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努力前進
戈登·興格萊會長於2008年1月27日晚間安詳辭世。先知臨終臥病的時間並不長,那段時間,他的家人和朋友一直在鹽湖城,守候在他的床邊。多馬·孟蓀會長與興格萊會長一起在總會會長團服務了二十多年,興格萊會長去世前幾個小時,孟蓀會長前去探望,給了他一個祝福。
六天後,一萬六千名哀悼者聚集在會議中心,參加先知的喪禮。還有無數的人透過楊百翰大學電視台、教會網站以及在世界各地的教堂,觀看整個喪禮過程。
在儀式中,孟蓀會長談到他和興格萊會長多年來如何分享了許多快樂、歡笑和憂傷。孟蓀會長回憶道:「他是海上風暴中的平靜島嶼。當世局令人恐懼時,他安慰我們,使我們鎮定。他堅定不移地引導我們走在返回天父身邊的那條路上。」
在聖徒的記憶中,興格萊會長是一位周遊世界、建造聖殿的先知。他遍訪世界各地的聖徒,哩程超過數百萬公里,這比任何一位總會會長都還要多。他也擴大了衛星和數位科技的使用範圍,無論聖徒們住在哪裡,都能將信息傳遞給他們。教會現在以八十種語言轉播總會大會。2003年,他啟動全球領導人轉播,使教會領袖能待在一個地方訓練許多聖徒。此後,使用同樣的科技,教會能夠舉行大型的地區性和全國性會議,其中有些會議同時有超過八十個支聯會參與。
在他擔任總會會長期間,運作中的聖殿數量增加了一倍多,從47座增加到124座。他奉獻過的聖殿中包括了重建的納府聖殿,該聖殿在1846年奉獻後幾年就遭到摧毀。
比起以往任何時候,這些新聖殿使更多的人更容易獲得神聖的教儀和聖約。舉例來說,2005年8月,來自中非國家喀麥隆的四十二位聖徒旅行了500英里(800公里),前往奈及利亞阿巴一座新奉獻的聖殿。最近的降雨使未鋪設的路面泥濘不堪,他們甚至必須推著租來的客貨車穿過深深的泥淖,但聖徒仍堅持向前進。雖然旅程緩慢、充滿艱辛,但比起前往迦納和南非聖殿,路程更短、旅費更便宜了。喀麥隆的聖徒在接受恩道門和印證祝福時大受鼓舞。
興格萊會長一直很感恩能盡一份心力,把主的殿的祝福傳遞給這麼多人。他相信聖殿有其獨特的目的。他說:「我們在聖殿的祭壇上,跪在神——我們的創造主面前,接受祂永恆祝福的應許。我們與祂交談,省思祂的兒子,我們的救主和救贖主,主耶穌基督,祂代替我們每個人,為我們犧牲生命。」
興格萊會長自1930年代到英國傳教以來,一直深愛歐洲的聖徒。近幾十年來,看到歐洲人逐漸偏離教會,讓他感到痛苦。為了提供支持,他鼓勵成立「聯誼中心」,讓年輕單身成人可以聚在一起交誼,分享他們對耶穌基督的信心。2003年至2007年間,教會在歐洲各地開設了七十多個這樣的中心,許多人因此歸信教會、恢復活躍,或在聖殿結婚。
興格萊會長也改善了教會的公共關係。在他的督導下,教會建立了自己的網站,網站裡充滿了以基督為中心的信息和訓練資料,並開設線上新聞室,讓記者和其他人可以在那裡獲取有關我們信仰的正確資訊。
他也讓自己更廣泛地在媒體上曝光,接受知名記者的電視訪談,並為各大出版社撰寫書籍。2001年,他啟動約瑟·斯密文獻專案,在線上出版這位先知的所有文件,並將之編成學術性書卷,在世界各地的圖書館都可查閱。
興格萊會長的眾多創新中,孟蓀會長認為永久教育基金能造福最多的人。該基金已經使四十個國家的近三萬名學生受益。
孟蓀會長在日記中寫道:「這是何等的奇蹟啊!永久教育基金能幫助年輕人擺脫貧窮,幫助他們進入職場。它的成功超越了我們最美好的夢想,在世界上有許多地區,窮人無法接受教育,永久教育基金讓這些地區的人提昇教育水準,確實功不可沒。」
