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第18章:福音的所有祝福


第18章

福音的所有祝福

圖像
大流士·葛瑞擁抱禧伯·沃爾西,背景是鹽湖聖殿

1977年3月9日下午,何維修·馬丁和新聞記者一起站在巴西聖保羅的聖殿工地。賓塞·甘會長來巴西參加聖殿房角石儀式,大約有三千人到場觀看,有些人還撐著傘遮擋烈日。時任教會巴西北部地區公共關係主管的何維修,正在現場協助記者報導此活動。

三年前,何維修接受召喚在教會公共關係部門服務,他認為,對一個新成員而言,這個召喚代表非比尋常的信任。但他全心投入這項召喚中,運用自己身為企業主管的聲望,在媒體中建立了重要的人脈關係,並為教會打開機會的大門。

何維修的新職責包括宣傳有關這座聖殿的信息。這座建築物現在已完成大約三分之一的工程,牆壁已經高出地面。教會建築師艾米爾·費澤爾原本希望用義大利白色大理石作為聖殿的外牆,但後來確定這個選項和其他選項不可行,他便請來一位工匠,教導當地教會成員直接在聖殿工地上製作鑄石塊。

巴西的聖徒,以及來自南美洲其他地區和南非的聖徒,作出了許多財務上的犧牲來資助聖殿的興建。在巴西,聖徒支付了總費用的百分之15。何維修的妻子露妲把父母送她的珠寶捐給了聖殿基金。

雖然何維修和露妲期待著聖殿竣工,但令他們傷心的是,他們無法參與恩道門和印證教儀,因為他們是黑人。有一次,他們在聖殿的鋼架和尚未完工的地板上四處走動時,在一塊地上停了下來。聖靈觸動他們的內心,他們駐足的地方正是高榮室之所在,

他們相擁而泣。「別擔心,」何維修說,「主知道一切。」

何維修等待房角石儀式開始之際,看了一眼坐在聖殿牆邊小講臺上的甘會長。先知似乎在向他示意,但何維修不太確定。他看到甘會長對雅各·傅士德長老耳語,傅士德長老剛蒙召喚為七十員第一定額組的一員,他曾在1940年代在巴西傳教。傅士德長老接著看著何維修,用口型說:「過來,會長想和你說話。」

何維修趕緊離座,向台上走去。當他走近時,甘會長站起來擁抱他。然後用手臂摟住他,抬頭看著他,說:「弟兄,你需要的是忠信,繼續保持忠信,你就能享有福音的所有祝福。」

何維修很感謝先知這個舉動,但他感到困惑。甘會長的意思是什麼?

後來,安放房角石儀式結束後,甘會長走向何維修,緊緊握住他的手。然後,把另一隻手放在何維修的手臂上。

他說:「不要忘記,馬丁弟兄,不要忘記。」


那年晚些時候,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國(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GDR),亨利·伯哈特在德勒斯登舉行的一場教會特別聚會上,看到一位東德官員坐在前排。她是費雪女士,負責監督當地的宗教活動。兩年多來,亨利一直沒有努力與東德政府官員建立友誼。他邀請費雪女士前來只是職責所在。

這次聚會很特別,因為甘會長本人也會出席聚會。他即將結束歐洲七國的教會之旅,只有幾個小時的時間與東德聖徒會面。該聚會在平日的下午舉行,這時間對參加聚會的人相當不方便,然而卻座無虛席,能站的地方也站滿了人,大約共一千二百名聖徒出席。

亨利不知道甘會長打算講什麼。東德會留意教會領袖的言論,每當總會持有權柄人員公開譴責共產主義時,亨利和其他東德聖徒總是非常擔心。此類言論冒犯了政府,並讓東德聖徒面臨遭受報復的風險。

甘會長站在德勒斯登的講臺上時,亨利完全不必擔心。先知談到第十二條信條:「我們信要服從國王、總統、統治者、和有執法權的長官,要服從、敬重和維護法律。」他認為,當教會恪守此一信條時,才能有最好的成效。

