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教會歷史主題
「移民」
移民
第一批後期聖徒回應了主希望他們「聚集到錫安」的呼召,從自己的家鄉遷往主要聚集地,首先是在俄亥俄州、密蘇里州,接著在伊利諾州,後來在北美西部。1踏上這趟旅程的人,循著許多條不同的路線前往錫安。2移民是早期後期聖徒生活的一大特色——幾乎所有加入教會的人都感受到移民的影響,不論是離開自己的家園,或是與離開的人分別。教會著手進行了繁瑣的協調工作,協助許多家庭遷徙,這些工作包括組織旅行隊伍,資助旅費,以及讓移民融入新社區,與聖徒共處。
從1840年到1890年間,有超過85,000名聖徒遷徙到伊利諾州納府和美國西部。其中大部分的人(約55,000人)離開不列顛群島,另有25,000人離開斯堪地那維亞,還有約6,000人離開歐洲大陸。其他的人則是從太平洋群島、印度、鄂圖曼帝國和南非抵達。聖徒犧牲和分享資源的意願,造就了這樣大規模的遷徙——他們通常不肯撇下較貧窮的成員。3
起初,後期聖徒自付費用聚集到錫安,但在第一批傳教士於1837年抵達大不列顛之後,教會領袖更積極地協調旅程交通和安排其他事宜。許多較富裕的英國歸信者承諾要資助較貧窮的聖徒前往納府。從1840年到1846年間,教會贊助了一些移民隊伍,總共約有4,000名歸信者從英國乘船到美國。4聖徒離開納府之後,就把猶他領地當作聚集歸信者的主要目的地。5
接下來的40年裡,在移入的歸信者之中,有將近一半的人是靠著永久移民基金所提供的貸款來支付旅費;永久移民基金是1849年在鹽湖谷註冊的一個合作社組織,宗旨是「把窮人帶來此地」。6愛德華·洪德主教把最初的捐款美金5,000元帶回愛阿華,用來為當地的移民添購裝備。這些旅行的人一旦抵達了鹽湖谷,就應當償還貸款,好讓未來的移民能踏上這趟旅程。7
永久移民基金的管理人員委派一支隊伍負責收集和支付款項,購買補給品,租船,以及指導派駐在傳道部辦公室和中繼站的移民代理人。英國利物浦是海運中心,教會的代理人在那裡集合歐洲移民,安排他們的旅程和收集訂金。出發前兩三個月,移民辦公室會在千禧星(Millennial Star)刊登通告,公布乘船的預約狀況,並列出打包行李的指示。8上船之後,這些隊伍的移民(有時總數多達數百人),就為這趟旅程組織起來,成立支會,各支會都有一位會長和兩位諮理。9
新的蒸汽科技改變了遷徙的經驗:汽船取代了帆船,鐵路取代了篷車隊。10教會資助移民一直持續到1887年為止,當時美國政府根據反一夫多妻法,剝奪了教會企業應有的權利。11之後數十年,仍有個別的家庭自行遷移,但是當教會領袖勸告要鞏固海外的分會和支聯會時,焦點已轉為在全球各地擴展教會社區,而在後期聖徒先驅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移民經驗,也逐漸消失。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