺炎過世。1
幾天後,先知的家人和朋友聚集在墓園。由於流感在猶他州蔓延,州衛生局禁止所有公眾集會,所以治喪者改以私下在墓園舉行喪禮。2禧伯發表簡短致辭,紀念他的朋友。「我希望自己能成為像他那樣的人。」他說,「對於那位活神並我們的救贖主所作的見證,向來沒有人比約瑟F.·斯密更有力。」3
1918年11月23日,喪禮後的第二天,使徒和主領教長按手選派禧伯為總會會長,安東·倫德和查理·彭羅斯為他的諮理。4儘管禧伯的朋友們表示對他的領導有信心,但他卻懷疑自己能否追隨斯密會長的腳步。雖然禧伯從二十五歲起就在十二使徒定額組服務,但他從未在總會會長團服務過。而斯密會長在被召喚為總會會長之前,就已經擔任諮理數十年。5
約瑟F.·斯密帶領的會長團成就斐然。在他的任期內,教會成員人數幾乎增加了一倍,目前已接近五十萬人。他著手進行聖職定額組的全面改革,明確界定亞倫聖職職位的職責,並將教會定額組和組織的聚會及課程標準化。6他也接受媒體採訪,談論與教會過往做法和教導有關的爭議,幫助人們改觀,對教會有更正面的看法。1915年,他開始推行「家庭晚會」,希望每個家庭每月撥出一個晚上來一同祈禱、唱歌、教導福音和玩遊戲。7
如此偉大的傳承讓禧伯感到沉重的壓力,失眠也越發嚴重。為了減輕新召喚帶來的重擔,他和兩位諮理將斯密會長的許多領導責任委派給其他人。禧伯和斯密會長一樣,都擔任過總會教會教育理事會的會長,但是他召喚使徒大衛奧·麥基擔任總會主日學的督導,另任命使徒安東尼·伊文斯帶領男青年協進會。8有鑒於自己在銀行和保險業多年的商務經驗,禧伯選擇親自監管由教會管理的公司。9
儘管如此,他還是很焦慮。在朋友和教會同工領袖的堅持下,他和妻子奧古斯塔到加州海岸度假。斯密會長去世後,禧伯第一次睡了個好覺。幾個星期後,他和奧古斯塔回到鹽湖城,他精神抖擻,準備繼續工作了。10
1919年初的幾個月,受流感疫情的影響,禧伯無法如願經常對聖徒講話。已有一千多名教會成員死於流感,禧伯和他的諮理為公眾健康設想,決定將總會大會延後至六月的第一周。令他們寬慰的是,他們知道斯密會長已推行受靈啟發的做法,一旦聖徒重新開始定期舉行聖餐聚會,大家的健康也能受到保障。
舉例來說,教會歷史上的大部分時間裡,聖徒在領受聖餐時是共用一個杯子的。但是在1910年代初期,隨著人們對病菌有越來越多的認識,斯密會長建議改為個人單獨使用的玻璃或金屬製聖餐杯。禧伯可以看出,在防治傳染病方面,這種創新作法的確有益身體健康。11
11月間,全世界的流感疫情趨緩後,禧伯前往夏威夷奉獻來耶聖殿。此行使他不禁再次將自己與通曉當地語言和民情的斯密會長作比較。12
聖殿裡擠滿了來參加奉獻典禮的人。對許多人來說,當天的活動是多年來熱切祈禱和忠信服務的最終成果。從前,聖徒為了接近鹽湖聖殿而搬到猶他約瑟帕的夏威夷屯墾區;而現在他們已離開屯墾區返回家鄉,在新的聖殿中崇拜和服務。
禧伯像幾位前任會長一樣,事先準備了奉獻祈禱文。他向祕書口述祈禱文時,感受到聖靈的啟發。他告訴奧古斯塔:「這比我平常的禱告好得太多,我全心全意感謝主幫助我作好準備。」13
他站在高榮室,滿懷感激地談到約瑟F.·斯密、喬治·肯農、約拿單·納培勒等在夏威夷建立教會的人。他祈求主祝福太平洋群島的教會成員,讓他們有能力獲得家譜,並為逝去的親人執行拯救的教儀。14
