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福音教義
第19課:「你的信救了你」


19

「你的信救了你」

路加福音18:1−8,35−4319:1−10約翰福音第11章

目標

幫助班員對天父和耶穌基督培養更大的信心。

準備事項

  1. 閱讀下列經文,並加以沉思、祈禱:

    1. 路加福音18:1−8。耶穌以不義的官和寡婦爲比喻,教導常常禱告的重要。

    2. 路加福音18:35−43。一個瞎子表現出信心,因而被耶穌治癒了。

    3. 路加福音19:1−10。耶穌在撒該家中受到款待。

    4. 約翰福音11:1−54。耶穌使拉撒路死而復生,藉以爲自己的神性作見證。

  2. 補充閱讀:馬可福音10:46−52路加福音11:5−13

  3. 如果能取得耶穌醫好瞎子(62145;福音圖片集213)以及耶穌叫拉撒路復活過來(62148;福音圖片集222)的圖片,請在課程中使用。

  4. 教學建議:大衛奧‧麥基會長曾說:「惟有親身感受到的事情,才能有效的教導給別人」(Gospel Ideals [1953], 190)要以研讀、祈禱和服從等方式,努力讓你對自己教導的原則增強見證(見教導──沒有更偉大的召喚第12−19頁)。

課程發展建議

專心活動

適時採用下列活動或是你自創的活動來開始上課。

壽‧白朗長老去傳教以前,他的母親對他說:

「孩子,記得你小時候作了惡夢而在半夜驚醒嗎?那時你在房間裡叫著我:『媽媽,你在不在?』我會回答你,安撫你,使你不再害怕。現在你要去傳教,要到外面的世界去了;有時候你會害怕,有時候會覺得軟弱、覺得能力不夠、孤立無助、困難重重。希望你知道你可以像過去呼叫我那樣的呼求天父說:『父啊,您在不在?我需要您的幫助。』當你這樣做時,要知道只要善盡你的職責,讓自己的生活配稱獲得祝福,祂就會永遠都在,並且隨時都會幫助你。我向你保證,祂永遠都在,祂會以對你最好的方式,回答你的祈禱,賜你所需的一切」(told by Marvin J. Ashton, “Know He Is There,” Ensign, Feb. 1994, 50)。

說明我們在本課所研讀的經文故事,會幫助我們更加相信:天父和耶穌基督認識我們每一個人,也深愛著我們每一個人。

經文討論及應用

虔敬選出最能切合班員需要的經文章節、問題及其他課程資料。討論所選的經文章節如何適用於日常生活。鼓勵班員分享與經文原則有關的經驗。

1.耶穌以不義的官與寡婦作比喻。

閱讀路加福音18:1−8,並加以討論。說明耶穌對一群法利賽人提出了這個比喻。

  • 根據路加福音18:1,耶穌爲何要以不義的官與寡婦作比喻?此一比喻教導我們要如何「常常禱告」?(見路加福音18:1−8

    雅各‧陶美芝長老曾教導,「耶穌不是要指出神也會像那邪惡法官一樣,最後屈服於哀懇之下;祂所指出的是:一個甚至如那法官的人,『不懼怕神,也不尊重世人』,最後也會聆聽和答允寡婦的請求,那麼,沒有人應懷疑神,那公正和慈悲者,會傾聽和答覆禱告」(耶穌是基督,第431−432頁)。

  • 常常禱告有何含意?(見路加福音18:7阿爾瑪書34:27)我們若常常禱告,就會蒙得什麼祝福?(見路加福音18:7−8尼腓二書32:9教約90:24

  • 常常禱告如何是信心的一種表現?我們若常常禱告,卻感到自己沒有得到答案,這時應該怎麼做?

    李察‧司考德長老曾說:

    「認爲我們所作的每個祈禱都會即時得到答案是錯誤的想法。有些祈禱需要我們付出相當的努力。……

    「我們〔向天父〕說明一個問題和提出解決之道時,天父有時回答可以,有時回答不可以。通常,祂暫緩給我們答案;不是祂不關心我們,而是太愛我們了,祂要我們運用祂所賜的眞理。爲了我們的成長,我們必須相信自己有能力作正確的抉擇。我們要做感覺是對的事情。祂會適時給我們答覆。祂不會令我們失望的」(1990年1月,聖徒之聲,第29頁)。

  • 你從常常祈禱中學習到了什麼?

