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至1857年的改革運動」,教會歷史主題
「1856至1857年的改革運動」
1856至1857年的改革運動
1856年9月至1857年4月大約七個月期間,百翰·楊和教會其他領袖到猶他領地各處宣道,鼓勵後期聖徒在宗教上更為忠誠。這段期間的靈修活動後來稱為「摩爾門改革運動」,是許多人生活的轉捩點,他們說自己經歷了靈性的更新,也改善了所屬社區的風氣。1
後期聖徒致力建立神的國度,並為耶穌基督第二次來臨作準備之際,經常因為在實踐復興福音時體認到自己的許多缺失,而覺得很灰心。他們一開始在猶他領地這片陌生的土地建立社區時,經歷了許多挫敗與天災,尤其是作物欠收、野火、蝗蟲為害及一個飢荒的冬天。百翰·楊將這些挑戰視為上天的懲罰,並在1855年10月總會大會上呼籲聖徒悔改,「以免再受懲戒」。2第二年春天,他呼籲教會領袖在講道時發出「轟隆的雷聲」,鼓勵眾人悔改。1856年9月,百翰知會幾位使徒,要在領地各處「推動大甦醒」的計畫。3不到幾天,總會會長團諮理耶地底亞·郭就在鹽湖城北部的一場大會上開啟了這項計畫的序幕。他的演講一結束,就有500名聖徒重新洗禮,表示再次承諾忠於福音。4
各個屯墾區都進行了類似的講道。在一些區域,「家庭傳教士」會拜訪每個支會裡的家庭,提出一系列旨在鼓勵他們自省,並服從更高標準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問道:「你貪戀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嗎?」反映出十誡中的一條誡命。其他的問題則強調尊重財產權及忠於家庭和教會:「你是否在不確定是自己的動物身上烙印?……你早晚和家人祈禱,而且也私下祈禱嗎?」家庭傳教士同時呼籲弟兄娶更多妻子,以展示對信仰更堅定的承諾。5
迫切的用詞與宗教的熱忱促成了更多人出席教會聚會及繳納什一奉獻。改革運動進行五個月後,百翰·楊表示神已經接納眾人的悔改。家庭傳教士在1857年4月完成巡訪時,鹽湖城大部分的後期聖徒都已重新洗禮。6
改革運動後發生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那時,百翰·楊、耶地底亞·郭及其他領袖不時警告大家防範異議分子及叛教人士。這些領袖也引用聖經經文,尤其是舊約,教導人們有些罪非常邪惡,除非犯罪者流血,否則不可能被赦免。美國總統聽到有關激烈用詞的報導,以及針對聯邦政府的「摩爾門抗爭」謠言,便採取軍事行動以平息假想的叛亂。武裝衝突的危機使得不同團體間的緊張情勢更為緊繃,猶他領地的一些區域爆發了可怕的暴力衝突。這段稱為「猶他戰爭」的時期,在政府官員與百翰·楊及領地其他領袖達成停戰協議後告終。7
後期聖徒不再那麼經常擔心飢餓及生存的問題,因此盡量避免1850年代中期那種激烈的軍事化講道方式。百翰·楊調整政策以容納人數日增的屯墾者,並出言反對將其他人趕出領地。聖徒繼續彼此啟發,營造以信心與忠誠為核心的社區,改革運動中的這項訴求,也在北美西部的許多屯墾區中產生迴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