後來,禧伯寫信給幾個女兒講述這個經驗。他承認:「我本來相當焦慮和害怕,擔心我們在聚會時獲得的啟發,會遠不及有斯密會長在場的聚會。不過,我現在覺得已經沒有焦慮的理由。」15
禧伯·郭在夏威夷的時候,總會慈助會祕書艾美·里曼從一個職業社工大會上演講回來。她在過去三年來參加性質類似的大會,學習幫助貧困者的最新方法。慈助會近來越發仰賴紅十字會等組織,來協助陷入困境的聖徒,她認為新的方法有助於提升慈助會所從事的慈善工作。16
多年前,艾美的丈夫理查·里曼在芝加哥攻讀工程學時,她就對社會工作產生了興趣。當時,美國許多有改革思想的公民倡導用科學的方法解決貧窮、不道德和政治腐敗等社會問題。艾美在芝加哥時和幾個慈善團體合作,她受到啟發,要在猶他州開展此類工作。17
此後,總會慈助會理事會便指派艾美領導教會新成立的社會服務部門(Social Service Department),負責督導供給貧困聖徒的援助,訓練慈助會成員掌握現代的救助方式,並協調與其他慈善組織之間的合作。這項任命與艾美在教會社會顧問委員會(Social Advisory Committee)的服務重疊,該委員會由十二使徒成員和教會各組織的代表組成,以尋求改善教會成員的道德和屬世福祉為宗旨。18
艾美從社工大會回來後便試著學以致用,但總會慈助會理事會對此並非人人熱衷。由於有些社工是支薪的,蘇莎·蓋茲認為,這會將一些本應自願的服務變得商業化。她也擔心社工會取代教會開展愛心服務的模式,這種受靈啟發的模式由主教承擔管家職務,負責收集和發放給貧困者的援助。但最令她擔心的是,社工似乎重視屬世的福祉,更甚於神的兒女在屬靈方面的成長,而這正是慈助會要旨的基石。19
理事會考慮過蘇莎和艾美雙方的意見,最後同意一項折衷方案。她們認為,照顧貧困聖徒的事工不應由紅十字會等組織來主導,這本是慈助會的神聖職責。然而,她們同意用現代的社會工作方法訓練支會慈助會,雇用有限人數的受薪社工,並審核每項援助申請,以確保援助物資能得到妥善分派;而且,主教最終仍需負責決定禁食捐獻的去向,但他們會與慈助會會長和社工相互協調。20
自1920年開始,慈助會成員每月會研讀一次有關社工的課程。社會顧問委員會為了訓練新的社工,也在楊百翰大學開設了一個為期六週的暑期課程。來自六十五個支聯會慈助會的近七十名代表參加課程,學習如何評估個人或家庭的需求,並確定用什麼方式來幫助他們最有效。艾美督導其中有關健康、家庭福利及相關主題的課程。暑期班也從紐約市招募了一位社工領域的權威來授課。
1920年7月課程結束時,完成課程的婦女會得到六小時的大學學分。令艾美滿意的是,她們現在可以回到當地的慈助會分享學習成果,進而改善慈助會組織在聖徒中的事工。21
暑期班結束三個月後,郭會長宣布,使徒大衛奧·麥基將前往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進一步了解當地聖徒的需求。郭會長告訴德撒律新聞:「他此行的目的是對傳道部做一次全面性的訪查,研究當地情形,蒐集與他們有關的資料,簡言之就是取得基本資訊。」麥基長老此行將由鹽湖城的一位支聯會會長修·肯農陪同。22
