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都比教派」,教會歷史主題
「葛都比教派」
葛都比教派
葛都比教派是1860年代末及1870年代初的一場抗爭運動,目的是反對百翰·楊的領導及經濟政策。他們自稱為「新運動」,最後還成立了「錫安教會」,代表與農業對立的商業及礦業,提倡資本主義,反對合作社,並且採納通靈集會。這個團體的領導人物大多是出生於英國的歸信者,來自商界或知識階層。這場運動的中心人物是鹽湖城的富商威廉·葛都比,後來則為曾任使徒的亞瑪撒·里曼。
葛都比運動始自1869年,應百翰·楊推行的商業合作社經濟新體制而生。百翰擔心像葛都比這樣的資本家會經由出口賺取高利,罔顧窮人的利益。為削弱資本家的力量,他鼓勵各地的社區集合資源,製造自己的產品,以便宜的價錢在合作商店中販售。1葛都比和同黨抗議教會的協調整合,視之為經濟干預,侵犯了信仰的自由。
1870年,葛都比教派聯合其他人士組成「自由黨」,反對教會插手俗世及政治事務。教會領袖也因應協助成立了「人民黨」,明確地以提升後期聖徒的利益為宗旨。在猶他於1896年建州前的這段時期,猶他政治間的這些重整,以及宗教上的顧慮,加深了教會成員和他們非後期聖徒鄰居間的緊張關係。2
許多葛都比教派的人透過宣稱在通靈集會中得到新啟示,來反對教會領袖的宗教權威。一場更具規模的通靈運動在美國開始廣受歡迎,信奉者相信人類可與死者的靈魂溝通。葛都比參加幾場通靈集會後,宣稱約瑟·斯密等人曾經透過活人,也就是「靈媒」說話,指示他重整教會。該教派的信徒經常舉行通靈集會,期望與死去的先知、親人及歷史上其他有影響力的人物溝通。這種得到啟示的說法加深了一些葛都比派人士與教會領袖間的歧見。3
在這段期間,葛都比教派是猶他領地上,為反對百翰·楊的領導而興起的抗爭運動中,最大且最激烈的。這場運動為期雖短,卻恰巧與教會轉移對地方經濟狀況的控制同時發生。聖徒團結求取共同利益的合作社理想不變,但教會成員的財務福祉基本上由支會,而非城市或鄉鎮來協助。隨後,集中統籌逐漸式微,由個人及家庭自願繳付什一奉獻及禁食捐獻,成為支持屬世國度的主要方式。
在葛都比教派之前,反對教會的勢力大部分來自外界——即住地離教會成員很遠的基督教評論人士。然而,葛都比教派的反對者卻發行了一份地方報紙(後來稱為鹽湖論壇報〔Salt Lake Tribune〕)。此報在1800年代後期刻意與教會作對,到了1920年代變得比較友好,只是偶有批判,與教會自營的德撒律新聞(Deseret News)比鄰而居。葛都比教派抗爭的傳承轉型為較中立的新聞報導。到了1880年代,葛都比教派抗爭的政治、商業、通靈及新聞焦點開始轉移,而到了1890年代初期,該運動的領袖不是去世,就是各奔前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