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以色列營」,後期聖徒歷史:1815-1846教師教材(2018)
「第12課」,後期聖徒歷史:1815-1846教師教材
第12課
以色列營
導言和大事紀
1834年2月24日,主賜給約瑟·斯密一則啟示,命令他組織一群志願者去協助在密蘇里州受苦的聖徒(見教約第103篇)。這群200多人的志願者稱為以色列營(後來稱為錫安營)。他們行軍約900英里(約1,400公里)去協助密蘇里州聖徒取回自己的土地。該營隊抵達密蘇里州後,主向約瑟·斯密啟示,錫安的救贖時刻尚未來到,該營隊也就解散了(見教約105:9-11)。回到嘉德蘭大約六個月後,約瑟·斯密組織了十二使徒定額組和七十員定額組。十二使徒中的八位成員及每一位七十員都參與了以色列營的遠征。
學生閱讀
聖徒:耶穌基督的教會在後期時代的故事,第一冊,真理的大旗,1815-1846(2018),第18~19章
教學建議
主命令約瑟·斯密組織以色列營
上課前,將以下問題寫在白板上:我們在不方便或困難的情況下,可能會在哪些方面受邀為主服務?
請學生說說他們的答案。將他們的回答寫在白板上。
請學生在今天的課程中,找出他們若受邀在不方便或困難的情況下為主服務,有哪些教義和原則可以幫助他們。
展示這裡所附的密蘇里州地圖。
提醒學生,1833年秋天,密蘇里州傑克森郡的聖徒被殘暴地逐出自己的土地和家園,大多數的人都在密蘇里河對岸的密蘇里州克雷郡暫時避難。
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這段話:
當教會領袖向當地政府及州政府的官員求助時,被告知密蘇里州州長但以理·鄧克願意派遣該州的民兵團,護送聖徒回到他們在傑克森郡的土地。不過,聖徒一旦取回自己的土地之後,就必須自組武裝部隊來保護教會成員。1834年2月24日,先知約瑟·斯密獲得教義和聖約第103篇所記載的啟示,主在其中命令他組織一群志願者,並行軍前往密蘇里州去援助當地受苦的聖徒。獲得這項啟示後不久,約瑟·斯密、西德尼·雷格登、帕雷·普瑞特,及教會其他領袖便前往教會各分會招募志願者。這些志願者組成了以色列營(後來稱為錫安營),目的是要協助密蘇里州的聖徒取回自己的土地,並在州民兵團撤走後,防止聖徒遭到更多攻擊。(See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Documents, Volume 3: February 1833–March 1834, ed. Gerrit J.Dirkmaat and others [2014], 458–59;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Documents, Volume 4: April 1834–September 1835, ed. Matthew C.Godfrey and others [2016], xix–xxi.)
-
如果你被召喚參加以色列營,你認為你可能會有什麼想法或感受?為什麼?
請學生翻到聖徒:第一冊的第18章。請幾位學生輪流讀,從第149頁「1834年4月」那段開始,一直到第150頁「全員集合後」那段結束。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加入以色列營對某些聖徒來說為什麼不是件容易的事。
-
從哪些方面看來,前往密蘇里州的這個召喚對某些聖徒而言是信心的試驗?
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惠福·伍會長(1807-1898)的這段話。請全班仔細聽,找出伍會長為什麼接受這項邀請,加入了以色列營。
「我蒙召喚要冒生命危險前往密蘇里州,於是我們一小群人便出發要去救贖弟兄們。我們的確必須憑信心前去。我的鄰居來拜訪我,苦苦勸我不要去,說:『別去,否則你的性命不保。』我對他們說:『就算我知道一踏進密蘇里州,心臟就會中槍,我也要去。』……那就是我那時候對神的事工的感受,也是我今天的感受。我的目標是追求救恩和永生,我不允許任何事物擋在我和我的目標中間」(Wilford Woodruff, in Journal of Discourses, 17:246)。
-
我們可以從伍會長的這段話學到哪些原則?(學生可能指出好幾項原則,其中包括:要接受主的邀請去為祂服務,就必須運用對祂的信心,如此也會幫助我們進步、通往永生。將這項原則寫在白板上。)
-
要接受這些為主服務的邀請,我們必須在哪些方面運用對祂的信心?
-
將為主服務的邀請視作讓我們進步、通往救恩和永生的機會,為什麼可能會有所幫助?
以色列營行軍至密蘇里州
展示這裡所附的地圖:「錫安營路線,1834年」;這個地圖標示了以色列營行進的路線。
向學生說明,約瑟·斯密帶領一群志願者從俄亥俄州嘉德蘭前往密蘇里州,海侖·斯密和列曼·魏特則帶領另一群志願者從密西根領地出發,並在1834年6月9日與先知的隊伍會合。以色列營共計有200多名男子,隨行的還有大約12名婦女及10名兒童。(See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Documents, Volume 4: April 1834–September 1835, xx.)
