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進修班及研究所
第144課:教義和聖約第135篇,第一部分


第144課

教義和聖約第135篇,第一部分

導言

1844年6月27日,先知約瑟·斯密和他的哥哥,總會會長的助理和教會的教長,海侖·斯密,在伊利諾州卡太基殉教。十二使徒定額組核准將他們殉教的宣告納入1844年版教義和聖約的最後一部分;當時教約幾乎已準備好要出版了。這項宣告的內容取自十二使徒定額組的約翰·泰來長老和威拉·理查長老的目擊紀錄,現在收錄為教義和聖約第135篇

注意:本課包含了幾份可供學生閱讀的歷史紀錄。你可以影印這些紀錄,在課程一開始的時候發給學生。

教學建議

教義和聖約135:1-7

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的殉教宣告

開始上課時,問學生是否記得當他們得知某位教會總會會長或所愛之人死亡時,他們身在何處。

請學生想像他們是1844年住在伊利諾州納府的教會成員,並接到記錄在教義和聖約135:1中的消息。請一位學生讀出這節經文。

  • 當你聽到這個悲慘的消息時可能會有怎樣的心情?

說明許多聖徒在得知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去世的消息時,都悲痛不已。鼓勵學生在學習先知約瑟·斯密生命的最後幾天裡發生的事件的同時,反思他們自己對他的感受和見證。

告訴學生約瑟·斯密和聖徒在伊利諾州過了三年較平靜的日子。然而,到了1842年,他們又開始體驗到反對的聲浪。教會中的叛教者和教會外的反對者集結起來對抗先知和教會。有些伊利諾州的州民開始對聖徒的政治影響力感到害怕與不悅。還有人嫉妒納府的經濟成長,開始批評納府市政府及民兵的勢力。有些人因為誤解摩爾門獨特的教義和做法,比方說多重婚姻,而開始討厭聖徒;但有些誤解卻是因為某些叛教的教會成員不當的行為所導致(見圓滿時代的教會歷史學生用本,第二版〔教會教育機構課本,2003〕,第263-266,270-271頁)。

講義圖示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這段話:

學生1

到了1844年6月,外界對教會的敵意越發嚴重。有些伊利諾州居民討論著要將聖徒逐出該州,有些人則密謀殺害先知。有些設陰謀反對先知和教會的人,是叛教的前教會成員。1844年6月7日,曾擔任總會會長團第二諮理的威廉·勞和其他叛教者發行了第一期的納府真相報。這些人企圖鼓動大眾反對先知和教會,於是用這報紙誣蔑約瑟·斯密和教會其他領袖。約瑟·斯密以及納府市議會大部分的成員認為這份具煽動性的報紙會引發暴徒起而對抗市政府。他們聲明該報妨礙大眾利益,並下令將發行納府真相報的報社搗毀。

說明納府真相報的內容以及報社被搗毀一事,使得反摩爾門的敵意升溫。報社所有人到法院控告約瑟·斯密和其他納府市的領袖,指控他們煽動暴動。約瑟·斯密雖然被判無罪,但這個結果更激怒了他的仇敵。暴徒集結要攻擊納府市的消息開始傳開後,身為市長的約瑟·斯密於是宣布了戒嚴令(暫時的軍事管轄),並在伊利諾州長多馬·福特的指示下,命令納府軍團捍衛納府市。

講義圖示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兩段話:

學生2

該地區的情緒越發高漲,以致福特州長也前往該地區的政府所在地,好沖淡當時的火藥味。他致信約瑟·斯密說,只有將先知和其他領袖交給位於卡太基的非摩爾門陪審團審理,這些人才會滿足。福特州長也答應他們,如果他們自願前來,就會獲得周全的保護和公平的審判。約瑟回答說,他的生命會在旅途中就陷入危險,所以他不會去。

約瑟·斯密和他的弟兄們討論下一步該怎麼辦時,他覺得如果他和海侖離開納府,前往西部,納府的聖徒就不會受到傷害。約瑟和海侖依此忠告採取行動,橫跨密西西比河到了愛阿華州。然而,納府的一些教會成員懷疑先知的計畫。有幾個人去找他,指控他是懦夫,說他拋棄聖徒,留他們獨自面對迫害。先知回答說:「既然我的生命對朋友們沒有價值,那對我自己也沒有用了」(in History of the Church, 6:549)。約瑟和海侖在討論之後回到了納府,並於1844年6月24日清晨前往卡太基。

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135:4。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找出約瑟·斯密在快到卡太基時作了什麼預言。

  • 約瑟說什麼事會發生在他身上?

  • 你認為先知離開家人,知道自己將不會回到他們身邊,可能會有什麼感覺?

  • 你認為約瑟明知道自己此去「像一隻待宰的羔羊」,為什麼還能「平靜得像夏日的早晨」?

