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一個大家庭
1996年初,在菲律賓,怡朗支聯會慈助會會長瑪莉丹·索樂斯塔,接獲支聯會會長比爾希略·加西亞的好消息。幾個月前,她寫信給總會慈助會會長團,請求依蓮·傑克會長的第一諮理岡崎慧子來訪。岡崎姊妹在總會大會上提升信心的演講鼓舞了瑪莉丹,她相信自己支聯會中的婦女,會因親自聽到岡崎姊妹的演講而獲益。如今,加西亞會長告訴她,岡崎姊妹接到指派,要來拜訪他們的支聯會。
最近,教會達到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美國境外的聖徒人數多過境內的聖徒。瑪莉丹和丈夫塞布在十多年前都加入了教會。他們於1984年在馬尼拉聖殿印證,之後育有三個兒子,目前分別為七歲、九歲和十歲。自從瑪莉丹蒙召喚擔任慈助會會長的五年來,教會在菲律賓增加了80,000多名成員。該國的成員總數為360,000人,是世界上後期聖徒人數第五多的國家,僅次於美國、墨西哥、巴西和智利。
美國境外的總會持有權柄人員的數目也穩定地成長。七十員第一和第二定額組已有這類的成員,如阿根廷的安祖·艾柏爾、巴西的希流·卡馬哥和何維修·馬丁、智利的度多·亞拉、瓜地馬拉的嘉祿·艾瑪度、墨西哥的何瑞修·譚納、日本的菊地良彥、南韓的韓仁相,以及菲律賓的奧古斯多·凌。1995年,總會會長團設立了區域持有權柄人員的角色,來取代地區代表的職位,增加世界各地能支持當地單位的聖職領袖人數。岡崎姊妹在夏威夷出生長大,是第一位在總會組織會長團服務的亞裔人士。
瑪莉丹在怡朗市親眼目睹教會的成長。現在她的支聯會裡有八個支會和六個分會,對她和支聯會其他領袖來說,要到每一個會眾單位去拜訪,是越來越困難了。瑪莉丹經營一家自有的藥品公司,忙得不可開交,但是她竭盡所能去施助她負責照顧的婦女。雖然許多新歸信者已經成長為堅強的成員,但菲律賓也有許多聖徒已不再參加教會聚會。有時候,當瑪莉丹探訪他們時,他們不願跟她說話。其他的人則接受她的拜訪,並感謝她對他們的關心。
瑪莉丹和這些婦女談話時得知,有些人對教會其他成員心懷不滿。有些人則已失去信心,或回到過去的生活方式。有些婦女因為不懂教會在菲律賓使用的兩種主要語言——英語和塔加洛語——而無法享受或理解聚會內容。菲律賓有將近兩百種語言和方言,雖然教會一直努力以該國大多數的語言提供資料,但溝通仍是教會成員之間的一大難題。
1996年2月24日上午,岡崎姊妹抵達怡朗市。瑪莉丹和加西亞會長是歡迎委員會的一員,在機場迎接岡崎姊妹、奧古斯多·凌長老和梅娜·凌姊妹。
那天接下來的時間,岡崎姊妹和凌長老教導了瑪莉丹和她支聯會的成員。岡崎姊妹在她的第一堂課中,運用了教義和聖約第107篇,來強調在教會中學習和履行職責的重要。後來在晚上時,她對整個支聯會演講,談到有關尋求天父的祝福。
「親愛的姊妹和弟兄們,」她說,「我們可以按照內心的渴望來祈求。我們可以懷著信心和自信來祈求。我們知道,慈愛的天父會聆聽我們說話。只要祂能,祂會樂意將我們想要的賜給我們。」
隔天是星期日,岡崎姊妹參加了怡朗市支會的聚會。聚會時,她教導並鼓勵瑪莉丹用母語與慈助會姊妹商議,使他們能了解她的教導。那天下午,岡崎姊妹在離開前,送給瑪莉丹一本有關領導的書。
幾個月後,瑪莉丹和菲律賓的其他聖徒,有機會見到教會另一位領袖:戈登·興格萊會長。自從他成為總會會長後,便常到世界各地拜訪聖徒。他在菲律賓時,造訪了馬尼拉和宿霧市。
