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第13章:永恆不朽的知識


第13章

永恆不朽的知識

圖像
比利·詹森宣講福音時,讓幼子坐在他的肩膀上

1971年5月初,大流士·葛瑞走進了猶他大學的馬利奧特圖書館。他在這座圖書館影印中心工作的朋友尤金·歐爾,邀請他和魯芬·布利吉福斯在那裡見面。他們最近一直想談談黑人後期聖徒面臨的挑戰。他們每個人都不斷禁食祈禱,想知道該怎麼做。

大流士見到這些朋友後,他們找了一間無人使用的閱覽室並開始討論。他們的許多疑慮,都與教會對聖職和聖殿的限制有關。在教會初期的時候,為什麼有些黑人持有聖職?黑人何時能夠再持有聖職?

他們討論這些問題時,卻產生更多的疑問。他們知道黑人聖徒難以理解這項限制,也很難在教會中保持活躍。他們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這些人更常參加聚會呢?教會可以專為黑人成員成立分會嗎?

年輕一代的黑人聖徒又該怎麼辦呢?為人父親的魯芬和尤金,都渴望知道該如何回答子女對這項限制的疑問。

將問題寫下來後,這些朋友跪下來,由魯芬作了一個祈禱,懇求主的指引。祈禱結束後,他們有強烈的感覺,要親自向約瑟·斐亭·斯密會長和教會其他資深領袖提出他們的疑問。但是,他們要如何安排這樣的會面呢?

大流士和魯芬知道尤金很有說服力,又充滿活力,於是告訴他:「你何不跟他們聯絡呢?」如果有人能夠為這群人發言,那必定是尤金了。

幾天後,尤金在教會行政大樓裡,與斯密會長的私人祕書亞瑟·黑考克會面。「無論你有什麼疑慮,」亞瑟告訴尤金,「我都可以為你解決。」

「好的,」尤金說。「我現在最大的疑慮,就是我們想跟先知見面。」他將自己與大流士和魯芬列出的問題拿給亞瑟看。「黑人希望能在教會裡抬頭挺胸、舉足輕重和保持活躍,」他說。「他們不希望只是袖手旁觀。」

亞瑟看完這些問題後,同意這份清單言之有理。「我會交給總會弟兄們,看看他們有何決定,」他說。

尤金自此就沒有從教會總部聽到任何消息,所以三個星期後,他又回到了教會行政大樓。這一次,亞瑟告訴他,斯密會長已指派戈登·興格萊、多馬·孟蓀和培道·潘三位使徒與他們會談。會談訂於6月9日舉行。

到了那天,大流士、尤金和魯芬來到興格萊長老的辦公室,與這三位使徒見面。教會領袖與魯芬熟識多年了,他們也認識大流士,因為他在KSL工作的關係。但這些使徒都從未見過尤金。

「我們非常關切我們和家人、同胞所處的困境,」大流士和他的朋友告訴使徒。魯芬談到兒子們長大後卻無法持有亞倫聖職,因而對教會失去了興趣。看到他們不再來教會,這讓他很難過。

在這次會面中,尤金問了大部分的問題:

「當初級會其他兒童都說他們會由自己的父親施洗,而我們的孩子也要求我們為他們施洗時,我們要怎麼告訴自己的孩子?」

「我們可以參加聖職聚會嗎?」

「傳道事工能在我們的同胞之中進行嗎?」

興格萊長老、孟蓀長老和潘長老滿懷憐憫地聽著,他們同意會再與魯芬、大流士和尤金見面,討論這些和其他問題。會面結束時,他們體認到教會需要為黑人成員做更多的事。

「我們有信心,也有見證,」這三位朋友告訴使徒。「我們希望福音的祝福能更積極地擴及我們的同胞,無論我們有沒有聖職。」


與此同時,在日本東京,山下和彥每個週末都有籃球比賽,能與後期聖徒傳教士一起研讀的時間不多。在世界博覽會後不久,長老們開始拜訪他,他也很喜歡和長老們見面。他們是美國人,而他喜歡和外國人交談。但他往往與他們約好了時間,不久之後又取消。

宗教從來都不是他生活中的優先事項。他信奉佛教的母親會去祖先的墳前祭拜他們,但是他們一家人並不會祈禱、沉思或研讀他們信仰方面的教導。佛教是和彥所繼承的傳統,但並沒有對他的生活方式產生很大的影響。