喪禮後的第二天,第二資深的使徒培道·潘,按立並按手選派孟蓀會長為新任總會會長。孟蓀會長召喚亨利·艾寧(之前是興格萊會長的第二諮理)擔任他的第一諮理,來自德國的使徒迪特·鄔希鐸則擔任他的第二諮理。
新的會長團接手了興格萊會長去世時仍在進行的建設工程,包括十幾座聖殿和大約三百座教堂。教會也在納府為聖殿傳教士建造住宅,以及興建新的教會歷史圖書館和一座大樓來幫助管理慈善捐款,並在聖殿廣場對街興建住宅和商業大樓。
但孟蓀會長任期開始不久,就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美國許多屋主開始拖欠抵押貸款,因為拖欠的金額龐大,使債權銀行進退兩難。不久,美國陷入自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引發全球的金融恐慌,失業率也節節高升。
孟蓀會長在日記中寫道:「金融市場岌岌可危。我們的人民,以及我們國家和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都負債累累。」
隨著危機加劇,總會會長團不得不考慮是否要暫停教會的各種建築計畫。孟蓀會長經歷過經濟大蕭條,深知超越自身極限的危險。但他也看到,如果暫停建築工程,就意味著木匠、電工等數百名工人要失業。當時建築業正處於停滯狀態,很難找到工作。
總主教團的管家職務為管理教會建築和人道救援工作,他們每個星期五都會與總會會長團開會,審查各項計畫的進度。2008年初的某個星期五,總主教團問孟蓀會長有何對策。
總主教團說:「我們的所有這些建築計畫,不論狀況如何,都正在進行中。你的期望是什麼?」
大約在這個時候,布萊克·麥克伊恩又回到雪梨的邦迪海灘,在攝影機前接受另一個夏天的救生員訓練。他在邦迪救生隊第二季中亮相,這使他成為澳洲當地的名人。他在家鄉購物或搭火車上班時,不時注意到人們會向他瞥來,小心翼翼地指著他。這種關注有點煩人,但他無從抱怨。他喜歡日復一日地和朋友在沙灘上休閒,又有薪水領。他心想:「還有比這更好的生活嗎?」
不過,他的父母開始擔心,上電視的名氣是否改變了他的優先順序?布萊克一年前找到這份救生員工作,是為了一邊等待從事全部時間傳道服務,一邊賺一些錢。現在,他的十九歲生日早已經過了。
有一天,他的母親問主教:「我該怎麼辦?結果會怎樣?」
主教也擔心地回答:「我不知道,他工作表現很出色。」
布萊克試圖讓父母放心。他告訴父母,他一直在祈禱,希望知道傳教的適當時間。只是他覺得時機還沒到。「重點是我要去,而不是我什麼時候去,」他告訴他們,這與他父親經常對他說的話如出一轍。
然後,他的哥哥韋德從日本傳教返鄉了。韋德看出父母的擔憂,於是就跟布萊克談了一下。布萊克把韋德的話放在心上,開始更認真考慮去傳教的事。他告訴自己:「如果教會是真實的,那麼我就必須去傳教。」
他想了想自己的見證和教會。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他參加過在澳洲舉行的為期數日的青年大會TFY,該大會於2006年以「特別為青少年」(Especially for Youth)的名稱擴展到南美和歐洲各國。他也忠信地參加晨間福音進修班和教會的其他活動。也許他並不總是興致勃勃地去,但他一直努力遵守誡命,做正確的事。他對耶穌基督有信心,也相信復興福音的真理。這理由夠充分,他該去傳教。
