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主的道路
「他去世了。」
戈登·興格萊會長在電話裡說出這句話時,頭腦一片空白。在電話的另一端,是他的妻子瑪喬麗,他聽得出來她正在哭泣。他們過去一直祈禱這一天永遠不會來到。
當日是1995年3月3日。興格萊會長在早上得知,豪惠·洪德會長在家中過世了。洪德會長一直在接受癌症治療,健康情況也迅速惡化,但這個消息還是讓興格萊會長備感震驚。他和多馬·孟蓀會長立刻前往先知的公寓,為依妮絲·洪德姊妹帶來安慰和慰藉。然後他們走進另一個房間,打幾通非打不可的電話。
興格萊會長與瑪喬麗講完電話時,相當難過。他與洪德會長並肩事奉主已超過三十年,如今他失去了一位仁慈和睿智的好友。先知的辭世也使他成為最資深的使徒,那意味著教會的領導責任落在他肩上了。出乎意料地,他竟感到孤單。
五天後,興格萊會長在鹽湖大會堂,主領洪德會長的喪禮。「對洪德會長來說,塵世生活不像是一份事業,而像是一種使命,」他對前來哀悼的人說,「他用強而有力的聲音傳播耶穌基督的福音教導,推動教會的事工。」
雖然洪德會長九個月的會長任期,是所有總會會長中最短的,但他在任內仍成就了許多事。無論是東南亞的寮國食物短缺、東非的盧安達內戰,或是美國南部的洪水和大火,總會會長團都對災民提供了人道救濟。雖然健康情況欠佳使他的行動力受限,他仍在美國兩座城市——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和猶他州滿地富——奉獻了聖殿。1994年12月11日,他前往墨西哥市,成立教會的第二千個支聯會。
然而,身為使徒的他所遺留的最佳傳承之一,是他不分宗教信仰、遍及眾人的愛心。他與聖地建立了深厚的靈性關係。就在他過世前,曾打算與傑佛瑞·賀倫長老,也就是現在的十二使徒定額組成員,回到耶路撒冷進行最後一次拜訪。但他的健康情形每況愈下,無法成行,這令他很難過。
3月9日,洪德會長喪禮的隔天,興格萊會長早早醒來,就再也無法入睡。新的重責大任——以及他必須作的決定——都壓在他身上。
他決定禁食,並花些時間在鹽湖聖殿裡獨處。他取得鑰匙,前往四樓的房間,也就是總會會長團和十二使徒定額組每週開會的地方。到了那裡,他脫下鞋子,穿上白色的聖殿軟底鞋,然後讀著經文。
後來,他的目光轉移到牆上的三張救主的圖片。其中一張描繪的是耶穌被釘十字架,而興格萊會長沉思著救主為了救贖他所付出的代價。他再次想到自己身為主的先知,所擔負的重責大任,但當能力不足的感覺湧現時,他哭了起來。
他將注意力轉向北邊牆上的一幅約瑟·斯密的畫像。在他右邊,沿著東邊牆上排列的是,從百翰·楊到豪惠·洪德的每位總會會長的肖像。興格萊會長逐一看著每張肖像。他認識從禧伯·郭以來的每一位總會會長,他們都非常信賴他,而他也很愛他們。現在,當他看著這些肖像時,他們好像活了起來。他覺得他們正注視著他,默默地鼓勵他,並保證會給予支持。他並不需要害怕。
興格萊會長跪下來,向主提出問題,並藉著聖靈的力量,從祂那裡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興格萊會長的心思意念充滿著平安和確信,他知道自己矢志要推動這事工。
他已決定召喚多馬·孟蓀,擔任他的第一諮理;而現在,他覺得應該召喚雅各·傅士德長老,擔任他的第二諮理。他仍跪在地上,祈求主證實他的這項選擇,此時他的心中洋溢著溫暖。
