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
19世紀末,歐洲、中東、亞洲和北美洲的帝國主義強權大舉擴張其工業及軍事勢力,並在全球大多地區宣示主權,佔領土地。1877至1913年間,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和鄂圖曼帝國互相角力,要爭奪大部分巴爾幹半島的控制權。其他歐洲國家則組成防禦性聯盟,以防止這些帝國的擴張,並傾注大量資源在軍事上,冀望能與之匹敵。11914年6月,奧地利的法蘭茲·費迪南大公前往巴爾幹半島的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領地視察,不料車隊遭到主張南斯拉夫獨立的刺客攻擊。2費迪南大公與他的妻子蘇菲的死亡,使得歐洲各國紛紛發出最後通牒,因而形成兩大敵對陣營:三國同盟(後稱為「同盟國」),以及三國協約(也稱為「協約國」)。3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雙方的盟軍紛紛動員,為戰爭作準備。德國政府要求俄羅斯和法國停止軍事行動遭拒,於是向這兩個國家宣戰。4幾個月之內,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加入了戰局。凡有人居住的各大洲都派軍參戰,戰線擴張,形成東歐、西歐、非洲、中東及義大利等五大前線。5經過四年的戰鬥之後,同盟成員國在1918年9月至11月之間向協約國提出休戰協議,結束了戰爭。6
當時的後期聖徒大多都住在美國西部,不過,許多住在英國、加拿大和德國的聖徒,在這場衝突中遭遇最嚴重的苦難。此外,這場戰爭是第一次有為數眾多的後期聖徒在戰爭中隸屬敵對的陣營。本教會總會會長約瑟F.·斯密懇請後期聖徒在這場國際衝突中團結合一。他認為戰爭爆發是開戰那方的政府領袖的錯,而非被迫拿起武器的百姓之過。7在斯密會長的要求下,總會會長團的諮理查理·彭羅斯在1914年10月的總會大會上,獻上祈求和平的禱告。8
隨著戰事日益加劇,歐洲傳道部幾乎撤離了所有的外國傳教士,總會會長團也宣布暫停派遣傳教士到國外,直到戰爭結束為止。9因男青年入伍服役,女性傳教士的人數便佔了後期聖徒傳教士的百分之40以上,這是自1898年開始按手選派女性擔任全部時間傳教士以來,女性佔傳教士比例最高的時期。10
入伍人數因後期聖徒的原籍國家而有所不同。德國徵召所有17到50歲的男性入伍,迫使一些德國傳教士上戰場。11在有將近6,000名教會成員的英國,戰爭爆發後的幾個月內,就有超過一百萬人響應號召,自願參軍。在某些分會,有超過半數的男性在戰爭中服役。12在加拿大,後來成為使徒的壽·白朗受訓成為軍官,並招募後期聖徒加入省民兵團,被派到法國戰場。13大多數的後期聖徒軍人都在美國入伍,特別是在猶他州。美國參戰時,猶他州招募的士兵中,有5,000名被派到法國,他們大多來自義大利和希臘移民的社區,而非來自後期聖徒支會和支聯會。戰爭結束時,後期聖徒男性的入伍人數比以往都高,猶他州有百分之五以上的人口在軍中服役。14
本教會與紅十字會、美國男童軍等組織及美國政府的計畫合作,為戰爭提供後援。慈助會收到人們捐獻的大量小麥和罐頭食品,為美國糧食局提供了超過1萬4千公斤的農產品。本教會也捐贈醫療用品給紅十字會,為當地醫院和軍醫院提供了2億5千多萬份的包紮用品。15女青年和男青年協進會推銷戰爭儲蓄郵票,幫助政府募款。男童軍分發了三千多萬份支援戰爭的傳單,收集債券款項,並在數百英畝荒廢的農地上種植儲備糧食。16在英國,婦女組織救援委員會,收集並運送衣物和書籍給士兵,她們還到軍醫院探訪傷患,並出售農產品來支援前線戰士。17這場戰爭傷亡慘重,有九百萬至一千萬人死亡,另有二千萬至二千一百萬人受傷,而且戰爭規模遍及全球,使得部分聖徒起而反戰,有幾個人還因為拒絕接受徵召,前往法院主張自己因良心而拒服兵役。18
在戰爭中,各國軍隊並未確實保存紀錄,因此無法計算出後期聖徒士兵和平民的確切傷亡人數。有些人估計陣亡的後期聖徒士兵總數在600到700人之間。許多響應入伍的後期聖徒是移民,所以他們在戰事中的經歷更為複雜。19世界上許多地方的後期聖徒都因為這場戰爭,加深了他們的民族主義情操。在歐洲和北美洲,都有原本指稱受到政府迫害的後期聖徒,開始表現出對祖國的愛國心。20在一些後期聖徒社區,愛國心造成不同背景的成員之間的摩擦,而約瑟F.·斯密會長勸告所有後期聖徒要幫助任何國籍的人士融入社區,並以「最純正的善意」來支持移民。21戰爭結束後,歐洲各地重啟傳道事工,讓後期聖徒在過去的前線戰場上,看到了意想不到的成長,也使得本教會在國際的擴展上,突破了19世紀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