說明先知知道他的死亡將保護聖徒的性命。

海侖·斯密在準備前往卡太基監獄時,讀了摩爾門經中的以帖書12:36-38,並將該頁摺了起來。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135:5。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注意海侖在前往卡太基前,讀了什麼,而且劃記下來。

  • 你認為,海侖當時閱讀以帖書的這幾節經文為什麼深具意義?

  • 你認為「所有的人必將知道,我的衣服沒有被你們的血玷污」(教約135:5)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請學生想想,約瑟和海侖知道自己已經盡全力履行了來自神的召喚和職責,可能會有什麼感受。

  • 我們可以從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的榜樣中學到哪些事,幫助我們履行從神那裡接受到的召喚?

講義圖示請一位學生讀出以下描述1844年6月25-27日所發生的事件的摘要。

學生3

約瑟·斯密、海侖·斯密和其他領袖被指控煽動暴動(因為搗毀納府真相報),他們在1844年6月25日交保之後等待正式的審理。然而,約瑟和海侖卻在當晚因為謀反的罪名被關進卡太基監獄。約瑟和他的律師抗議此事是違法的,因為在他們先前的保釋聽審中並沒有提及這項罪名,而且謀反是不能保釋的,所以約瑟一行人就一定要留在卡太基,並置身於危險之中。

1844年6月26日,約瑟在獄中與福特州長會面。福特州長正在考慮前往納府,而約瑟要求一同前往,因為他覺得自己在卡太基不安全。福特州長答應,如果他離開卡太基,一定會帶著約瑟和海侖跟他一起走。那天晚上,先知向守衛見證摩爾門經和復興的福音是真實的。

1844年6月27日早晨,約瑟寫了一封信給愛瑪,信中說到:「我完全聽天由命,我知道我是無罪的,而且已盡力做了能做的一切。向孩子們及我所有的朋友傳達我的愛」(in History of the Church, 6:605)。那天稍後,福特州長雖然知道當地民眾的計畫,知道他們會襲擊監獄,殺害犯人,他仍然離開了卡太基去向納府的市民說話。他也違反承諾,沒有帶約瑟和海侖同行。離開之前,福特州長讓卡太基灰衫隊負責看守監獄,並解散其他民兵;而灰衫隊正是聚集在卡太基的民兵隊當中最明顯對教會有敵意的隊伍。

告訴學生,在6月27日那個炎熱又潮溼的下午,使徒約翰·泰來和威拉·理查與約瑟和海侖同在卡太基監獄中。先知和同行者坐在監獄二樓獄卒的臥房時,感到一股不祥的預感。海侖·斯密請約翰·泰來唱「一個憂傷旅途中人」(見聖詩選輯,第17首)。如果你的聖詩選輯中有這首聖詩,可考慮請學生唱幾段。他們唱的時候,可以請他們思考:這首聖詩對當時的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可能有什麼意義。

講義圖示請三位學生輪流讀出以下關於殉教的摘要說明。請全班想像這些事件,彷彿他們當時與先知同在卡太基監獄中一樣。

學生4

1844年6月27日傍晚5點過後不久,大約有150至200名男子,臉上塗漆掩飾自己的身份,包圍了監獄。守衛幾乎沒有反抗,就讓幾位暴徒衝上樓梯,到達先知和他的哥哥海侖,以及他的朋友所在的房間。

約瑟和其他人抵著門,不讓暴徒衝進門。其中一名暴徒開槍射穿門板上方,擊中海侖鼻子的左邊。他往後倒並大叫說:「我死了!」(in History of the Church, 6:617)。約翰·泰來說:「我永遠也無法忘記這時約瑟弟兄臉上顯露出的深切關心與惋惜,他接近海侖,俯在他身上大喊:『喔!我可憐的哥哥、親愛的哥哥海侖!』」(in History of the Church, 7:102)。

學生5

那天稍早有位訪客送給約瑟一把左輪手槍。為了保護房間裡的人,約瑟衝到門邊,倚在門後向走廊發射子彈。六發子彈中只射出了三發,傷了幾名暴徒。暴徒於是從半掩的門,用力把槍管伸進來,約翰·泰來則試著用手杖把槍管打回去。

隨著門口的衝突加劇,約翰·泰來想從窗戶逃出房間。他在試圖跳出窗外時,被門口的槍射中大腿,也被外面的人射中。他倒在地上,正想躲進窗邊的床底下,又被射中三槍,嚴重受傷。在此同時,威拉·理查開始用杖擊打門口伸進來的槍管。

學生6

約瑟·斯密接著決定要從同一扇窗戶逃走,有些人相信,他這麼做很可能是為了保命,也是為了救威拉·理查和約翰·泰來的生命。威拉·理查繼續在門口阻擋暴徒時,先知跳向開著的窗戶。正當他這樣做的時候,就被監獄內外射來的子彈射中了。他從窗外跌落,一邊喊著:「哦主,我的神!」一邊落到地上。監獄裡的暴徒紛紛跑出去,確認約瑟已經死了。雖然當時並沒有教會成員正在前往卡太基,卻有人喊:「摩爾門來了!」所以整群暴徒便都逃走了(See History of the Church, 6:618, 620–21;亦見圓滿時代的教會歷史,第283頁)。