相較之下,傳教士所代表的教會,每週聚會好幾次,並鼓勵教會成員研讀經文和遵守誡命。成為後期聖徒不只是一項需要投入時間的重大承諾,也是人生的一大轉變。

不過,和彥對傳教士的信息印象深刻。當他得知約瑟·斯密的第一次異象時,他大為驚奇。他對此毫無疑問,立刻就相信了。要是他能花更多時間來學習教會的事,或許會更認真地看待福音信息。

有一天,和彥順道來傳教士的公寓拜訪,為他輕忽傳教士的邀約而道歉。「山下弟兄,很抱歉,」其中一位說,「我快返鄉了。」他的傳道生涯即將結束。

這個消息讓和彥既驚訝又難過,他決心不再浪費長老們的時間。「我會更努力地學習,」他告訴自己,「我會讀摩爾門經。」

他開始定期與傳教士見面、上教會,並進一步學習復興的福音。他喜歡參加星期四晚上的協進會活動,與當地的聖徒交朋友。

對於在日本的教會來說,這是個令人興奮的時刻。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二十五年中,日本的教會成員從數百人成長到一萬兩千多人。就像教會成長迅速的巴西和其他國家一樣,日本也有自己的教會翻譯和發行辦公室。總會持有權柄人員會定期造訪該國,而教會日常的施助則由當地領袖負責督導。現在日本有四個傳道部,在東京有一個支聯會。教會不久也將為大學生開設福音研究所,並讓年輕的聖徒報名福音進修班自修班。

日本有許多人對後期聖徒仍不熟悉,但教會在1970年世界博覽會的展覽館,提升了教會在該國的知名度。此次展出每天吸引上萬名訪客,遠遠超出五年前在紐約的世界博覽會參觀教會展覽館的人數。博覽會結束時,有65萬多人填寫了教會展覽館的意見卡,許多人要求傳教士拜訪他們,也售出了約5萬本摩爾門經。

和彥與傳教士一起研讀時,他不大了解他們所教導的事。但是他們的生活和好榜樣就像是來自神的信息,他希望自己能變得更像他們。當和彥按照傳教士的指示,第一次作個人祈禱時,覺得主就在他周圍。傳教士邀請他受洗時,他答應了。

他的洗禮日期是1971年7月17日。分會沒有洗禮池,所以傳教士用一些廢木材和一張大塑膠布,在教堂廚房裡做了一個洗禮池。這個洗禮池不是很深,但水剛好夠讓他浸沒在裡面。

之後,當其中一位長老為同在當天受洗的婦人證實時,卻在祝福當中停了下來,因情緒激動而哽咽。和彥睜開眼睛,想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他看見淚水從那位傳教士的臉上滑落。

在那一刻,他可以感受到那位傳教士——以及神——對在場每個人的愛。


賓塞·甘成為十二使徒定額組代理會長後,比以往都更忙碌了。他經常從一大清早工作到晚上10:30或11:00,有時半夜還要爬起來工作。他試著用微小的方式改變自己的習慣,讓自己的生活不會那麼忙碌,但他看不出什麼地方可以省略。

不久,他的喉嚨左側開始出現劇痛。起初,這種情況時好時壞,但到了最後,他的頸部和喉嚨持續疼痛。他經常覺得胸痛,甚至稍微消耗體力就會感到疲憊。運動並沒有讓他的情況好轉。不久,他的妻子嘉美娜注意到他變得呼吸困難。

1971年9月,他與羅素·納爾遜醫師私下談論自己的症狀;這位醫師是新召喚的總會主日學監督,也是著名的心臟外科醫師。納爾遜醫師仔細聆聽後,建議甘長老立刻去看一位專家。

不久後,甘長老向爾尼斯·威金森醫師諮詢;這位心臟專科醫師,是楊百翰大學前任校長的兒子。威金森醫師檢閱甘長老稍早的醫療檢查報告,然後進行了更多檢驗。醫師在研究報告的結果時,甘長老看得出來他很擔心。「直接告訴我吧,」甘長老說。

