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外遷移
19世紀下半葉,大多數的後期聖徒都居住在北美西部一條狹長的地帶,該地帶從加拿大亞伯達省穿過猶他州延伸到墨西哥華瑞茲區。教會早期聚集後期聖徒到這個地區的努力,在1900年左右開始出現逆轉,那時教會領袖鼓勵新歸信者留在自己的家鄉,而不要移居到美國西部。於此同時,經濟、教育和政府的多方機會,也開始吸引許多後期聖徒個人和家庭,搬離猶他州前往美國各地。這樣的「向外遷移」,以重要的方式改變了教會。雖然後期聖徒仍大幅集中在猶他州和其周圍各州,但教會會眾開始更廣泛地分佈在全美各地。隨著時間過去,美國各大城市裡的一些後期聖徒,逐漸在美國社會中的商業、政府、教育及其他層面,擔任起有影響力的職位。
在二十世紀之交,有許多不同的因素促使後期聖徒搬遷到猶他州以外的地方。後期聖徒自從抵達西部山間後,就一直努力在該地區建立地面上的神國。多年來,教會領袖鼓勵成員,只跟教會成員做生意,並將他們的資本和勞動力奉獻或借給他們的支會、支聯會和屯墾區運用。相反的,大多數的美國人都在根據個人的機會來建立經濟。隨著後期聖徒逐漸投入全美的工商業,他們也越來越常在非後期聖徒文化的地區追求教育和就業的機會。
政治和經濟等其他重大力量,也導致更多人向外遷移。1880年代在反多重婚姻立法之後,隨之而來的1890年代全國經濟大蕭條,削弱了後期聖徒家庭和社區自給自足的能力,使得許多人去到外地找工作。自1900年起,聯邦水利資源回收計畫在美國西部各地開闢了新的土地可供發展農業,為猶他州的農民提供了搬遷和擴大經營的機會,使得許多較小的城鎮開始逐漸空置。列德·斯穆特於1903年當選美國參議員時,他邀請自己的幾名職員到華盛頓特區的聯邦辦公室任職。他們的公職經驗鼓舞了其他後期聖徒,在接下來幾十年裡也努力尋求在政府部門任職。更多的高等教育和專業工作機會,也吸引許多年輕成人離開猶他州,搬往紐約市、芝加哥、洛杉磯、舊金山和華盛頓特區。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後期聖徒從軍以及在國防工業裡工作,因此向外遷移變得更加普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退役軍人在美國軍人權利法案的保障下獲得許多福利,其中包括學費補助。後期聖徒和美國其他年輕人一起努力追求學位,使得各個大學所在的城鎮蓬勃發展,大學校園附近則成立了許多學生支會。在軍中服役的教會成員也支持了教會在海外的分會,駐外服務的外籍工作人員往往是許多國家的首批後期聖徒。
到了20世紀中葉,在猶他州和美國以外地區,有越來越多的新成員加入了教會。1923到1953年間,加州、紐約州、德州和華盛頓特區的各個支聯會成立,這都是位於該州和首都的第一個支聯會,而隨後幾十年在國際交通運輸、全球化貿易和傳道部的擴展,也促使教會成員教籍人數大幅增加,並在世界各地成立了許多蓬勃發展的支聯會。1979年,教會第1,000個支聯會在伊利諾州納府成立;十五年後,第2,000個支聯會在墨西哥市成立;而在2012年,第3,000個支聯會在獅子山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