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第24章:探求真相


第24章

探求真相

圖像
山坡上的楊百翰大學耶路撒冷中心

1987年3月8日,楊百翰大學耶路撒冷近東研究中心為八十名學生敞開了大門。那天一大早,三輛搬運貨車和兩輛巴士抵達耶路撒冷東南邊的基布茲拉馬特拉赫爾社區,在過去七年裡,該大學的留學生一直在這裡生活和學習。學生們迫不及待要搬進新中心,興高采烈地將自己的行李和學校的所有設備裝上車。他們一抵達新居,就沿著斯科普山的階梯排成一條人鏈,開始將書籍、箱子和行李箱傳遞上去。

海外研習營計畫的主管大衛·嘉布萊斯,在一旁咧嘴而笑、看著他們。學校的工作人員不辭辛勞地將大樓準備就緒,但仍有一些事尚未完成。工作人員安裝了洗衣機和烘乾機,分配了房間,並購妥用品。不知何故,他們忘了為中心購買毛巾和衛生紙,不過這些用品現在正從特拉維夫運來。

兩年前,楊百翰大學校長傑佛瑞·賀倫帶著一份不傳教協議書來到耶路撒冷時,他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然而,正統派拉比對此協議持懷疑態度。他們繼續在建築工地、市長辦公室外,以及大衛家門前舉行示威活動。

教會希望營造善意,於是聘請以色列最大的公關公司之一,在報紙和電視上刊登信息廣告。一些對教會友好的猶太人也寫信給以色列政界人士,向他們保證聖徒為人誠實。

直到最近,該市的市政督察還堅稱,在大樓完工之前,任何人都不得入住。然而,大衛和他的行政人員已獲准搬入該中心已完工的部分——最下面的四層,即生活區和一些教室。當市政督察得知多個市政部門都已給予許可時,他感到非常驚訝。

學生一搬進來,大衛就把他們集合在一間大教室裡,召開長達三小時的訓練會議,講解如何維護這棟建築物。這一天平靜地過去了,反對興建中心的人並沒有提出抗議。從學校,學生可以欣賞到耶路撒冷舊城日落時分的迷人景色。這是一個美麗的環境,讓他們可以進一步了解這座古城,和居住在那裡的各種信仰的人。

當天晚些時候,大衛寫信給賀倫會長說:「我們終於住進了我們的新建築。」

他寫道:「這幾個月來,我們一直努力用水泥和石頭建造一座大樓。現在學生為它注入了生命的氣息,那些冰冷的石板走廊和毫無生氣的房間,如今都瀰漫著幸福的氣息」。


泰福·彭蓀成為教會總會會長後不久,就給羅素·納爾遜長老一項新的指派。他告訴他:「你將負責教會在歐洲和非洲的所有事務,以及打開東歐諸國傳播福音大門的特別任務。」

納爾遜長老嚇了一跳,心想:「我是個心臟外科醫師,怎麼知道如何打開國家傳播福音的大門?」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歐和東歐受到蘇聯的影響,教會一直沒有派遣傳教士到該地區,除少數國家例外。他心想,難道不應該把這項指派交給更勝任外交工作的人嗎?為什麼不派像達林·鄔克司長老這樣的律師呢?

納爾遜長老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底,接受了指派。

不久後,美國和蘇聯之間的外交關係開始改善。1986年10月,蘇聯宗教事務委員會主席康斯坦丁·哈爾契夫在華盛頓特區與教會代表會面。他很想讓他們了解,蘇聯也有宗教自由。納爾遜長老得知這次會議後,建議教會派兩位總會持有權柄人員與哈爾契夫會面,並繼續相關討論。總會會長團選派他和七十員漢·林格長老前去。

1987年6月10日早上,納爾遜長老和林格長老造訪哈爾契夫在莫斯科的辦公室。哈爾契夫當時正準備出城處理其他事務,沒有太多時間與他們交談。

納爾遜長老告訴他:「我們只想問你一個問題。我們需要做什麼,才能讓我們所代表的教會在俄羅斯建立起來?」

哈爾契夫很快解釋說,一個教會只要有二十位成年成員居住在一個地區或城市,就可以在該地區或城市註冊。

納爾遜長老問道,教會是否可以在蘇聯開設訪客中心或閱覽室,讓人們可以自願前來,了解教會的教導。

主席回答:「不可以。」

納爾遜長老說:「這是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你說,我們要有成員才能得到正式承認,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閱覽室或訪客中心,就很難找到任何成員。」