後來,興格萊會長回想起當天的一切,就會對他的新召喚更有把握一些。「希望主已將我訓練好,去做祂期許我去做的事,」他在日記中寫道,「我要向祂獻上所有的忠誠,我一定會尋求祂的指引。」
大約與此同時,大流士·葛瑞和瑪麗·泰來常定期造訪猶他州立監獄,與數百位受刑人見面,這些受刑人正從弗里德曼銀行紀錄摘錄家譜資料。
這些義工在監獄教堂附近的家譜中心裡進行摘錄。要到達那裡,大流士和瑪麗必須通過層層關卡,包括幾道厚重的金屬閘門、多扇上鎖的門,以及警衛看守的走廊。瑪麗第一次帶大流士來的時候,他有點緊張,尤其是到了身邊都是囚犯的區域。但他現在每隔幾週就會來到監獄,已經習慣這裡了。
摘錄計畫開始時,家譜研究正經歷重大的變革。電腦迅速取代了檔案櫃和紙本索引,使得收集和存取資料的工作更有效率。在1970和1980年代,教會開始適應這項新科技,來進行聖殿和家譜事工。到了1990年代初期,教會開發了「聖殿就緒」這個電腦程式,讓當地(包括監獄裡)的家譜中心用戶,更容易提交名字做聖殿教儀。
受刑人服務的家譜中心裡,有幾台微卷閱讀機,靠牆邊擺放。瑪麗曾與家譜圖書館合作,取得一份弗里德曼銀行微卷的拷貝片,留置在監獄裡。義工將資料摘錄到專為此計畫設計的表格裡後,會把表格帶到隔壁房間,將資料輸入到電腦資料庫中。義工在瑪麗的指導下,每一筆紀錄都檢查好幾次。兩位義工會獨立摘錄相同的資料,然後由第三位義工將這些摘錄資料與原始文件進行比對,確定抄寫正確無誤。
負責管理監獄家譜中心的,是被判無期徒刑的人。他協助摘錄計畫不斷向前推進,而且井然有序。大流士對義工的熱誠和他們對細節的關注,留下深刻的印象。監獄官員很高興地說,處理這些銀行紀錄的受刑人,通常不會與其他囚犯起衝突。
這項計畫開放給所有符合資格的受刑人參與,不論他們的宗教信仰為何。大流士和瑪麗與義工一起服務時,會強調這項計畫的屬靈本質。囚犯中那些在教會長大的人,了解家譜在使家人永遠結合在一起這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他們之中有些人自己沒有機會出獄,但透過努力幫助他人脫離靈監而找到了喜樂。大流士和瑪麗總是以祈禱開始他們在監獄裡的會議,並且鼓勵義工在進行這項計畫時,要用自己的方式祈禱。
有時候,受刑人會來找大流士,請求聖職祝福。大流士每次都會答應。每當他施助這些犯下各種罪行和過錯的人時,都確實知道他們是神的孩子,而這一點深深觸動了他。
當時,教會鼓勵成員將家庭名字提交到聖殿去,但成員也可以提交非親屬的名字。受刑人經常使用「聖殿就緒」,來核可福列曼銀行計畫中的名字做聖殿教儀。為了協助這項事工,瑪麗建立了一個聖殿「家庭檔案」,用以來加·亞伯的名字作為檔名。以來加·亞伯是最早的黑人後期聖徒之一。這個檔案開放給美國和南非的聖殿與會者使用。如果與會者想要為弗里德曼銀行紀錄中的人執行教儀,只要到聖殿去,索取這個家庭檔案中的名字即可。
一天晚上,大流士和瑪麗到猶他州南約旦的約旦河聖殿去,與幾位朋友一起為弗里德曼銀行紀錄中的家庭執行印證。雖然他們一行大約有二十人,卻仍需要聖殿裡其他人的幫助。他們整個晚上,幫助了今生受奴役而慘遭分離的家庭印證在一起。
大流士和瑪麗此行之前,將這次聖殿之旅告訴了受刑人。大流士選擇約旦河聖殿,因為那是離他家最近的聖殿,恰巧也是離監獄最近的聖殿。
那天晚上,參與這項計畫的幾位受刑人,聚集在監獄角落的一扇窗戶前。窗戶很窄,但看得到鹽湖谷——包括約旦河聖殿。
雖然義工們無法親自到場,但他們在這神聖的事工上,默默地支持大流士和瑪麗。
