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計畫」,教會歷史主題(2022)
「福利計畫」,教會歷史主題
福利計畫
1831年,約瑟·斯密抵達俄亥俄州嘉德蘭後不久,即獲得啟示,呼籲教會要「顧念窮人,憑不可破壞的誓約和字據,獻出你應當分給他們的財產,援助他們。」1主持續指示教會的主教及其諮理,將富餘的捐獻收集到「倉庫裡,幫助……貧窮、困苦的人」。2在接下來的十年裡,隨著後期聖徒在俄亥俄州、密蘇里州和伊利諾州的聚集,支援貧困者仍是建立錫安的一個重要層面。3供應貧困者構成教義和聖約的一個重要主題,而歷代的後期聖徒也持續關注這一基督徒的責任。4
在19世紀,後期聖徒以各種方式因應福利需求。正如納府女性慈助會這一名稱所示,該組織將「援助窮困者」列為首要目標。婦女們在協調為貧困者捐款的同時,也照顧著在1840年代來到納府的貧困移民。5在1870年代,慈助會成員協助北美西部的主教,找出福利需求、提供支援、儲藏穀物以及提供醫療照護。6教會管理永久移民基金40年,為移民的歸信者提供交通貸款,「將窮人帶到」鹽湖谷。7在鹽湖城的教會總部有一個什一奉獻集散場,用於存放捐贈的物資,供主教們分發;而在外圍的屯墾區,當地主教倉庫也同樣彙集了社區的資源。支會和支聯會定期參與「禁食日」,把禁食省下來的食物捐獻到什一奉獻集散場和倉庫。819世紀末,隨著區域經濟擴展到新的產業,以工資為基礎的工作增加了,大量從美國東部輸入的商品形成了新的市場競爭,造成貧困農民和工人的支出增加。百翰·楊和他的同工提倡後期聖徒生產者與商人以及當地的合一體制組織一起合作,以保護地區產業,並確保較貧窮的居民免受掠奪性商業行為的影響。9教會在19世紀採取的許多福利措施,不僅改善了聖徒的情況,也改善了社區中其他人的情況。平均來說,相較於美國其他地區,後期聖徒地區的窮人享更高的生活水準。10
在20世紀之交,歐洲和美國的慈善機構發展出更加精細和系統化的福利運作方式,政府機構也制定了提供福利服務的計畫。後期聖徒公民領袖艾美·列曼(也是後來的總會慈助會會長)大學主修社會服務,在慈助會新的社會服務部門實施了新的福利措施。當時進步時代(Progressive Era)的其他社會改革者篤信各機構可以提供福利解決方案,列曼和她在慈助會的同工也像他們一樣,試圖透過與其他慈善機構合作,以及提供社會服務訓練,來幫助弱勢人群。11
1929年和1930年經濟大蕭條初期,慈助會和主教倉庫的計畫為受到嚴重高失業率影響的家庭提供了直接的援助。在經濟大蕭條的四年中,總會會長團動員先驅者支聯會會長暨鹽湖城市政專員海樂·李以及其他領袖,擬定了一項教會的整體計畫,在提供援助的同時促進財務自立。12由此制定的教會安全計畫於1936年發布,該計畫呼籲支聯會會長團成立地區議會,共同合作,為當地緊急情況作準備,鼓勵禁食捐獻,幫助失業者找到工作,並開展數十項工作計畫。13
1938年,由教會安全計畫設立的總會福利委員會牽頭,在鹽湖城拆除了幾棟損毀的建築並回收其材料,興建了福利廣場——一個由倉庫設施組成的中心園區,包括一個工業規模的地窖、一個罐頭廠、一個農產品和服裝店、一個乳製品廠、一個穀倉塔、一座教堂和行政辦公室。北猶他州的主教們在與貧困的個人和家庭會面時,會向他們提供倉庫的提貨單,讓他們可以在福利廣場免費領取物資。1950年代後期,一位主教蒙召喚來管理福利廣場,隨時提供現場訂單和就業援助。多餘的庫存被轉送到世界各地的主教倉庫。14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教會發起一場大規模的活動,為遭受戰爭破壞的歐洲地區募集食物和衣物。總會會長喬治·斯密爭取到美國政府的許可,使這些捐贈物資得以運送到歐洲幾個國家。斯密會長看到福利廣場的工作人員準備裝運,大量的捐獻物資讓他感動落淚。他脫下自已的冬裝外套,放在貨物裡中。斯密會長派遣泰福·彭蓀長老協調複雜的歐洲救援工作,彭蓀長老被召喚到十二使徒定額組之前,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農業管理者。在10個月的時間裡,彭蓀長老在歐洲各國艱苦奔波,行程約98,000公里,每到一處,都發現食物嚴重短缺,人們無家可歸。他在回國後說:「沒有親眼目睹的人無法理解這種滿目瘡痍的景象。」他決心擴大教會的福利計畫,加強後期聖徒的準備和應變能力。1945年10月至1949年12月間,教會向歐洲運送了超過三百萬公斤的食物和衣物。15
自20世紀下半葉到21世紀,教會繼續發展更多的福利計畫,並擴大人道救濟和其他社會服務的規模。德撒律工業社從1938年的第一家商店擴展到2022年的近50家,這家非營利的二手商店出售捐贈的物資,並提供就業、職業訓練、就業安置、技術教育,以及人道救援。在教會的福利計畫下,幾個支聯會的福利委員會在1940年代開始購買農地,為主教倉庫和罐頭廠提供工作並種植農作物。後來,許多農場因為對倉庫和罐頭廠供大於求而被出售,其餘的農場則以更多的義工勞動來運作。16從1971年開始,衛生專業人員蒙召喚去傳教,為發展中的醫院、診所和其他社區衛生機構提供協助。福利服務傳教士計畫很快擴大到包括許多專業人士的傳教士,他們協助醫療、農業、教育、商業發展、移民和難民安置,以及直接的救災工作。
1985年,為了因應衣索比亞的嚴重饑荒,教會設立了人道救援基金,負責收集捐獻,由後期聖徒慈善協會協調和提供援助。經過兩次全球禁食,教會成員向人道救濟基金捐贈了超過1,100萬美元的資金。不久,後期聖徒慈善協會開始與其他人道救援組織合作,開展了數十項計畫,以紓解食物不安全的問題、使人們更便利地獲得淨水和衛生設備、透過疫苗接種消除疾病、因應緊急情況、支援難民,以及提供輪椅和眼科護理服務。2020年,後期聖徒慈善協會及其附屬機構,在160個國家和地區贊助了3,600多個專案。17教會提供的福利服務還包括提供諮詢和戒癮服務的家庭服務處,以及提供就業、教育和財務幫助的自立服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