這個演講給亨利和費雪女士留下深刻的印象。「伯哈特先生,」她在會後說,「你們的會長是否因為我的緣故,才就此信條演講?」

亨利回答:「當然不是,所有聖徒此時都需要這個信息。」

甘會長來訪後不久,東德高層官員埃里希·何內克公開表示,他希望與宗教團體合作,以促進人類進步。儘管他的話給許多東德人帶來了對未來的希望,但東德官員仍然拒絕發放簽證給想要前往瑞士聖殿的教會成員。政府不明白,既然教會成員可以在東德的教堂崇拜,為什麼還要去瑞士。此外,他們也擔心聖徒會趁旅行逃離這個國家。

此後不久,總主教團第一諮理白爾克·彼得生主教來到東德。在討論聖徒申請簽證拜訪瑞士聖殿所遇困難時,彼得生主教問亨利:「為何不能在這裡聖化一座屋宇,讓成員接受他們的恩道門?」

這個想法引起亨利的興趣,但他認為這是不可能的。然而,三週後,他與一些東德官員會面時,聖殿和旅行簽證的議題再次被提出來討論。這些官員仍然拒絕在這個問題上讓步,但是他們相信可以與聖徒達成協議。

「你們為什麼不在這裡蓋一座聖殿呢?」一位官員問。

「這不可能。」亨利說。東德只有大約四千二百名成員,沒有足夠的理由興建聖殿。「此外,」他說,「聖殿中的教儀需要保持神聖。」政府不能像監督教會其他聚會那樣監督教儀。

官員們說:「沒問題。如果你們的成員在東德也能獲得與在瑞士相同的體驗,那麼你們就不需要去瑞士了。」

亨利從沒想過會聽到這些話,他也不認為教會有可能在東德興建一座聖殿。但是,形勢有了巨大的變化!現在他可以看到甘會長忠告中蘊藏的智慧,他了解為何要改善與政府的關係了。「當先知給你一項任務時,」他總結道,「你一定要努力去完成。」

當然,他不知道總會會長團是否會核准在東德建造一座聖殿。但是他會問一問。


1977年初,擬議中的美國憲法平等權利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ERA),使美國人陷於分裂。只需再有四個州批准,平等權利修正案即可生效。那年夏天,為迎接11月全國大會而召開的各州婦女大會上,人們針對該修正案和其他相關議題進行討論和爭辯。

總會慈助會會長芭芭拉·斯密和教會其他領袖,經常發表反對平等權利修正案的言論。他們研究該修正案時發現,對於權利的廣泛運用,該修正案沒有考慮到男女之間的差異,因此十分擔心。有些法律在離婚、配偶與子女撫養、兵役,以及其他日常生活領域方面,保護了婦女利益,他們擔心平等權利修正案會推翻這些法律。

另外讓教會領袖非常擔憂的是,許多平等權利修正案的擁護者也支持墮胎等做法,而教會譴責墮胎,但涉及強暴或母親的健康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除外。歸根結底,他們贊成透過立法來實現平等,以改善社會上不公正或不公平的特定情況。

在全國大會召開前的幾個月,教會領袖鼓勵聖徒參與政治。雖然大多數的後期聖徒都明白,教會領袖支持有利於婦女的法律,但有些聖徒仍質疑教會在平等權利修正案上的立場。

10月25日,華盛頓特區的一位支聯會慈助會會長愛麗·柯爾頓,接到地區代表唐恩·雷德的電話,他曾是愛麗的支聯會會長。他打電話來是為了傳達教會總部的一個特殊請求。

平等權利修正案的一位知名支持者,計畫在華盛頓特區舉辦晚宴,討論該修正案,她打算將正反兩方的婦女都聚集在一起,包括後期聖徒婦女。教會領袖希望愛麗出席晚宴。

雷德長老告訴愛麗:「如果有機會,你應該解釋教會反對平等權利修正案的立場。」

愛麗說:「雷德弟兄,我自己不太了解那個修正案。」

他要她放心,說:「你有三天的時間去了解。」

通話結束後,愛麗被自己同意去做的事驚呆了。她一直是個使人和睦、避免正面衝突的人。她怎麼能應付一屋子見多識廣的婦女,捍衛自己的立場?問題不僅僅是因為她不了解平等權利修正案,或教會對此事的立場。她的聽力也有些受損,她擔心自身的殘疾會讓她很難理解聚會上大家所說的話。

