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一體制」,教會歷史主題
「合一體制」
合一體制
在1860年代的猶他領地,百翰·楊預期鐵路時代的來臨將帶來新的商機,改造西部的經濟。1為了讓商品維持在可負擔的價格,並保護當地的生產者,他和其他領袖設置了後期聖徒商人和商品供應者之間的專屬合作社網絡。2這些合作商店一度成功地抑制了一些外來商品,但是在1870年代,當地經濟變得無法自給自足,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而不自行生產商品,而是賒帳購物,並尋求就業。1873年發生市場恐慌,證實了百翰·楊擔心的許多事情:負債和破產的情形充斥整個領地,一般消費者的商業活動似乎也讓合作社運動未能完全達成其目標。3
地方上及總會的教會領袖發展出一套體系,來幫助較小型的社區有足夠的資源對抗外來的商家。到了1880年代,他們稱此體系為「合一體制」,在約150個屯墾區中實行。合作社網絡大多由商人組成,但這個新體系不一樣。這個新體系要求社區所有成員集中勞力和收入來對抗日益增多的外來商品、支持當地生產、開發新產業,並照顧窮人的需求。約瑟·斯密透過主教的監管來實行獻納律法,但合一體制是將獻納聖約應用在人民的所有關係上,從雇主和員工的關係,到董事會和投資人的關係。
在猶他領地絕大多數的合一體制中,成員都會捐獻到共同基金,然後得到股份和股息,而他們的勞動和交易也限制在當地的體制內。婦女擔負的責任通常是製作紡織品、教育、烹飪,以及提供醫療和助產服務,男性則從事農業和基礎設施工程。4不過,並非所有的合一體制都以同樣方式運作。在聖喬治的「以諾合一體制」中,申請者藉著重新受洗及承諾遵守體制的規定,來訂立聖約誓言。他們也選舉出經管理事會來經管社區內各式各樣的企業。百翰市某個經管理事會則將合作社網絡大幅延伸至一般市民。歐德維爾和普萊斯的體制成員以完全的集體生活為目標,由經管理事會制定工作時間表、指派勞力工作,並控管三餐和以物易物的交易。5
1880年代,聯邦官員更強力執行反多妻法,許多地方的合一體制遭遇政府的突襲搜查,很難維持參與的成員人數。6商業組織繼續成長普及,大多數的後期聖徒都選擇融入日益擴張的市場經濟。到了1890年代,合作社商店和合一體制不是吹熄燈號,就是轉型為私人公司。
教義和聖約中的合一體制一詞
在整個19世紀中,合一體制這個詞曾被幾個不同的體系所採用。1832年至1834年間,約瑟·斯密和其他合夥人透過一個稱為合一事務所的組織,共同經營了好幾種事業,包括商品零售、印刷、工坊和房地產等。合一事務所是獨立於教會外的企業,有別於愛德華·裴垂治主教所管理的獻納及管家職務制度。提及此事務所的啟示首次在教義和聖約中出現時,為了保密的目的,採用了化名而不用真名,「合一體制」正是「合一事務所」的化名。約瑟·斯密早期曾嘗試實行主首次在教義和聖約第42篇所啟示的獻納資產體制,那些未曾參與事務所的後期聖徒,便將當初嘗試的體制與合一體制一詞混為一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