他說:「那是你們的問題。」他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給了他們,並表示會再安排與他們見面。在此期間,他們可以與他的兩位代表談談。他說:「再見!」

代表們為納爾遜長老和林格長老提供了更多的資訊。他們說,在蘇聯,國民有信仰自由,可以公開信奉自己的宗教。然而,傳教士不得在該國傳教,政府對宗教文獻的引進也有所管制。個人可以在家中舉行宗教儀式,邀請他人參加,並與表示興趣的人分享他們自己的信仰。

該城市有幾個崇拜場所。代表們安排納爾遜長老和林格長老會見當地俄羅斯東正教、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福音派教會信徒和猶太會眾的領袖。在這一整趟的城市之旅,納爾遜長老和林格長老與信仰宗教的人士會面,他們看到這個國家雖然官方是無神論的,宗教卻相當多元,因此感到十分驚訝。

儘管如此,當納爾遜長老和林格長老思考在蘇聯建立教會的條件時,他們的任務似乎無法達成。如果沒有傳教士或閱覽室,他們怎麼可能達到二十人的門檻,讓教會獲得正式承認?

在莫斯科的最後一天,納爾遜長老怎麼也睡不著。他起身走到克里姆林宮(蘇聯政府總部所在地)外,一個稱為紅場的大廣場。廣場上空無一人,他想著當天晚些時候將有成千上萬的人來到這個地方。自從來到這座城市後,日常人物的景象深深打動他。他想伸出愛的雙手,與每一個人分享耶穌基督的復興福音。

「我是誰?」、「我為什麼在這裡?」,這兩個問題不斷在他的腦海中流轉。他知道自己是一名外科醫生、美國人、丈夫、父親和祖父,但他是以主的使徒的身分來到莫斯科的。雖然他的指派可能看起來很艱鉅,尤其是現在,他知道要在蘇聯建立教會有多麼困難,但他仍然抱持著希望。

他想:「使徒了解自己的使命。」救主吩咐他們到世界各地去,教導各族、各國、各方、各民。福音信息是給神的所有兒女的。

納爾遜長老在這次行程的報告中表示,他相信主有能力打開中歐和東歐等地的大門。他寫道:「我們可以一起開始——哪怕只是一小步——遵行天父的旨意,祂愛祂所有的兒女。七億五千萬人口的命運和靈魂的救恩取決於我們的行動。」


1987年8月6日,使徒達林·鄔克司站在楊百翰大學的講台上,面對著一大群會眾,他的心情很沉重。鹽湖城爆炸案造成兩名後期聖徒死亡,距今已經過了兩年。在此期間,稀有文件經銷商馬可·霍夫曼因謀殺罪受審並被定罪。調查發現,馬可向教會出售和交易的許多文件都是偽造的,其中有幾份文件意圖破壞人們對教會神聖歷史的信心。

在這兩年裡,為穩固信心,楊百翰大學的學者們付出了巨大努力。楊百翰大學研究(BYU Studies與該大學的宗教研究中心(Religious Studies Center)剛出版有關約瑟·斯密及其譯著的重要新書和文章。古代研究與摩爾門研究基金會(Foundation for Ancient Research and Mormon Studies)亦著手出版修·尼布里文集,尼布里為支持摩爾門經和無價珍珠而撰寫的學術著作比任何人都多。楊百翰大學也與一家知名的國際出版社聯合出版摩爾門教義百科全書(Encyclopedia of Mormonism),內容包含教會歷史、教義和實踐的文章。

儘管如此,許多聖徒對馬可·霍夫曼的欺騙行為仍然感到大惑不解,這促使楊百翰大學組織了一場關於教會歷史和霍夫曼案件的學術大會。今天,鄔克司長老來參加大會,是想談談教會在這場悲劇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