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四段文字:
錫安營的許多成員都迫不及待參與這次遠征,並且以正面眼光看待這次經驗。然而,他們也歷經了許多磨難。這群人在崎嶇的地形上行進了900多英里(約1400多公里),且大部分的人都是徒步前進。他們受盡了炎暑、濕氣、雨水、泥濘、器具殘破、疾病、雙腳痠痛流血,而且食物飲水短缺。耐森·鮑頓是營隊的一員,他回憶說:
「在穿越長有樹木的大草原時,我們有時候會陷入無水可喝的窘境;我們不熟悉這樣的環境,所以沒有作好準備。有時候,我們會收集草上的露水來喝;把盤子放在滿是露水的草下方,然後快速撈起,露水就會落進盤子裡,過濾之後,就可以飲用了」(Nathan Bennett Baldwin, Account of Zion’s Camp, 1882, 11–12, Church History Library, Salt Lake City)。
喬治A.·斯密當時才16歲,就跟著以色列營行軍。他後來記錄說:
「我們常常口渴難耐,不得不喝下充滿小生物的沼澤水,我在這裡學會用牙齒過濾掉孓孑」(Memoirs of George A.Smith, circa 1860–1882, 19–20, Church History Library, Salt Lake City)。
-
如果你是以色列營的一員,對這些情況可能會有什麼反應?
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喬治A.·斯密的這段記事。請全班仔細聽,找出部分營隊成員對行軍的狀況有何反應。
「先知約瑟和其他人一樣,在整個旅途中疲憊不堪。除了照料錫安營的補給品和管理,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步行,就像任何在大熱天日行40到65公里路的人一樣,他的雙腳也飽受起水泡、流血及腫痛之苦。然而在整個旅程中,他從未說過一句怨言,但是營中大多數弟兄都向他抱怨腳趾腫痛、腳起水泡、路途太遠、食物短缺、麵包品質差、玉米餅難吃、牛油發霉〔酸臭〕、過期的蜂蜜難聞、培根和起司生蛆等等。有人連狗對他們吠叫都要向約瑟抱怨。遇到紮營的地方水質不佳時,幾乎就要造反了。雖然我們是錫安營,營中卻有很多人不禱告、不沉思、漫不經心、不警覺、愚蠢凶惡,但我們卻不自覺。約瑟必須對我們有耐心,並像教小孩子那樣教導我們。不過營中也有許多人從不抱怨,並且隨時作好準備,願意去做領袖命令的事」(喬治A.斯密,引述自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2007),第287-288頁)。
-
你認為營隊的成員為什麼對同樣的情況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應?
向學生說明,以色列營的許多成員除了在旅途中經歷困難之外,也認出主的天使和祂親自與他們同行,應驗了祂在促成此遠征之啟示中所賜的應許(見教約103:20;教訓:約瑟·斯密,第288-289頁)。
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惠福·伍會長的這段話:
「儘管敵人頻頻以暴力威脅,我們並不懼怕,也毫不猶豫地繼續前進,因神與我們同在,祂的天使在我們前面,我們這一小群人有不動搖的信心。我們知道天使與我們同行,因為我們看到他們」(惠福·伍,引述自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2007〕,第288頁)。
-
你在聖徒:第一冊第18章讀到,以色列營抵達密蘇里州後,帕雷·普瑞特和奧申·海德告知他們什麼壞消息?(他們通知以色列營,但以理·鄧克州長不會派遣州民兵團協助聖徒回到他們的家園。)
-
以色列營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決定做什麼?(他們決定繼續旅程,希望能幫助「逃到……克雷郡的聖徒……和傑克森郡的人談判,達成協議」〔聖徒:第一冊,第153頁〕。)
展示這裡所附的圖,並向學生說明,這是密蘇里州釣魚河。
請學生翻到聖徒:第一冊的第18章。請幾位學生輪流讀,從第153頁「以色列營穿越」那段開始,一直到第154頁「河水仍然暴漲」那段結束。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神看顧以色列營的證據。
-
神以哪些方式保護並祝福以色列營?
-
我們可以從以色列營成員的經驗學習到哪些真理?(學生可能指出好幾項真理,其中包括:我們若相信神,祂就可以將我們從困難、不確定的情況中解救出來。我們若忠信,就能在苦難中見到主的祝福。)
以色列營解散
向學生說明,暴風雨過後三天,也就是1834年6月22日,主向約瑟·斯密啟示說,「長老必須為錫安的救贖,等待一段短時期」(教約105:9),即以色列營不應繼續完成協助聖徒取回傑克森郡土地的既定使命。這項啟示是在鄧克州長拒絕派遣民兵團支援聖徒之後獲得的,而且,情況清楚顯示,聖徒若試圖進入傑克森郡,必定會發生流血衝突。獲得該啟示後不久,以色列營便開始解散。
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105:9-13,18-19。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主如何提到以色列營中的忠信成員。請幾位學生報告他們所發現的事情。
-
第19節可以如何幫助以色列營的成員了解主命令他們遠征的目的?