他在馬尼拉時,回答了當地電視台有關教會的問題。有個問題談及「家庭:致全世界文告」,這篇最近由總會會長團和十二使徒定額組發出的宣言。多年來,教會領袖一直擔心婚姻和家庭方面的傳統教導,正在世界各地改變。家庭文告申明,一男一女之間的婚姻是神所制定,而家庭是祂的救恩計畫所不可或缺的。該文告維護生命的神聖性,宣告所有的人都是天上父母鍾愛的兒女,是照著神的形像所造,具有神聖的本質和目標。此份文告也敦促父母要愛兒女,在正義中養育子女,以平等的夥伴身分一起努力,用「信心、祈禱、悔改、寬恕、尊敬、愛心、同情、工作及有益身心的娛樂」來建立家庭。
「家庭是神所制定的組織,」興格萊會長向菲律賓的採訪人員說明,「神是我們永恆的父,我們是祂的兒女,不論種族、膚色或其他特徵為何。我們都是祂的兒女。我們是祂家庭的一分子。」
後來,他在坐滿三萬五千名聖徒的體育館演講時提到,人們有時會問他,為什麼本教會在菲律賓成長如此快速。
「答案很簡單,」他說,「在這個價值觀搖擺不定的世界裡,本教會就像是碇錨,是真理的穩固碇錨。」
「每一位加入本教會並固守其教導的男人和女人,」他繼續說道,「都會過著更好的生活,成為更快樂的男人或女人,在心中對主和祂的道路懷有極大的愛。」
1996年3月的一個晚上,在智利聖地牙哥,薇洛妮卡·康特雷拉斯和丈夫費利辛多,站在支會的建築物外面。他們來自智利南部一個名叫潘吉普伊的小城市,剛剛搬到首都來,希望能為五個孩子尋求更好的教育機會。他們也會更接近智利聖地牙哥聖殿,並且歸屬於一個支聯會,有既定的福音進修班課程和青少年活動。雖然這天不是星期日,但這對夫妻認為,他們在教堂可能會遇到教會的其他成員。但是他們抵達時,發現門鎖上了。沒有人在那裡。
後來在那一週,這對夫婦攔下一對騎腳踏車的傳教士,請求他們幫忙聯絡主教。不久後,主教來到康特雷拉斯夫婦的家,歡迎他們搬到這個支會來,但是主教的到訪並沒有幫助他們準備好,迎接他們在教會的第一個星期日即將面臨的情況。
潘吉普伊的聖徒把教堂當作自己的家,保持乾淨、善加維護。但是薇洛妮卡踏進聖地牙哥的教堂時,赫然發現地板和牆壁上都有鞋印,還有小孩騎腳踏車穿過走廊時留下的煞車痕。雖然支會紀錄中有七百多名成員,但在聖餐聚會時,大部分的長椅上都是空蕩蕩的。
令人難過的是,康特雷拉斯家庭在新支會發現的問題,在智利屢見不鮮。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期,整個南美洲的歸信者洗禮人數激增,促成數十個支聯會的成立。然而,世界各地許多新成員在受洗後,卻難以持守對復興福音的承諾。
多年來,教會領袖一直擔心新歸信者的存留狀況,也一直努力用各種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1986年,教會解散當地七十員這個聖職職位,讓更多力量匯集到當地的長老定額組。教會也鼓勵傳教士花更多時間與新成員交誼,並建立一套共六個單元的新成員課程,來幫助新歸信者適應教會。然而,許多人從未上過這些課程。許多像聖地牙哥這樣的支會,往往因鞏固新成員的事工繁重而不勝負荷。與支會的聖徒總數相比,出席聚會的成員實在太少了。
康特雷拉斯家庭的新主教是一位良善忠信的人,但他沒有任何諮理,無法幫忙分擔他的工作量。他也必須長時間工作,平日往往無法和成員見面。薇洛妮卡和費利辛多與他會面時,他們自願幫忙,願意在需要他們的任何地方服務。不久,他們的大女兒就在支會裡彈風琴,他們的兒子們則和其他的男青年一起服務。費利辛多開始協助家譜和聖殿事工,並在支聯會高級諮議會中服務。與此同時,薇洛妮卡蒙召喚擔任支會慈助會會長。