會眾們都知道,馬可被判無期徒刑,正在監獄服刑中。今年1月,馬可承認自己製造了三枚炸彈,其中一枚意外炸傷了他。他向調查人員講述的情節既複雜又悲慘。儘管他從小就是教會成員,但在年輕時就不再相信神了。後來,他成為一名技術熟練的偽造者,並利用他對教會歷史的了解來偽造文件。他後來承認,他製作這些偽造品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賺錢,也是為了讓教會難堪,敗壞教會的名聲。他為了掩蓋自己的欺騙行為,蓄意謀殺了兩個人。

鄔克司長老在演講的開頭指出,這起謀殺案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一些評論者批評戈登·興格萊會長和教會其他領袖跟馬可購買偽造文件,認為真正受靈啟發的領袖不會被偽造的文件所愚弄。還有些人則指責領袖對歷史議題祕而不宣,儘管教會已經出版了最重要的霍夫曼文件,並允許學者研究它們。

鄔克司長老提到,有許多人,包括學者和國內公認的偽造專家,都接受這些文件是真的。他也說明教會領袖之間普遍存在的信任態度。

他說:「教會領袖為了履行個人事工,每年會接觸到數以百計的人,他們不能抱持著懷疑和質疑態度去看待每一個人。對教會領袖來說,偶爾失望總比不斷猜疑好。」如果他們沒能發現一些騙子,那也是為了能善加勸告和安慰內心誠實的人所需要付出的代價。

甚至在教會成立之前,主就警告過約瑟·斯密:「你未必〔總是〕能分辨義人和惡人。」像馬可·霍夫曼這樣的人顯示出,神並不總是保護教會成員和領袖免受欺騙。

在結束演講時,鄔克司長老表示,希望每個人都能從這次可怕的經驗中吸取教訓。他承認:「說到面對惡意時的輕信與天真,我們受到的譴責已經夠多了。」

他總結說:「我們都應該以誠實、客觀的學術研究,以及真誠、尊重的宗教信仰為工具,努力探求真相。我們都需要更加謹慎。」


1988年4月30日,以撒·「艾克」·弗格森走下飛機,立即感受到查德恩加美納的炎熱。這瞬間提醒他,他離猶他州滿地富老家的涼爽春天已有十萬八千里。他看到周圍的人都穿著白色長袍,戴著頭巾。沙漠向四面八方延伸,直到地平線那端。

應總會會長團的要求,艾克來到北非沙漠的邊緣,視察教會人道救援計畫的進展。歷代以來,教會的禁食捐獻主要用於幫助陷入困境的聖徒。然而,在1980年代初期,一場饑荒重創衣索比亞,而教會在那裡並未正式存在。電視畫面中飢餓的兒童和擠滿人的賑災營地,觸動世界各地人們的心,包括聖徒在內。1985年1月27日,教會在美國和加拿大舉行一次特別的人道救援禁食,為非洲救援募集了600萬美元的禁食捐獻。

幾個月後,七十員第一定額組會長之一的羅素·培勒長老前往衣索比亞,尋找能夠幫助教會成就最多善事的人道救援組織。擁有博士學位和公共衛生專業經驗的艾克,隨後受聘在猶他州的辦公室管理人道救濟捐獻。他上任的第一天,教會給他一台電腦和一部電話,並授權他決定如何使用數百萬美元的禁食捐獻,來援助衣索比亞。

艾克以培勒長老的工作成果為基礎,聯繫了其他國際援助組織,就如何善加利用捐獻徵求意見。然後他簽發大額捐款,給正在援助衣索比亞和遭遇類似困境的鄰近國家的救援組織。在第一次禁食10個月後,教會又為賑饑發起了第二次禁食。

事實證明,聖徒的捐獻對衣索比亞非常有幫助,因此教會福利服務部門開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救援機構合作。過沒多久,艾克就開始協助籌辦加勒比海地區的健康博覽會,運送醫療設備援助匈牙利腦性麻痹兒童,並提供疫苗給玻利維亞。

艾克抵達恩加美納後,花了幾天時間造訪查德和尼日的人道救援地點。他飛到尼日的馬吉亞谷,教會曾捐贈數十萬美元協助那裡重新造林的計畫。從空中俯瞰,他可以看到一排排的抗旱樹林,在山谷肥沃的農地和不斷擴侵的沙漠之間,形成了一道「活圍籬」。飛機降落時,與教會合作的人道組織派了代表來,開車載他穿越重新造林的地區。

