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chool: Gospel Doctrine
第18課:「神要親自……救贖祂的人民」


18

「神要親自……救贖祂的人民」

摩賽亞書第12~17章

目標

幫助班員感激耶穌基督贖罪的重要,並忠於他們對贖罪的見證。

準備事項

  1. 閱讀下列經文,並加以沉思、祈禱:

    1. 摩賽亞書第12~13章。阿賓納代呼籲挪亞王和他的祭司悔改。他勸告他們遵守誡命。他教導他們,摩西律法的施行和教儀是耶穌基督贖罪的表徵和象徵。

    2. 摩賽亞書第14~16章。阿賓納代引用以賽亞的話。他為贖罪作見證,並規勸挪亞的祭司教導人民救贖是經由基督而來的。

    3. 摩賽亞書第17章。挪亞的一名祭司阿爾瑪悔改並記錄阿賓納代的話。阿賓納代以他的生命印證他對救主的見證。

  2. 如果能取得阿賓納代在挪亞王面前(62042;福音圖片集308)的圖片,請備妥在課程中加以運用。

  3. 如果你要進行專心活動,請將列在活動中的一些或所有圖片帶到課堂上。

課程發展建議

專心活動

適時採用下列活動或是你自創的活動來開始上課。

說明許多經文上記載主曾命令人民去完成困難的任務。

  • 經文中記錄了哪些困難的任務或召喚?(下列為一些可能的回答,答案後面是描述該事件之圖片的圖片編號。)

    1. 建造方舟(62053;福音圖片集102)

    2.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62100)

    3. 李海對耶路撒冷人民預言(62517;福音圖片集300)

    4. 以斯帖來到亞哈隨魯王面前(福音圖片集125)

    5. 阿賓納代在挪亞王面前(62042;福音圖片集308)

    6. 拉曼人撒母耳在城牆上(62370;福音圖片集314)

    7. 第一次異象(62470;福音圖片集403)

  • 為什麼這些任務都是艱難的?你認為這些人為什麼會不顧惡劣的處境,甘心去履行他們的任務?

展示阿賓納代在挪亞王面前的圖片,並說明本課將討論阿賓納代的教導。鼓勵班員找出阿賓納代為了向人民傳道而情願犧牲性命的理由。

經文討論及應用

虔敬選擇最能切合班員需要的經文章節、問題及本課中其他部分的資料。討論如何將所選經文應用在日常生活中。鼓勵班員分享與經文原則有關的經驗。

1.阿賓納代呼籲挪亞及其他的祭司們悔改,勸告他們要遵守誡命並教導贖罪。

討論摩賽亞書第12~13章。邀請班員朗讀選出的經文。如果你使用阿賓納代在挪亞王面前的圖片,則請在整堂課程中展示之。

  • 阿賓納代首次向挪亞的人民傳道之後兩年,他回來告訴他們,由於他們不悔改,他們將受處罰並要受束縛(摩賽亞書12:1-7)。他也說如果他們不悔改就會被毀滅(摩賽亞書12:8)。人民對這信息的反應如何?(見摩賽亞書12:9-16)你認為他們為什麼替挪亞辯護?

  • 在阿賓納代駁倒了祭司們的那些想「使他自相矛盾」的訊問後,有位祭司問了他關於某段經文的疑問(摩賽亞書12:20-24;請一位班員朗讀這幾節經文)。那些祭司為什麼無法了解這段經文的意思?(見摩賽亞書12:25-27。注意這段經文的意思將在本課稍後討論。)用我們的心去求了解是指什麼意思?為什麼用心研讀及教導福音很重要?(見教約8:2-3

  • 祭司宣稱他們教導的是摩西律法;阿賓納代則揭露這件事出了什麼問題?(見摩賽亞書12:28-37)為什麼我們努力按照所教導的真理生活很重要?

  • 什麼事讓阿賓納代得以傳講他的信息?(見摩賽亞書13:1-9。請指出主這樣做使阿賓納代能為耶穌基督的贖罪作見證。這說明了贖罪信息的重要。)

  • 阿賓納代為什麼向挪亞和他的祭司宣讀十誡?(見摩賽亞書13:11)將誡命「寫在〔我們〕的心上」是指什麼意思?將誡命寫在我們的心上如何影響我們更努力去遵行誡命?

  • 阿賓納代因為挪亞和他的祭司們未遵守摩西律法,而呼籲他們悔改,並說:「救恩不單由律法而來」(摩賽亞書13:28)。救恩是如何到來的?(見摩賽亞書13:14,28,32-35信條第3條。)

  • 摩西律法的目的是什麼?(見摩賽亞書13:29-33。說明摩西律法的施行和教儀是未來事物的表徵和象徵。這些事是為了幫助人仰望基督而賜予的。)

2.阿賓納代引用以賽亞的話,為贖罪作見證,並勸告挪亞的祭司們要教導人民:救贖是經由基督而來的。

閱讀並討論自摩賽亞書第14~16章中選出的經文。

3.阿賓納代用性命印證他對救主的見證。

閱讀並討論自摩賽亞書第17章中選出的經文。

  • 阿賓納代對挪亞王及其人民的任務是否達成?達成與否的原因何在?有誰因阿賓納代的教導而歸信?(見摩賽亞書17:2-4阿爾瑪書5:11-12;亦見其他教學建議第四項。)

  • 阿賓納代傳達完信息後,挪亞王及審判者決定如何處置他?(見摩賽亞書17:1,7)阿賓納代本來可以如何避免被處死?(見摩賽亞書17:8)他為什麼不願收回他所說過的話?(見摩賽亞書17:9-10,20)儘管我們可能不須要為我們的信仰而死,但在哪些方面我們仍然可以效法阿賓納代的榜樣?

