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成人
在20世紀初期迎來了一個進步時代,許多後期聖徒在這段時期,致力於透過各樣的組織和計畫來改善社會現況。教會各組織的參與者推出了一些計畫,來支持單身成人成員並與他們交誼,這些計畫最終發展成為單身成人支會和支聯會。在1913年,慈助會贊助資金,建立了一個為來到鹽湖城找工作或住處的年輕單身婦女而設的收容之家。這項為這群潛在的弱勢婦女提供庇護的努力在1920年得以擴大,因原本由百翰·楊和他的大家庭所居住的蜂巢之屋,經整修改建成為年輕單身女性的宿舍。大約在這同一個時期,有幾個後期聖徒的兄弟會和姊妹會,將大學生和返鄉傳教士組織起來成立了社團,這些社團與教會領袖在幾所大學校園新成立的「大學的福音進修班」一起運作,後來成為福音研究所。隨著上大學的年輕成人人數不斷增加,各項活動專案也隨之增加。
到了1950年代,教會領袖正考慮如何將支會和支聯會的聖職組織架構與校園生活整合在一起。1956年,教會為就讀楊百翰大學的未婚年輕成人,成立了楊百翰大學支聯會。該支聯會中的新婚夫婦學生很快就組成了十二個支會,這些支會都保留著傳統支會中大部分相同的組織,如主日學和初級會。在大學校園之外的其他支聯會,也組織起主要供單身成人參與的支會。
隨著校園附屬團契組織的蓬勃發展,教會領袖在1970年代體認到,各個年齡層的單身成人,可以從配合他們的需求、興趣和關注的施助事工中獲益。許多未婚的成年人表示,參與一個經常提到婚姻狀態的社群時,他們會有被孤立的感覺。一位在此期間喪偶的婦女後來回想,對於單身成員來說,參加教會聚會「真的不一樣」。協進會(MIA)為年輕成人男女創立了「M Men」和「Gleaner Girls」組織。1972年,為了協調協進會與聖職定額組,教會為單身成人發起了一項新的計畫。雅各·傅士德長老在介紹這項計畫時談到,他曾聽到單身的後期聖徒表示,他們覺得自己被邊緣化也感到氣餒。「我們必須先試著去關懷每一個人。」他說。「我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教會中有歸屬感。」18到25歲的未婚成員被歸為「青年組」,而26歲以上的未婚成員則被歸為「特志組」。當地主教為沒有和原生家庭同住的單身成員舉辦家人家庭晚會小組。在年輕單身成人人數充足的地區,支聯會會長和主教有時會組織主日學和慈助會小組。21世紀初,由於年輕單身成人(YSA)支會的數量已經比學生支會還多,教會因此取消了學生支會。到了2016年,無論在學與否的年輕單身成人,已在世界各地超過1,300個年輕單身成人支會參與聚會。
到了2021年,在教會成年成員的人口結構中,單身成員已經成為最大的族群。早在1980年代,領袖就已預見要擴展青年組和特志組的組織,以因應這樣的改變。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他們努力改善交誼和活動計畫,以便更好地囊括和支持單身成人。在2021年為30歲以上的單身成員舉行的面對面轉播中,十二使徒定額組和總會慈助會會長團的領袖,針對世界各地教會成員人數變化的情形發表演講。雪倫·尤班克說:「每位成員,無論他們的情況如何,都有很多可以貢獻的地方,我們希望能更認識教會成員的這一點。」
相關主題: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