兩人於1920年12月4日自鹽湖城出發,首站是約有130名聖徒的日本。接著,他們走訪朝鮮半島和中國,麥基長老在中國為未來的傳道事工奉獻了此地。之後他們拜訪夏威夷的聖徒,在來耶傳道學校觀禮一場升旗典禮,由校內的夏威夷、美籍、日籍、中籍和菲律賓籍兒童舉行;麥基長老計劃在走訪期間要視察數十間小型教會學校,來耶傳道學校就是其中之一。23
升旗典禮讓這位特別關心教會學校的使徒深受鼓舞。24郭會長最近召喚他為教會教育機構的主任委員,這個新職位與他總會主日學會長的事工相輔相成。作為主任委員,麥基長老管理的教會教育機構正經歷許多改變。
三十多年來,教會在墨西哥、加拿大和美國開辦了由支聯會管理的學校,在太平洋地區也開辦了由傳道部管理的傳道學校。然而,過去十年來,猶他州內外開始有大批的年輕聖徒就讀免費的公立高中。由於這些學校沒有提供宗教課程,許多支聯會便在當地一所高中附近設立了一所「福音進修班」,繼續為後期聖徒學生提供宗教教育。
福音進修班課程的成功促使麥基長老開始關閉支聯會學校。不過,他仍然相信來耶學校等國際傳道學校(包括墨西哥的華瑞茲支聯會學校),正在進行重要的事工,應該繼續獲得教會的支持。25
他們離開夏威夷後前往大溪地,然後是紐西蘭的北島(毛利語:TeIka-a-Māui)。他們在那裡搭火車到亨特里鎮,不遠處就是毛利聖徒舉行年度教會大會和節慶的大牧場。紐西蘭一地從來沒有使徒來訪過,於是數百名聖徒特地前來聆聽麥基長老的演講。為了容納所有人,牧場上搭設了兩個大帳篷和幾個較小的帳篷。
麥基長老和肯農會長抵達大會會場時,海瑞尼和米兒·瓦安卡的孫子希德·克里斯蒂跑去見他們。希德在猶他長大,最近才搬回紐西蘭。他帶著兩人走向帳篷。他們一邊走,一邊聽到熱烈的歡迎聲:「Haere Mai!HaereMai!」在四周不絕於耳。26
第二天,麥基長老在一個大帳篷裡對聖徒講話。雖然許多毛利聖徒會說英語,他還是擔心部分會眾聽不懂。他表示很遺憾自己無法用他們的母語對他們說話。「我祈禱當我用自己的語言說話時,你們可以擁有翻譯和辨別的恩賜,」他說,「主的靈會向你們見證我在主的啟發下對你們說的話。」27
使徒談到教會中的合一時,注意到許多聖徒都專注地聽著。他看到他們眼中含淚,便知道其中有些人已經受到啟發,理解了他的話語。他講完後,一位名叫史都華·米哈的毛利傳譯員,為沒有聽懂的聖徒重述了方才講道的重點。28
幾天後,麥基長老在大會上再次演講。他宣講為死者執行的替代教儀。如今夏威夷已興建一座聖殿,紐西蘭聖徒有更好的機會接受聖殿教儀。但夏威夷遠在千里之外,造訪聖殿依舊需要付出極大的犧牲。
他告訴他們:「我心裡毫不懷疑,你們會有一座聖殿。」他希望聖徒要為那天準備自己,「你們必須為此作好準備。」29
1921年初,四十九歲的約翰·維特蘇擔任猶他大學校長的第五年又快要過去了。1905年,他被解除猶他農業學院(Agricultural College of Utah)的職務後,在楊百翰大學短暫任教一段時間,之後又回到農業學院擔任新校長。1916年,他獲任命為猶他大學校長,和莉亞帶著三個孩子搬到了鹽湖城。
他們剛到鹽湖城時,約翰的母親安娜、姨媽裴卓琳和弟弟奧斯本都住在附近。奧斯本已婚,育有兩名子女,是猶他大學英語系主任。30
但是他們相聚的時間很短。1919年春天,安娜病了,且病情到夏天開始惡化。她把約翰和奧斯本叫來,對他們說:「復興的福音一直是我生命中極大的喜樂,請為我向所有願意聆聽的人作見證。」