    泰福‧彭蓀會長說:「基督改變人,改變了的人能改造世界。因基督而改變的人將由基督領導,……由基督領導的人將……在基督裡效勞。他們必以主的意念為意念。(見約翰福音5:30)他們永遠都作主所喜悅的事。(見約翰福音8:29)他們不僅願意為主而死,更重要的是他們願意為祂而活」(1989年10月,聖徒之聲,第2-3頁)。

結論

指出阿賓納代和阿爾瑪的作為能幫助我們明白贖罪的重要性。阿賓納代的生命受主所保護,因此能為贖罪作見證(摩賽亞書13:1-9)。阿賓納代在分享此信息後,「他以死印證他的話的真實」(摩賽亞書17:20)。阿爾瑪「把阿賓納代所說的話都寫了下來」(摩賽亞書17:4)。然後他服從阿賓納代的命令,「教導……救贖是經由主基督……而來的」(摩賽亞書16:15)。請鼓勵班員忠於他們的見證並分享贖罪的信息。

在聖靈的指引下,為本課所討論的真理作見證。

其他教學建議

以下資料可用來補充本課所建議的課程大綱。可採用其中一項或多項建議,作為課程的一部分。

1.聖詩

與班員齊唱一首有關耶穌基督贖罪的聖詩,如「令我驚奇」(聖詩選輯,第116首)、「大愛與大智」(聖詩選輯,第118首),或讀出其歌詞。也可以播放一首和贖罪有關的聖詩。

2.播放錄影帶

在你們討論阿賓納代對救主的見證及挪亞王和祂的祭司們的反應時,播放家人家庭晚會錄影帶(53736 268)「你們怎樣看待基督呢?」,長五分鐘的片段。

3.「父與子」(摩賽亞書15:2

利用以下資料說明摩賽亞書15:1-9中阿賓納代的教導。

阿賓納代說耶穌是「父與子」時,他所教導的並不是指天父和耶穌基督是同一人。天父、耶穌基督及聖靈是三位個別且不同的人物(教約130:22)。

古代先知談到神或主時,所指的往往是耶和華,即降世前的彌賽亞(摩賽亞書13:33-3414:6)。因此,阿賓納代所教導的「神要親自降臨人類兒女中間,且要救贖祂的人民」(摩賽亞書15:1;亦見摩賽亞書7:27-28),指的是耶穌基督。摩賽亞書15:1-9中阿賓納代所說的是耶穌在救恩方面所扮演的父親之角色及祂身為神之子的角色。

耶穌扮演父的角色包括(a)祂擔任「天地之父,從開始以來萬物的創造主」(摩賽亞書3:8)的事工;(b)祂負起使命,作那些接受祂福音並跟隨祂的人的父親(摩賽亞書5:715:10-13以帖書3:14);以及祂代表天父說話及行動的權柄,亦即所謂的「權柄的神授」。耶穌扮演神之子的角色包括(a)祂為世人的罪惡贖罪(摩賽亞書15:6-9)及(b)祂擔任我們和天父之間的調節者與中保(摩爾門經雅各書4:10-11教約45:3-5)。

阿賓納代說耶穌「因為肉身」而被稱為子,又「因為祂是由神的大能成胎的」而被稱為父(摩賽亞書15:2-3;亦見教約93:3-4)。阿賓納代說「子的旨意吞沒於父的旨意中」(摩賽亞書15:7),所指的是耶穌使祂的肉身從屬於祂的靈(摩賽亞書15:2-5;亦見尼腓三書1:14)。當耶穌讓祂的肉身從屬於祂的靈的時候,也就是讓祂的意願從屬了天父的意願(馬太福音26:39教約19:16-19)。

4.傳道事工意想不到的成效

說明阿賓納代死的時候或許不知道會有人相信他的教導。但是阿爾瑪的確因為阿賓納代的努力而歸信,他和他的後裔也對許多世代的尼腓人有著極大的影響。分享戈登‧興格萊會長以下所說的故事:

「你不知道你可以成就多少善事;你無法預見你投入的努力所產生的成果。多年以前,曾任美國南部各州傳道部會長的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查理‧加里斯會長,曾告訴我這則故事。他說當年有位在〔美國〕南方傳教的傳教士在結束他的傳道事工時來找他卸任。這位傳道部會長問他,你的傳教成功嗎?

「他說,不。

「怎麼回事?

「因為我的工作毫無成果。我浪費自己的時間也浪費了我父親的錢。這段時間都白白糟蹋了。

「加里斯弟兄說,難道你沒帶任何人受洗嗎?

「他說,我在那裡兩年只帶了一個人受洗。那是田納西州鄉下地方一個十二歲的男孩。

「因此他懷著挫敗感返鄉了。加里斯弟兄說,我決定追蹤那個受洗的男孩。我要知道他後來的情況。……

「……追蹤了許多年。他擔任了主日學監督,後來又成為分會會長。結婚後,他搬出先前和父母同住的租來的小農場,掙得一塊自己的土地,並且有很好的收成。接著他擔任區會會長。賣掉田納西那塊土地後,搬到愛達荷州買下了蛇河邊的一座農場,在那裡發達起來。他的孩子長大了,出去傳教,返鄉。孩子們有了自己的孩子,也都出去傳教。

「加里斯弟兄接著說,我剛花了一星期的時間在愛達荷州查訪那個家庭中每位我所能找到的成員,並和他們談論他們傳道的種種。我發現,那位自認失敗的傳教士所促成的一名田納西州鄉下小男孩的洗禮,最後的結果卻是,讓超過1,100人加入了教會。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你們在傳教時,永遠無法預言你的工作將來的成效」(Teachings of Gordon B. Hinckley [1997], 3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