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第一代後期聖徒的日常生活


「第一代後期聖徒的日常生活」,教會歷史主題

「第一代後期聖徒的日常生活」

第一代後期聖徒的日常生活

未來的後期聖徒南西·亞歷山大,四歲喪父後不久,便眼睜睜看著母親貝絲破產,將家裡的孩子送去跟親戚住。南西從外祖父母那裡接受教育,在家庭聚會中閱讀聖經,學習織布和縫紉。南西15歲那年,母親回來住一陣子,不過,南西因受不了還要再跟母親分隔兩地,之後就跟著貝絲住到別的親戚家。南西不久便嫁給表哥摩西·崔西,這對夫妻就此「過著安定的生活」。1

南西的童年跟她的其他同儕並無兩樣,那年代的許多家庭都要經歷家人早逝,或與家人長時間分離的情形。大多數的美國家庭都在家裡教女兒織布、縫紉,年輕人則在十八九歲或二十出頭談戀愛、結婚。

美國當時日常生活的這些特色和其他一些特色,往往不是歷史紀錄的重點,因此今日的讀者對這些事情甚不熟悉,有隔閡。不過當時每日的節奏和習慣塑造了聖徒生活的世界,並影響了他們的選擇。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像是家庭經濟、個人健康、休閒娛樂、交通旅行和聯絡方式等,自19世紀初開始已有大幅改變。

家庭經濟

家庭經濟的結構決定了第一代後期聖徒典型的一天。那時大部分的生活必需品都要靠家裡生產製作,因此人們要依賴家庭成員才能生存。在約瑟·斯密那個年代,有超過百分之90的美國人都住在農場和農村地區,就今日的標準來看,即使最大的城市,人口還是很少——在1830年,人口超過50,000人的城市,只有紐約、費城、巴爾的摩和波士頓。農村家庭通常會分配工作給家人,食物和生活費用主要由父母一肩扛起,直到孩子能逐漸參與分擔為止。

農業社會的生活作息得配合季節,天天勞動。每天一大早,家中的女性成員就得開始做家事,像是看顧菜園,製作奶油起司等家庭主食,織布做衣服、縫補衣物、洗衣燒飯等等。家中的男性成員則需出外從事畜牧工作,或是做些生意,像是木匠、製桶、製革之類的零工。到了傍晚,大部分的家庭就聚在家中聊天或讀聖經。父母、女孩、男孩通常各自睡在不同的稻草床或羽絨床上。

由於家庭經濟的壓力,年紀較大的青少年或年輕成人會尋找能力強的人,作為結婚對象。19世紀初,中產階級紛紛抬頭,情侶之間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可以選擇自己結婚的對象,以及結婚的時間。雙方共結連理的主因,不再是想藉此帶給彼此家庭一份安定,反而逐漸被浪漫及是否感到幸福快樂所取代。要在一個農業社會的生活形態中維持生計,夫妻子嗣稀少或膝下無子或許還可生活,但是對一個單身的人來說就困難重重了。

那時的父母往往期待孩子七八歲時就要分擔家務,上一輩的人認為,父母得透過嚴格監督,甚至體罰,來管教孩子的劣根性。這樣的教養觀念到了十九世紀初才開始有些改變,童年成為培養人格的一段時期。遊戲不僅有助於還不適合做家事的幼童度過童年時光,也可為他們日後接受文化中的成人角色,預作準備。女孩通常照顧玩偶娃娃,男孩則在戶外玩需要消耗體力的遊戲。等到他們長大成人,對家庭的依附也會隨著自己的成家立業,開始經營自己的農場或事業而有所改變。

平均來說,新婚妻子會在婚後18個月內懷孕,懷孕和生產往往會讓一些婦女集結起來,特別是助產士、親戚、鄰居,共同協助這位母親。當地的助產士有時會調配一些天然止痛劑或特殊酵母菌,來加強生產時的收縮,並監督整個生產過程。母親和嬰兒都要面對極大的風險,據預估,有百分之4的婦女死於難產,而生下的嬰兒中,五個有一個活不過第一年。所以父母通常不會馬上給孩子命名,有時候會等到孩子幾個月大後才取名字。2_

