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研究所
教师资料第15课:透过圣餐更接近耶稣基督


「教师资料第15课:透过圣餐更接近耶稣基督」,耶稣基督与祂永恒的福音教师资料(2023)

「教师资料第15课」,耶稣基督与祂永恒的福音教师资料

教师资料第15课

透过圣餐更接近耶稣基督

七十员彼得·詹森长老教导:「圣餐跟灵性启发是相系相连的——它既个人、有力,且有其必要」(「战胜撒但的能力」,2019年11月,利阿贺拿,第112页)。在本课中,学生将有机会分享,圣餐如何能在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一股既个人且有力的影响力;他们也将思考,他们在领受圣餐并努力一直记得祂时,可以做什么来更加归向救主。

教学建议

耶稣基督制定圣餐,以提醒人记得祂伟大的赎罪牺牲。

提醒学生,救主在被钉十字架的前一天晚上,与祂的门徒一起吃了逾越节晚餐,并在这次晚餐中向门徒介绍了圣餐。

改善教导与学习

请学生想象出经文章节和记事的画面。这能帮助他们更了解自己正在学习的人物,更能与之产生共鸣;也能帮助他们感受到自己所读原则的真实性和重要性。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最后的晚餐有多重要,你可以展示一张描绘该事件的图片,并请一个学生读出马太福音26:19-20、26-30,或观看影片「最后的晚餐」(时间码2:14至3:16的片段)。请学生想象一下,救主初次主理圣餐时,他们当时如果在场,会有怎样的感觉。鼓励几个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或感觉。

不妨请学生想象自己不是基督徒,并且第一次在教会聚会中目睹圣餐仪式的执行。在聚会中,会众唱着「拿撒勒的耶稣」(圣诗选辑,第109首),有人在祝福和传递圣餐面包和水。(请学生读出这首圣诗的歌词,可能会有所帮助。)请学生写下,如果他们不是基督徒,可能会对圣餐有哪些疑问。

学生写完问题后,请他们分成小组。请组员轮流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回答。

学生讨论他们的问题时,你可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听听他们在分享什么。根据你听到的内容,判断若在课堂讨论中提出以下任何问题,是否会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学习:

  • 圣餐的象征代表什么?(学生可能会找出类似以下的真理:面包和酒或水,代表耶稣基督的身体和血,以及祂为我们所作的赎罪。

  • 透过面包、酒和水的象征,经文教导了哪些有关救主的事?面包在我们吃之前就被撕裂了,这一点为什么深具意义?

  • 我们会吃面包并喝水,而不只是看着它们,这一点为什么会深具意义?(你们可以复习准备资料第1部分中圆点标示的要点,来加强讨论。)

不妨请学生沉思圣餐象征的重要意义,以及它们如何能提醒我们,救主的牺牲在本质上是关乎个人的。

我们若在领受圣餐时用心思索,就会更接近救主。

展示以下假设情境。

虽然茱莉亚不是故意的,但在圣餐传递时,她常常感到无聊。她知道圣餐很重要,却很难感受得到。当圣职持有人在为会众主理圣餐时,她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想着工作、学校作业、社交生活,以及教会聚会后要做什么等事情。有时候,她还会用手机浏览社群媒体。

  • 你会如何形容茱莉亚对圣餐的态度?茱莉亚可能会因为她对圣餐的态度,而错失哪些机会和祝福?

  • 在你看来,倘若救主亲自将面包和水传递给她,茱莉亚会有什么不同的体会?

请一些学生默读尼腓三书18:7、10-1220:8-9,一些默读教义和圣约20:77、79,另一些则研读准备资料第2部分中,雪柔·艾斯普林姊妹所说的话。请学生找出与圣餐相关的各种原则、态度和祝福;可以由你或他们将找到的内容写在白板上。

学生分享他们所找到的内容时,你也可以请他们说说与自己见解相关的个人经验或例子。他们也可以分享,在为课堂作准备时,他们从与之交谈的人中,学到哪些榜样或经验(见准备资料第2部分的「课堂准备:讨论」)。

在学生讨论一直记得救主是什么意思时,你可以问:

  • 一直记得救主,如何能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你这一整周要如何在这方面做得更好?

不妨给学生时间,去沉思并写下他们自己参与圣餐的情形。他们可以想想,要如何改善自己在圣餐聚会中的经验,并更加努力「一直记得祂」(教义和圣约20:77)。

如果学生对于自己是否配称领受圣餐这一点有疑问,或者你觉得受灵提示要全班一起讨论这个主题,请参考准备资料第3部分。你可以问:

  • 在准备领受圣餐时要「省察」自己,这件事为什么很重要?(见哥林多前书11:27-29。)

  • 关于配称领受圣餐,约翰·葛罗伯长老曾说过一段话(见准备资料第3部分),你对这段话有什么感觉?这项忠告如何能给那些正为软弱、罪恶或其他挑战而苦苦挣扎的人带来希望?

结束课程时,你或学生可以分享见证,说说圣餐教仪如何帮助我们归向救主。或者,学生可以分享他们在本课感受到和学到的事。

为下堂课作准备

为了鼓励学生为下一堂课作准备,不妨在这周发送以下讯息(或你自己编写的讯息):研读准备资料时,请想想耶稣基督的赎罪为什么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你也可以发送影片「因为祂:复活节影片」(2:44)的连结。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