布萊克很快便提交了傳道申請書。這時正是傳道事工前所未有的好時機。最近幾年,教會領袖「提高傳道事工的標準」,強調需要具有高道德標準,知道如何聆聽和回應聖靈的忠信長老和姊妹。教會也為有某些健康狀況或不適合傳統宣教服務的年輕人,提供服務傳教士計畫。
布萊克收到了他的召喚書,他被指派到菲律賓碧瑤傳道部擔任全部時間宣道傳教士,這是菲律賓的十五個傳道部之一。他只剩還沒告訴其他救生員同事。
不久之後,在拍攝邦迪救生隊的過程中,布萊克對著攝影機談起了自己的信仰。他說:「從小到大,我一直是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成員。我每個星期日都會去教會。我想,我遵守比較嚴格一點的標準,但除此之外,我只是一個普通人。」
布萊克下班後,節目製作人要他穿上西裝、打上領帶,然後走到主要的救生塔前敲門。他看著鏡頭說:「我想我得讓手適應一下敲門。」
救生員們來開門時,和善地笑著。「你們喜歡嗎?」他問道,向他們展示自己的西裝。「這就是接下來兩年的我。」
一位救生員問道:「你要去哪裡?」
布萊克說:「去菲律賓。我要去傳教,為我的教會服務。」
另一位救生員說:「你是摩爾門?」
布萊克說:「是的。我想我已經擁有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那為何不與其他人分享呢?」
布萊克解釋說,他很快就要出發去美國接受傳教士訓練,學習塔加洛語。然後,他將前往指派的服務地點。他說:「我們會積極地敲門,努力教導人們有關耶穌基督的事。」
「好,小伙子,祝你一切順利,」一位救生員握著布萊克的手,給了他一個溫暖的擁抱。布萊克很捨不得離開海灘,他知道自己會想念他的朋友,但是他十分渴望開始傳教,在世上行善。
回到家後,布萊克告訴韋德這個經驗。韋德說:「我在日本傳教時的挑戰是,每天要對十個人講話。你剛剛一次就對一千萬人說了這些話」。
2008年6月,威利·畢尼尼和莉莉·畢尼尼帶著三個孩子,搭乘巴士前往木布吉馬伊的機場,那裡在他們剛果民主共和國盧普塔的家北方,距離約100英里(160公里)遠。他們要從那裡飛往金夏沙,先在城裡過夜,然後搭機飛往南非。這趟旅程很漫長,但孩子們都很快樂,享受著他們的旅程。他們正前往約翰尼斯堡聖殿,一家人要永遠印證在一起。
自從威利被召喚擔任盧普塔區會會長後,一家人又團聚在一起,已經過了兩年。莉莉搬回盧普塔後,開了一家幼兒園。幼兒園一舉成功,沒多久,她就把幼兒園擴展成了一所小學。威利放下成為一名電機工程師的夢想,開始在當地醫院接受護理師訓練。他在這項工作和召喚的要求之間取得平衡,他也仰賴區會會長團諮理的支持,學習會長團的新職責、訓練當地領袖和拜訪聖徒。
最近,會長團承擔了額外的職責,幫助開展一項由教會資助、為期三年的計畫——為盧普塔鋪設自來水管道。該城的居民長久以來都依靠各種水池、泉水和排水溝來取水。婦女和小孩會步行一英里(二公里)或更遠,到其中一個地方,把水裝進手邊的容器裡,然後把水帶回家,每天取水兩次。這些水源充滿了危險的寄生蟲,幾乎每個人都知道有人死於污染水源——死者通常是小孩。有時候,婦女在往返水源的途中會遭到攻擊。
