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諾州納府(克貿斯)」,教會歷史主題
「伊利諾州納府(克貿斯)」
伊利諾州納府(克貿斯)
1830年代晚期,後期聖徒被驅離密蘇里州後,在伊利諾州昆西這個小鎮及其周圍避難。接著他們面臨這項選擇:應該甘冒迫害的風險,聚集起來再度建立一座城市,或者應該分散至更廣大的人群中來避開衝突?約瑟·斯密知道聚集起來的風險,但他對於這條應當服從的誡命有信心,於是授權教會領袖向以撒·高藍購買一大片土地。這塊地位於密西西比河沿岸,包含伊利諾州克貿斯這個小鎮。聖徒立即動手將沼澤的水排乾,耕種農地和果園,建造房舍及道路,做起生意,並且歡迎一波波從美國和英國移居過來的歸信者。約瑟將這座城市重新命名為納府(Nauvoo),這個希伯來文字有時翻譯為「美麗的」。1
約瑟·斯密和教會其他領袖努力向州政府取得許可,如願以償地將納府設為有實權的城市,此舉乃是希望納府能保護他們不再遭受先前經歷的那些不公義的事。約瑟·斯密從1842年起,到他1844年過世為止,都擔任該市的市長。在納府極盛時期,人口將近有10,000人,成為州內幾個大城市之一。
約瑟·斯密在1841年1月獲得一項啟示,命令聖徒要再開始建造聖殿。因此,納府居民主要聚焦的事情就是把雄偉的石造聖殿蓋在能俯瞰整座城市的山丘上。聖徒奉獻勞力、物品和資金,投入這項工程。該啟示也命令他們要建造納府之家,接待造訪該市的旅客。戶外的一大片樹林則可作為教會半年一次大會等各種大型公共聚會的集合地。
在納府,主透過約瑟·斯密揭示了重要的教儀和教導。第一批代替死者的洗禮是在附近的密西西比河中執行的,後來才在納府聖殿的洗禮池中執行;當時聖殿仍在興建,就先奉獻了這座洗禮池。第一批聖殿恩道門是在約瑟·斯密的紅磚店上層房間裡,以小團體的方式進行的,而第一批為今生及永恆的婚姻印證,包括第一批記錄下來的多重婚姻印證,則是在聖殿完工前於私人家宅中執行的。約瑟·斯密在他最後一場大會的演講中,針對人類的神聖本質和潛能作了有力的講道,常被稱為金·佛烈講道。
納府也是教會組織出現重大變革的地點。十二使徒在不列顛群島的傳教相當成功,回到納府之後,約瑟·斯密給予他們更大的權柄來管理教會的事務,將聖殿教儀托付給他們,並幫助他們準備好在他死後帶領教會。1842年3月17日,慈助會在納府成立,約瑟·斯密視之為教會組織臻於完善所不可或缺的一步。
納府有龐大的聖徒人口,周詳的城市憲章及為數眾多的民兵都保護著聖徒,不受過去在俄亥俄州和密蘇里州經歷的許多迫害。然而,緊張的關係依然存在。從1842年開始,就有人嘗試透過司法引渡程序或用綁架的方式,要將約瑟·斯密帶回密蘇里州。納府周圍的一些社區和不滿的後期聖徒叛離者也醞釀著反對教會的一股風暴。在面對這些挑戰時,約瑟·斯密和其他的人開始計畫到更遠的西邊開闢更多屯墾區。
1844年夏天,約瑟和海侖·斯密在伊利諾州納府東方32公里處的卡太基遇害。聖徒因失去先知而哀悼的同時,以壓倒性的多數舉手支持十二使徒在沒有先知的這段期間帶領教會。聖徒儘管有被迫離開伊利諾州的龐大外在壓力,還是把聖殿蓋完,讓上千人得以在裡面接受恩道門。接著,從1846年2月起,他們開始撤離納府,離開了自己的家園和聖殿。2
教會在20世紀當中,購得了納府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地點。3其中包括納府聖殿地點,然而聖殿本身已被大火和龍捲風毀壞,最後只得加以拆除。2002年,教會在原址完成了伊利諾州納府聖殿的重建工程。4今日,納府接待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訪客,他們參觀了由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和基督社區(前耶穌基督後期聖徒重組教會)分別營運的地點,使納府成為一個共享的神聖場域,讓兩邊的教會成員都能在此回顧他們早期的歷史。
相關主題:伊利諾州昆西屯墾區;納府聖殿;納府女性慈助會;金·佛烈講道;納府真相報;約瑟和海侖·斯密的死亡;教會領導人的繼任;離開納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