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格維奇」,教會歷史主題
「薩格維奇」
薩格維奇
薩格維奇是19世紀北休休尼(紐依〔Newe〕)族的酋長,對於定居在猶他北部和愛達荷東南部——休休尼族居住地——的後期聖徒而言,他是一位重要的夥伴和朋友。1他於1822年出生,父母是平因聶哲和烏洛瑞因薇,他早年就很傑出,能為他的人民進行談判和發言。他的名字薩格維奇,意即「演講者」和「演說家」。
聖徒於1847年抵達大鹽湖谷後八天,薩格維奇和休休尼族的其他領袖在這裡會見了百翰·楊,展開了正面而持久的關係。2然而,聖徒於1856年開始在凱西山谷定居後,帶來了緊張不安,因為休尼尼人和這群剛從歐洲來美國定居的人,在同樣賴以維生的許多稀少資源上相互競爭。薩格維奇是他人民的酋長和演說家,他與後期聖徒和平往來,這兩群人雖然有時關係緊繃,但仍能和睦相處。
有些人不同意薩格維奇對和平共處的承諾,因此整個地區還是會發生小規模衝突。3駐紮在鹽湖城東邊道格拉斯營的美國陸軍上校派屈克·卡納決定先發制人,進攻休休尼人的冬季營地(今日的愛達荷州普雷斯頓附近),認為此舉可減少日後不斷的突襲和暴力。1863年1月29日,他派出一團的兵力向休休尼人宣戰。這場埋伏在當時被稱為熊河戰役,後來演變為所謂的熊河大屠殺。這是美國西部史上最慘烈的暴行之一,美國軍隊這次襲擊薩格維奇的部落,造成約400名休休尼成人、兒童和嬰兒喪生。薩格維奇在這場屠殺事件中受傷,但他與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保住了性命,他的妻子和兩個繼子則遭殺害。
十年後,在1873年,薩格維奇想要加入教會,於是傳教士喬治·希爾教導了他休休尼族的101位族人,並為他們施洗。三天後,薩格維奇前往鹽湖城,會見教會領袖,並被按立為長老。後來在1875年,薩格維奇和妻子碧瓦奇,以及另一對休休尼人夫婦,在聖殿廣場的恩道門屋宇與惠福·伍見面,接受自己的恩道門,成為最早完成婚姻印證的美國印第安人。4
教會根據美國公地放領法的一個新修正案,協助薩格維奇將族人遷移到其他的農地。最終,薩格維奇和其他後期聖徒建立了猶他的瓦沙奇鎮,使他們成為根據該修正案擁有土地的首批印第安人。當得知要在鄰近的凱西山谷建造洛干聖殿的計畫時,薩格維奇表示支持,並帶領休休尼人工作團隊去現場幫忙。聖殿竣工後,薩格維奇和他的族人定期到洛干聖殿代替已逝的家人執行教儀,包括1863年在熊河大屠殺中喪生的人。
薩格維奇於1887年去世,被埋葬在瓦沙奇。他的一個兒子皮撒比·提賓佈(也稱為法蘭克·華納),很可能是首位擔任一般傳教士的美國印第安人。另一位兒子耶戈爾在1926年的總會大會上以休休尼語演講,這是第一篇以英文以外的語言發表的大會演講。薩格維奇的孫子摩羅乃·提賓佈是第一位蒙召喚為主教的美國印第安人,從1939年到1945年帶領瓦沙奇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