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
第69課:教義和聖約64:1-19


第69課

教義和聖約64:1-19

導言

1831年8月27日,先知約瑟·斯密和幾位長老回到俄亥俄州,他們剛結束了一趟奉獻錫安——密蘇里州獨立城——和聖殿預定地的旅程。在往返密蘇里州的途中,其中有幾位長老雖發生某些意見不合和彼此交惡的情形,但他們多半都能夠彼此和好。在9月11日,先知獲得這項收錄於教義和聖約第64篇的啟示。本課涵蓋教義和聖約64:1-19,主在其中談到祂願意寬恕祂的僕人。祂也命令教會成員要彼此寬恕。

注意:第70課中有讓兩位學生進行教導的機會。如果你還沒有這麼做,不妨即刻選出兩位學生,並給他們第70課指定研讀部分的影印資料,讓他們能作準備。

教學建議

教義和聖約64:1-7

主向長老們保證,祂願意寬恕

上課前,將以下這些問題寫在白板上:

你曾否有過他人的言語或行為傷害到你的經驗?

你在那種情況下如何回應?

在開始上課時,請學生沉思白板上的問題。

說明在教義和聖約第64篇中,主教導我們當別人傷害我們的時候該如何回應。1831年9月11日,也就是先知約瑟·斯密與一群長老們從密蘇里州獨立城回到俄亥俄州大約二週後,獲得了記載於教義和聖約第64篇的啟示。這群長老當中有某些人因為意見不合和彼此交惡而發生糾紛。在這項啟示,主說:「你們中間有人犯了罪」(教約64:3)。

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64:1-4,並請全班找出描述主如何回應犯了罪的人的字句。不妨建議學生將找到的那些字句劃記起來。

  • 對於那些犯了罪的教會成員,主說祂會怎麼回應呢?

  • 這些回應教導我們關於主的哪些事?(學生可能使用不同的措辭,但他們應找出以下這項原則:主是有愛心、寬容和慈悲的。將這項原則寫在白板上。)

  • 這項真理對於經歷意見不合、彼此交惡而有惡感的教會成員而言為什麼很重要?為什麼這項有關救主的真理對你來說很要緊?

說明在那時,某些教會成員(包括某些曾經和約瑟·斯密一同旅行的長老們)開始批評約瑟·斯密。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64:5-6。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主說了哪些有關約瑟·斯密的事。學生讀之前,請說明第6節中「找機會反對」某人的意思是找機會批評某人。

  • 主說了哪些有關約瑟·斯密的事?(約瑟·斯密持有神的國度的權鑰,也是主的僕人。有些人批評約瑟。)

請學生默讀教義和聖約64:7,找出主說了其他哪些有關約瑟·斯密的事。

  • 我們可以從這節經文學到關於約瑟·斯密的哪些事?(約瑟·斯密曾犯了罪,但是主願意寬恕他。為幫助學生了解這段話,不妨指出約瑟·斯密和所有的人一樣有弱點,且需要為自己的罪向主尋求寬恕。然而,他並不是犯了嚴重的罪。)

  • 我們從這節經文學到,我們必須做什麼才能獲得主的寬恕?

教義和聖約64:8-19

主吩咐祂的僕人要彼此寬恕

可能的話,請展示一張你居住地區常見的毒蛇的圖片,或一張被毒蛇咬傷的傷口圖片。

  • 如果你被毒蛇咬傷,除了肉體上的疼痛以外,你覺得你還會感受到哪些情緒?

說明被蛇咬傷的人會(1)憤怒、害怕,或出於報復的心理去追趕那條蛇,把蛇給殺了;或(2)立刻將毒液吸出體外。

  • 你認為這兩個行動中的哪一個比較明智?為什麼?

說明人在被毒蛇咬傷之後的選擇,可以比喻為我們因他人的言行而感到受傷時所作的選擇。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64:8。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某些主的門徒因為不肯彼此寬恕所面臨的後果。請學生報告他們所發現的事情。

  • 我們可以從第8節學到哪個原則?(學生可能使用不同的措辭,但他們應找出以下這項原則:我們拒絕寬恕他人時,只是把痛苦加諸在自己身上。可考慮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把這項原則寫在他們的經文中。)

  • 一個人若不寬恕人,為何會遭受痛苦(或受傷)?這種後果與剛被咬傷就去追趕響尾蛇的人有何相似之處?