艾克學到,這些樹木可以阻止風侵蝕土壤,並為綿羊、山羊和牛提供飼料,也是附近居民長期燃料的來源。自造林計畫啟動以來,該地區的農作產量提高了百分之30,使許多人的生命免受沙漠的蹂躪。

幾天後,艾克飛往迦納,教會現在在那裡有一個傳道部和數十個分會。在阿克拉西北方約130公里處的阿波摩蘇鎮,教會有一座佔地四十英畝的福利農場,艾克將與夥伴組織Africare就此農場進行磋商。

1985年,在嚴重乾旱導致全國糧食供應耗盡後,教會創建了此農場。就像教會在美國的福利農場一樣,它能為有需要的人提供食物,同時也培養人們獨立和自立的能力。當地聖徒在迦納阿克拉傳道部的協助下,管理這個農場。起初,所有的工人都是義工,但現在農場有能力支付工人工資,大部分的工人都是教會成員。

經過三個種植季節後,這個農場已為有需要的人生產玉米、木薯、芭蕉和其他作物,可說頗為成功。但它所帶來的好處仍不及昂貴的維持成本。

Africare顧問告訴艾克,如果教會允許阿波摩蘇的鎮民把農場轉型為合作社,他們相信該農場為當地社區的服務會達到最佳成果。當地的農民可以利用傳統種植技術,共同為社區提供更多食物。教會仍將為農場提供一些財務支援,但不需對農場的成敗承擔全部責任。

在離開迦納之前,艾克和顧問向阿波摩蘇社區約150名成員(包括當地部落首領)提出了這個想法。這個計畫得到廣泛的認可,不少農民都渴望加入合作社。


同年四月,曼紐·納瓦羅帶著一個令人失望的消息,回到父親身邊。這幾個月來,他一直在祕魯利馬用功讀書,希望考上該市一所著名的大學。然而,儘管他盡了最大努力,他還是沒能進入這所學校。如果他想再重考一次,就需要再讀六個月。

他的父親說:「曼紐,你想繼續為上大學作準備,還是想為傳教作準備?」

曼紐知道,先知要求教會中每一位配稱、有能力的年輕人去傳教。他的教長祝福也有談到傳道服務。不過,他計畫在進入大學後才去傳教。他認為,如果能在去傳教前保留入學資格,他傳教結束後重返大學會更容易一些。現在他不知如何是好,他的父親要他花點時間作決定。

他立即研讀摩爾門經和祈禱,當他這麼做時,感覺到聖靈在引導他作決定。第二天,他就得到了答案;他知道自己需要去傳教。

他的父親說:「好。我們會幫你!」

曼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一份工作。他以為自己會在附近的銀行工作,因為他父親認識那裡的一些員工。但父親卻開車載他到市中心,到分會第一座教堂的工地。他問監工,能否在施工團隊為曼紐安插一個職位。監工說:「沒問題。我們會安排他做事。」

曼紐在六月加入施工團隊,每次他領到工資時,拿支票給他的工人都會提醒他,要把錢用在傳教上。曼紐的母親也會幫他,把大部分的工資留作傳教基金和繳付什一奉獻。

傳道費用高昂,而祕魯經濟不景氣,使那裡許多去傳教的聖徒很難全額自費。多年來,所有的全部時間傳教士都仰賴自己、家人、會眾,甚至陌生人的善意,來資助他們的傳道費用。在甘會長敦促所有符合資格的男青年去服務後,教會邀請成員捐款到總會傳道基金,以幫助那些需要經濟援助的傳教士。

而今,當地資金預期能支付至少三分之一的傳道費用。如果傳教士無法支付其餘的費用,他們可以動用總會傳道基金。在祕魯和其他南美洲國家,教會領袖也建立了一個制度,即當地成員每天為傳教士提供一餐,幫助他們節省開支。曼紐已籌足一半的傳道費用,另一半則由他的父母支付。

在工作大約六個月後,曼紐收到了他的傳道召喚書。他的父親說,他們可以立刻打開它,也可以等到星期日,在聖餐聚會中讀出來。曼紐等不了那麼久,但他會一直等到母親晚上下班。

當她終於回到家時,曼紐打開信封,他的目光首先投向泰福·彭蓀會長的簽名。然後,他開始閱讀召喚書的其餘部分,心跳也越來越快。當看到自己將在祕魯北利馬傳道部服務時,他欣喜若狂。