「是主動脈瓣膜狹窄,」威金森醫師回答。他解釋說,甘長老的主動脈瓣膜——讓血液離開心臟的組織——因硬化而變窄。由於他的心臟費力地將血液壓出,才能穿過患病的瓣膜,因而漸漸衰弱。

甘長老問自己還能活多久。醫生說,可能還有一、兩年的時間,但也有可能毫無預警地隨時死亡。手術可以延長他的壽命,但以甘長老的年紀,他存活的機率只有百分之50。

這個消息令人震驚。甘長老過去始終認為,死亡是一件既模糊又遙遠的事。現在如同世界末日已到,或者已近在眼前。

隔天,甘長老走到鹽湖聖殿去,與總會會長團和其他使徒同工一起開會。在會議中,他開始祈求有力量去好好服務,儘管死亡可能漸漸逼近。

會議很快就結束了,眾人開始離開聖殿。甘長老注意到,其他人都是兩、三人成群地走著,此時有個晦暗的念頭臨到他——或許這些人很快就會成為他的抬棺人,兩、三人成群地走著。

甘長老知道主可以醫治他。但他想知道,主為什麼會這麼做?祂大可召喚其他更符合資格的人到十二使徒定額組服務。

「我的離世造成的影響,」他沉思著,「與吹熄眾多蠟燭中的一根差不多。」


大約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天,魯芬·布利吉福斯、大流士·葛瑞和尤金·歐爾,受邀來到戈登·興格萊的辦公室。

從六月起,這三個人每隔幾週就與興格萊長老、孟蓀長老和潘長老見面。他們討論的主軸通常是與聖職和聖殿限制有關的難題,但是魯芬總是能為這個場合帶來平靜的氣氛。

事實上,他們越是一起商議,就越學會彼此相愛、互相尊重。令大流士感到吃驚的是,斯密會長認為他們的疑慮非常重要,需要派三位使徒共同參與。他們持續會面,主也與他們同在,他們常常感動落淚、彼此安慰。

今天,興格萊長老在會議一開始,宣布了好消息。「經過祈禱和考慮後,」他說,「斯密會長和十二使徒定額組的弟兄們得到啟發,要為教會中的黑人成員成立一個支援小組。」

從大流士、尤金和魯芬在提交給先知的疑問清單中,首次提議為黑人聖徒成立分會時,教會領袖就一直在討論如何組織這樣的小組。興格萊長老解釋說,這個小組將在鹽湖城利伯地支聯會之下運作。該小組的成員將繼續參加自己所屬支會的聖餐聚會和主日學,但是這個小組會有自己的慈助會、協進會和初級會。其目的是為黑人聖徒提供社群和外展服務,尤其是那些在教會中難以找到一席之地的年輕人。

使徒們已經召喚魯芬擔任該小組的會長,而魯芬推薦大流士擔任第一諮理,尤金擔任第二諮理。如今興格萊長老向他們發出召喚,而他們也接受了。

不久之後,在1971年10月19日,大流士坐在鹽湖城一座教堂的講台上。那是一個星期二的晚上,但會堂內坐滿了身穿聚會正式服裝的人。大流士看到一些黑人的臉孔,但大部分都是白人。

每個人都聚集在此,見證大流士、魯芬和尤金決定稱之為「創世記小組」的誕生,這是教會為黑人後期聖徒成立的第一個正式組織。主持聚會的興格萊長老,介紹了該小組及其宗旨。接著,擔任小組會長的魯芬·布利吉福斯,請求舉手支持小組的職員,包括由露西·班克翰迪擔任慈助會會長。結束時,他作了個人的見證。

「如同你們所知道的,創世記意味著開端,」他說,「這就是個開端。」他談到自己對復興的福音的愛,也感謝教會領袖和會眾中的每個人。「主與我們同在,我們會成功的,」他見證說,「我會比以往都更努力,使這個小組獲得成功。」

布利吉福斯會長坐下來時,興格萊長老邀請大流士作見證,這令他措手不及。大流士走近講壇,說:「本來我沒打算今晚說任何話的,我覺得那樣會很冒失。」

他看著會眾,看到七年前介紹他認識福音的菲力斯家庭的成員。「他們原本可以輕易忽略我的,但他們沒有,」他對會眾說,「對我來說,有機會聆聽福音是很重要的。他們堅持不懈地給我這個機會。」

