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會會長的教訓
第22章:我們靈魂中的博愛


第22章

我們靈魂中的博愛

我們要照顧貧困之人,並對所有的人充滿仁慈與愛心。

斯密F.約瑟側寫

斯密F.約瑟會長呼顳末世聖徒要愛他們的鄰居,並懷著慈悲和純正的博愛,看顧彼此在屬世及屬靈方面的需要。他敎導説:「末世聖徒一旦了解自己的職責後,就知道自己有責任……要滿懷仁慈、愛心、博愛與寬恕的精神。」1

他自己就曾經接受過別人熱心的服務。從他以總會會長身分與尼布里查理斯主敎到夏威夷訪問,就可以看得出來。尼布里主敎後來描述那經驗説:

「我們一步上壇香山的碼頭,當地的聖徒就帶著由各樣色彩的各式花朵編成的花環蜂湧而來,於是我們身上套滿了花環;他的自然比任何人都多。一旁有知名的夏威夷樂隊奏著歡迎曲。……看到這些人對他所懷的深情與愛慕,甚至為之淚下,真是美好。在這當中,我注意到有個貧窮的瞎眼老婦,大約九十餘歲,步履蹣跚地被人領了過來,手上帶著一些精選的香蕉。那就是她所有的──她的獻禮。她叫著:「約瑟,約瑟。」他一見到她,便立刻跑了過去,把她擁在懷裡,抱著她,一再親吻著她,輕輕拍著她的頭説:「媽媽,媽媽,我親愛的老媽媽。」

「淚水流下了他的臉頰。他轉過來對我説:『查理,當年我還是個男孩,生病又沒人照顧時,她收留了我,像媽媽一樣地照顧了我。』

「我十分感動。……這個偉大而高貴的靈魂,滿懷愛心,溫柔地回想著五十多年前所接受到的義行善舉;而那貧窮的老婦人亦帶來了她所有的一切──香蕉──作為愛的獻禮,放在她所愛的約瑟手中。這一幕真是美好!」2

斯密F.約瑟的敎訓

要慷慨援助貧窮和不幸的人。

根據我們的主和夫子的敎導,最大的誡命是要盡心、盡性、盡意地愛神;其次也相仿,就是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見馬太福音22:37-40〕。因此,讓我們彼此懷著博愛與寬恕之心,懷著愛心與慈悲,盡力幫助貧困之人,使寡婦的聲音不致因為抱怨著缺乏食物、衣服或庇護而上達於神。要確使這人民中的孤兒有家、有食物、有衣服、有改善心智的機會。要確使博愛主導你們的一切行為,充滿你們的思想,鼓舞你們照顧貧窮困苦之人,安慰被監禁的人──如果他們需要安慰的話,並且施助患病之人;因為凡奉先知的名,為先知獻上一杯冷水的,必得先知的酬償。

凡為我們當中貧苦之人做這些事的,必有一天會聽到這樣的話:「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裡,你們來看我。」那時,我們將不必説:「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因為每一個擁有智能的人都會知道,只要他施助應得的窮人,就必算是作在那位萬靈之父的祂身上了〔見馬太福音25:31-45〕。3

我們不僅應該敎導小孩要尊重自己的父母及弟兄姊妹,更要敎導他們尊重全人類。尤其在敎養他們長大成人時,更應該敎導他們要尊重年長之人、柔弱之人、不幸之人、窮苦之人,以及那些不被世人同情的人。4

我們向來都在設法幫助窮人,並且不拒絕任何一個要求食物的人。我相信,這是末世聖徒的一般情操與特點。在我認為,所有的摩門人士都是和藹可親,慷慨援助貧窮和不幸的人,並且在我聲音所及之處,或任何地方,每一個末世聖徒都會在必要時,將他的財物分給同胞。……