在自己的祖國傳教一直是他的願望。


在1989年4月總會大會的最後一場大會中,泰福·彭蓀會長坐在鹽湖大會堂的講台附近,享受演講者受靈啟發的信息。但當他要發表自己的演講時,覺得自己體力不支,無法上台演講。他請他的第二諮理多馬·孟蓀,宣讀他為這一場大會準備的講辭。

過去幾年來,先知曾直接對教會中的不同群體說過話:女青年和男青年、母親和父親、女性單身成人和男性單身成人。現在他想對兒童說話。

他的演講一開始就說:「我非常愛你們!我們的天父非常愛你們!」

當時,有超過120萬名兒童屬於教會的初級會組織。1988年,總會初級會會長黛恩·楊和她的理事會從摩爾門經中,選出「歸向基督」這句話作為該年度的主題。楊會長和她的理事會也邀請兒童學習摩爾門經。

彭蓀會長很高興世界各地的兒童接受了這項邀請,在家庭晚會和初級會,他們唱著摩爾門經的歌曲,演出摩爾門經中的故事,玩教導摩爾門經信息的遊戲。有些孩子甚至賺錢來購買摩爾門經,讓經文發送到世界各地。

他在信息中敦促兒童要每天向天父祈禱。「感謝祂差遣我們的大哥哥,耶穌基督,到這世上來。祂讓我們都能回到天上的家」。

彭蓀會長在其任期中,多次談到耶穌基督的贖罪。近年來,他也引述摩爾門經,來強調其他基督徒所熟悉的基督使命的各個方面。一本新的初級會歌本強化了這些信息,很快就會提供給聖徒。兒童歌本有一個標題為「救主」的新單元,與之前的與我同唱相比,收錄了更多有關耶穌的歌曲。

彭蓀會長一再邀請聖徒歸信基督,並汲取祂的拯救恩典。先知教導:「靠著祂的恩典,……〔我們〕就能得到力量去做我們無法憑一己之力完成的必要事工。」

同時,他也鼓勵聖徒要過正義的生活。在對兒童的演講中,他敦促他們要有勇氣捍衛自己的信仰。他也警告他們,撒但會試圖誘惑他們。

他說:「他捕獲邪惡男女的心,讓他們教你們做不好的事情,例如:色情、吸毒、說髒話和不道德的事。」他敦促兒童不要看不好的影片、電影和電視節目。

在演講接近尾聲時,彭蓀會長安慰生活在恐懼中的兒童。近年來,教會領袖更常發聲反對虐待和忽視兒童的行為,教會也發布指導方針,幫助當地領袖協助受害者。

先知說:「即使好像沒有人關心你們的時候,天父還是關心你們;祂要你們安全、得到保護。如果你們沒有安全和保護,一定要去找一個能幫助你們的人——父母、老師、主教或朋友。」

孟蓀會長回座後,觀眾觀看了一段預錄的影片,影片中一群孩子圍繞在彭蓀會長的膝下,他正在唱歌給他們聽。隨後,大會堂唱詩班獻唱「我是神的孩子」,大會在閉會祈禱後結束。

  1. Galbraith, Oral History Interview, 86, 102–3, 105–6; David Galbraith to Jeffrey R. Holland, Memorandum, Mar. 8, 1987, Howard W. Hunter, Jerusalem Center Files, CHL; Ogden, Journal, Mar. 8, 1987; Galbraith, Ogden, and Skinner, Jerusalem, 455.

  2. David Galbraith to Jeffrey R. Holland, Memorandum, Mar. 8, 1987, Howard W. Hunter, Jerusalem Center Files, CHL; Casper, “Opposition,” 13, note 3; Galbraith,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02–4, 107, 132, 168; Taylor, “Contest and Controversy,” 237.

  3. Haim Shapiro, “BYU Centre to Invite Israel Officials,” Jerusalem Post, Aug. 8, 1985, 3; Haim Shapiro, “Mormon: Proselytizers Will Go Home,” Jerusalem Post, Aug. 7, 1985, 3; Taylor, “Contest and Controversy,” 138–48, 162–64, 222–28, 237; Casper, “Opposition,” 78, 109–10, 149; Galbraith,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02, 168.