向學生說明,營隊的許多成員在聽到這項啟示後,就接受該啟示為主的話語,但有些人卻因為沒有機會打仗而生氣。禧伯·甘(1801-1868)是以色列營的一員,之後在十二使徒定額組及總會會長團服務。他記錄說,營隊成員進入密蘇里州之前,先知約瑟·斯密警告他們說,「由於我們之中出現紛爭及我行我素的態度,懲罰將臨到全營,我們必像羊染病一樣的死去;不過,只要我們悔改,在主前謙抑自己,諸多的懲罰會消失」(in Orson F.Whitney, Life of Heber C.Kimball [1888], 61–62)。
獲得教義和聖約第105篇所記載的啟示後兩天,營地爆發霍亂,結果有68人感染此病,包括先知約瑟·斯密,並且造成營隊中的13人和住在克雷郡的其他兩名後期聖徒死亡(see Whitney, Life of Heber C.Kimball, 76; The Joseph Smith Papers, Documents, Volume 4: April 1834–September 1835, 72, note 334)。倖存的營隊成員康復之後,大多都在1834年8月前回家了。
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十二使徒定額組大衛·貝納長老的這段話。
「聖徒們未能在傑克森郡自己的土地上重建起來,於是有人認為錫安營是一次失敗且毫無效益的嘗試。在嘉德蘭,有個弟兄沒有信心自願跟營隊一起走,後來遇到剛從密蘇里州回來的百翰·楊,就問他說:『你和約瑟·斯密這趟密蘇里州之行無功而返,究竟得到了什麼?』『得到了我們此行想得到的一切,』百翰·楊立刻回答說:『就算拿嘉卡郡的一切財富,我也不願交換我從那次遠征中獲得的經驗。』嘉卡郡就是當時嘉德蘭的所在地〔Brigham Young, in B. H. Roberts,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he Church, 1:370–71〕」(參閱大衛·貝納,「站在主一邊:從錫安營學到的教訓」,2017年7月,利阿賀拿,第17頁)。
-
百翰·楊回答說,營隊「得到了我們此行想得到的一切」,可能是什麼意思?(他們完成了主期望他們完成的事。)
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惠福·伍會長的這段話。請全班仔細聽他如何描述自己在以色列營的經驗。
「我們獲得了無法用別的方法獲得的經驗。能親眼看到先知的臉、與他一起走一千六百公里的路程、看見神的靈在他身上成就的事工,以及耶穌基督賜給他的啟示,又看到這些啟示一一應驗,真是我們的榮幸」(惠福·伍,引述自總會會長的教訓:約瑟·斯密〔2007〕,第283頁)。
向學生說明,以色列營的成員回到俄亥俄州幾個月後,先知約瑟·斯密在1835年2月14日組織十二使徒定額組,並在兩個星期之後組織七十員定額組。不妨問學生,他們是否記得有哪些人被召喚到十二使徒定額組中服務(見聖徒:第一冊,第162-163頁)。
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大衛·貝納長老的這段話。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以色列營的遠征如何準備剛被召喚的教會領袖去從事服務。
「有趣的是,1835年被召喚到十二使徒定額組的八位弟兄,以及同一時期被召喚的所有七十員,都曾是錫安營的一員。先知約瑟·斯密在召喚七十員之後的會議上說:
「『弟兄們,你們有些人因為沒有在密蘇里州打仗而生我的氣,但是我告訴各位,神不希望你們作戰。祂無法只靠著十二個人向世界打開福音之門來建立祂的國度,也無法只靠著在他們指導下行事的七十個人。祂是要從一群人中選出願意獻出他們的生命,像亞伯拉罕那樣做出莫大犧牲的人』〔Joseph Smith, in Joseph Young Sr., History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eventies (1878), 14; see also History of the Church, 2:182〕。……
「主的這支自願軍所得到的經驗,也是在為後來教會成員大批的遷移行動作準備。錫安營有20多人在兩次大遷徙中擔任隊長和軍官——第一次是四年後,有8千至1萬人從密蘇里州遷往伊利諾州;第二次是12年後,有1萬5千名左右的後期聖徒從伊利諾州浩浩蕩蕩西遷至鹽湖地區和洛磯山脈的其他山谷。錫安營預作的訓練對教會有極大的價值」(參閱大衛·貝納,「站在主一邊:從錫安營學到的教訓」,2017年7月,利阿賀拿,第18頁)。
-
關於主如何準備我們完成祂的事工,我們可以從錫安營的遠征中學到哪項原則?(學生應指出類似以下的原則:主賜給我們經驗,幫助我們準備好完成祂的事工。)
-
你認為了解這項原則對我們來說為什麼很重要?
-
你曾經看到主如何準備你或你認識的人去完成祂的事工?
複習本課討論過的真理。邀請學生在自己的研讀日記中寫下,因為上課時的學習或感受,讓他們想承諾做哪些事。不妨請幾位學生跟全班分享他們的答案。
請學生閱讀聖徒:第一冊的第20~21章,為下一課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