個人健康

早期的後期聖徒和其他邊境地帶的美國人一樣,常為健康問題所困擾。大部分的醫學療法都證實不可靠,各樣的疾病經常讓社區的民眾飽受折磨。腐壞的食物、不乾淨的飲用水、普遍缺乏衛生觀念,引發了腸道型的疾病,這也是農村人口最常罹患的疾病。個人衛生方面,人們會用水洗手、洗臉,但身體其他部位的污垢則僅用布或毛巾擦拭;肥皂僅用來打掃居家環境和清洗衣物,但不會用來清潔肌膚,因為用肥皂洗後,皮膚會乾澀。

不只是鄉鎮,連城市也是一樣,到處都瀰漫著肥料、廁所、身體汗酸和堆肥所散發出來的臭味,而且會定期全身洗澡的人寥寥無幾,垃圾處理更是一大問題。農夫倒是經常會將他們的垃圾掩埋,都市人則是將垃圾丟到街上,給流浪的豬隻吃。民眾的衛生習慣不良,加上垃圾處理有困難,在在加速了疾病的蔓延。到了一個世紀之後,人們發現細菌在疾病中扮演的角色,衛生習慣與環境才得以普遍改善。

此外,呼吸道疾病也是迅速成長。在19世紀,許多美國人都認同身體掌管四種體液的學說,相信人的體液一旦失調就會生病。這樣的觀念非常普遍,所以19世紀初,治療發燒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放血,那是將病人的血液排出,讓身體的體液恢復平衡的一種做法。那年代的醫生和其他治療師有時就在這樣不知情的情況下,加重了病人的病情。

在溽暑的期間,蚊子會傳播瘧疾和黃熱病這類疾病。人們一旦接觸到血液和附著在泥土裡的微小病原,就會得到流行性感冒和結核病。城市是流行病的溫床;1804年,光是結核病就佔了紐約市四分之一的死因。接種疫苗雖可防範天花,但許多人仍擔心這方法必帶來感染,甚至死亡,因此幾十年來,醫生們都很猶豫是否要使用這種尚屬實驗階段的藥物,來治療對此療法存疑的病人。大部分的人都寧願嘗試家庭偏方或鄰居的食譜,也不願意消毒馬桶,經常沐浴,或接受醫療檢查。

休閒娛樂

雖然家庭都把全副精力放在每日的例行工作上,不過還是有些時間從事休閒娛樂。只有經濟富裕的人和年幼的孩童有漫長的時間悠閒度日,對其他的人來說,宗教觀念讓大家認為縱情娛樂是有罪的,所以一般人都強調也承諾要過儉樸、勤奮的生活。休閒娛樂通常是工作之餘的一種生活調劑,例如打獵,野餐方式的用餐,體力勞動後玩些遊戲或運動等。

大部分的務農家庭每週工作六天,星期天則是休息做禮拜,放鬆心情,並在正式聚會或當地酒館從事社交活動。農村社區往往會成立各種「工作互助會(bee)」或團體人力(group drive),一起架高房子、整理土地,或收割穀物。這些活動通常就是人們享受音樂、舞蹈和說書的機會了。上教堂的人很習慣聚會的時間長,而且充滿了慷慨激昂的講道。演講者會刻意變化語調,做誇張的手勢,很像是在作一場表演,而不是在虔敬地宣道或講課。公開的聚會,包括教會禮拜,往往會進行數小時;光是這件事就是一種娛樂。