請一位學生讀出教義和聖約135:2。請全班跟著仔細看,注意其中描述約翰·泰來及威拉·理查後來怎麼了。告訴學生,威拉·理查只有左耳受到子彈的擦傷,應驗了約瑟在一年前作的預言,他說:「時候會到,那時子彈橫飛,像冰雹一樣,他會目睹朋友在他左右倒下,但他衣服上連個洞都不會有」(in History of the Church, 6:619)。

請學生注意教義和聖約135:1的第一句話,並問以下的問題:

  • 你認為「印證這本書和摩爾門經的見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說明在此文中的印證一詞,是指永久地確立某項事物,例如見證,可能會有幫助。)

指出第1節中的殉教一詞,問:

  • 什麼是殉教者?(用死亡來見證自己的信仰或信念的人。說明殉教者一詞源自希臘文證人的意思〔見經文指南,「殉教」〕。)

請學生快速瀏覽教義和聖約135:7,找出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的殉教見證了什麼。

  • 透過他們殉教死亡,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印證了他們對哪件事的見證?(學生可能使用其他的措辭,但他們應找出以下這項真理: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用生命印證他們對復興福音真實性的見證。可以將這項真理寫在白板上。)

請學生沉思以下的問題,並將他們的答案寫在隨堂筆記或經文研讀日記中:

  • 知道約瑟·斯密和海侖·斯密的見證,以及他們願意為真理而死,如何影響了你的見證?

給予充分的時間後,請願意分享的學生分享自己的答案。最後分享你對先知約瑟·斯密的見證,作總結。

注釋及背景資料

前往卡太基

愛瑪·斯密回憶,當約瑟渡過密西西比河回到納府時,她覺得:「我一生中從來沒有感覺這麼糟過,從那時開始,我就認為他會被殺」(in Edmund C. Briggs, “A Visit to Nauvoo in 1856,” Journal of History, Oct. 1916, 454)。約瑟於1844年6月24日星期一清早離家前往卡太基時,他轉身對愛瑪說:「愛瑪,你可以訓練我的兒子跟著他父親的腳步走嗎?」愛瑪回答:「喔,約瑟,你會回來的。」約瑟又問了兩次同樣的問題,愛瑪每次都給同樣的答案(In “Edwin Rushton, Related by his Son,” in Hyrum L. Andrus and Helen Mae Andrus, They Knew the Prophet [1974], 171)。他殉教時,愛瑪懷著四個月的身孕。她和約瑟也育有四個在世的子女:收養的茱莉亞(13歲)、約瑟三世(11歲)、菲德克(8歲),和亞歷山大(6歲)。

然後,約瑟在先知公館外,對清晨聚在一起的人群說話。這時,約瑟的兩個兒子拉著他的衣服喊著:「父親,喔,父親,請你不要去卡太基。他們會殺了你。」他的母親問他,是否能承諾一定會回來(Dan Jones, “The Martyrdom of Joseph and Hyrum Smith,” manuscript, Jan. 20, 1855, Church History Library, Salt Lake City)。約瑟沒有直接回答她,卻對聚集的聖徒說:「假如我不去那裡〔卡太基〕,對納府和其中的居民而言,將會是一場浩劫;我不敢想像我親愛的弟兄姊妹以及他們的子女,要在納府受到和在密蘇里州時一樣的欺凌景況;不,絕不能,還是讓你們的約瑟弟兄為他的弟兄姊妹們一死,我心甘情願為你們而死,我已完成了我的事工」(in Dan Jones, “The Martyrdom of Joseph Smith and His Brother, Hyrum!” trans., Ronald D. Dennis, in Ronald D. Dennis, “The Martyrdom of Joseph Smith and His Brother Hyrum,” BYU Studies, vol. 24, no. 1 [Winter 1984], 85;亦見圓滿時代的教會歷史學生用本,第二版〔教會教育機構用本,2003〕,第277頁)。

「他的年幼孩子緊緊地拉著他的衣服,他抱了他們,並與他淚眼婆娑的摯愛妻子溫柔告別之後,他最後一次安慰高齡聖潔的母親,並極力對群眾說話,勸勉他們要按照他所教導的方式保持忠信」(in Dan Jones, “The Martyrdom of Joseph Smith and His Brother, Hyrum!” 85–86)。

約瑟和隨行者騎著馬離開納府時,他在聖殿停了下來,「抬頭仰望神聖殿堂,然後又望一望納府,說道:『這是天底下最美麗的地方,這些是最好的人民;他們一點也不知道那些等待著他們的苦難』」(History of the Church, 6:554;亦見圓滿時代的教會歷史學生用本,第2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