幾個星期後,她在妹妹、兒子和孫子女的陪伴下去世。禧伯·郭在安娜的喪禮上發表了演講。安娜在挪威傳教時,他正擔任歐洲傳道部會長。約翰想到母親的一生,心中湧起對她的感激之情。
他在日記中寫道:「她為家人和需要幫助的人所作的犧牲,難以一語道盡,她對真理偉業的忠誠,近乎崇高。」31
僅僅八個月後,奧斯本因突發性腦出血,第二天就過世了。「我唯一的弟弟死了,」約翰悲傷不已,「撇下我孤單一人。」32
1921年3月17日,也就是奧斯本喪禮的一年後,約翰得知使徒理查·里曼一上午都在找他,便立刻打電話給他。理查急切地說:「快來我辦公室,不要拖延。」33
約翰立刻趕去教會新的行政大樓,與理查會面。34然後他們走過馬路到鹽湖聖殿,總會會長團和十二使徒定額組正在那裡開會。約翰在他們旁邊坐下,不確定自己為什麼會在那裡。身為總會男青年協進會(YMMIA)理事會成員,他經常與教會最高諮議會的成員會面。但這是總會會長團和十二使徒的週四例行會議,他通常不會受邀參加。
主持會議的郭會長討論了幾項教會事務,接著便轉向約翰,說明因安東·倫德去世,要召喚他填補十二使徒定額組的空缺。「你願意接受召喚嗎?」郭會長問道。
約翰頓時覺得時間似乎靜止了,有關未來的各個念頭在他腦海中一閃而過。他知道,如果接受這項召喚,他的生命就將屬於主,獻身多年的學術生涯也將束之高閣。那他的個人弱點呢?他真的配稱蒙得這項召喚嗎?
不過,他知道福音已是他生命的主軸,便不再遲疑地說:「我願意。」35
郭會長立刻按立他為使徒,應許他在神裡面有更多的力量和能力。他祝福約翰會聆聽母親的忠告,一直保持謙卑,能夠分辨屬世的智慧和福音真理。他也談到約翰身為使徒要做的事工。「當你到各個支聯會或世界各國走訪時,」先知應許道,「你必會得到後期聖徒的愛與信任;你所接觸到不屬於我們教會的人也會敬重你。」36
約翰離開聖殿時,已準備好開始人生的新階段。那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和莉亞仍有負債,最大的幾個孩子正準備要去傳教,他要捨棄大學裡的薪資,換取總會持有權柄人員奉獻全部時間服務所得的微薄津貼。但是他決心要將自己的一切獻給主。37
莉亞也願意。她在不久後對郭會長說:「我知道自己的生活會完全不同,如果我讓自己專注在與丈夫必要的分離,就免不了害怕,但我很高興不只像過去那樣有機會為同工服務,還能直接與他們共事。」
她又說:「丈夫蒙召喚從事這項偉大的服務,身為他的妻子,無論面臨財務、公共事務或日常職責上的任何改變,我都不會後悔。」38
得知女婿蒙召喚到十二使徒定額組,蘇莎·蓋茲欣喜若狂。她起初曾擔心約翰會將事業置於家庭和教會之上,現在,那些擔憂早已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對約翰,及約翰為莉亞、為兒女和復興福音所作的奉獻,感到深切持久的愛。
她寫給約翰一封滿紙忠告的長信,表達她對他新召喚寄予的厚望。她對慈助會和教會其他組織正發生的變化仍感到憂慮。她告訴約翰:「今日世界正處於靈性饑餓的狀態中。」她相信教會中越來越多人認為,救恩只是智識和道德發展的成果,而不是屬靈的進步。
