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摩爾門經的修改


摩爾門經的修改

1829年在紐約拋邁拉,埃格巴·格蘭丁的員工開始了摩爾門經的印製工作。那個年代的印刷商在印製書籍的第一版時,通常會從作者那裡拿到手寫稿,並在排版時提供編輯上的修改,如標點符號、拼字和文法的修改。印製摩爾門經時,約瑟·斯密的助理兼抄寫員奧利佛·考德里製作了一份原始手稿,供排版人員約翰·吉伯特使用。這份「印刷商手稿」和原始手稿一樣,標點符號極少,拼字上也有一些不一致之處。印刷商手稿也與原始手稿有些微差異。在排版時,吉伯特提供標點符號和段落劃分。第一版的摩爾門經沒有節數編號。

摩爾門經手稿的一頁

摩爾門經原始手稿,內含尼腓一書8:11-27的文字。

約瑟·斯密和奧利佛·考德里在1837年準備出版第二版。他們為摩爾門經所作的更新,就像當時的人為聖經的英文讀者所作的版本改進。出版商和讀者普遍瞭解,任何書籍的排版過程都可能會出錯,因此出版商往往會在序言中向讀者保證,他們會找出並修復先前版本任何不一致之處。1837年,約瑟和奧利佛花了兩個多月做類似處理,更新第一版的摩爾門經,在第二版中提出一千多筆小更正,以及一些重要的澄清。例如,手稿和1830年版的尼腓一書是這樣提及耶穌:「神的母親」、「永恆的父」、「永恆的神」,他們將這些部分調整為「神的兒子的母親」、「永恆之父的兒子」和「永恆之神的兒子」。約瑟和奧利佛的序言說:「熟悉書籍印刷的人都知道,手稿版本中總是會出現許多拼寫錯誤。〔這段文字〕經過摩爾門經的翻譯員小約瑟·斯密長老仔細的檢查,並與原始手稿作比較,由目前的印刷商奧·考德里弟兄協助。」

最後一版由約瑟·斯密督導的摩爾門經,是1840年在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出版的第三版。第三版的印製是由以便以謝·羅賓森著手開始,他使用的版本是約瑟·斯密以鉛筆修正的第二版。第三版有一項重要的改變,原形容尼腓人為「白皙可愛的民族」,改為「純潔可愛的民族」。由於後來有些摩爾門經的版本是依據1837年的第二版印製,因此有些一直沒有更正的措辭,直到1981年版才回復到約瑟·斯密1840年更正的版本。羅賓森使用鉛版來準備第三版的印刷。這項技術允許多次印刷,對摩爾門經來說算是第一次。有了鉛版技術,約瑟·斯密認為摩爾門經在可遇見的未來或多或少是安全的,便於1841年將摩爾門經原始手稿存放在納府之家的房角石里。

自1840年第三版以來,其他版本和數十份根據1837年和1841年歐洲版的重新印刷,都對摩爾門經作了小小的改變。1879年由奧申·普瑞特編輯的版本,內文劃分成一章一章的,篇幅都不長,也標上了節數編號,成為後續所有版本的標準。1920年版由教會經文委員會編輯,委員會由五位使徒組成,喬治·理查擔任主席,將摩爾門經內的書名(如尼腓三書和尼腓四書)標準化,內文分成兩欄排版,並新增了章前綱要和發音指南。

1920年版雖然有許多交互參照經文,但仍與英文版聖經分開排版。在1970年代,由多馬·孟蓀長老擔任主席的經文出版委員會,開始審閱聖經、摩爾門經、教義和聖約和無價珍珠,製作完整版的標準經典。委員會查閱了原始手稿和印刷商手稿,以及先前版本的摩爾門經,找出並追踪印刷和語義的變異。有些人為的錯誤被修正了,像是straightstrait(發音相同但意義不同的字)的混淆,以及印刷商手稿的formation尼腓一書13章中被排版為foundation。該委員會也重新發現並納入1840年版約瑟·斯密的修訂。1981年的版本採用了標準經典的新版版面,並推出更新的交互參照經文、各章前言和參考資料。