愛麗立刻退到她家後面的樹林裡祈禱。她向主訴說自己的諸多不足和恐懼。然後,她回顧自己一生的祝福,並承諾將竭盡所能,去了解和解釋教會對平等權利修正案的立場。

回到家後,她打電話給支聯會慈助會社會關係領袖瑪莉琳·羅拉普,邀請她一起參加宴會。她也打電話給猶他州的一位朋友,請她提供更多的資料。

資料第二天就到了,愛麗和瑪麗琳著手研究。她們出發去參加宴會時覺得已做好準備,可以與任何人討論平等權利修正案了。出發前一天晚上,愛麗感到患得患失,精神也很疲憊,但是她的女兒為她打氣。「你只要講自己了解的議題,」她說,「睡覺之前要讀教義和聖約第100篇第5節。」

這節經文正是愛麗需要聽到的,經文寫道:「向這人民提高你們的聲音;講出我將放進你們心中的思想,你們在人前必不至於挫敗。」

然而,當愛麗和瑪麗琳抵達會場時,她們得知主辦方已經取消了宴會,因為他們認為這次活動不會有什麼成效。全國婦女大會主席剛剛也舉行了一場新聞發布會,點名幾個計劃破壞大會的「反動」團體,本教會是其中的一個。

這些評論讓愛麗十分苦惱,於是決定投稿一篇社論到華盛頓郵報,在這份擁有全國大量讀者的報紙上發表她的觀點。她寫道:「本教會反對婦女的權利。大會領導人僅僅因為我們教會的正式立場與他們的相左,就認為我們教會對大會構成威脅,這是十分不恰當的。」

她解釋了教會對該修正案的擔憂,也說明修正案會給家庭帶來什麼影響。她還表示自己支持同工同酬等措施,並支持為像她女兒這樣的女性提供就業機會,她的女兒正計畫在不久的將來進入法學院就讀。

「我支持婦女的權利。我支持糾正不平等現象,」她在社論中宣稱。「我不喜歡別人因為我不支持平等權利修正案,就說我反對婦女權利。」


1978年1月一個陰冷的夜晚,黎美蓮忐忑不安地坐在一輛汽車上,前往鹽湖城國際機場。她要去與她丈夫阮文壽相會,這是他們近三年來首次見面。她擔心在他不在的日子裡,他會如何看待她為家人建立的生活。

後期聖徒社會服務處(LDS Social Services)的使命之一是照顧家庭,該處與美國的教會成員一起合作,照顧大約550名越南難民,其中大多數人都不是教會成員。美蓮和她的家人得到了楊百翰大學教授菲利普·佛蘭和他的妻子蜜德莉的資助。在他們的協助下,美蓮一家人移居猶他州普柔浮,在那裡租到了一座移動房屋,後來又從當地的一位聖徒那裡買了一座移動房屋。

起初,美蓮在猶他州很難找到工作。菲利普帶她去一家二手商店應徵清潔工的職位。但在面試過程中,經理把她的高中畢業證書撕成兩半,告訴她:「這東西在這裡沒有用。」美蓮邊哭邊拾起被撕破的畢業證書,後來她用膠帶把畢業證書重新粘在一起,並把它裱在牆上,用來激勵她的孩子追求更高的教育。

不久,她在附近的果園找到一份摘櫻桃的臨時工作。之後,她又找到一份裁縫的工作,並透過烘焙婚禮蛋糕來增加收入。在菲利普的幫助下,她還為楊百翰大學的學生打報告來賺錢。

在美蓮努力養家糊口的同時,她的孩子也在努力適應美國的新生活。最小的孩子小玲體重過輕,而且經常生病。由於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小武和小輝這兩個男孩在學校很難交到朋友。他們經常向美蓮抱怨同學會戲弄他們。

儘管家人都困難重重,美蓮仍然對主忠信不移。她定期參加教會聚會,繼續為家人和丈夫祈禱。「請賜給我力量。」她向天父懇求。她教導孩子祈禱的力量,因為她知道祈禱可以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1977年底,美蓮得知她的丈夫在馬來西亞的一個難民營裡。他最終從清翁南的戰俘營獲釋,設法乘一艘舊漁船離開越南。現在,他已經準備好與家人團聚了。他只需要一位資助者。

為了存夠錢把文壽帶到美國,美蓮開始工作更長的時間。紅十字會給了她一份清單,上面列出了資助文壽所需要做的一切事,她認真地按照指示去做。她也跟孩子談到他們父親要回來的消息。她的女兒對文壽沒有任何記憶,男孩們也幾乎不記得他。他們無法想像有一個父親會是什麼樣子。