  4. Taylor, “Contest and Controversy,” 186–228; Peterson, Abraham Divided, 346–47; Galbraith, “Lead-Up to the Dedication of the Jerusalem Center,” 56–57; Galbraith, Ogden, and Skinner, Jerusalem, 466; David Galbraith, “Call for a Dialogue,” Jerusalem Post, Oct. 4, 1985, 7.

  5. Galbraith,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01–2, 168; Ogden, Journal, Mar. 4, 1987.

  6. David Galbraith to Jeffrey R. Holland, Memorandum, Mar. 8, 1987, Howard W. Hunter, Jerusalem Center Files, CHL; Galbraith,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06, 169.

  7. Dew, Insights from a Prophet’s Life, 174–75; Mehr, “Missionary Couples in Communist Europe,” 182–92; Stewart, “LDS Church in Eastern Europe, Russia, and Central Asia,” 562; Browning, Russia and the Restored Gospel, 13–16; Tobler, “Before the Wall Fell,” 21–22, 26; Mehr, “Enduring Believers,” 140–54.主題:羅素·納爾遜

  8. Patterson, Restless Giant, 213–17; Gaddis, Cold War, 229–36; Beverly Campbell to Richard Lindsay, Russell M. Nelson, and Robert L. Backman, Oct. 29, 1986; Russell M. Nelson, Memorandum, Nov. 18, 1986; Russell M. Nelson to First Presidency, Dec. 19, 1986, Russell M. Nelson, Area Files, CHL; “Skepticism Greets Soviet Hint of Religious Freedom,” Washington Post, Nov. 1, 1986; Dew, Insights from a Prophet’s Life, 176.主題:俄羅斯

  9. Russell M. Nelson to Konstantin Kharchev, Apr. 30, 1987, Russell M. Nelson, Area Files, CHL; Russell M. Nelson and Hans B. Ringger, “Report of Trip to Moscow, Russia, USSR,” June 9–12, 1987, 1, Beverly B. Campbell Papers, CHL; Dew, Insights from a Prophet’s Life, 176–78; Condie, Russell M. Nelson, 268–69, emphasis in original.

  10. Beverly Campbell to Richard Lindsay, Russell M. Nelson, and Robert L. Backman, Oct. 29, 1986, Russell M. Nelson, Area Files, CHL; Russell M. Nelson and Hans B. Ringger, “Report of Trip to Moscow, Russia, USSR,” June 9–12, 1987, 1–7, Beverly B. Campbell Papers, CHL.

  11. Condie, Russell M. Nelson, 269; Dew, Insights from a Prophet’s Life, 177–78.

  12. Nelson, “Personal Perspective and Prayer,” 1–4; Russell M. Nelson and Hans B. Ringger, “Report of Trip to Moscow, Russia, USSR,” June 9–12, 1987, 7, Beverly B. Campbell Papers, CHL; Condie, Russell M. Nelson, 269; 馬太福音28:19-20馬可福音16:15

  13. “Document Deals and Murder: A Hofmann Chronology,” Salt Lake Tribune, Aug. 1, 1987, A6; Robert A. Jones, “The White Salamander Murders, Part II,” Los Angeles Times Magazine, Apr. 5, 1987, 46; Turley, Victims, 114–45, 303–6.

  14. Jeffrey R. Holland to BYU Board of Trustees, Mar. 19, 1986; Neal A. Maxwell and Dallin H. Oaks, “Report on BYU Religious Studies Center,” Dec. 17, 1986, Dallin H. Oaks, Executive Council and Committee Files, CHL; Ricks, “Narrative Call Pattern in the Prophetic Commission of Enoch,” 97–105; “Progress Report: Restoration of Major Doctrines through the Prophet Joseph Smith,” 4.

  15. “F.A.R.M.S. Work in Process,” Mar. 26, 1986; Religious Studies Center Board Meeting, Minutes, June 8, 1987, Dallin H. Oaks, Executive Council and Committee Files, CHL; “Time Vindicates the Prophet,” 1; Midgley, “Hugh Winder Nibley,” xv–lxxxvii; Board of Education, Church Board of Education Meeting Minutes, Feb. 4, 1987.主題:教會歷史及紀錄保存

  16. Dallin H. Oaks, “Recent Events Involving Church History and Forged Documents,” Aug. 6, 1987, Gordon B. Hinckley, Subject Files, CHL; “Forgeries Prove Lies, Innuendoes Were Groundless,” Church News, Aug. 15, 1987, 3–4.