他停頓了很長一段時間,然後說:「我經常聽到有些人,持有聖職的人,他們在聖餐聚會或禁食見證聚會站起來說,我相信福音是真實的。」

現在,他也想作自己的見證。「我知道福音是真實的,」他說,「這是一項永恆不朽的知識。」


伊賽貝兒·桑塔納以班上名列前茅的成績,從貝內梅里托的中學畢業之後,就回到她位於墨西哥北部的家鄉奧布雷貢城。她不確定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她可以回到貝內梅里托,報名三年制的預備學校;這學校是為了準備學生去上大學而設計的。但是她很認真地考慮要留在家裡,改去當地的公立預備學校就讀。

伊賽貝兒的父親很樂意讓她自己決定學校的事。然而,她的母親並不希望她在奧布雷貢唸書,擔心她會熱衷於這地區的一些激進的學生運動。

「如果她留在這裡,」母親心想,「就會變成像其他人一樣的革命分子。」

伊賽貝兒依然拿不定主意,於是請她的公民老師,也是貝內梅里托的預備學校主任亞里柯·羅桑諾,給她一些建議。他鼓勵她回去參加入學考試。

「立刻過來,」亞里柯告訴她,「你在這裡能夠錄取。」

伊賽貝兒回到墨西哥市、通過考試,並且被錄取了。但是她不確定自己是否作了正確的選擇,尤其是在性向測驗顯示她適合從事社會工作之後——她沒有興趣成為社工。

有一天,她對自己信任的老師伊夫蘭·維拉羅伯說:「我要走了,我不想進預備學校。」

「不,不,不,」伊夫蘭說,「這裡才適合你。」他鼓勵她試試貝內梅里托的師範學校。這所三年制學校的宗旨,不是只準備學生上大學,也是準備他們在墨西哥的教會學校裡當老師。那意味著伊賽貝兒在完成學業後,立刻就會有一份工作。

伊夫蘭的話說服了她,於是她轉學了。

她很快就喜歡上這裡的課程和教師。第一年,她修了一般教育課程,以及教學技巧、教育心理學和教育史等課程。她所受的訓練是兒童教育,她在師範學校的最後一年,曾到墨西哥東北部的蒙特瑞市,花一週的時間在教會開辦的一所小學裡教書。伊賽貝兒從不覺得自己有很強的教養天賦,她擔心自己沒有耐心教導孩子,但是這一週進行得很順利。

伊賽貝兒在師範學校時,與璜安·馬丘成了好朋友,他是來自墨西哥西岸的年輕人,才剛在北墨西哥傳道部傳完教。有些同學會開他們玩笑,說他們是一對戀人。伊賽貝兒笑著說,璜安是她最不可能會嫁的男人。「他不過是我朋友,」她堅持道,「我不會嫁給我的朋友。」

然而畢業之後,他們兩人都受到聘僱,在貝內梅里托教導福音進修班和福音研究所。他們共用一間教室,不久後,就開始一起去看電影,花更多時間相處。1972年初,伊賽貝兒和璜安在她客廳裡聊天時,璜安突然問道:「你願意嫁給我嗎?」

她語氣毫不遲疑地回答說:「願意。」

他們在正值暑假期間的五月,舉行了民俗婚禮。幾個星期後,他們和教會其他成員旅行了二千二百多公里,到亞利桑那州梅薩聖殿接受聖殿祝福。他們在巴士的塑膠椅上坐了三天,沒有空調的車廂內悶熱的快令人窒息。

但是這樣的不舒適卻很值得。梅薩是第一座提供西班牙文教儀的聖殿,當時也是距離墨西哥和中美洲教會成員最近的聖殿。對這些聖徒來說,這趟旅程很漫長,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犧牲。他們經常前往梅薩,參加當地各支聯會為拉丁美洲教會成員合辦的年度大會。這些大會持續數天的時間,造福了參與者,為他們帶來歸屬感和一個靈性的社群。

伊賽貝兒和璜安抵達聖殿後,接受了恩道門,然後在今世和永恆中都印證在一起。他們在那裡崇拜時,感覺聖殿豐富了他們對人生的觀點,也加深了他們對耶穌基督福音的承諾。


到了1972年初,比利·詹森在迦納海岸角及周邊地區的會眾,已成長到有數百名忠信的成員。比利的母親瑪蒂妲,就在這群最虔誠的會眾之列。雅各和莉莉·安鐸-凱森以及他們的子女,也是忠誠的成員和朋友,在比利抵達海岸角之後不久,他們就加入了這群人。