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64:9。請全班找出另一個不願意寬恕他人的後果。

  • 根據第9節,另一個不願意寬恕他人的後果是什麼?(如果我們不寬恕別人,我們在主前必被定罪。將這項原則寫在白板上。)

討論時,不妨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七十員大衛·蘇倫森長老的話:

大衛·蘇倫森長老

「寬恕那曾經傷害我們的人可能很難,可是只要我們這樣做,就會為自己開創一個更好的未來。別人錯誤的行為不再控制我們的生活方向。寬恕別人就是讓自己擁有自由,能選擇要怎樣過自己的生活。寬恕表示著過去的問題不再左右我們的命運,我們的心中能有神的愛,並展望未來」(「寬恕會化仇恨為愛」,2003年5月,利阿賀拿,第12頁)。

為幫助學生找出並實踐主要我們寬恕所有人的誡命,請閱讀以下的例子,然後提出其後的問題:

  1. 一位女青年得知她的某些同儕散播關於她的閒話後,感到受傷又難堪。之後,其中某些人向她道歉,但有些人沒有。這位女青年寬恕向她道歉的人,但對沒有道歉的人懷恨在心。

    請學生閱讀教義和聖約64:10-11。請他們想想這些經文章節與你所讀到的例子有何關聯。

    • 主在第10節給了什麼誡命?(幫助學生找出以下的這項誡命:主命令我們要寬恕所有的人。

    • 這條誡命和例子中的那位女青年有什麼關聯?無論犯錯的人是否為自己所犯的過錯道歉,你認為寬恕所有的人為什麼很重要?

  2. 一位男青年違反一條誡命。他祈求能獲得寬恕,並和主教討論這個問題。然而,即使主教已經向這位男青年保證他已經充分悔改了,但這位男青年仍因為他過去所犯的罪而覺得自己不配稱。

    • 寬恕所有人的這條誡命和例子中的這位男青年有何關聯?為什麼我們必須寬恕自己?

  3. 一位女青年很難過,對於父親的行為感到不解。他拋棄了他的家庭。他在離開前很少對家人表現關愛,且常殘酷地對待家人。她不明白父親為何這樣做,並對他感到憤怒。她知道應該要努力寬恕他,但是她不認為自己能做到。

    • 主在第11節的忠告如何能夠幫助這位女青年寬恕她的父親?這如何幫助我們放手讓神審判那些傷害我們的人?

請學生想想看有沒有需要他們寬恕的人。要理解,有時,要去寬恕他人可能非常困難。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戈登·興格萊會長的話:請全班聽聽如果他們難以寬恕某人,他們能夠做什麼。

戈登·興格萊會長

「我懇請你求主賜你寬恕的力量。……這並不容易,也不會很快到來,但若誠心尋求並努力培養,就獲得」(參閱「你們必須寬恕所有的人」,1991年11月,聖徒之聲,第5頁)。

  • 興格萊會長勸告我們若有難以寬恕的人要怎麼辦?你認為祈求力量如何能幫助我們去寬恕他人?

概述教義和聖約64:12-14,說明主已教導,我們若選擇寬恕他人,並不會因此免除他們為自己的行為所應負的責任。他們仍要對他們所犯的過錯向主負責。在教義和聖約64:15-17中,我們看到主特地寬恕祂的僕人以撒·摩利和愛德華·裴垂治的罪,因為他們願意悔改他們的罪。

展示一張耶穌基督的圖片。指著你在課程開始時於白板上所寫的第一項真理:主是有愛心、寬容和慈悲的。見證當我們寬恕他人時,我們變得更像救主。

請學生沉思他們可以如何應用今日學到的關於寬恕的幾項原則。給他們時間寫下他們要做什麼來應用這些真理,並記錄他們獲得的任何想法。

注釋及背景資料

教義和聖約64:8。我們不寬恕別人時,只是把痛苦加諸在自己身上

七十員大衛·蘇倫森談到有二個男人因為他們不願意寬恕,傷害了自己和其他許多的人:

大衛·蘇倫森長老

「我在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小鎮長大,水是當地居民的經濟命脈。我記得鎮上的人總是在留意、擔心氣候的變化,祈求老天爺下雨,關心灌溉權益和一般的水利事務。……

「由於氣候的陰晴不定與不可知數,有時人們難免無法一直保持應有的行為舉止。偶爾,鎮民會因某位農夫使用太多的灌溉水而發生口角。住在我們山上牧場附近的兩個人的衝突就是這樣開始的,我就叫他們老錢和老王好了。這兩位比鄰而居的農夫的爭執始於他們共用的灌溉溝渠。起初他們只是鬥鬥嘴而已,並無傷大雅,可是經年累月下來,這兩個人讓他們之間的不和轉為憤恨、爭吵,最後甚至到互相威脅恐嚇的地步。

「7月的某個早晨,兩個人再一次覺得缺水用,於是分別前往灌溉的溝渠一探究竟,並在心裡認定是對方偷了他的水。他們同時抵達水閘門,兩個人惡言相向,後來就打了起來。老王高頭大馬,孔武有力;老錢則短小精悍,固執頑強。雙方在激戰當中把隨身攜帶的鏟子拿來當武器用。結果老王失手用鏟子戳傷了老錢的一隻眼睛,那隻眼睛後來失明了。

