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itute
教師資料第15課:透過聖餐更接近耶穌基督


「教師資料第15課:透過聖餐更接近耶穌基督」,耶穌基督與祂永恆的福音教師資料(2023)

「教師資料第15課」,耶穌基督與祂永恆的福音教師資料

教師資料第15課

透過聖餐更接近耶穌基督

七十員彼得·詹森長老教導:「聖餐跟靈性啟發是相繫相連的——它既個人、有力,且有其必要」(「戰勝撒但的能力」,2019年11月,利阿賀拿,第112頁)。在本課中,學生將有機會分享,聖餐如何能在他們的生活中成為一股既個人且有力的影響力;他們也將思考,他們在領受聖餐並努力一直記得祂時,可以做什麼來更加歸向救主。

教學建議

耶穌基督制定聖餐,以提醒人記得祂偉大的贖罪犧牲。

提醒學生,救主在被釘十字架的前一天晚上,與祂的門徒一起吃了逾越節晚餐,並在這次晚餐中向門徒介紹了聖餐。

改善教導與學習

請學生想像出經文章節和記事的畫面。這能幫助他們更了解自己正在學習的人物,更能與之產生共鳴;也能幫助他們感受到自己所讀原則的真實性和重要性。

為了幫助學生感受最後的晚餐有多重要,你可以展示一張描繪該事件的圖片,並請一個學生讀出馬太福音26:19-20、26-30,或觀看影片「最後的晚餐」(時間碼2:14至3:16的片段)。請學生想像一下,救主初次主理聖餐時,他們當時如果在場,會有怎樣的感覺。鼓勵幾個學生分享他們的想法或感覺。

不妨請學生想像自己不是基督徒,並且第一次在教會聚會中目睹聖餐儀式的執行。在聚會中,會眾唱著「拿撒勒的耶穌」(聖詩選輯,第109首),有人在祝福和傳遞聖餐麵包和水。(請學生讀出這首聖詩的歌詞,可能會有所幫助。)請學生寫下,如果他們不是基督徒,可能會對聖餐有哪些疑問。

學生寫完問題後,請他們分成小組。請組員輪流提出自己的問題並回答。

學生討論他們的問題時,你可以在教室裡四處走動,聽聽他們在分享什麼。根據你聽到的內容,判斷若在課堂討論中提出以下任何問題,是否會有助於學生更深入學習:

  • 聖餐的象徵代表什麼?(學生可能會找出類似以下的真理:麵包和酒或水,代表耶穌基督的身體和血,以及祂為我們所作的贖罪。

  • 透過麵包、酒和水的象徵,經文教導了哪些有關救主的事?麵包在我們吃之前就被撕裂了,這一點為什麼深具意義?

  • 我們會吃麵包並喝水,而不只是看著它們,這一點為什麼會深具意義?(你們可以複習準備資料第1部分中圓點標示的要點,來加強討論。)

不妨請學生沉思聖餐象徵的重要意義,以及它們如何能提醒我們,救主的犧牲在本質上是關乎個人的。

我們若在領受聖餐時用心思索,就會更接近救主。

展示以下假設情境。

雖然茱莉亞不是故意的,但在聖餐傳遞時,她常常感到無聊。她知道聖餐很重要,卻很難感受得到。當聖職持有人在為會眾主理聖餐時,她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想著工作、學校作業、社交生活,以及教會聚會後要做什麼等事情。有時候,她還會用手機瀏覽社群媒體。

  • 你會如何形容茱莉亞對聖餐的態度?茱莉亞可能會因為她對聖餐的態度,而錯失哪些機會和祝福?

  • 在你看來,倘若救主親自將麵包和水傳遞給她,茱莉亞會有什麼不同的體會?

請一些學生默讀尼腓三書18:7、10-1220:8-9,一些默讀教義和聖約20:77、79,另一些則研讀準備資料第2部分中,雪柔·艾斯普林姊妹所說的話。請學生找出與聖餐相關的各種原則、態度和祝福;可以由你或他們將找到的內容寫在白板上。

學生分享他們所找到的內容時,你也可以請他們說說與自己見解相關的個人經驗或例子。他們也可以分享,在為課堂作準備時,他們從與之交談的人中,學到哪些榜樣或經驗(見準備資料第2部分的「課堂準備:討論」)。

在學生討論一直記得救主是什麼意思時,你可以問:

  • 一直記得救主,如何能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你這一整週要如何在這方面做得更好?

不妨給學生時間,去沉思並寫下他們自己參與聖餐的情形。他們可以想想,要如何改善自己在聖餐聚會中的經驗,並更加努力「一直記得祂」(教義和聖約20:77)。

如果學生對於自己是否配稱領受聖餐這一點有疑問,或者你覺得受靈提示要全班一起討論這個主題,請參考準備資料第3部分。你可以問:

  • 在準備領受聖餐時要「省察」自己,這件事為什麼很重要?(見哥林多前書11:27-29。)

  • 關於配稱領受聖餐,約翰·葛羅伯長老曾說過一段話(見準備資料第3部分),你對這段話有什麼感覺?這項忠告如何能給那些正為軟弱、罪惡或其他挑戰而苦苦掙扎的人帶來希望?

結束課程時,你或學生可以分享見證,說說聖餐教儀如何幫助我們歸向救主。或者,學生可以分享他們在本課感受到和學到的事。

為下堂課作準備

為了鼓勵學生為下一堂課作準備,不妨在這週發送以下訊息(或你自己編寫的訊息):研讀準備資料時,請想想耶穌基督的贖罪為什麼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你也可以發送影片「因為祂:復活節影片」(2:44)的連結。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