隨著比利的會眾人數成長,他找到一棟曾用來儲藏可可豆的舊建築。如今裡面的空間擺滿了許多長凳、幾張小椅子和桌子、一個講壇,牆邊還有一張長木椅。海岸角附近有些人嘲笑比利和他的信徒在破舊的建築裡聚會,稱他們是「可可屋教會」。但是,有越來越多信徒不介意在那裡聚會,即使雨水從屋頂的破洞滴下來,讓大家必須擠在一起或用雨傘防濕亦然。

比利盡全力讓這棟簡陋的建築變得親切舒適。他在兩個雙扇門入口之間,掛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爾門)」。一幅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壁畫,為牆面增色不少,而在另一面牆上的壁畫,畫的是救主舉起雙臂,頭頂上方有「到我這裡來」這幾個字。約瑟·斯密、大會堂唱詩班和教會其他場景的圖片,掛在漆成淺藍色的牆上各處。

莉莉·安鐸-凱森會保持教堂清潔,她一大早就抵達那裡,為聚會作準備。她告訴女兒夏綠蒂,她在那裡看到天使,並希望天使佇足之處是一個乾淨的地方。

比利的會眾在早上和晚上聚會,每週參加三次崇拜儀式,聚會中充滿了聖詩、舞蹈、鼓掌、祈禱、讚美的歡呼,以及講道。有時候,比利宣講福音時,會讓幼子百翰坐在他的肩膀上。

比利講道時,會教導他在閱讀教會資料(如十三信條)時學到的原則,並分享後期聖徒先驅者的故事。但他最喜愛教導摩爾門經中的事。

比利相信,總有一天,教會總部會派傳教士過來,然而他擔心等待會讓他的信徒變得越來越沮喪。有些人甚至在聽到批評教會的人說,後期聖徒不喜歡黑人,也絕不會派傳教士過來時,就離開了。

比利孜孜不倦的傳道,偶爾會導致當地有關當局來找他麻煩。他被指控散布謊言,因為他見證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是世上唯一真實的教會。

有一次,警察逮捕了比利,但是在他們把他帶到警察局之前,他環顧四周,希望能看到熟悉的臉孔——一個會與他和警察同行的人。起初,他沒有看到任何人。但後來,他看到一位旁觀的年輕人,名叫雅各·艾伍茲,是他們家庭的一個朋友。

雅各流著淚走向比利。他不是比利會眾的一員,但他把手搭在比利身上,然後用芳蒂語稱呼他「索法」,意思是神父。「別擔心,」他告訴比利,「我會跟你一起去。」

比利被帶到警察局後,很快就與雅各和警察開始討論起宗教。其中四名警官敞開心胸聆聽他的信息,並且相信他說的話。警局主管也與比利建立起友誼,不久,這些警官就釋放了他和雅各。後來,警局主管邀請比利,每個星期五早上教導海岸角警察福音課程。

與此同時,雅各夢見自己在教堂遇見比利。比利請他跪下來,他跪下以後,有亮光從屋頂上照進來。雅各閉上眼睛,但光仍然照亮著他。接著,他聽到一個聲音,緩緩地呼喚他的名字。

「我要把我的教會帶進迦納,」主說。祂敦促雅各加入比利的行列。「如果你幫助他,我將會祝福你,也會祝福迦納。」

雅各知道主在夢中告訴他的事情是真實的,而他服從了祂的命令。

  1. Orr, “Eugene Orr’s Life History,” [7], [9]; Gray,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37; Orr,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2.

  2. Orr,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2; Gray,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37, 139; Orr, “Eugene Orr’s Life History,” [7], [9]; Leitha Orr and Eugene Orr, Letter, circa Dec. 1971, Gordon B. Hinckley Files, circa 1971–77, CHL;種族與聖職」,福音主題文章,ChurchofJesusChrist.org/study/manual/gospel-topics-essays聖徒,第二冊,第12章主題:聖職和聖殿限制以來加·亞伯

  3. Arthur Haycock to First Presidency, Memorandum, May 11, 1971, First Presidency, General Administration Files, 1921–72, CHL; Leitha Orr and Eugene Orr, Letter, circa Dec. 1971, Gordon B. Hinckley Files, circa 1971–77, CHL; Orr, “Eugene Orr’s Life History,” [7]; Gray,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39.