多年來,ADIR(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個人道救援組織)一直希望為盧普塔及其週邊地區的260,000人提供乾淨的水源。不過,最好的水源是在21英里(34公里)外的一群山泉,而ADIR沒有260萬美元來建造輸水管道。後來,該組織的總經理聽說了後期聖徒慈善協會,他聯絡當地的人道救援傳教士,希望能在這個計畫上合作。
後期聖徒慈善協會於1996年在總會會長團的指導下成立,每年為教會在全球各地數百個人道救援計畫提供支持。儘管其服務因需求而異,但最近的核心計畫是疫苗接種、輪椅、視力保健、嬰兒照護和乾淨用水。當得知需要一條到盧普塔的輸水管道時,後期聖徒慈善協會捐出了必要的款項,盧普塔和其他附近社區的義工也同意協助提供勞動力。
身為區會會長團,威利、他的諮理與ADIR和但以理·卡薩迪合作,卡薩迪是當地的後期聖徒,受聘擔任工地監工。他們會長團也自願擔任勞動義工。
現在,畢尼尼一家抵達約翰尼斯堡時,他們可以放下忙碌的生活,專注在主的屋宇。一個家庭來機場接他們,開車送他們到聖殿附設的與會者住房。之後,威利和莉莉把孩子送到教會贊助的日托中心,夫婦倆進入聖殿,換上白色的衣服。
在離開盧普塔之前,畢尼尼夫婦研讀了教會的聖殿準備手冊來自高天的祝福,也閱讀了使徒雅各·陶美芝的著作主的殿。儘管如此,當他們到了聖殿時,還是有點不知所措,因為一切都很陌生,而且沒有人會說法語。但透過手勢,他們知道該去哪裡、該做什麼。
後來,在印證室裡,他們滿懷欣喜地和三個孩子重聚。孩子們穿上了白色衣服,當他們走進房間時,看起來就像天使一樣。威利感到手臂上起了雞皮疙瘩。他和家人似乎已不在人間,他們彷彿置身於神的面前。
他說:「哇!」
莉莉也覺得他們彷彿置身天堂。知道他們將永遠結合在一起,似乎讓一家人對彼此的愛倍增。他們如今已密不可分,即使死亡也無法將他們分開。
2009年初,安琪拉·彼得生和丈夫約翰·法倫廷住在猶他州。她和約翰是在鹽湖城的一個單身成人支會認識的,當時安琪拉剛離開她在華盛頓特區那份繁重的工作不久。約翰來自美國西部,也曾在華盛頓州居住和工作一段時間。他比安琪拉年長,有點害羞,但他們很快就成為最好的朋友。2007年11月,他們在猶他州滿地富聖殿印證。
現在,法倫廷夫婦已經準備好迎接全新的旅程。約翰得到雇主的許可,可以遠距工作後,這對夫妻收拾了行李,搬到紐西蘭北島。他們以前都去過北島,認為那裡是世上最美麗的地方。
紐西蘭聖徒最近慶祝了教會來到他們國家150周年,紐西蘭聖殿的奉獻也已經過了五十年。當時,教會在該國大約有一萬七千名成員,沒有任何支會或支聯會。現在,有將近十萬名聖徒分布在25個支聯會、150個支會和54個分會。
法倫廷夫婦定居在泰晤士,科羅曼德半島的一個沿海城鎮,不久便開始在他們的小分會服務。他們分會和支聯會的大部分成員都是毛利人,安琪拉很喜歡結識他們。她在女青年服務,而擔任主日學教師的約翰則自願幫助分會會長看顧男青年。安琪拉和約翰還擔任分會傳教士、漢米頓聖殿的教儀工作人員,聖殿離泰晤士有將近兩個小時的車程。
然而,在家中,有件事讓這對夫妻越來越擔心。安琪拉一生都想當個母親,但到目前為止,她和約翰仍未生育。他們諮詢奧克蘭的一位醫生,並接受了各種檢查,以確定是否可以採取任何措施。檢查結果出來後,安琪拉和約翰都發現他們有嚴重的生育能力問題。即使有醫生和專家的幫助,安琪拉懷孕的機會也微乎其微。
這個消息對她的打擊很大。每天,安琪拉都會經過家中一份裱框好的家庭文告。其中的信息讓她的腦海冒出一個困擾她的問題。如果這個家庭是神所制定的,為什麼她和約翰不能生育?