其他人加入他們,一起服務。但要幫助支會運作得更好,還有許多事要做。
1992年10月,教會宣布興建香港聖殿時,葛肇媛欣喜若狂。自從她在南遠東傳道部傳教至今,三十多年過去了。那段時間,她移民到美國,嫁給一位名叫周煥章的華裔美國人,育有四名子女。但身為教會在香港的早期中國歸信者,她從未忘記這段經歷。這些經驗成了她對孩子們講述的床邊故事。
煥章認為應該全家一起參加聖殿奉獻典禮。
「不行,」肇媛說,「那要花很多錢。」
一家人便開始存錢。孩子們如今已成年,他們知道主的家宅對母親有多麼重要。1963年,她移民美國時,先在夏威夷停留,在來耶聖殿接受個人恩道門。後來,她和煥章在洛杉磯聖殿印證;不久後,奧克蘭聖殿奉獻,這座聖殿就在他們位於加州舊金山灣區的家附近。肇媛和煥章後來成為該聖殿的工作人員,讓肇媛有機會用國語、廣東話、苗族語和其他語言來執行聖殿教儀。
香港聖殿於1996年5月完工後,教會舉行了為期兩週的開放日。肇媛和家人於5月23日晚上,即聖殿奉獻的三天前抵達香港。他們走出機場時,肇媛感受到周圍瀰漫著溫暖潮濕的空氣。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肇媛帶著家人參觀這座城市。她的大女兒金蓮也曾在香港傳教,他們很開心能一起重遊這個地區。肇媛讓孩子看看她曾經熟悉的街道和建築物時,他們孩提時代聽到的故事頓時鮮活了起來。她帶他們先去的地方之一就是聖殿,這座聖殿蓋在傳道部會長公館的舊址;她還是女青年時,常常到這裡來。看到這個地點用於如此神聖的目的,肇媛再高興不過了。
5月26日星期日早上,他們一家人參加了一場特別的聖餐聚會,一同出席的還有肇媛的傳道部會長格蘭特·席頓(席德恩),以及南遠東傳道部過去的傳教士。在聚會中,席頓會長和傳教士都作了見證。輪到肇媛時,她站起來。「聖靈正在我心中燃燒,」她見證說,「這塊土地和這個傳道部孕育了我,我對此十分感激。」
隔天早上,肇媛和家人一起坐在香港聖殿的高榮室裡。多馬·孟蓀會長主持開會儀式,十二使徒定額組的尼爾·麥士維長老演講時,肇媛的臉龐泛著光亮和微笑。她覺得自己的人生彷彿又回到了起點。四十二年前,她懇求海樂·李長老讓教會在香港恢復。當時,這座城市只有少數的聖徒。如今香港有主的家宅,而她和丈夫兒女都身在此地。
聚會結束之際,多馬·孟蓀會長讀出奉獻祈禱文。「教會已成長並祝福了此地許多您兒女的生活,」他祈禱說,「我們要為所有接受福音、並對與您所立的聖約保持忠信的人感謝您。現在,由於這神聖聖殿的奉獻,教會在這地區已趨於成熟。」
當大家唱著「神靈如火」時,肇媛的眼淚滑落臉龐。閉會祈禱結束時,她將丈夫和孩子們環繞在臂膀中,擁抱他們。她的內心無比快樂。
那天晚上,他們全家參加了一場傳教士重聚大會。他們抵達得有點晚,到場時發現大家已在會場聊了起來。當肇媛進門時,群眾安靜下來,然後她的家人十分驚訝地看著一個接一個的人,畢恭畢敬地向她問候。
肇媛和老朋友聊天時,有位老人拍了拍她的肩膀。「你記得我嗎?」他問道。
肇媛看著他,臉上閃過認出此人的表情。他是海樂·斯密,是她年輕時最早認識的傳教士之一。肇媛將他介紹給自己的孩子認識。
「我以為自己毫無作為,」他對她說。他不敢相信她還記得他。