  4. Orr,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2; Orr, “Eugene Orr’s Life History,” [7], [9]; Gray,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37; R. Scott Lloyd, “Ruffin Bridgeforth, First Black High Priest, Eulogized as a Pioneer,” Church News, Apr. 5, 1997, 7; see also Lee, Ruffin Bridgeforth, 31.

  5. Orr, “Eugene Orr’s Life History,” [7], [9]; Orr,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2, 14; Arthur Haycock to First Presidency, Memorandum, May 11, 1971, First Presidency, General Administration Files, 1921–72, CHL.Quotations edited for readability; “resolve that” in original changed to “resolve them,” and square brackets around “is” removed.

  6. Orr, “Eugene Orr’s Life History,” [9]; Orr,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4; Arthur Haycock to Gordon B. Hinckley, Memorandum, June 4, 1971, Gordon B. Hinckley Files, circa 1971–77, CHL; Hinckley, Journal, June 9, 1971.

  7. Monson, Journal, June 9, 1971; Hinckley, Journal, June 9, 1971; Gray,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37–39; Orr, “Eugene Orr’s Life History,” [9]; Genesis Group, First Meeting, Oct. 19, 1971, [00:12:55]–[00:13:27]; Lee, Ruffin Bridgeforth, 43, 58.

  8. Hinckley, Journal, June 9, 1971; Gray,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38–39; Orr, Interview, [1]–[2].

  9. Hinckley, Journal, June 9, 1971; Monson, Journal, June 9, 1971; Orr, “Eugene Orr’s Life History,” [9]; Council Minutes, May 20, 1971, First Presidency, General Administration Files, 1921–72, CHL.

  10. Yamashita, Interview, 2, 12–14, 16, 24, 26.

  11. Yamashita, Interview, 12, 16–17, 29.

  12. Yamashita, Interview, 26–27.

  13. Palmer, Church Encounters Asia, 3–6, 177; Britsch, From the East, 92, 127–31, 134–37; Peterson, “History of Mormon Exhibits in World Expositions,” 155; “Translations Director Named,” Church News, Feb. 22, 1969, 4; Missionary Department, Full-Time Mission Monthly Progress Reports, June 1971.

  14. “Brief History of the Church Education in Japan and Okinawa,” 1–3; Griffiths, “Globalization of Latter-day Saint Education,” 171–81; By Study and Also by Faith, 256–57.主題:日本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

  15. Palmer, Church Encounters Asia, 7–15; Britsch, From the East, 131–34; Peterson, “History of Mormon Exhibits in World Expositions,” 148–55; Edward Okazaki and Chieko Okazaki, Japan Central Mission Report, Oct. 26, 1971, First Presidency, Mission Correspondence, 1964–2010, CHL; “Expo Exhibit ‘Great Success,’” Church News, Sept. 26, 1970, 3.

  16. Yamashita, Interview, 14, 17, 28–31, 50–51; Sarah Jane Weaver, “Missionaries Changed His Life,” Church News, May 28, 2011, 11; Rupp, Journal, July 17, 1971.

  17. Spencer W. Kimball, Journal, Aug. 28, 1971; Sept. 15, 1971; Oct. 15, 1971, supplement; Kimball, Autobiography of Camilla Eyring Kimball, 83–84; Kimball and Kimball, Spencer W. Kimball, 390–93; Nelson, From Heart to Heart, 162.

  18. Spencer W. Kimball, Journal, Sept. 15, 1971, and Oct. 15, 1971, supplement.

  19. Spencer W. Kimball, Journal, Sept. 15–16, 1971, supplement; Nelson, From Heart to Heart, 162.主題:賓塞·甘

  20. Spencer W. Kimball, Journal, Sept. 15–16, 1971, supplement, and Oct. 15, 1971, supplement.

  21. Spencer W. Kimball, Journal, Sept. 16, 1971, supplement.Quotation edited for readability; “as” added before “blowing.”

  22. Gray,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40.

  23. Orr, “Eugene Orr’s Life History,” [9]; Gray,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38–40; Orr,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7–19.