我曾見過人從我的門走出去,手上帶著很好的麵包和奶油(好到足以讓任何國王享用,因為我的同胞所作的麵包和奶油非常好,就和我在世上所吃過最好的一樣好),一出大門後,就扔到街上去。他們要的不是食物。他們要錢。為什麼?好拿去賭博或飲酒。當然他們要為此負責。我們僅能憑著外表和我們裡面的良善之靈的提示來作判斷;而且我們寧可給予十二個不應得的人,也不願拒絕一個應得的人。5

博愛或愛心是一切原則中最大的。但願我們能夠援助被欺壓的人,扶助灰心憂傷的人,提升並改善人類的狀況,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宗敎的一個必要部分。6

要愛人如己。

要説自己相信神、相信耶穌基督的贖罪之血、相信要悔改罪惡、要接受罪的赦免的浸沒洗禮、以及聖靈恩賜的按手禮,是比較容易的。一個人要進步到這程度,顯然很容易。但若談到愛人如己,就沒有這麼容易了。這是一個極難攀越的山峰,需要使出一切力量才能登上峰頂。即使我們多年來都在攀登這山,我敢説,我們今天早晨醒來時,仍發現自己還只在山腳下攀爬,甚至尚未接近峰頂。因為實際上,即使在耶穌基督末世聖徒敎會之中,亦極少有人能誠實地説:「我愛人如己。」

一般而言,我們並不會愛鄰人如同自己。〔有人〕曾説:「在我母親所有的孩子當中,我最愛的是自己。」神在這世上的子女也是一樣。儘管我們的天父有許多子女,並且我們都出於同一血源,也許還同屬一個社區,同屬一個信仰,相信同一位神,同一位主耶穌基督,但我們最愛的仍是自己。這種感覺顯示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彼此的交往上,甚至也經常顯示在夫妻和親子之間,在子女間更是普遍。這就是基督敎嗎?這就是耶穌基督的敎義嗎?根據我所讀的經文以及我對生命與救恩原則的了解,並非如此。經文吿訴我們,我們應該在愛中彼此謙讓;應該為了鄰人的願望、舒適與幸福而暫時放棄我們自己的舒適、自己的便利、自己的渴望、或自己的幸福──更別説是為了我們的親人和所愛的人了。7

我們要如何愛人如己?這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但許多人往往因為自私和褊狹而無意培養那種寬宏大量來關懷鄰人,並考慮鄰人的利益與福祉。人往往將自己侷限在自己的特定利益、祝福與福祉上,並説:「讓鄰人照顧自己吧!」那並非末世聖徒所應具有的精神。8

我們常會想到我們的弟兄姊妹有何真實或想像中的缺陷、弱點或錯誤,但我們若運用充分的博愛與友愛精神,就不會將這些拿去四處張揚,……而是去到我們所不喜悦或我們認為有弱點的朋友那裡,懷著幫助他們克服弱點的精神,吿訴他們我們有何感覺想法。這樣,對我們,對他們,都必大有好處。我們必不會懷著譴責與抱怨的心到他們那裡去,傷害他們的感情,使他們的心充滿敵意。9

我的忠吿是,我們要學習彼此相愛,這樣我們的友誼就必真實甜美。有人曾説:「我們可以光是給予而不去愛,但我們卻無法光去愛而不給予。」我們也是希望這樣彼此相愛。正如主吿訴彼得的,我們應該餵養祂的羊〔見約翰福音21:15-17〕,彼此鞏固。我們應該互相照顧,彼此扶持,而不去破壞,不去拆毁,不去一直懷想著鄰人或弟兄的弱點,或我們所見到的人性缺失。我們若是見到一項美德,就讓我們光大這美德,並且,可能的話,將之煽成熊熊火燄,好將光明與生命、能源與鼓舞給予那些見到它的人,尤其是那些犯錯並處在黑暗中的人,使他們得以被帶向光明。10

我的宗敎敎導我要愛所有的人。無論我多麼厭惡他們的行為,或多麼難以認同他們的弱點及他們心智的黑暗,他們仍是照著我的父神的形像與樣式創造的──他們是我的弟兄姊妹。我應該愛我的鄰人如同自己。我可能尚未達到那完美的高標準,可能心中還存著自私,寧可愛自己甚於鄰人;但我立志要為同胞做正義的事,因為福音是這樣要求的。11