1920年和1970年代這兩個經文委員會都向學者諮詢,這些學者研究了各時代的原始文本和印刷版本。這樣的學術研究在1988年進展快速,當時推行了摩爾門經關鍵文本計畫(Book of Mormon Critical Text Project),此計畫最終由楊百翰大學語言學和英國語文學教授羅爾·史庫森領導。史庫森致力於找出摩爾門經內文中所有的變更(無論是編輯使然或意外造成),以及手稿中書寫模式和印刷版本中的變體,從而使摩爾門經內文的學術研究開枝展葉。2001年,約瑟·斯密文獻專案開始收集並展出約瑟·斯密所有存留的文件,包括他對摩爾門經的貢獻。這項專案的現代檔案保存和文件編輯工作,進一步推動摩爾門經及其歷史的研究,使得人們能取得更多摩爾門經變更的證明文件。

由於1981年版的英文印刷母版出現物理損壞,因此急需製作新版。隨之而來的2013年版趁機修正了長期以來排版不一致之處,例如將尼腓二書第2章第4章第24章中的first-born標準化為firstborn,也更正了一些小錯誤,像是阿爾瑪12:31becoming as Gods更正為becoming as gods,以及希拉曼13:17the peoples’ 改為the people’s

新興的數位出版科技也為出版品帶來了新的格式。軟體提供讀者關鍵詞搜尋、參考鏈接、經文劃記工具,以及一百多種語言選項。2022年,摩爾門經應用程式進一步強化數位功能,將文字連結至多媒體和其他數位內容,並提供即時分享功能。

相關主題: 摩爾門經的印刷和出版

  1. 見主題:摩爾門經的印刷和出版

  2. See Seth Perry, “The Many Bibles of Joseph Smith: Textual, Prophetic, and Scholarly Authority in Early-National Bible Cul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 vol. 84, no. 3 (Sept. 2016), 750–75.

  3. Compare Original Manuscript of the Book of Mormon, 17–18; Printer’s Manuscript of the Book of Mormon, 16–17; The Book of Mormon: An Account Written by the Hand of Mormon, upon Plates Taken from the Plates of Nephi (Palmyra, NY: Joseph Smith Jr., 1830), 25–26; The Book of Mormon: An Account Written by the Hand of Mormon, upon Plates Taken from the Plates of Nephi (Kirtland, Ohio: P. P. Pratt and J.Goodson, 1837), 27–29; all available at josephsmithpapers.org.

  4. “Preface,” in Book of Mormon (1837), v.

  5. Richard E. Turley Jr. and William W. Slaughter, How We Got the Book of Mormon (Salt Lake City: Deseret Book, 2011), 58.

  6. Turley and Slaughter, How We Got the Book of Mormon, 62.

  7. Paul Gutjahr, “Orson Pratt’s Enduring Influence on the Book of Mormon,” in Elizabeth Fenton and Jared Hickman, eds., Americanist Approaches to the Book of Morm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83–106.

  8. See Richard L. Saunders, The 1920 Edition of the Book of Mormon: A Centennial Adventure in Latter-day Saint Book History (Salt Lake City: Greg Kofford Books, 2021).

  9. George Horton, “Understanding Textual Changes in the Book of Mormon,” Ensign, Dec. 1983, 24–28.

  10. Royal Skousen, “The Book of Mormon Critical Text Project,” in Susan Easton Black and Charles D. Tate Jr., eds., Joseph Smith: The Prophet, The Man (Provo, UT: Religious Studies Center,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1993), 65–75.

  11. Final Volume of Joseph Smith Papers Published, Completing Monumental Historical Work,” News, Joseph Smith Papers, June 27, 2023, josephsmithpapers.org.

  12. Summary of Approved Adjustments for the 2013 Editions of the Scriptures,” ChurchofJesusChrist.org; “New Edition of English Scriptures,” Church News, Mar. 3, 2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