  17.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Church History and Recent Forgeries: A Symposium, Aug. 6, 1987, Gordon B. Hinckley, Subject Files, CHL; Mike Carter, “Plea Bargain Ends 26 Felony Counts,” Salt Lake Tribune, Jan. 24, 1987, A1, A8; Stephen Hunt, “Board Tells Hofmann He’ll Spend Life in Prison,” Salt Lake Tribune, Jan. 30, 1988, B1–B2; Turley, Victims, 311–16, 334–36.

  18. Dallin H. Oaks, “Recent Events Involving Church History and Forged Documents,” Aug. 6, 1987, Gordon B. Hinckley, Subject Files, CHL; Dallin H. Oaks, “Recent Events Involving Church History and Forged Documents,” Ensign, Oct. 1987, 63–69; Turley, Victims, 342.主題:霍夫曼偽造案

  19. 教義和聖約10:37;亦見聖徒,第一冊,第35章,第38章和第39章;第二冊,第20章,第22章和第35章。

  20. Dallin H. Oaks, “Recent Events Involving Church History and Forged Documents,” Aug. 6, 1987, 10–11, Gordon B. Hinckley, Subject Files, CHL; see also Dallin H. Oaks, “Recent Events Involving Church History and Forged Documents,” Ensign, Oct. 1987, 69.

  21. Ferguson, West Africa Trip Journal, Apr. 30, 1988.

  22. Ferguso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Apr. 2022], 1.

  23. Sorenson, “Mass Media and Discourse on Famine in the Horn of Africa,” 223–25; First Presidency to General Authorities and oth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Jan. 11, 1985, First Presidency, Circular Letters, CHL; Gerry Avant, “Fast Benefits Famine Victims,” Church News, Feb. 3, 1985, 12;戈登·興格萊,「戰勝死亡」,1985年7月,聖徒之聲,第49-50頁;Pace, Safe Journey, 21–27; LeBaron, “Ethiopia,” 342–43.主題:禁食

  24. Pace, Oral History Interview, 3; Pace, Safe Journey, 24–27; Black and Walker, Anxiously Engaged, 180–87; Ferguso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992–93], [1]–[2], [9], [17]–[18]; Ferguso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Apr. 2022], 2, 9–10; Ferguso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June 2022], 9–10.

  25. Ferguso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June 2022], 9–10; Ferguso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992–93], [17]–[18]; Ferguso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013], [00:09:42]–[00:10:55]; Ferguso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Apr. 2022], 5—7; Welfare Services Executive Committee, Minutes, Nov. 14 and Dec. 12, 1985; First Presidency to Area Presidenc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Nov. 15, 1985, First Presidency, Circular Letters, CHL.

  26. John K. Carmack and Keith B. McMullin to General Welfare Services Executive Committee, May 23, 1986; Latin America Health Fair, circa Jan. 1988; Freight Costs for Shipping Donated Medical Equipment to Budapest, Hungary, Humanitarian Service Proposal Review Summary, circa Oct. 1987; Self-Help Development Activities in Rural Bolivia, Humanitarian Service Proposal Review Summary, circa Oct. 1987, Welfare Services Executive Committee, Minutes, CHL; Welfare Services Executive Committee, Minutes, Oct. 8, 1987, and Feb. 11, 1988; Isaac C. Ferguson to James Perry, Email, Apr. 26, 2023, Isaac Ferguso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022], CHL.主題:福利計畫

  27. Ferguson, West Africa Trip Journal, May 1–5, 1988;以撒·弗格森,「無條件的施予」,1989年6月,聖徒之聲,第15頁;Ferguso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June 2022], 4; Isaac C. Ferguson to James Perry, Email, Feb. 24, 2023, Isaac Ferguso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022], CHL.

  28. Ferguson, West Africa Trip Journal, May 6–7 and 10–11, 1988; Deseret News 1989–90 Church Almanac, 86; “Abomosu Farm History,” 1–7, Ghana Accra Mission District Report, CHL.