1997年5月,在多年的戰爭和政治動盪後,薩伊政府垮台了。統治該國三十多年的莫布杜·塞塞·塞科總統命危,如今已無力阻止政權的轉移。東邊鄰國盧安達的武裝部隊已進入薩伊,尋找從薩伊內戰流亡的反叛軍。東非其他國家也隨即跟進,最後與其他團體聯合起來,推翻這位勢衰力微的總統,另立新領袖取而代之,並將該國重新命名為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剛果。
這個區域的衝突正如火如荼時,教會仍持續地運作。大約有六千名聖徒住在民主剛果。金夏沙傳道部涵蓋五個國家,有十七位全部時間傳教士。1996年7月,來自該地區的幾對夫婦旅行超過1700英里(2720公里),到南非約翰尼斯堡聖殿接受聖殿祝福。幾個月後,在11月3日,教會領袖成立了金夏沙支聯會,這是民主剛果的第一個支聯會,也是非洲第一個說法語的支聯會。另有五個區會和二十六個分會,散布於傳道部範圍內各地。
在盧普塔,儘管國內動蕩不安,但如今二十七歲的威利·畢尼尼,仍希望能擔任全部時間傳教士。但當他與傳道部會長團諮理安唐博偉·卡布維卡談到自己的願望時,卻得到令人失望的消息。
「我的弟兄,」卡布維卡會長告訴他,「年齡限制是二十五歲,我們無法召喚你去傳教。」然後,又試著安慰他,說:「你還很年輕,可以唸書、結婚。」
但威利並不覺得受到了安慰,一股失望之情湧上心頭。他的年紀導致他無法傳教,似乎很不公平。為什麼不能破例?尤其是他身上發生了這麼多事情。他很納悶,主為何一開始給他靈感,要他去傳教?為了遵從聖靈的提示,他延後了教育和就業——這又是為什麼?
「不能讓這件事困擾你,」他最後告訴自己,「譴責神不大好。」他決定留在當地,去做主吩咐的一切事。
後來,在1997年7月,教會正式將盧普塔的聖徒組織起來,成立分會。威利蒙召喚擔任財務文書和分會傳教士後,逐漸了解主一直幫助他作好準備,在他居住的地方建立教會。「好吧,」他說,「我的使命是在這裡。」
盧普塔分會的其他幾位聖徒,也被召喚為分會傳教士。威利每週花三天時間,照料他的作物。在其他的日子,他會挨家挨戶告訴人們有關福音的事。之後,威利會清洗他唯一的長褲,以便隔天有乾淨的長褲穿。他不太確定是什麼驅使他如此勤奮地宣講福音,尤其是在他必須空著肚子出門的時候。但是他知道自己熱愛福音,希望他的人民能獲得他享有的祝福,並有朝一日能擴及他的祖先。
這事工可能充滿挑戰。有些人會威脅分會傳教士,或警告他人要避開他們。村子裡有幾個人甚至聚在一起,毀壞摩爾門經。「燒掉摩爾門經,」他們會說,「教會就會消失。」
但威利看到主透過他的努力在行奇蹟。有一次,他和同伴去敲門,門打開後,裡面是一間充滿惡臭的房子。房裡傳出一個微弱的聲音,呼喚著他們。「進來吧,」那個聲音說,「我病了。」
威利和同伴害怕進到屋內,但還是走了進去,發現有個人好像十分消瘦。「我們可以祈禱嗎?」他們問道。
那人同意了,於是他們作祈禱,祝福他會好起來。「我們明天會回來,」他們對他說。
隔天,他們發現這個人站在屋外。「你們是屬神的人,」他說。自從他們禱告後,他就感覺好多了。他快樂地想要跳起來。
這個人還沒準備好加入教會,但有其他人準備好了。每個星期,威利和其他傳教士都會與一些人——有時是整個家庭——見面,這些人想要和聖徒一同崇拜。在有些星期六,他們最多曾為三十人施洗。
1997年6月5日,在墨西哥華瑞茲區,戈登·興格萊會長站在一頂大帳篷下的講壇前。大約有六千人坐在他面前。「教會裡有些人覺得你們有點可憐,」他對聽眾開玩笑說,「你們跟其他人似乎都相隔很遠。」
