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嘉德蘭時期的另一重要事件是召喚傳教士到美國、加拿大及英國傳福音。大部分的人為這事工付出重大犧牲。
請指派的班員摘要傳承,第30-32頁「俄亥俄州早期歸信者的傳道事工」及「十二使徒定額組的傳道事工」。
不妨說出以下經驗:
1836年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帕雷·普瑞特長老蒙召到加拿大傳教。往加拿大多倫多途中,「一位陌生人交給他一封介紹函要他去多倫多見衛理公會的俗世牧師(譯註:非職業牧師)——約翰·泰來。泰來加入一個認為現有的教會不符合新約基督教的宗教團體。兩年來,這個團體一星期聚會數次,『旨在尋找真理,不受任何一個宗教團體支配。』普瑞特長老在多倫多的泰來家庭裡頗受禮遇,但他們起初對他的信息並不熱衷。
「帕雷因為找不到傳教的場所而氣餒,便決定離開多倫多。臨行前,他順道到泰來家拿他的行李並向他們道別。在泰來家時,莉諾拉·泰來將帕雷遇到的困難告訴來訪的朋友伊莎貝爾·華爾頓太太,並表示她對他得就此離去感到難過。『他應該是一位屬神的人。』莉諾拉說。此時華爾頓太太告訴莉諾拉,聖靈提示她要她那天早晨到泰來家去拜訪,因為她願意讓普瑞特長老住在她家傳教。於是普瑞特長老便留下來,最後也受到邀請參加約翰·泰來所屬的宗教團體的聚會,會中約翰唸到新約腓利在撒馬利亞的傳教經過。『「現在」,他說:『「我們的腓利到哪裡去了呢?我們聽道後歡喜領受又因信受洗的人又在哪裡?我們的彼得和約翰在哪裡?我們的使徒呢?我們的聖靈按手禮呢?……」』當普瑞特長老應邀演講時,他告訴大家他能解答約翰·泰來的問題。
「連續三週約翰·泰來都去參加普瑞特長老的聚會,並對他講道的內容詳作筆記,也仔細比照經文。他漸漸相信耶穌基督真實的福音已經復興,便與妻子莉諾拉在1836年5月9日受洗」(參閱圓滿時代的教會歷史,第146頁)。
約翰·泰來被按立為長老,忠信地擔任傳道工作,後來成為第三任總會會長。
利未·漢克在1830年11月受洗,不久之後被召喚離開嘉德蘭到密蘇里州傳教。這段行程包括步行數百英里,他和同伴西庇太·高林沿途傳教頗有斬獲。「但他們沿路也備嘗艱苦。利未因雙腳受感染而必須留在一個願意收容他的家庭休養,西庇太獨自上路。後來,他在密蘇里州繼續受困於疾病,並因為無法完成想做的事而感到憤怒。但他仍很感謝這事工,他寫道:『我必須對神誠實,也必須為祂的國度盡一己之力,否則我將後悔莫及。我不在乎世人,也不在乎他們說什麼。在審判席前,他們必須同意我的見證。我的意思是說,我的行為必須做到能令人相信我的話,主會幫助我。』」
後來,利未在錫安營有著英勇的表現。1835年2月,他蒙揀選為七十員會長之一。(See Don L. Searle, “It Is the Truth, I Can Feel It,” Ensign, July 1999, 48-50.)