  24. Gray,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40–41; see also Hinckley, Journal, June 27, 1971.Quotation edited for readability; “had” in original changed to “have,” and “support group for Negro members or Black members” changed to “support group for Black members.”

  25. Council Minutes, May 20, 1971, First Presidency, General Administration Files, 1921–72, CHL; Hinckley, Journal, June 9 and 27, 1971; Oct. 19, 1971; Joseph Fielding Smith to First Presidency, Mar. 30, 1955, First Presidency, General Administration Files, 1923, 1932, 1937–67, CHL; Gray,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41; Monson, Journal, Oct. 19, 1971; Ruffin Bridgeforth to Catheryn Smith, Dec. 20, 1971, Gordon B. Hinckley Files, circa 1971–77, CHL; Orr, “Eugene Orr’s Life History,” [9].

  26. Gray,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41–42; Hinckley, Journal, Oct. 19, 1971; Monson, Journal, Oct. 19, 1971; Genesis Group, First Meeting, Oct. 19, 1971, [00:05:30]–[00:18:40].Quotation edited for readability; “meaning” in original changed to “means.”主題:創世記小組

  27. Genesis Group, First Meeting, Oct. 19, 1971, [00:18:40]–[00:20:14]; [Gordon B. Hinckley], Notes from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Genesis Group, [Oct. 19, 1971], Gordon B. Hinckley Files, circa 1971–77, CHL.引言經修訂以增可讀性;將原文的「本來大流士沒打算」改為「本來我沒打算」。

  28. Santana and Machuca,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7–29; Isabel Santana, Oral History Interview [Feb. 2, 2022], 5, 7–8, 10–11; Isabel Santana, Oral History Interview [Apr. 19, 2022], 2–4, 6, 13; Taylor, Story of L.D.S. Church Schools, 2:15, 22–23; Antorcha de Chiquihuite, 17; Isabel Santana, Oral History Interview [Jan. 5, 2022], 25.主題:教會學校

  29. Santana and Machuca, Oral History Interview, 8, 11–14, 29; Isabel Santana, Oral History Interview [Feb. 2, 2022], 16–17, 22–23; Isabel Santana, Oral History Interview [Jan. 5, 2022], 17–18.Quotation edited for readability; “wa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original changed to “is.”

  30. Isabel Santana, Oral History Interview [Jan. 5, 2022], 19–20; Santana and Machuca,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5–16; Isabel Santana, Oral History Interview [Feb. 2, 2022], 18.

  31. 聖徒,第三冊,第31章和第36章;Deseret News 1989–90 Church Almanac, 191; Mecham, Oral History Interview, 57–69; “Mesa: Spanish Temple Sessions Told,” Church News, May 7, 1966, 4; Isabel Santana, Oral History Interview [Jan. 5, 2022], 19–20; Juan Antonio Machuca Caras and Isabel Santana Guirado, Sealing Record, May 24, 1972, Temple Records for the Living, 1955–91, microfilm 820,337, FSL.主題:印證聖殿恩道門

  32. Joseph Johnso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005], 4, 48; Acquah and Acquah,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999], 14–16.

  33. Cannon and Bateman, “Report of a Visit to Ghana and Nigeria,” 14–15; Acquah and Acquah,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018], 10–12; E. Dale LeBaron, “Steadfast African Pioneer,” Ensign, Dec. 1999, 47; Joseph Johnso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988], 101.

  34. Cannon and Bateman, “Report of a Visit to Ghana and Nigeria,” 14–15; Acquah and Acquah,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018], 10–12; E. Dale LeBaron, “Steadfast African Pioneer,” Ensign, Dec. 1999, 47.

  35. Acquah and Acquah,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018], 7–8.

  36. Joseph Johnso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988], 37, 46–47, 52; Joseph Johnso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005], 4–5; Acquah and Acquah,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999], 14–15; Imbrah, Oral History Interview, 8–11; Cannon and Bateman, “Report of a Visit to Ghana and Nigeria,” 14–15.

  37. Joseph Johnso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988], 26; Johnson, “History of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in Ghana,” [2]–[3].

  38. Johnson, “History of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in Ghana,” [2]; Ewudzie, Oral History Interview, [00:02:13], [00:05:30]–[0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