戈登·興格萊在擔任總會會長的第一年,從遠距離關注教會在亞洲的情況。香港聖殿於1994年1月動工,興格萊會長會定期收到聖殿的最新進展。他也與亞洲區域的領袖一同商議,協助策劃聖殿奉獻的相關活動。
他對教會在該地區的進步欣喜不已。自1955年以來,亞洲的教會成員從一千人成長到將近六十萬人。日本、南韓、台灣和菲律賓現在都是教會的力量中心,擁有自己的聖殿。教會在泰國、蒙古、柬埔寨、印度等地開始成長,並在越南再次茁壯。在亞洲各地,新生一代忠信的年輕後期聖徒,正在發揮他們的影響力。
在台灣,劉冠伶最近剛唸完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的最後一年,她是四千多名學生中唯一的後期聖徒。就像台灣的許多學生一樣,冠伶的作息時間表也很緊湊。她早上將近6點時醒來,搭上6:30的公車,接下來的九個小時都在學校。晚餐後,她在教室裡又讀了幾個小時的書,晚上8點才搭公車回家。
不過,每天晚上睡覺前,冠伶還是會撥出時間讀經文。越來越多的教會領袖強調,每日的經文研讀是後期聖徒的崇拜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冠伶覺得祈禱和研讀經文幫助她避免沮喪,在校功課更好。星期天,當許多同學都去學校讀書時,她會先在台北的教會上福音進修班課程,接著參加例行的聚會。她也擔任支會司琴。
「如果我去參加聖餐聚會、聽演講,」她體會到,「我的生活一直會更樂觀、更快樂。」
與此同時,在蒙古,二十一歲的蘇悠瑪·烏納杉,正在首都烏蘭巴托的分會裡教導女青年。數百名的分會成員中,大多數人都是十幾歲或二十多歲,成為教會成員還不到一年。蘇悠瑪自己幾個月前才受洗,但她滿懷熱忱。她十幾歲的時候,父母在一年內相繼過世,導致蘇悠瑪對神發怒。
「我是個『雙面』人,」她回憶道,「我外表快樂又外向,內心卻悲慘又害羞。」為了減輕痛苦,她去參加派對、借酒澆愁。
當一位在教會慕道的朋友邀請她參加聖餐聚會時,事情開始改觀。第一個星期日,蘇悠瑪就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安和歸屬感。她很快就知道,透過耶穌基督,她能成為一個全新的人。當她聽到救恩計畫時,就不由自主哭了起來。
她回憶道:「我知道我來對了地方。」不久,她成為蒙古最早的傳教士之一。
與此同時,泰國的聖徒了解聖殿的重要性,並為了去聖殿而付出犧牲。1990年,大約有兩百名泰國聖徒飛到菲律賓,前往馬尼拉進入主的殿。這趟旅行非常昂貴,許多聖徒存了一年多的錢,才足以支付機票費用。
克瑞安奎·皮特彭是泰國中部的孔敬區會會長,他親眼見識到這樣的日常犧牲。區會裡許多成員都很窮。有些人沒有穩定的工作或固定的收入,幾乎連生活開銷的錢都不夠。然而他們在教會裡積極地服務,即使必須靠步行、腳踏車或公車長途跋涉來參加聚會,也在所不辭。
「我們飛到馬尼拉時,達到了泰國教會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克瑞安奎回憶道,「每個人都努力籌錢去聖殿。」連他十歲的女兒也兜售烹煮用木炭,來幫助全家支付旅費。最後,克瑞安奎、妻子瑪妲恩和孩子們成功來到聖殿,而他們的聖殿經驗使得這一切的努力和犧牲都值得了。
「在聖殿中印證在一起,為我們家庭帶來了一種特殊的靈性,」克瑞安奎見證,「現在,不僅我們十六歲的兒子想去傳教,他兩個妹妹也想去傳教。」
1995年8月9日晚上,五十九歲的西莉亞·阿亞拉·德·克魯茲決定走路去參加慈助會活動。她喜歡準時參加聚會,而答應載她去教會的人並沒有出現。所幸,從她家步行到教堂只需八分鐘。如果她立刻出發,還能提早幾分鐘抵達教堂。她要去的活動是百衲被縫製,由她負責教授。