美蓮抵達機場後,與其他前來迎接文壽的朋友和教會成員會合。有些人拿著氣球,在傍晚的燈光下,氣球閃閃發光。

沒多久,美蓮就看到文壽從自動扶梯下來。他的臉色蒼白,表情看起來茫然失措。但一看到美蓮,他就大聲呼喚她。他們同時伸出手,緊緊握住對方的手。美蓮心中滿懷激動,

她把文壽拉進懷裡。「感謝天上的神,」她低聲說道,「你終於回家了!」


在1978年初的幾個月裡,賓塞·甘會長極度關切教會聖職和聖殿的限制,以至於經常失眠。公眾對此限制的強烈反對聲浪已大致平息,但有無數的配稱聖徒及其他良善的人,仍受此限制影響,讓甘會長一直惦記著。他最近的巴西之行提醒了他,這項限制給世界各地聖徒帶來了諸多挑戰。

甘會長畢生支持教會不授予聖職給非洲黑人後裔的做法,他也準備用餘生來支持這項做法。然而,他知道耶穌基督復興的福音必將淹沒大地,因此他懇求聖徒為各國敞開傳道事工的大門而祈禱。

他開始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待在鹽湖聖殿的至聖所,那是毗鄰高榮室的特別聖所。在那裡,他會脫掉鞋子,跪下祈禱,謙卑地懇求上天。

3月9日,他與他的諮理和十二使徒定額組談及種族和聖職問題。會議持續了很長時間。他們考查了總會會長大衛奧·麥基和海樂·李的聲明,其中指出聖職限制總有一天會結束。但使徒們一致同意,在主將祂的旨意啟示給先知之前,這項做法不會改變。

會議結束前,甘會長敦促使徒為這個問題禁食祈禱。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他邀請他們研究這個主題,寫下他們的想法。他指派豪惠·洪德長老和培道·潘長老,彙整聖職限制的歷史,並記錄在總會會長團和十二使徒會議上有關該議題的所有發言。去年,他也請布司·麥康基長老查考這項做法的經文基礎。

與此同時,甘會長繼續為這項限制祈禱。儘管他仍有所顧慮,但這些顧慮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他感受到一股越來越深刻、越來越強烈的靈感,驅使他繼續前進。麥康基長老就他的發現提交報告時,總結說,沒有任何經文禁止教會解除這項限制。

5月30日星期二,甘會長與他的諮理們分享了一份聲明的初稿,該聲明表示,聖職可擴及所有配稱的弟兄,不論其種族為何。

兩天後,即6月1日,總會會長團和所有總會持有權柄人員召開每月一次的會議。他們像往常一樣禁食出席會議,會議結束時,總會會長團請使徒以外的人離開。

「我希望你們繼續與我一起禁食。」他說。然後他告訴他們,他花了很多時間向主尋求答案。一項改變將為世界各地無數的聖徒——男人、女人和小孩——帶來復興福音和聖殿的祝福。

他說:「答案應該是什麼,我沒有預先作判斷,但我想知道。無論主的決定是什麼,我都會竭盡全力捍衛它。」

他請每個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接下來的兩個小時裡,使徒們依序發言。合一與平安的感覺籠罩著他們。

「你們介意我帶領大家祈禱嗎?」甘會長問道。

他跪在聖殿祭壇前,身邊環繞著使徒。他謙卑、熱切地祈求天父潔淨他們的罪,使他們能夠接受主的話語。他祈求能知道如何擴展教會的事工,將福音傳遍世界各地。他祈求主顯明祂的心意和旨意,將聖職擴及教會中所有配稱的男性。

先知作完禱告後,聖靈充滿了整個房間,觸動了圈子裡每個人的心。聖靈對他們的靈魂說話,將他們完全和諧地繫在一起。所有的疑慮都消失了。

甘會長猛然起身,他脆弱的心臟怦怦直跳。他摟住最資淺的使徒大衛·海長老,然後與其他人一一擁抱。使徒們眼中含著淚水,有些人當眾流下了眼淚。

他們已從主那裡得到了答案。


戈登·興格萊長老後來回憶道:「我們平靜、虔敬又喜樂地離開會場。我們全體都知道,改變的時候已到,上天已經作了決定。回答很清楚。我們之間在這經驗、理解上,都已完全合而為一。」