1880年代,在美國政府打擊多重婚姻期間,美國的教會成員來到墨西哥北部,定居在華瑞茲區和其他城鎮。這些城鎮位於乾旱的奇瓦瓦沙漠,離任何一個大城市都有大約200英里(320公里遠)。教會在當地經營的學校華瑞茲學院將屆一百週年,因此興格萊會長前來紀念這個盛事。
興格萊會長很清楚華瑞茲區聖徒的歷史,他很欽佩他們矢志要保持信心。「你們在困難和痛苦的時刻彼此幫助。你們非這麼做不可,因為身旁沒有其他人,」他告訴他們,「你們已成為一個大家庭。」
隔天,興格萊會長在該校的畢業典禮上演講,並重新奉獻剛完成整修的學院大樓。然後,華瑞茲區支聯會會長梅瑞迪思·羅慕義,開車載他北上200英里(320公里),到德州的艾爾帕索機場。
往艾爾帕索的路崎嶇不平。起初,興格萊會長和羅慕義會長聊天,打發時間。但過了一會兒,對話停了下來,興格萊會長靜靜回想著華瑞茲區的聖徒,以及他們必須長途跋涉才能到主的殿去。他心想:「我們可以做什麼來幫助這些人?」
這個問題與世界各地的聖徒都息息相關。目前有十幾座聖殿正在規劃或興建中,使得教會百分之85的成員很快就能身處聖殿不到300英里(480公里)的範圍內。舉例來說,在巴西北部,聖徒過去需要旅行數千公里前往聖保羅聖殿,未來將距東北部海岸城市雷西菲的新聖殿更近。剛宣布興建的坎皮納斯聖殿,位於聖保羅北方約60英里(96公里),也同樣會讓巴西的六十萬聖徒,更容易獲得聖殿的祝福。不久,阿雷格港、瑪瑙斯、古里提巴、巴西利亞、貝洛奧里藏特和里約熱內盧等城市,也都將需要聖殿。
但是興格萊會長希望更多的聖徒能離聖殿更近。他相信在幫助教會成員忠於基督的復興福音方面,主的家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先知最近得知,滿一年的新歸信者當中,只有百分之20的人依然出席並參與教會。這驚人的百分比讓他和他的諮理很煩惱,而在五月,他們寄了一封信給教會所有的成員。
信中寫道:「我們深切關心許多不同年齡的弟兄姊妹,他們對耶穌基督的福音獲得了見證,但在聖徒之間卻沒有感受到互相交誼和支持的溫暖,有太多人沒有獲得聖職的祝福和聖殿聖約的應許。」
「每位新成員都需要三件事,」信中繼續寫道,「朋友、責任和透過福音研讀而來的靈性滋養。」
興格萊會長在華瑞茲區發現,在為當地聖徒提供這樣的支持上,教會幾乎擁有所需的一切,唯一缺少的就是主的家宅。全球其他偏遠地區的支聯會也是如此。但要在沒有足夠的聖徒使用和維護聖殿的地方建造聖殿,很難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
他想到聖殿的洗衣部和自助餐廳,這些設施的花費很高。這兩項功能為聖殿與會者提供了便利的服務。但如果與會者帶自己的聖殿服裝來,並且自己解決用餐問題,是不是可行呢?
多年來,興格萊會長一直想著修改某些聖殿的設計,以便在世界各地建造更多聖殿。教會已經調整了聖殿的設計,來滿足包括來耶、聖保羅、弗萊堡和香港等當地聖徒的需求。那何不建造一座只包含必要空間的聖殿?只需洗禮室、證實室、先行禮室、恩道門室和印證室。如果教會這麼做,就可以在各地建立主的殿,讓更多聖徒更容易接受到神聖的聖約和教儀。
後來,興格萊會長針對他所預見的那種聖殿,手繪了簡單的平面圖草圖。這個靈感既清晰又有力。他抵達鹽湖城後,將草圖拿給孟蓀會長和傅士德會長看,他們同意了這個概念。十二使徒定額組也支持這個想法。
最後,興格萊會長把草圖拿給教會的一位建築師看。建築師檢視這張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