神已在這福音期透過重重困難向我們啟示了豐滿的福音,……敎導世人此一為了他人益處而犠牲自我的原則,並敎導我們,當我們在造福他人時,就是在造福自己。……世界上有許多人如此侷限在自己的小圈圈內,吝嗇給予,以致除了自己以外,不願意為任何人而奮鬥。……人類的天職,據我所了解,也依照我們所接受到的神聖福音,是在保護無辜的人,保護美德、榮譽及人的一切權利,並且要像保護自己的一樣謹慎。12

神已在祂的敎會中作了安排,以照顧貧困的人。

神已在祂的敎會,在其中的完善組織中作了安排,使其中每個忠信的人都能在有所需要時,得到照顧與滋養。13

神已吩咐此一人民要記得貧困者,用財物資助他們。……我們相信慈善不是一項生意,而是互相幫助。福音信息要求要有信心和悔改,也要求要滿足屬世上的需求。因此,主已為人民啟示了屬世的救恩計畫。

為了貧困者的益處,我們設立了禁食,其中一項主要目的在為貧困者提供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直到他們能自助為止。只能紆解一時貧困的計畫,顯然是不夠的,敎會一向致力於使敎友能夠自立,而不是採行許多慈善機構所用的方法,提供目前所需而已。當援助的物資被領完或用盡時,就必須從同一來源提供更多,從而造成了被救濟的窮人,並且敎導了他們依賴他人協助而不依賴自己勞力的不正確原則。……因此,我們的博愛觀念在於紆解目前的需求,然後幫助窮人找到自立的方法,以便有一天他們也有能力幫助別人。分配資助款項的責任已交付給明智的人,通常是交付給敎會的主敎,而其職責就是照顧貧困者。

我們服從主為世界各地敎會所訂立的禁食日計畫,作為有系統地供應貧困者的明智方式。……遵守此一規定,每個月有一天不吃不喝,並將當天原要花費的錢或他們所樂意的更多金額,奉獻給貧困者,這對人們而言,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主已制定此一律法。這律法簡單而完美,既合理又有智慧,不僅為資助窮人的問題找到答案,更為那遵行律法的人帶來益處。這律法會……使身體順服於靈體,從而促進與聖靈之間的交通,使這國家的人民獲得他們所需要的靈性力量與能力。由於禁食應永遠伴隨著祈禱,故此一律法會使人更接近神,使他們的心智至少每月一次地,從屬世事務的忙亂之中轉移出來,使他們能立刻接觸到這實用的、清潔的、沒有玷污的虔誠──看顧孤兒寡婦,並保守自己不沾染世界的罪惡〔見聖經雅各書1:27〕。14

顯然地,禁食若要為神所接受,就必須對神和人有真正愛的精神;並且禁食的目標是確保以純潔的心地,純正意向──以最完整、最深切的感情向神禁食──因為這樣的禁食能夠去除每一項實踐上及理智上的缺失;虛榮自負會消逝,對同胞的愛會取而代之;我們也會喜悦地援助貧困之人。15

福音使我們不自私,樂意為了他人的福祉而犠牲自己的願望。

我們要吿誡並懇求我們在耶穌基督福音中的弟兄姊妹,你們每一個人不僅要藉著適當的生活方式來尊重自己,更要尊重你們的每一個鄰人,愛護他們,對他們懷有博愛之心。16

我認為,我們應當奉行我們的宗敎。我們應當遵守神的誡命。我們應當在我們的心中擁有並享有福音之靈,並在生活中結出聖靈的果子來:信心、希望、博愛,彼此存著愛心、謙遜與寬恕之心,並且盡可能地,避免那造成紛爭、混亂、使彼此不和的指責、爭辯之靈及怨恨之靈。務必消弭你們之中的怨恨。我們心中窩藏的怨恨、羡慕或嫉妒都會傷害那容許這些情緒存在靈魂中的人,他們思想中的積怨對他們自己的傷害比對別人的傷害更多一千倍。因此,讓我們將這些事物逐出我們的心中,逐出我們的思想。讓我們過正義的生活,讓丈夫愛妻子,忠於妻子,仁慈地對待妻子,讓妻子忠於丈夫,仁慈地對待丈夫,使他們成為忠實而慈愛的人,掛念著子女的福祉;讓他們在敎會中,以家庭為單位,團結在一起,並且隨著這情況擴及於錫安的界限之外,我們必得享千禧年的統治,並且世上各處亦必享有平安及對人的善意。17