2009年8月9日,多馬·孟蓀會長在鹽湖城瑪德琳主教座堂會見了羅馬天主教朋友。這座宏偉的崇拜聖所已有百年歷史,孟蓀會長、其他宗教和市府官員一同前來慶祝。
孟蓀會長藉此機會談到天主教徒和後期聖徒如何拋開宗教歧見,來照顧有需要的人。瑪德琳主教座堂的「好撒馬利亞人」計畫,每天為飢餓的人提供午餐,並由教會福利服務處提供麵包和其他食物。同樣地,天主教徒在當地開辦針對濫藥者的輔助設施,教會則為其儲備食物。這兩個教會也合作幫助抵達鹽湖城的難民,讓難民取得足夠的衛生用品和家居用品。
而這種合作關係遠遠超出了鹽湖城的範圍。近年來,天主教慈善機構協助教會在世界各地分發了超過1,100萬美元的人道援助物資,確保將援助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
孟蓀會長告訴會眾:「如果我們能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聆聽,用心去了解和感受,就能看出那些發出求救信號的同胞目前有何需要了。」
過去一年半來,孟蓀會長十分關注教會的許多建築和人道救援計畫。雖然美國經濟依然停滯不前,失業率居高不下,但他也看到推動這些工作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益處——雖然建築工程的需求下降了,但教會的建築計畫卻能為大量技術熟練的工人提供就業機會。
孟蓀會長也敦促當地領袖盡可能降低開銷。他要求傳道部領袖教導傳教士要節儉。他贊同總主教團最近提出的一項計畫,將新支聯會中心的建築大小縮減四分之一。支聯會無需建造更大、更昂貴的建築物來容納所有的支聯會成員,而是可以在多個支會建築物中舉行聚會,並透過轉播技術與支聯會大會連線。這樣,聖徒也能減少交通費用。
在經濟衰退期間,孟蓀會長非常關心有需要的人,尤其是寡婦。禁食捐獻的請求越來越多,他希望沒有人被遺忘。孟蓀會長年輕時,曾擔任鹽湖城一個有一千多名成員的支會的主教,其中有八十五位是寡婦。孟蓀會長擔任主教的五年任期結束之後,仍繼續探訪這些寡婦,帶禮物和歡樂給她們。身為總會會長,他經常探訪孤獨和被遺忘的人。
他教導聖徒們:「我們大家所蒙召從事的服務,是在為主耶穌基督服務。當祂徵召我們從事祂的偉業,就是在邀請我們更接近祂。祂在對你我說話。」
2003年,教會推出了一個名叫www.providentliving.org的新網站,教導基本的福利原則。在經濟衰退之前,該網站每個月的瀏覽量超過一百萬次。現在,為了重新強調這些歷久彌新的真理,總主教團準備了一本新的小冊子和DVD:福利和自立的基本原則。聖徒受勸告要繳付什一奉獻和其他捐獻、量入為出、避免負債、減少外食並儲藏食物。
孟蓀會長見證:「我宣告,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的福利計畫是全能之神啟示的。主耶穌基督確實是這計畫的規劃師。」
數十年來,教會領袖一直將教會的使命定義為三個要素:成全聖徒、傳播福音和救贖死者。現在孟蓀會長認為福利應該成為「凳子的第四隻腳」。2009年9月,他核准編輯教會指導手冊(Church Handbook of Instructions),將「照顧貧困者和有需要的人」納入教會使命的一部分。
多馬·孟蓀會長說:「我們周遭都有需要我們關懷、鼓勵、支持、安慰、仁慈相待的人。我們就是主在這世上的手,有責任為祂的兒女服務、提升他們;主要靠我們每一個人來達成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