他說:「那是個安靜而莊嚴的場合。但靈的聲音確實對我們的心意和我們的靈魂低語。」

泰福·彭蓀長老在日記中寫道:「禱告之後,我們感受到同心一意且確信無疑,這是我所經歷過最美好的感覺。我們互相擁抱,美好的靈性氣氛的確令我們印象深刻。我們的胸中燃燒。」

馬文·艾希頓長老寫道:「這是我一生經歷過最屬靈的事件,以致我全身無力。」

布司·麥康基長老也見證:「從永恆中,神的聲音藉著聖靈的力量傳達給祂的先知。甘會長的禱告得到了回答,我們的祈禱也得到了回答。他聽到了那個聲音,我們也聽到了同樣的聲音。所有的懷疑和不確定都消失了。他知道答案,我們也知道答案。我們都是活生生的證人,見證了上天恩賜話語的真實性」。

以東·譚納會長見證說:「我們每個人都強烈地感受到了答案 。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沒有任何疑問」。


在甘會長禱告後的第八天,在鹽湖城一家造紙公司,大流士·葛瑞坐在他的辦公室裡,有位同事探頭進來,對大流士說,她聽說教會現在要將聖職授予黑人。

大流士認為她在開一個無聊的玩笑。「一點都不好笑。」他告訴她。

「不,是真的。」她堅持說。她剛剛在教會行政大樓與一位顧客交談。有傳言說,甘會長獲得了一項啟示,要將聖職和聖殿的祝福擴及到所有配稱的教會成員。

大流士半信半疑,於是拿起電話,撥了甘會長辦公室的號碼。一位祕書告訴他,甘會長在聖殿裡,但這位祕書證實傳言屬實。先知確實接受了有關聖職的啟示。

大流士驚呆了,他簡直不敢相信這個消息。他無論如何都沒有料到,這變化似乎憑空而降。

當天稍晚,德撒律新聞刊登了總會會長團的公告。公告寫道:「我們目睹主的事工在地上擴展,我們感謝許多國家的人民,響應了復興福音的信息,以不斷增加的人數加入本教會。因此也感召我們,渴望將福音所提供的一切特權和祝福,擴及到每一位配稱的教會成員」

公告繼續寫道:「祂已聽到我們的祈禱,並已藉著啟示證實,那應許已久的日子已經來到,本教會每一位忠信而配稱的弟兄,都可以接受神聖聖職,有能力運用聖職的神聖權柄,並與其所愛的人共享每一項從聖職而來的祝福,包括聖殿的祝福。」

大流士聽到這個消息後,就去了聖殿廣場。整個街區都沸騰了。大流士向一位新聞記者講述此一啟示,然後走到對街,來到他老朋友禧伯·沃爾西的辦公室,禧伯現任教會公共傳播主管。

禧伯不在辦公室,但是他的祕書請大流士留下來。「我知道他會想見你。」她說。

大流士等候著。在禧伯的辦公室可俯瞰鹽湖聖殿的東面。明亮的太陽正在頭頂,透過窗戶,大流士可以看到聖殿的石頭閃閃發光。

沒多久,禧伯就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他一看到大流士,就熱淚盈眶地擁抱他。

「我從來沒想到……。」禧伯輕聲說。

大流士看著他的朋友,然後又注視窗外的聖殿。他知道,這項啟示不僅影響現在和未來,也會影響過去。這是本福音期的第一次,像他這樣的黑人,無論是活人抑或已逝者,都有機會接受聖殿裡的每一項教儀。

大流士回頭看了禧伯一眼,閉上眼睛,然後又緩緩睜開。

「神是良善的。」他說。

  1. Martins, Autobiography of Elder Helvécio Martins, 59, 64–65; Spencer W. Kimball, Journal, Mar. 9, 1977; Romney, Journal, Mar. 9, 1977; Dell Van Orden, “Sao Paulo Temple Cornerstone Laid by President Romney,” Church News, Mar. 19, 1977, 3, 8–9.