  29. Ferguson, West Africa Trip Journal, May 11 and 18, 1988; “Abomosu Farm History,” 5–8, Ghana Accra Mission District Report, CHL; Isaac C. Ferguson to Shawn Ferguson, May 12, 1988, Isaac Ferguson,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022], CHL; see also Petramalo and Petramalo,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9–30; and Petramalo, Mission Journal, Jan. 23 and 30, 1989; May 4–5, 1989.

  30. Ferguson, West Africa Trip Journal, May 18, 1988.主題:迦納

  31. Navarro, Oral History Interview [Apr. 2023], 8, 18, 21–22, 47–48, 55–58; Spencer W. Kimball, “When the World Will Be Converted,” Ensign, Oct. 1974, 8–10; Navarro,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015], 2.引言經修訂以增可讀性;“the miss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original changed to “a mission.”

  32. Embry, “Without Purse or Scrip,” 77–93; Jensen, “Without Purse or Scrip?,” 3–14; Quorum of the Twelve Apostles, Missionary Executive Committee Minutes, Mar. 4 and 25, 1975; Apr. 1, 1975; May 20, 1975; June 10 and 13, 1975; First Presidency to Stake Presidents and others, Oct. 15, 1975; First Presidency to General Authorities and others, Dec. 1, 1988, First Presidency, Circular Letters, CHL; Gordon B. Hinckley, Address, Leadership Meeting, Apr. 4, 1986, 12–14, Quorum of the Twelve Apostles, Regional Representatives Seminar Addresses, CHL; “Exploratory Study of Returned Missionaries in Peru and Ecuador,” Aug. 1987, Missionary Executive Council, Meeting Materials, CHL.

  33. Missionary Executive Council to the Council of the Twelve, June 17, 1986, Missionary Executive Council, Meeting Materials, CHL; Missionary Executive Council, Minutes, Feb. 25, 1987; Navarro, Oral History Interview [Apr. 2023], 58.

  34. Navarro, Oral History Interview [Apr. 2023], 51–52, 55–56; Navarro,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015], 3; Navarro, Email Interview.

  35. Monson, Journal, Apr. 2, 1989; Official Report of the One Hundred Fifty-Ninth Annual General Conference, 102;泰福·彭蓀會,「致教會的兒童」,1989年7月,聖徒之聲,第78頁;Benson, Come, Listen to a Prophet’s Voice, 1–61.

  36. Primary Association, Annual History Reports, 1987, 50; 1988, 52; “Book of Mormon Emphasis for 1988,” 1; Primary Association, General Board Minutes, Oct. 15, 1987, and Jan. 7, 1988;泰福·彭蓀會,「致教會的兒童」,1989年7月,聖徒之聲,第78頁;摩羅乃書10:30,32

  37. Dew, Ezra Taft Benson, 15–20;泰福·彭蓀,「致教會的兒童」,1988年12月,聖徒之聲,第78頁;泰福·彭蓀,「做了一切能做的事以後」,1988年12月,聖徒之聲,第3-6頁。

  38. 泰福·彭蓀,「做了一切能做的事以後」,1988年12月,聖徒之聲,第5頁;Ezra Taft Benson, “Feed My Sheep,” Apr. 3, 1987, 2–3, Quorum of the Twelve Apostles, Regional Representatives Seminar Addresses, CHL; Kellene Ricks, “‘The Power of Music’ Found in New Songbook,” Church News, May 20, 1989, 3, 5; Children’s Songbook, 306–7, 309–11; Sing with Me, topical index.主題:初級會聖詩

  39. 泰福·彭蓀,「致教會的兒童」,1989年7月,聖徒之聲,第79頁;泰福·彭蓀,「慎防驕傲」,1989年7月,聖徒之聲,第3-5頁;戈登·興格萊,「看你們的的小孩」,2001年3月,利阿賀拿,第2-7頁;戈登·興格萊,「讓我們的天父喜悅」,1985年7月,聖徒之聲,第46頁;培道·潘,「小孩子」,1987年1月,聖徒之聲,第12-14頁;Child Abuse: Helps for Ecclesiastical Leaders (Salt Lake City: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1985).

  40. Official Report of the One Hundred Fifty-Ninth Annual General Conference, 105–6; 159th Annual Conference, Sunday Afternoon Session, [01:49:00]–[01:49:57].主題:泰福·彭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