說明隨著教會成長,反對的力量也更猖狂;有些聖徒的信心動搖了。在這艱困的時期,主給了先知約瑟·斯密一項啟示,透露「為了祂教會的救恩,有些新的事情要做」(History of the Church, 2:489)。
請指派的班員摘要傳承,第32-33頁「到英國的傳教」,並說明發生了哪件事。
主在如此艱難的時期卻吩咐十二使徒定額組離開嘉德蘭,似乎叫人不解。但這些忠信的弟兄所做的犧牲,卻堅定地鞏固了教會。
1837年7月23日,傳教士首次在英國傳播福音。先知約瑟·斯密在當天得到一項給十二使徒定額組會長多馬·馬西的啟示。這項啟示就是現今的教約第112篇。教約112:12-34節記載了要多馬·馬西給十二使徒的指示。
說明教約112:19的應許很快就應驗了;在短短八個月中,有2,000人因這些傳教士的努力而加入教會,26個分會因而成立。
主答應十二使徒,如果他們「在〔神〕面前謙抑自己,遵守我的話,聽從我靈的聲音」(教約112:21-22),祂就會賜給他們力量打開各國的門以傳播福音。不妨分享以下多馬·孟蓀會長說的故事,以證明主仍繼續實現這項應許:
「1968年我第一次造訪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那時情勢還很緊張,根本談不上有信任和瞭解,也沒有任何外交關係。某個陰暗多雨的日子,我來到位於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南部……的哥利茲市,與那裡的聖徒在一間古老的小屋中首次開會,成員們唱起錫安聖詩,整個會堂洋溢著他們的信心和熱忱。
「獲悉那些成員沒有教長,沒有支會,也沒有支聯會,只有分會時,我心裡難過極了,他們無法接受聖殿的祝福——恩道門和印證都不行。總會已很久沒有正式派員訪問了,他們也不可離開國境,但全心全意信賴主。
「我站在講台上,眼中充滿淚水,聲音因激動而哽咽,我答應那些人:『如果你們對神的誡命保持忠信,其他國家的成員所得到的一切祝福,你們也可以得到。』說完我才醒悟我到底說了什麼。那天晚上,我屈膝跪下,向天父祈求:『父啊,我正擔負您的兒子要我說的,求您在這些高貴人民的有生之年,應驗這應許。』我就這樣結束了第一次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訪問。」
八年後孟蓀會長為這土地做了奉獻祈禱:
「1975年4月27日,星期日的清晨,我站在德勒斯登市和麥森市之間一塊凸起的可俯視易北河的岩石上,做了一個奉獻這國家和其人民的禱告。那禱告特別提及這些成員的信心,並強調許多人心裡都充滿了無比的渴望,想得到聖殿的祝福;禱告中也祈求和平,及上天的幫助。我這樣說:『親愛的天父,願今天成為這土地上您教會成員的時代的啟始。』
「突然,在下方河谷的遠處,一座教堂塔頂的鐘聲響起,公雞的啼聲劃破了清晨的寧靜,兩者都像在宣佈新日子的開始。儘管我的眼睛閉著,我仍感到陽光溫暖地照在我的臉上、手上,和手臂上。這怎麼可能呢?整個早上都在下雨啊!
「禱告結束時,我注視天上,發現有一道陽光,從厚厚雲層的一個孔隙中穿出,罩住我們這小群人站著的地方。從那時起,我知道上天的幫助已近。」
在這深受靈感啟發的祈禱後不久,教會在此迅速成長。區會議會成立了,隨後支聯會成立了,也召喚了聖職領袖和教長。德國弗萊堡聖殿在1985年奉獻,1989年政府允許教會派傳教士到該國(1989年7月,聖徒之聲,第51-52頁)。
說明1838年時,聖徒在嘉德蘭的時間已近尾聲。迫害加劇,留在那裡已不安全。請指派的班員摘要傳承,第36頁,「離開嘉德蘭」。
在嘉德蘭雖然有些教會成員叛教,但大部分的人仍保持忠信,是教會一股很大的力量。說出以下百翰·楊生平的經驗:
百翰·楊住在嘉德蘭時參加了一場會議,當中有一群叛教的人,其中不乏教會知名的領袖,要密謀迫使先知約瑟·斯密下台,另立一人代替他的職位。百翰·楊談到這次的經驗:
「我站起來,用一種清楚有力的方式告訴他們:約瑟是先知;我知道他是先知,而且他們盡可以咒罵他、詆毀他,卻不能抹煞他身為神的先知的身份,他們只會喪失自己的權柄,切斷那條讓他們與先知、與神連繫在一起的線,陷自己於地獄中。許多人因我斷然反對他們的計畫而勃然大怒。……這次聚會最後宣告流會,叛教者對他們反叛的計畫無法達成一致的協議」(“History of Brigham Young,” Deseret News, 10 Feb. 1858,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