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歷史
約瑟·斯密時代的宗教信仰


「約瑟·斯密時代的宗教信仰」,教會歷史主題

「約瑟·斯密時代的宗教信仰」

約瑟·斯密時代的宗教信仰

教會最早期的成員轉而接受新的信仰時,也帶來了他們以往宗教體驗中的信念、傳統和價值觀。當時在美國,上教堂的人抱持各種不同的想法,大多是由於人們對不同的基督教義已辯論了好幾個世紀所致。歸信者加入本教會後,並未全然拋棄他們過去的想法,他們常常受先前的觀點影響,而誤解了約瑟·斯密的啟示和教導。教義和聖約的許多啟示,就是為了回答因約瑟和同儕的宗教背景而引起的問題。1

18世紀末期,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這個新國家的憲法禁止政府官方贊助宗教,各州政府隨即跟進,造成了不同的教會和牧師之間出現激烈的競爭。受過較多教育的民眾接納了各種不同的觀點,並在公共刊物上辯論教義,一個具有普救教派、阿民念教派或喀爾文教派背景的人,很容易與早期的聖徒或同時期的基督徒辯論,那種情況就如同今日的政黨一樣。約瑟·斯密時代的宗教討論,一般都傾向於對聖經的解讀、神與人的本質、救恩、聖餐等議題表達關切。

聖經

聖經為美國人的思想、語言和文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從政者和牧師同樣會以經文為立論的依據,並且援引聖經裡的話。新教徒大多將聖經視為教義的唯一權威來源,許多人認為聖經是絕對正確,無懈可擊的,閱讀聖經的人常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解讀,卻很少有人認真地探究經文記載的背景。與約瑟·斯密同時期的一些人,開始用更為精細的新方法對聖經進行解讀和學術研究,但許多人依然對這些新方法表示懷疑,並且比較喜歡以常理推論的方式來使用聖經章句。早期大部分的後期聖徒,像許多新教徒朋友一樣,倡導以字面上的意思來解讀聖經。

在約瑟·斯密時代,大部分的美國人堅持聖經已經足夠,對於後期聖徒將摩爾門經及教義和聖約視為經文感到不以為然。一些杜撰的寫作引起了許多聖經讀者的興趣,但大部分的人認為,神已不再賜予任何經文聖典(即傳統上被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視為權威的書籍)。

神與人的本質

大多數的美國基督徒相信傳統信條和教義所說的三位一體的教義,按照他們的說法,神是父、子和聖靈三位人物集於一身。這樣的觀念對相信的人來說並不顯得荒謬,反而更像是一位超越人類理解力,令人敬畏又充滿奧祕的神。儘管相信三位一體的人佔多數,但對於神組抱持其他觀點的人也為數不少。自然神論在歐美頗受自由思想家和哲學家歡迎,其論點是慈愛的神已不再過問,在祂創造宇宙並使其運行之後,便任由它自生自滅。一些神學家對於自然神論者的觀念感到苦惱,他們繼續從聖經尋求替代三位一體論的觀點,後來演變為眾所周知的一神論。這些神學家堅稱,神是一位人物,耶穌生活在世上拯救人類,而聖靈則代表神的大能。

絕大多數的基督教派牧師和作家認為,創世記中描述的人類的墜落,說明了人類的狀態:人因為原罪而住在墜落的世界裡,唯有神伸出援手,這樣的情況才會改善。大多數的美國新教徒相信人性本惡,並且認為人們冀望像神一樣的想法是褻瀆神。

救恩

救恩的本質是所有主題中最具爭議性的。長久以來,神學家試圖了解這些事情之間的關係:救恩、自由意志、宿命、神的先見之明和恩典。到了19世紀初期,無論是哪個教派,大多數的美國新教徒都隸屬這三大派系之一:喀爾文主義、阿民念主義或普救論。

新教徒改革家約翰·喀爾文認為,神對於祂所創造之物的歸宿擁有完全的知識,由於這樣的宿命,祂已預定誰將獲得拯救。喀爾文教派將自由意志視為神的意志的延伸,而非獨立的選擇。喀爾文教派的神學家雅各布斯·阿民念則是反駁了嚴格的宿命論,認為人的選擇在救恩當中有其作用。阿民念堅稱,即使是已預定獲得救恩的人,仍可能抗拒聖靈。後來包括衛理公會的著名人物約翰·衛斯理在內的一些阿民念教派人士,都相信一個人能透過選擇和神的恩典,在某種程度上獲得祂完美的愛,因此不再想犯罪。反對這種完美主義者教義的人認為,這樣的狀態只會發生在榮耀的來生,而不會在塵世出現。

喀爾文教派和阿民念教派大多認為,只有少數人會獲得救恩,大多數的人仍需面對罪罰。另一方面,普救教派依舊認為,由於耶穌基督成就了完美的贖罪,每個人最終都將得救。對於聖經中有關神的懲罰的教義,他們認為這只是暫時的矯正措施,他們的推論是,神對世人的愛如此完美,因此祂最後會讓所有的人都獲得救恩。

有關救恩到來的方式的這些辯論,使得信眾急於想知道他們自己所處的狀態。對於尋求獲得救恩的確證一事,喀爾文教派和阿民念教派也各有不同的方式。喀爾文教派試圖將個人的靈性經驗、感覺和行為解讀為神揀選他們獲得救恩的徵兆;阿民念教派常常在聖靈強有力的見證中尋找確證。還有一些教派則認為,洗禮和聖體(主的晚餐中的聖餐)這類宗教儀式,是獲得救恩的必要條件。

聖餐和權柄

基督徒一般談到洗禮這項教儀或神聖儀式的時候,也會提到聖餐這個詞,在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傳統中,領用聖餐被認為是救恩不可或缺的儀式;神父將自己透過主教而獲得的主領聖餐權柄,追溯到彼得所帶領的古代使徒。基督新教的改革家,尤其是馬丁·路德和約翰·喀爾文,認為聖餐是信心的象徵;權柄會臨到相信的會眾,而不是臨到被按立的少數人,唯有聖靈能證實聖餐的有效性。

人們對洗禮的方法、時機和必要性,進行激烈的辯論。天主教和東正教為嬰兒施洗的傳統,是在歐洲宗教改革時期經過嚴格審查而延續下來的,然而美國的新教教徒對於這個作法意見分歧。浸信會信徒認為,唯有憑信心行事,完全了解自己為何選擇歸向基督的人,他們的洗禮才算有效。其他的人則相信,無論受洗者的年齡和成熟度如何,洗禮儀式本身都是有效的。人們也對洗禮的形式進行辯論。路德會、美國聖公會、公理會、長老會和衛理公會允許用澆水或灑水的方式洗禮,浸信會和其他教會則強調必須浸沒。

這些及其他的辯論促使約瑟·斯密獲得許多極為榮耀的啟示。對於聖經的權威性、神組的本質、人類靈魂的命運、洗禮的必要性與形式、聖職的權柄、聖靈的運作等問題,都可在後期聖徒經文裡找到神所啟示的答案。這些現代啟示概述了一套有系統的教義和神聖教儀,與我們在第一批後期聖徒的文化中所看到的有所不同。

相關主題約瑟·斯密時代的基督教派覺醒與復甦約瑟·斯密第一次異象的紀事

註:

  1. 例如,教義和聖約第49篇解答了早期歸信者里曼·柯普雷有關震教會信仰的問題(see Matthew McBride, “Leman Copley and the Shakers,” in Matthew McBride and James Goldberg, eds., Revelations in Context: The Stories behind the Sections of the Doctrine and Covenants [Salt Lake City: 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 2016], 117–21)。