  2. Martins, Autobiography of Elder Helvécio Martins, 47, 59–60.主題:公共關係

  3. Martins, Autobiography of Elder Helvécio Martins, 64; Dell Van Orden, “Sao Paulo Temple Cornerstone Laid by President Romney,” Church News, Mar. 19, 1977, 3; Dell Van Orden, Cornerstone Ceremony, Mar. 9, 1977, Photograph, in Church News, Mar. 19, 1977, 1; Faust,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5, 18–19.

  4. Alan Blodgett to James E. Faust, Aug. 14, 1975, First Presidency, General Correspondence, CHL; Faust,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3–14; William Bangerter to Spencer W. Kimball, Nov. 16, 1977; First Presidency to James E. Faust, July 9, 1975, First Presidency, General Correspondence, CHL; Martins,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2.主題:南非

  5. Martins, Autobiography of Elder Helvécio Martins, 64; Martins,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3; Martins and Martins,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8–29; Martins, Martins, and Martins, Oral History Interview, 42.

  6. Martins, Autobiography of Elder Helvécio Martins, 65–66; Martins and Martins,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8; Helvécio Martins, Interview, Friend, Jan. 1992, 7; Jack E. Jarrard, “Church Growth Is ‘Solid’ in So.America,” Church News, Jan. 22, 1977, 4.

  7. Martins, Autobiography of Elder Helvécio Martins, 66.

  8. Kuehne, Henry Burkhardt, 80–82; Burkhardt, Journal, Oct. 27, 1977;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Dresden Mission, Historical Record, Aug. 16 and 24, 1977; Henry Burkhardt to An alle Distrikt und Gemeindepräsidenten in der Mission, Aug. 17, 1977, in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Dresden Mission, Historical Record, CHL; Burkhardt,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991], 15.

  9. Kuehne, Henry Burkhardt, 82–83; Burkhardt, Journal, Oct. 27, 1977;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Dresden Mission, Historical Record, Aug. 16 and 24, 1977; Burkhardt,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991], 15–16; Kennedy, Journal, Aug. 13–25, 1977; LaVarr G. Webb, “Pres.Kimball Ends Tour of 7 Countries,” Church News, Sept. 3, 1977, 3.

  10. Burkhardt,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991], 15; Benson, Journal, Apr. 12, 1972; Ezra Taft Benson to Harold B. Lee and N. Eldon Tanner, Apr. 11, 1962 [1972], in Benson, Journal, Apr. 19, 1972; Kuehne, Henry Burkhardt, 70; Lee, Diary, Apr. 8–9, 1972.

  11. Burkhardt,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991], 15; Kuehne, Henry Burkhardt, 82; 信條第12條Kennedy, Journal, Aug. 24, 1977.

  12. Burkhardt,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991], 15; Kuehne, Henry Burkhardt, 82–83.

  13. Kuehne, Henry Burkhardt, 83, 89–90; Burkhardt,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991], 9, 12; Kennedy, Journal, July 20 and Aug. 28, 1978; see also Ortlieb and Ortlieb, “Political Isolation,” 203–4.

  14. Peterson, Journal, May 8–12, 1978; Burkhardt, “Wie kam es zum Bau des Freiberger [Freiberg] Tempels?,” 2; Burkhardt,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991], 9.主題:聖殿恩道門

  15. Burkhardt,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991], 9; Kuehne, Henry Burkhardt, 89–90; Burkhardt, “Wie kam es zum Bau des Freiberger [Freiberg] Tempels?,” 3.

  16. Burkhardt,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991], 6–7, 9, 15–17; Monson, Journal, Aug. 25, 1978; Peterson, Journal, May 8–12, 1978; Burkhardt, “Wie kam es zum Bau des Freiberger [Freiberg] Tempels?,” 3–4; Kuehne, Henry Burkhardt, 90.引言經修訂以澄清文意;將原文的「there」(那裡)改為「here」(這裡)。

  17. Burkhardt, “Wie kam es zum Bau des Freiberger [Freiberg] Tempels?,” 3; Kuehne, Henry Burkhardt, 79–81, 90; Burkhardt,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991], 9–10.