西莉亞住在波多黎各南部海岸的城市蓬塞,位於加勒比海上。自1960年代起,傳教士就在加勒比地區傳教,尤其是波多黎各和後來的多明尼加共和國;如今這兩國都各有上萬名聖徒。復興的福音也已在其他島國和領地紮根,傳給不同文化、宗教、語言和種族的人民。如今在加勒比海的各個城市、鄉鎮和村莊,都可以發現聖徒。
西莉亞在出發參加活動時,帶了一只手提包,裡面裝著一張五元美鈔,以及一本包裝成禮物的摩爾門經。自從泰福·彭蓀會長向聖徒提出挑戰,要他們重新專注於摩爾門經之後,她和教會其他成員就一直找機會與人分享這本書。教會提倡的家庭送家庭摩爾門經計畫,鼓勵聖徒在送出摩爾門經之前,先將見證寫在這本書的內頁。起初,後期聖徒必須購買自己要送出的摩爾門經,但到了1990年,教會設置一項供人捐獻的基金,將這本書免費提供給世上任何人。
西莉亞在十六年前加入教會後,已經讀過摩爾門經許多次。現在,有位同事在婚姻中遇到困難,西莉亞相信這本書可以幫助她。她把一本摩爾門經放在禮物盒裡,用精美的紙包起來,並繫上一條緞帶。她在盒子裡也放了一張明信片,並寫上她的地址和她對摩爾門經的見證。那天晚上,她將這本書帶去教會,好向慈助會姊妹展示如何與人分享摩爾門經。
西莉亞快到教堂時,決定走公園後方的捷徑。當她穿過一道門時,一個持刀的年輕高大男子跳到她面前,推了她一把,她便向後倒在一片潮濕的草地上。
「你正在攻擊主的僕人,」西莉亞告訴他。
這位年輕人不發一語。起初,西莉亞以為她會遇害。但後來,他搶走她的手提包,翻找了一遍,直到找到那五元美鈔和包裝成禮物的摩爾門經。她心裡有一股平靜的感覺,知道這個年輕人不會傷害她。
「主啊,」她默默地祈禱說,「如果這是您選擇讓那個男孩歸信福音的方式,那他就不會殺我。」
與此同時,在大西洋的另一端,威利·畢尼尼仍與家人住在薩伊的盧普塔。他在盧本巴希修習電機工程時,想像自己所過的生活與此刻截然不同。盧普塔是個農業社區,只要附近的科威吉種族衝突尚未止息,他和家人就得留在盧普塔種地。
所幸,威利的父親在威利小時候就教過他如何耕種,所以他已經知道種植豆子、玉米、木薯和花生的基本技術。然而,在第一批豆子收成之前,一家人幾乎沒有食物可吃。他們耕種是為了養活自己,但扣除買鹽、油、肥皂和一些肉所需賣出的穀物之後,實在所剩無幾。
逃出科威吉避難的聖徒當中,大約有五十人定居在盧普塔。村子裡沒有分會,但是他們每週都聚在一間大房子裡一起崇拜。雖然這群人當中有幾個人持有聖職,包括前科威吉區會會長,但他們都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授權來舉行聖餐聚會。反而,他們會舉行主日學課程,由每位長老輪流帶領聚會。
在這段期間,威利和他的聖徒同工數度試圖與金夏沙傳道部聯絡,但都沒有成功。不過,每當聖徒賺了錢,就會把什一奉獻留下來,直到能將什一奉獻交給經授權的教會領袖。
1995年某一天,威利一家人決定派他回科威吉,想辦法賣掉他們的老房子。盧普塔的聖徒得知威利會在那裡見到區會會長,便認為這是他們繳付什一奉獻的最佳機會。他們把錢放進信封裡,交給威利和另一位同行的教會成員,然後送他們上路。
威利坐了四天的火車到科威吉,在這四天當中,他都把裝有什一奉獻信封的袋子藏在衣服下面。一路上,他和同行的夥伴都感到緊張、害怕。他們在火車上睡覺,只有在火車進站時,才下車買富富和其他食物。前往科威吉也讓他們心驚膽跳,因為當地對開賽人仍有敵意。不過他們從尼腓取銅頁片的故事得到安慰,他們信賴主會保護他們和他們的什一奉獻。