「事過境遷好幾年後,老錢對此事仍然耿耿於懷,無法原諒老王。失去一隻眼睛的憤恨在他心中沸騰,怨恨日漸加深。有一天,老錢到他的穀倉把槍從架上拿下來,然後騎上馬往溝渠的水閘門奔去。他在溝渠裡築了一個堤,把水引開,讓它無法流向老王的農場;他知道老王一定會馬上前來查看發生了什麼事。之後,老錢就躲到樹叢後埋伏等待。當老王一出現,老錢就開槍將他射死,然後騎上馬回家,並打電話通知警長說,他剛開槍射死了老王。

「後來老錢以謀殺罪受審,家父被延請去擔任陪審團的一員。但身為兩位當事人的多年好友,他推辭了這工作。老錢受審後,被判犯下謀殺罪,並被處無期徒刑。

「許多年後,老錢的妻子來找我父親,問他是否願意簽署一份陳情書,懇請州長特赦,讓她的先生回家,她先生長年在州立監獄中服刑,現在已健康狀況垂危,命在旦夕。家父簽了那份陳情書。幾天過後,老王兩個已成年的兒子出現在我們家門口,他們非常生氣、懊惱地說,由於我父親簽了那份陳情書,許多人也簽了。他們要我父親撤銷他在陳情書上的署名。父親拒絕了。他覺得老錢已是風燭殘年、疾病纏身,在獄中服刑的許多年來受盡折磨,已償付了當年一怒之下所犯下的可怕罪刑。他想看到老錢有個隆重的葬禮,死時有家人隨伺在旁。

「老王的兒子氣急敗壞地說:『假如他出獄,我們會讓他和他的家人好看。』

「老錢後來獲准出獄,得以回家壽終正寢,有家人的陪伴。所幸,他們兩家後來沒有暴力相向。家父經常感嘆這場悲劇,覺得老錢和老王這兩位鄰居兼童年好友因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才讓憤怒毀了他們的一生。就只因為一點的灌溉水而不願意原諒對方,讓激動的情緒失控,結果奪去了兩個人的生命,這真是悲劇啊。……

「……當某個人傷害我們或我們所關心的人時,那種痛苦幾乎能足以讓人瀕臨崩潰,宛如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那痛苦或不公的待遇,而我們除了報復以外別無選擇。然而,稱為和平之君的基督教導了我們一個更好的方法。寬恕那曾經傷害我們的人可能很難,可是只要我們這樣做,就會為自己開創一個更好的未來。別人錯誤的行為不再控制我們的生活方向。寬恕別人就是讓自己擁有自由,能選擇要怎樣過自己的生活。寬恕表示著過去的問題不再左右我們的命運,我們的心中能有神的愛,並展望未來」(「寬恕會化仇恨為愛」,2003年5月,利阿賀拿,第10-12頁)。

教義和聖約64:12-14。「你們要帶他到教會前」

主在教義和聖約64:12-14的教導表明,我們寬恕他人,並不會因此免除他們該為自己的行為所應負的後果。十二使徒定額組的李察·司考德長老曾教導:

李察·司考德長老

「假如你們被人誣陷指控,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請你們不要對這些看來不公平的事情在內心積存仇恨和憤怒。即使你們是無辜的,也要寬恕冒犯你們的人。要做到這點,可能你們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這種寬恕是最困難的,但卻是得到平安和痊癒最保險的途徑。如果冒犯你們的事情嚴重到需要懲戒,就讓教會和法院去做吧。不要讓你們自己的生活再被這些報復的思想所拖累。主的公義磨坊雖然磨得慢,但是祂磨得很細。在主的計畫中,沒有一個人逃得了違反祂律法的後果。沒有悔改的邪惡行為一定會在祂所定的時間,以祂的方式,付出全部的代價」(「良心的平安和內心的平安」,2004年11月,利阿賀拿,第16-17頁)。

七十員大衛·蘇倫森長老同樣解釋道:

大衛·蘇倫森長老

「在此我想澄清的是,我們絕不可將寬恕罪過和容忍惡行混為一談。事實上,主在約瑟·斯密的譯本中說:『……要作正義的論斷』〔約譯,馬太福音7:1(馬太福音7:1,註腳a)〕。救主要我們拋棄各式各樣的惡行,並與之奮戰到底。我們誠然必須寬恕那傷害我們的鄰人,但也應積極努力地避免讓同樣的傷害再次發生。遭受虐待的婦女雖不該尋求報復,但倒也不用覺得自己不可採取某些步驟來避免遭受更多的虐待。在某一筆交易中吃虧上當的生意人雖然不應該怨恨那位不誠實的人,但他可以採取必要的措施來彌補錯誤的行為。寬恕並不要求我們接受或容忍惡行,也不要求我們對周遭世界或自己生活中的錯誤行為視若無睹。可是,當我們對抗罪惡時,千萬不可讓仇恨或怒氣控制了我們的思想或行為」(「寬恕會化仇恨為愛」,2003年5月,利阿賀拿,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