福音的目的在於從我們之中除去一切不合於神、不合於祂所啟示給世人的救恩計畫的事物。它的目的在於使我們有資格享有豐滿的真理之光,認識神的目的,能夠在生活中與祂接近,使我們經常與祂的旨意保持和諧。福音原則的目的在於使我們不自私,在於擴大我們的心智,在於增加我們行善的渴望,在於除去我們心中的怨恨、敵意、嫉妒與憤怒,使我們變得溫和、服從、易於受敎、樂意犧牲一己的願望,或許還有一己的利益,來造福我們的同胞,推展神的國度。一個人若無法犧牲掉自己的願望,就無法在心中説:「父啊,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您的意思」,也就不是真正的神的孩子,並且也沒有徹底歸信;他在某種程度上,仍在過犯的掌控之中,在黑暗的陰影之下;因這黑暗於世界橫行,神也從世人面前隱藏了起來。18

研讀建議

  • 最大的兩條誡命是什麼?(亦見馬太福音22:37-40)。這些誡命為何如此重要?

  • 何謂博愛?(亦見摩羅乃書7:45-48)。我們要如何讓博愛主導我們的一切行為,充滿我們的思想?你對「博愛是從不失敗的」(見摩羅乃書7:46),有何看法?

  • 我們對那些不幸、困苦或「不被世人同情」的人,負有什麼責任?

  • 我們要如何增加自己的能力,才能無愧地説:「我愛人如己」?我們認為他人有所缺失時,應當如何處理?(亦見路加福音6:41-42)。我們要如何讚美他們所擁有的美德?

  • 遵守每月的禁食日並繳付禁食捐獻,會帶來什麼祝福?審慎考慮你要如何藉著尋找新敎友或孤單敎友、自願在社區服務、增加禁食捐獻、參與福利及人道援助的計畫等方式,來協助敎會照顧貧困者?

  • 何謂「在生活中結出聖靈的果子來」?(亦見加拉太書5:22-23)。我們樂意犧牲一己的願望來造福他人時,會為自己和他人帶來什麼祝福?

  • 耶穌基督的福音如何「除去我們心中的怨恨、敵意、嫉妒與憤怒」,幫助我們對他人懷有博愛之心?

  1.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15, 4.

  2. Charles W. Nibley, “Reminiscences,” in Gospel Doctrine, 5th ed. (1939), 519–20.

  3. Deseret Weekly, 19 Aug. 1893, 284.

  4. Gospel Doctrine, 282–83.

  5.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898, 47–48; paragraphing added.

  6.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17, 4.

  7. Deseret News: Semi-Weekly, 31 Mar. 1896, 1; paragraphing added.

  8. Gospel Doctrine, 270.

  9. In James R. Clark, comp., Messages of the First Presidency of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6 vols. (1965–75), 5:91.

  10. In Messages of the First Presidency, 5:93.

  11. “The Gospel in Precept and Example,” Millennial Star, 15 Mar. 1906, 162.

  12. “Discourse by President Joseph F. Smith,” Millennial Star, 11 Nov. 1897, 706–7.

  13. In Conference Report, Apr. 1915, 7.

  14. Gospel Doctrine, 236–38; paragraphing altered.

  15. “Editor’s Table,” Improvement Era, Dec. 1902, 147.

  16. In Messages of the First Presidency, 5:53.

  17. In Conference Report, Oct. 1916, 8.

  18. “Blind Obedience and Tithing,” Millennial Star, 20 Jan. 1893,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