交通旅行

大多數的第一代後期聖徒和當時的其他美國人,交通旅行方式,不是徒步、騎馬,就是搭乘驛馬車或船隻。傳教士需要長途旅行或到海外其他大陸時,會坐船,不過他們每日的行程以走路居多,有時則是騎馬。北美的道路可讓驛馬車和篷車通行,不過穿越森林和崎嶇地勢的步道小徑,往往會因氣候的變化,在一夜之間消失無蹤。邊境地帶的美國人十分厭惡在春天旅行,因為雪融化的時候會把道路弄得骯髒泥濘。河川,尤其是密西西比河和波托馬克河,會遇到難以預測的瀑布,水流又迂迴蜿蜒,航行其上,除非是經驗豐富的划槳手,否則性命飽受威脅。在氣候溫暖的季節旅行,有時可利用運河船,在伊利運河這樣的工程水道上航行。

最常見的長途交通旅行工具,還是以驛馬車為主。趕牲口的人會駕著驛馬車穿越北美的屯墾鄉區,不過一趟下來價格不菲,大多數的早期後期聖徒一輩子大概只能負擔一兩次這樣的費用。馬車會通過各個驛站,驛站之間通常會有可供休息的旅店或酒館。旅客喜歡沿路變化多端的風景,還有晚上的餘興活動,不過跟現代的旅行相比,這樣的旅行令人筋疲力竭。乘客經常必須幫忙駕馬車的人將陷入泥地的車輪抬起,馬匹有時會受到驚嚇而狂奔,趕牲口的人就必須重新控制住馬匹,或是幫助在車上的人放棄篷車。從波士頓坐馬車到紐約拋邁拉,大約400英里的距離,要費時兩週。3

聯絡方式

交通旅行工具限制了信差的聯絡方式,他可以透過船隻或是驛馬車傳遞急件。美國的郵政系統是靠郵遞馬車和「郵政驛道」來傳遞信件的。實際上,1800年時所有的郵局都侷限在美國東北部,不過,郵政驛道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中迅速擴展,到了1820年代後期,一般郵件便可送達邊境地帶的社區。早期的後期聖徒經常用書信往來的方式互相聯繫,即使在19世紀中葉電報開始普及之後,也是如此。

大眾傳播媒體也是以文字媒體居多。讀者會透過報紙、雜誌、小冊子和書籍,來取得消息和聯繫。美國在這段時期的識字率頗高,大多數的美國人是透過印刷媒體來參與政治和公開辯論。

認識當時的醫療情況、通訊技術和農村生活的需求,有助於我們更了解早期聖徒的傳教方式,他們建立社區的做法,以及約瑟‧斯密獲得啟示時的背景。雖然通常不會有人提及這些事情,但這些日常生活的實況深深地影響了教會早期的成長,以及聖徒為了聚集並建立錫安所付出的種種努力。

註:

  1. Eleanor C. Jensen and Rachael G. Christensen, “‘Our Lamps Trimmed and Burning’: Nancy Naomi Alexander Tracy (1816–1902),” in Richard E. Turley Jr. and Brittany A. Chapman, eds., Women of Faith in the Latter Days: Volume One, 1775–1820, (Salt Lake City: Deseret Book, 2011), 439–40.

  2. J. D. B. De Bow, Mortality Statistics of the Seventh Census of the United States, 1850, executive document no. 98, in Executive Documents Printed by Order of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During the Second Session of the Thirty-Third Congress, 1854–’55 (Washington, D.C.: A. O. P. Nicholson, 1855).2015年全球嬰兒死亡率最高的國家是阿富汗,約百分之11;美國在1850年的嬰兒死亡率幾乎是它的兩倍(“Infant Mortality Rate,”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The World Factbook, 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fields/2091.html)。欲知這時期的孕產婦死亡率,見Irvine Loudon, Death in Childbirth: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Maternal Care and Maternal Mortality, 1800–1950 (Oxford: Clarendon Press of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3. Orson Hyde diary, Dec. 10–22, 1832, in Journal, 1832 February–December, 86–87, Church History Library, Salt Lake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