他們終於抵達科威吉,找到了區會會長的家,會長邀請他們留下來暫住。幾天後,薩伊金夏沙傳道部的新領袖,羅伯托和金妮·塔維拉來到該城,區會會長介紹他們認識威利和同行的夥伴。
「他們原本是科威吉分會的成員,」區會會長解釋說,「由於時局動盪,所以搬去盧普塔。現在他們回來了,想要認識你們。」
「我想多了解一點,」塔維拉會長說,「你來自盧普塔?」
威利向傳道部會長說明他們的行程和旅行的距離,接著拿出什一奉獻的信封。「這是盧普塔教會成員的什一奉獻,」他說,「他們把什一奉獻留下來,因為他們不知道該繳到哪裡去。」
塔維拉會長夫婦不發一語,開始啜泣。最後,傳道部會長帶著顫抖的聲音說:「你們的信心好大!」
威利心中充滿著平安喜樂,他相信盧普塔的聖徒繳付什一奉獻後,神會因此祝福他們。塔維拉會長勸告他們要有耐心,「你們回去時,請告訴盧普塔的每位成員,我愛他們,」他說,「他們蒙得永恆之父的祝福,因為我從未見過如此大的信心。」
他答應會盡快派他的一位諮理到盧普塔去。「我不知道會花多長時間,」他說,「但是諮理一定會來。」
遭到搶劫後不久,西莉亞·阿亞拉·德·克魯茲去查看她的信箱,發現裡面有一頁不具名的信。「請原諒我,請原諒我,」上面寫著,「你絕對不知道,攻擊你令我多麼自責。」
西莉亞繼續往下讀。這個年輕人描述,他偷來的摩爾門經如何改變了他的生命。他第一次看到這本包裝成禮物的書時,以為是可以賣錢的東西。但後來他打開書,讀到西莉亞為同事所寫的見證。「你在書裡寫下的信息,使我熱淚盈眶,」他告訴西莉亞,「從星期三晚上開始,我就一直讀,停不下來。」
這個年輕人尤其深受李海的故事所感動。「那位屬神的人所作的夢,使我震撼不已,」他寫道,「感謝神讓我找到你。」他不知道神是否會寬恕他偷竊這件事,但他希望西莉亞能寬恕他。「我要把五美元還給你,」他還說,「因為我不能花這筆錢。」他隨函把錢附上。
他也寫到,他渴望進一步認識教會。「我希望你知道,你會再見到我;但當你再見到我時,你認不出我來,因為到時我會是你的弟兄,」他寫道,「我不住在你的城市,但我一定要在我所住的城市找到主,去你所屬的教會。」
西莉亞坐了下來。自從那次攻擊事件之後,她就一直為這個年輕人祈禱。「願神成全,」她說,「讓那個男孩歸信。」
幾個月後,新的一年開始了,教會的主日學開始為期一年的摩爾門經研讀。為了協助聖徒進行研讀,教會新聞將那年的第一期報紙專門用來介紹這本書。該期報紙內容包括了整理摩爾門經中教導耶穌基督的章節的一覽表,幫助讀者更了解書中民族和事件的各種圖表和文章,以及用來補充主日學課程、內含九部摩爾門經短片的新錄影帶的介紹資訊。在西莉亞的同意下,該報的最後一頁簡述了她與這位年輕人的經歷,包括他信中的全文。
1996年2月,西莉亞收到這個年輕人所寫的另一封信。他對於那次搶劫事件仍然感到慚愧,因此並未將自己的名字告訴西莉亞,但是他看到了教會新聞裡的報導,他希望她知道自己過得很好,也試著改變自己的生活。他經常想到她和摩爾門經。他寫道:「我知道它是真實的。」事實上,他最近加入了教會,也接受了聖職。他告訴她:「我正在事奉主。」
他告訴西莉亞,如今他住在最近剛造訪過的聖殿附近。雖然他沒有進到聖殿裡,但在那裡強烈地感受到聖靈,他知道那是主的家宅。
這位年輕人在信上署名:西莉亞「信仰內的弟兄」。他表達對她和她家人的愛,他知道,對於他,主有一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