  18. “Women Garnered Massive Share of Headlines in 1976,” Hartford (CT) Courant, Jan. 1, 1977, 8; Spruill, Divided We Stand, 1–3, 140–88; Young, “Mormon Church, LDS Women, and the Defeat of 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 632–35; Public Communications Department, General Authority Advisers Minutes, Feb. 1, 1977; Apr. 19, 1977; May 3 and 31, 1977; Oct. 25, 1977; “First Presidency Opposes ERA,” Church News, Oct. 30, 1976, 2.主題:平等權利修正案

  19. Smith, “Rights of Women,” 1–9; Smith, “ERA—A Family Concern,” 1–25; Boyd K. Packer, “The Equal Rights Amendment,” Ensign, Mar. 1977, 6–9; “First Presidency Opposes ERA,” Church News, Oct. 30, 1976, 2; “A Mormon Tells Why She Opposes ERA,” Washington (DC) Star, May 11, 1976, A1, A6.

  20. “Official Statement on Abortion,” Church News, June 5, 1976, 3; Dell Van Orden, “Cornerstone Laid by President Romney,” Church News, Mar. 19, 1977, 9; Kapp, Journal, Nov. 22, 1977.教會也譴責亂倫,後來又將遭亂倫和嚴重的胎兒缺陷列入可能的例外情況。(First Presidency to All Stake Presidents, Jan. 15, 1976; “1991 Supplement to the 1989 General Handbook of Instructions,” 1, in First Presidency to General Authorities and others, Oct. 1, 1991, First Presidency, Circular Letters, CHL.)

  21. “First Presidency Opposes ERA,” Church News, Oct. 30, 1976, 2; “A Mormon Tells Why She Opposes ERA,” Washington (DC) Star, May 11, 1976, A1, A6; Smith, “Rights of Women,” 5–7, 9; Smith, “ERA—A Family Concern,” 24.

  22. “IWY-Parley Involvement Urged,” Church News, June 18, 1977, 5; Spencer W. Kimball, “The Foundations of Righteousness,” Ensign, Nov. 1977, 6; Bradley, Pedestals and Podiums, 175–76; First Presidency to All Stake, Mission, and District Presi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pr. 9, 1976, First Presidency, Circular Letters, CHL; Pulsipher, Ruth Hardy Funk, 170–73; Funk, Interview, [6].

  23. Colton, “My Personal Rubicon,” 101–2; Public Communications Department, General Authority Advisers Minutes, Oct. 25, 1977; Spruill, Divided We Stand, 1–3.

  24. Public Communications Department, General Authority Advisers Minutes, Oct. 25, 1977.

  25. Colton, “My Personal Rubicon,” 101–2.引言經修訂以增可讀性;將原文的「I should explain」(我應該解釋)改為「you should explain」(你應該解釋)。

  26. Colton, “My Personal Rubicon,” 102; Colton, Memoir Excerpt, no date; Roderick, For Time and All Eternity, 232–33.

  27. Colton, “My Personal Rubicon,” 102; 教義和聖約100:5

  28. Colton, “My Personal Rubicon,” 101–3; Public Communications Department, General Authority Advisers Minutes, Nov. 1, 1977; Eleanor Ricks Colton, “A Mormon Woman Looks at the ERA,” Washington Post, Nov. 21, 1977, A19; “Trouble at Women’s Meet: Abzug,” Daily Herald (Arlington Heights, IL), Oct. 27, 1977, section 1, 9; Spruill, Divided We Stand, 117–25, 208.

  29. Colton, “My Personal Rubicon,” 103; Eleanor Ricks Colton, “A Mormon Woman Looks at the ERA,” Washington Post, Nov. 21, 1977, A19, emphasis in original.引言經修訂以增可讀性;原文有「如果我不支持ERA」。

  30. Le, Oral History Interview, 31, 56, 58–59; Nguyen and Hughes, When Faith Endures, 219.

  31. Victor Brown to Spencer W. Kimball, Sept. 25, 1975, Spencer W. Kimball, Headquarters Correspondence and Subject Files, CHL; “Viet Refugee Processing Is Completed,” Church News, Oct. 18, 1975, 12; Le, Oral History Interview, 36, 42, 46; Obituary for Philip Flammer, Salt Lake Tribune, Aug. 22, 1999, C11.