2.一個瞎子表現出信心,因而被耶穌治癒了。

閱讀路加福音18:35−43,並加以討論。展示耶穌醫好瞎子的圖片。

3.耶穌在撒該家中受到款待。

閱讀路加福音19:1−10,並加以討論。

  • 撒該是誰?(見路加福音19:2。說明稅吏是爲羅馬政府收取稅金的猶太人。猶太人通常都不喜歡稅吏,認爲他們是叛徒和罪人。)

  • 撒該怎樣表現出他極渴望見到耶穌?(見路加福音19:3−4)耶穌見到撒該在樹上時,對他怎麼說?(見路加福音19:5)撒該怎樣回應耶穌的話?(見路加福音19:6)我們要怎樣做,好歡喜地將救主接到自己家中?

  • 耶穌去撒該家住時,人們作何反應?(見路加福音19:7)耶穌對撒該的回應與其他人的回應有何不同?(見路加福音19:5)我們可從耶穌在此事中的榜樣上學習到什麼?

  • 有許多人因爲撒該這項稅吏的工作而規避他(路加福音19:2,7)。我們有時也在哪些方面對別人作出類似的論斷?不要排斥他人或自認爲比別人好,這對我們而言爲何十分重要?(見阿爾瑪書5:54−56;38:13−14)對他人的印象不佳時,我們要如何克服這種感覺?

    喬‧柯丁森長老曾說:「有人早上起來不想上學,甚至不想參加教會活動,因爲他們擔心別人會怎樣對待自己。你有能力使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主期望你去增強別人、拉他們一把。少爲自己打算,多想想自己有多少能力可幫助別人──包括自己的家人」(1997年1月,聖徒之聲,第44頁)。

4.耶穌使拉撒路死而復生。

閱讀選自約翰福音11:1−54中的經文,並加以討論。說明耶穌到了撒該家不久後,即從祂的朋友馬利亞和馬大處得知,她們的兄弟,也就是耶穌摯愛的友人拉撒路病了(約翰福音11:1−5)。兩天以後,耶穌指示門徒與祂一同前往伯大尼,也就是馬利亞、馬大和拉撒路所住的猶太城市(約翰福音11:6−7)。

  • 耶穌來到伯大尼時,拉撒路已經死了四天(約翰福音11:17)。馬大聽到耶穌前來時怎麼做?(見約翰福音11:20)你對於馬大這項爲救主神聖使命所作的見證留下什麼印象?(見約翰福音11:21−27

  • 耶穌見到馬利亞和其他人都在哭泣時,祂怎麼做?(見約翰福音11:33−35)這件事如何影響你對耶穌的感受?

  • 馬大雖有堅強的見證,但當耶穌請人把拉撒路墳墓前的石頭挪開時(約翰福音11:39),馬大的信心卻似乎很軟弱。耶穌怎樣幫助她?(見約翰福音11:40)我們可從此事學習到主對我們有何期許?

  • 耶穌在呼叫拉撒路復生之前所作的祈禱,讓我們對祂與天父的關係有何認識?(見約翰福音11:41−42)我們如何在個人祈禱與家庭祈禱上效法耶穌的榜樣?

展示耶穌叫拉撒路復活過來的圖片,並邀請一位班員讀出約翰福音11:43−44

  • 耶穌先前已經叫兩個人從死裡復生了(馬可福音5:22−24,35−43路加福音7:11−17)。拉撒路的復生與前面兩個例子有何不同?(睚魯的女兒和拿因城寡婦的兒子都是在身體和靈體分開後不久復生的;他們都沒有被埋進墳墓中。而拉撒路已經死了四天,屍體已經放進墳墓裡。)

  • 拉撒路復生的奇蹟何以是救主神聖使命的一項見證?這項奇蹟對親眼目睹的人有何影響?(見約翰福音11:45−46)這項奇蹟如何鞏固了你對救主的信心?

結論

說明剛才所討論事件中的原則,可以增強我們對天父和耶穌基督的信心。複習這些事件後,讀出下面引自多馬‧孟蓀長老的話:

「時間的消逝,並未改變救贖主改變人類生活的能力。過去祂對已死的拉撒路說,現在也同樣對你我說:『……出來!』(約翰福音11:43)從懷疑的絕望之心中出來。從罪的憂傷中出來。從不信的死亡中出來。出來,出來邁向新生命!」(參閱1974年10月,聖徒之聲,第45頁)

鼓勵班員找出各種方式來增強自己對天父和耶穌基督的信心。

其他教學建議

以下資料可用來補充本課所建議之課程大綱。可採用此項建議,作爲課程的一部分。

法利賽人和稅吏的比喻

閱讀法利賽人和稅吏的比喻(路加福音18:9−14),並加以討論。

  • 你會如何描述法利賽人在這個比喻中所作的祈禱?你會如何描述稅吏所作的祈禱?

  • 何謂「凡自高的,必降爲卑;自卑的,必升爲高」?(見路加福音18:14以帖書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