她敦促女婿去喚醒那些在心中深植「永生的種子」,但靈性已沉睡的男女。她寫道:「你是農業專家,要靠你來培育種子了。畢竟,每一個靈魂深處都有一泓清池,蓄滿真理和神的愛,只需要稍微清除心智麻木的雜草,就能湧出光與希望的甘泉。」39
約翰蒙召喚的時候,蘇莎正感到自己對教會的影響力逐漸淡去,尤其是因為艾美·里曼等人持續帶領慈助會邁向新的方向。慈助會理事會的一些成員希望為慈助會組織注入新的活力,甚至悄悄地敦促禧伯·郭將總會慈助會會長艾默琳·威爾斯卸任。
艾默琳現年九十三歲,是認識先知約瑟·斯密的教會職員中,唯一還活在世上的一位。她身體孱弱,健康狀況不佳,因此經常臥病在床,曾多次讓第一諮理克萊蕾莎·威廉斯在理事會會議中處理慈助會事務。
禧伯的諮理和十二使徒定額組同樣認為慈助會需要新的領袖,然而禧伯不願意卸任艾默琳,他懇求大家多一點耐心。自伊莉莎·舒以來,總會慈助會會長都是一直服務到去世為止。他對艾默琳敬愛有加。在他母親擔任鹽湖城第十三支會慈助會會長(任期達三十年)時,艾默琳曾擔任她的祕書。禧伯的妻子艾蜜莉在十多年前過世,她也是威爾斯家族的一員,禧伯和他們之間有著深厚的情感。他怎麼能將艾默琳卸任?40
不過,在與總會理事會成員進一步商議後,總會會長團和十二使徒為了慈助會的最大益處著想,決定卸任艾默琳。禧伯在艾默琳家中親自向她提出卸任,她平靜地接受了這個消息,卻深感受傷。41隔天,在1921年春季的慈助會大會上,克萊蕾莎·威廉斯受支持為新任的總會慈助會會長。總會理事會大部分的成員也一同卸任,由蒙召喚的新任成員來遞補。42
蘇莎是改組後仍留在總會理事會的婦女之一,她相信郭會長卸任艾默琳是對的,但她仍擔憂接下來會發生的事。1921年4月14日,在新理事會的第一次會議中,克萊蕾莎宣布了該組織的幾項變更。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改變是艾美·里曼受任命為慈助會活動部門主管,負責慈助會各部門的所有活動,包括慈助會雜誌(Relief Society Magazine)。蘇莎仍保有雜誌的編輯職位,但在克萊蕾莎的指示下,這項職位改為年度任命制。蘇莎在雜誌社的未來不再有保障。
她對這些改變感到困擾,不知道這是否與她在社會服務方面無法認同艾美有關。43
六天後,蘇莎去探望艾默琳。艾默琳現在臥床的時間越來越長,也常常為卸任而哭泣。她的女兒安妮和貝拉一直陪在她身邊安慰她。蘇莎盡力為老朋友打氣,她說:「艾姆阿姨,大家都愛你。」
艾默琳回答:「我希望如此。如果不是,我也無能為力了。」44
4月25日,她安詳離世,蘇莎為進步時代(Improvement Era)寫了一篇包含深情的悼詞。她讚揚艾默琳作為詩人、婦女典範編輯,以及在堅定擁護婦女選舉權(最近才被寫進美國憲法)一事上,多年來取得的成就。但是蘇莎把最大的讚美留給了艾默琳在穀物儲藏上的貢獻,那是艾默琳於1876年首次從百翰·楊接獲的指派工作。蘇莎指出,慈助會儲藏的糧食幫助了世界各地受苦的人。
她寫道:「威爾斯太太一生最重要的特質就是她的堅強意志。她心懷壯志,目標遠大;但貫穿所有這一切的是,她對真理的承諾和見證,這份力量保守了她,塑造她成為造在山上的光。」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