  32. Le, Oral History Interview, 29, 48–49.

  33. Le, Oral History Interview, 46–49.

  34. Le, Oral History Interview, 45, 51–52, 55.

  35. Le, Oral History Interview, 51–53.

  36. Le, Oral History Interview, 45, 52–54; Nguyen and Hughes, When Faith Endures, 195–98, 203–13.

  37. Le, Oral History Interview, 45, 53–54, 56, 59, 62–63.

  38. Le, Oral History Interview, 57, 59–62.

  39. Nguyen and Hughes, When Faith Endures, 220.

  40. Gibbons, Spencer W. Kimball, 292–93, 295; Kimball, Lengthen Your Stride, 216–18; Kimball, Interview, 2, 5; Mauss, All Abraham’s Children, 235; Romney, Interview, June 12, 1978; Perry, L. Tom Perry, 79–80.主題:聖職和聖殿限制

  41. Kimball, Lengthen Your Stride, 216–17; Kimball, Interview, 4; Gibbons, Spencer W. Kimball, 292; 教義和聖約65:2但以理書2:31-45摩西書7:62“‘News’ Interviews Prophet,” Church News, Jan. 6, 1979, 4; Dell Van Orden, “Door to China May Be Opening,” Church News, Apr. 7, 1979, 3.

  42. Kimball, Lengthen Your Stride, 216–19; Kimball, Interview, 4; Talmage, House of the Lord, 192–94; Spencer W. Kimball, Address, South African Mission, Oct. 23, 1978, South Africa Johannesburg Mission, Conference Recordings, CHL.

  43. Romney, Journal, Mar. 9, 1978; Gibbons and McConkie, Interview, [3]; Hunter, Journal, June 1, 1978.

  44. Hunter, Journal, Mar. 14 and June 1, 1978; Kimball, “Spencer W. Kimball and the Revelation on Priesthood,” 46, 49; Benson, Journal, June 9, 1978; McConkie, “Receipt of the Revelation Offering the Priesthood to Worthy Men of All Races and Colors,” [2]; Gibbons, Spencer W. Kimball, 293–95.

  45. Kimball, Interview, 1–2; Kimball, Lengthen Your Stride, 218; Kimball, “Spencer W. Kimball and the Revelation on Priesthood,” 46, 49–50, 54; Gibbons, Spencer W. Kimball, 294.

  46. Kimball, Lengthen Your Stride, 217, 220–21; “‘News’ Interviews Prophet,” Church News, Jan. 6, 1979, 4.

  47. McConkie, “Receipt of the Revelation Offering the Priesthood to Worthy Men of All Races and Colors,” [4]–[5]; Kimball, Lengthen Your Stride, 221; Hunter, Journal, June 1, 1978; Tanner, Journal, June 9, 1978.

  48. Kimball, “Spencer W. Kimball and the Revelation on Priesthood,” 56–58; Perry, L. Tom Perry, 80; Monson, Journal, June 1, 1978; McConkie, Sermons and Writings of Bruce R. McConkie, 159; McConkie, “Receipt of the Revelation Offering the Priesthood to Worthy Men of All Races and Colors,” [5]; Tate, David B. Haight, 280.

  49. Kimball, “Spencer W. Kimball and the Revelation on Priesthood,” 56–59; McConkie, “Receipt of the Revelation Offering the Priesthood to Worthy Men of All Races and Colors,” [5]–[7]; Benson, Journal, June 9, 1978; Ashton, Journal, June 1, 1978.

  50. Perry, L. Tom Perry, 80; Kimball, “Spencer W. Kimball and the Revelation on Priesthood,” 56–59; Perry, Journal, June [1], 1978; Romney, Journal, June 1, 1978.

  51. Gordon B. Hinckley, “Priesthood Restoration,” Ensign, Oct. 1988, 70–72.主題:戈登·興格萊

  52. Benson, Journal, June 9, 1978.主題:泰福·彭蓀

  53. Ashton, Journal, June 1, 1978.

  54. McConkie, “New Revelation on Priesthood,” 17–21.

  55. Tanner, Journal, June 9, 1978.

  56. Gray,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57–58.

  57. Gray,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58–59.

  58. “LDS Church Extends Priesthood to All Worthy Male Members,” Deseret News, June 9, 1978, A1; 教義和聖約,正式宣言二

  59. Gray,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59–60; Wolsey, “Funny Thing Happened to Me on the Road to the Millennium,” 213–14.

  60. Gray, Oral History Interview, 160; Wolsey, “Funny Thing Happened to Me on the Road to the Millennium,” 214; Darius Gray to Edward Kimball, Email, June 16, 2000, 2–3, Edward L. Kimball Papers, C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